APP下载

泛在信息环境下《文献检索》课的改革与发展

2011-03-18西南林业大学图书馆昆明650224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年6期
关键词:信息检索高校学生检索

●赵 杰(西南林业大学 图书馆,昆明 650224)

1 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泛在信息环境时代的到来,文献检索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特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都将经历一系列变革。

所谓“泛在信息环境”是指当社会发展到网络化、数字化、知识化时代后,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在何种情况下,都存在于一个特定的,由一定的信息内容(信息资源)、信息设备、信息网络、信息需求、信息行为(如信息的存储、传播、交流、检索、信息分析等)、信息的应用所构成的环境中;并且无论是否为人们所觉察,它们都在以种种方式融入每个人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当中。在“泛在信息环境”中,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你是否承认或是否意识到,信息、信息行为和信息的应用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须臾不可或缺。

“泛在信息环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信息资源(内容)及其提供者的泛在性。由于网络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今天的信息资源及其提供、储存、传播、应用,已完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图书馆、情报所(研究所)等信息服务机构,几乎社会的每一个行业和领域,在“泛在信息环境”下,都可以视作是信息资源的提供者;而且信息资源在种类、分布等方面也都体现出强烈的泛在性。例如:除传统的信息资源和信息组织外,公司企业、政府部门,甚至是个人,都可以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成为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和传播者。

(2) 信息设备的泛在性。在传统的信息环境下,读者要收集获取相关文献或知识,就必须要到图书馆、相关信息服务机构或具备相关条件的部门,通过使用目录卡片、计算机、有线网络、数据库(光盘)等专用的信息设备才能完成信息检索,但在当前“泛在信息环境”下,由于技术的发展,信息设备也越来越体现出“泛在性”的特征。用户几乎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很方便地获得用于信息检索的信息设备。

(3)用户信息需求的泛在性。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只要存在从事任何社会活动的可能,几乎都会同时产生各种各样的信息需求,这种需求涵盖了个体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和每一个阶段。社会个体对信息的需求,大致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 生活中的信息需求;② 学习中的信息需求;③工作(包括学术研究)中的信息需求。因此,用户信息需求也体现出泛在性的特征。

(4)用户信息行为的泛在性。由于用户信息需求的泛在性,个体的为满足信息需求而从事的各种信息活动也随之变得更加丰富和频繁,每个社会成员自觉或不自觉都有对信息的存储、获取、交流、鉴别、分析、应用等信息行为,这已是信息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特别是在“泛在信息环境”下,以满足当前或潜在信息需求为目的的个体信息行为已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生活甚至是生存的必须。

(5)用户信息应用的泛在性。个体、组织乃至国家,所从事的任何信息活动,最终的目的都可以看作是为了满足其信息需求的信息应用,也即是建立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应用和在此基础之上的决策行为。由于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的泛在性,也就决定了信息应用—决策行为的泛在性。实际上每一个社会个体几乎每天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信息应用—即决策。

信息检索与利用已成为现代人一种从自发到自觉的行为,《文献检索》课通过改革后必须具备适应“泛在信息环境”要求的能力。

2 “泛在信息环境”对《文献检索》课教学对象的影响

2.1 “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学生对信息检索产生了错误理解和认识

(1) 将信息检索等同于网络检索,甚至等同于GOOGLE检索。目前高校的在校学生,基本上都是伴随着互联网等现代科技一起成长起来的,他们往往具有长期使用GOOGLE、QQ、博客、网络空间等网络信息工具的经验,而且各种网络工具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在获取信息过程中几乎不需要专业知识,一些高校学生在网络实践中成长为熟练的网络信息搜索者,他们的网络信息检索能力甚至超过一般的图书馆员,这使得很多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我并不需要图书馆员的帮助,我完全有能力完成需要的信息检索。

2005年OCLC在《Perceptionsof Librariesand InformationResources(2005)》[1]中,通过对 6个国家3300人的调查,发现信息用户使用图书馆的次数在减少,越来越多的享受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源。信息用户越来越多地通过搜索引擎自行操作查找信息资料。在被调查者中有84%的用户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索,但只有1%的用户是通过图书馆网页进行信息检索。这份调查说明在当前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和传统信息服务机构已经不再是用户满足信息需求的主要途径。

