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大学国际合作模式探究

2011-02-20李亚婉

中国远程教育 2011年19期
关键词:远程大学院校

□ 李亚婉

开放大学国际合作模式探究

□ 李亚婉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开放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多元模式的一种,需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考虑它的国际合作发展策略。由于世界开放大学区别于普通院校的运作模式,因此在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需要考虑到它特有的组织结构和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它的国际合作模式。在熟知伙伴关系会产生更强大的力量,整体胜过部分这样一些简单道理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分析开放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凝聚的多方合作的传统优势;从课程组到系统化教学管理的形成;从特定专业教学到跨学科的合作研究与专业发展;从单一的文本函授到多媒体的课程呈现;从国内院校合作到网络连接世界,实现跨国界的学分认定和学习者的流动乃至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开放大学在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拟以高等教育国际化为研究背景,通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透视一些典型开放大学所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与活动,展现开放大学国际合作的基本模式:①引入模式;②输出模式;③认证模式;④资源共享模式等。通过分析这些特定的合作模式,展现成功合作给开放大学带来的利益。与此同时也将分析一些没有获得成功的案例,指出其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开放大学的国际合作模式框架以供决策者参考,并为决策者制定国际合作发展战略提供借鉴。

开放大学;国际合作;模式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世界经济形态发生的深刻变化对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提出新的挑战。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建立和谐世界的美好追求,国与国之间更为迫切地希望加强沟通与理解,并希望进行更为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而大学的功能也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大学自身发展的要求下不断丰富起来。如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所讲:“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文化交流成为大学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之后的第四项基本功能。”[1]与此同时,我们还观察到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更多地相互依存、协同发展,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人的关系,并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如同费德里克·梅奥所指出的,“在当今世界,提高社会和人们相互依赖的意识,必须成为大学的基本功能之一。”[2]然而,我们也在实践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在政治倾向、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经济发展速度、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去发展国际教育领域合作,存在着许多阻力和难度。如同珀金斯所述:“在开展教育学科与不同层面的合作时,常常会与传统价值、教学自由、地方独立和院校自主发生冲突。在国际范围开展合作,更是会与民族的地位和文化上的差异产生摩擦。”[3]“在人类活动范围日益走向全球化的今天,高