实际上当前由于GOOGLE类网络工具的影响,不仅是高校学生,也不仅仅是在生活娱乐、工作等方面,越来越多的用户把网络当作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信息获取途径,甚至有些学术研究人员也越来越表现出对网络的依赖性。根据中国科学院2003年的调查,虽然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拥有大量专业的学术电子信息资源,但中科院的学者在网上查询专业信息时,首选渠道是搜索引擎,其次才是研究所图书馆网站和学术机构的网站。①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中长期计划工作组编.中科院科研用户网络信息资源和服务需求特点[G]//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4年工作会议学习和参考资料汇编,2004.

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在校学生普遍存在“信息检索=信息采集”“信息检索=网络检索”,甚至是“信息检索=GOOGLE类检索工具”的错误理解和认识。

(2)泛在的信息环境,使高校学生对网络信息质量的认识出现偏差。在传统的信息检索环境下,图书馆或情报信息服务机构提供的图书文献、数据库和相关电子资源都是经过精心挑选、鉴别后的系统化的文献信息资源,具有相对真实可靠,知识系统、针对性强的特点。而GOOGLE类网络工具提供的信息不仅鱼龙混杂,而且针对学术性、研究性问题的检索结果与传统检索相比工具并无优势。但遗憾的是,信息用户包括高校学生对此并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同样是在OCLC《Perceptions of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2005)》的调查中发现,信息用户对自己在网上找到的信息质量总的来说是满意的,甚至由于搜索引擎的用户主导、人性化、互动性、快捷方便等特点,使得用户对搜索引擎的评价高于图书馆员。

这种情况一方面表明网络工具有极大的应用和发展潜力,但另一方面则说明它同时会对信息用户的信息鉴别、分析和应用能力存在弱化的可能,因为泛在信息环境下,网络信息海量发布、存储和传播,搜索者越来越直接的获取,直接应用相关但未经选择、鉴别和不一定正确的信息,使得用户自己对信息的鉴别、判断越来越少。可见长期对网络信息和资源的依赖,很大程度上将削弱高校学生独立思考和对信息的鉴别判断能力,这种状态对于高校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2.2 高校学生信息检索和信息行为发生了改变

国内外的相关调查和研究都表明,在泛在信息环境中,信息用户的信息检索习惯和信息行为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北京大学赖茂生教授在2008年对北京大学本科生进行大学生信息检索能力调查分析后发现,在校大学生与普通网络用户在一些信息使用行为上具有以下一些相似的特征:① 信息获取方式单一,甚至有的学生在文献信息需求方面依靠老师和同学推荐和介绍,而很少主动寻找文献。② 搜索引擎是其主要的信息检索工具,且使用时间较长,经验较为丰富;但对数据库的认识和使用情况普遍不理想。③对娱乐和生活类信息需求强烈。[2]

赖教授的调查表明,当前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相对较低,信息检索能力亟需加强,信息素养亟待提高。

2.3 高校学生的信息需求出现个性化、网络化趋势

泛在信息环境下,由于信息资源、信息设备的泛在性、网络的便利性和信息内容的海量化,使得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方便,因此,高校学生的信息需求也随之呈现出越来越强的个性化、网络化特征。

2.4 高校学生对信息检索的易用性与便捷性有极高的要求

由于泛在信息环境的影响,可供选择的信息渠道越来越多,并且习惯于网络搜索引擎类信息检索工具的方便、快捷和易用,高校学生通常会选择较为方便、快捷和易用的信息服务。

3 “泛在信息环境”影响下,《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创新的目标和方向

3.1 《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理念和目标需要重新确定

在泛在信息环境下,现代高校学生必须全面、系统地认识和了解信息资源、信息设备、信息需求、信息行为和信息应用的泛在性,并能根据面临的具体信息环境和信息需求,采取正确、经济的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通过合理、合法的信息行为,精准、快捷地获取所需的各种类型信息,并能经过鉴别、分析后,有效地甚至是创造性地用于解决生活、学习、工作、学术研究中的问题。

通俗地说,就是《文献检索》课需要将教学目标和方向转向培养能够全面适应泛在信息环境,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具备一定知识创新能力的现代大学生。

3.2 《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必须注重学生信息分析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信息的分析和应用能力,是指通过对大量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后,将分析结果应用于相关决策的一种高级信息活动。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系黄如花教授认为:“伴随泛在知识环境的实现,信息检索课的任务,已经不是讲授检索技巧,而是信息管理、信息分析以及知识发现和知识创新,这些才是用户最为困惑,最为关注的。”[3]实际上,作为处于泛在信息环境中的现代高校学生,获取信息是极其容易的,但要将所获得的信息通过鉴别、分析处理之后,有效用于解决生活学习、工作和研究中的问题,这种能力还需要加强。

3.3 《文献检索》课必须注重增强学生检索知识的迁移能力

现代高校学生不仅应当具备传统科技文献检索课要求具备的素质,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检索知识的迁移能力,以达到在不同信息环境和不同信息需求情境中也具备较高的适应和应变能力。这是现代“泛在信息环境”对文献检索课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

3.4 《文献检索》课必须注重高校学生信息管理和知识挖掘、整合、创新能力的提高

泛在信息环境下,由于存在海量的信息资源,实际上信息的获取已经不是问题了,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应用信息解决问题和通过信息的分析、挖掘、整合,使信息增值并创造新的知识。正如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学院情报科学教授Swanson认为的:“从公开发表的非相关文献中发现某些知识阶段间的隐含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假设或猜想,引导科研人员进行攻关或实验,从而发现新知识。”[4]

3.5 《文献检索》课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要实现《文献检索》课教学目标及方向的改革和创新,教师是核心和关键。因此,首先必须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1)建议各级图工委重视并以各种形式承担起举办《文献检索》课师资培训的任务,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2)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文献检索》课改革和创新的示范教学单位和示范教学岗位,推广并共享先进的文献信息检索教学方法、经验和技术。

(3)鼓励和支持示范教学单位或优秀文献检索课教师编写创新型的示范教材和教案,共享教学课件、案例和成功经验。

(4)任课老师应当注重知识的更新和业务水平的提高,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教学科研成果和信息检索相关的理论、技术、方法,并将之应用于教学实践。

(5)提高《文献检索》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稳定《文献检索》课师资队伍。在当前泛在信息环境下,建议教育部门重新考虑修订10多年前关于文献检索课的相关文件,以引起学校各级部门对课程的高度重视。

(6)《文献检索》课由图书馆承担的高校,由于大多数教师是兼职进行相关的教学工作,因此图书馆也应当考虑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备课时间,提供进修的机会和相应的发展空间。

3.6 《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需要改革与创新

通过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国内先进经验,我们发现,在当前泛在信息环境下,学生参与式、案例式、情境式和问题先导式等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引入,对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效果有非常明显的提升。当检索知识和原理溶于精心选择的经典案例以后,学生能在具体的检索情境中学习、理解和掌握检索知识,学习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且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检索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知识的运用和迁移更加灵活、自如。我们在教学中也发现,如果能将检索课与学生承担的校内科研课题或论文选题等现实的文献信息需求情境结合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浓厚、学习热情最高,当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能产生知识内容不易系统化、教学过程不易把握的问题,但完全可以将其纳入检索课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指导和强化。

我们认为,只有能够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和综合信息素质的模式和方法才是改革和创新的目标和方向。

[1] 美国 OCLC.Perceptionsof Libraries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2005)[R/OL].[2010互11互20].http://www.oclc.org/reports/2005perceptions.htm.

[2]赖茂生,屈鹏.大学生信息检索能力调查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1):96互104.

[3]黄如花,杨振冰.泛在知识环境下的信息检索课教学[J].图书情报工作,2010(4):121互124.

[4]敬卿,王群.从传统信息检索到面向知识创新——信息检索课改革与发展前沿述评[J].图书馆,2008(1):58互59.

猜你喜欢

信息检索高校学生检索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医学期刊编辑中文献信息检索的应用
在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开设信息检索课的必要性研究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基于神经网络的个性化信息检索模型研究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公共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的实践探索——以上海浦东图书馆为例
国际标准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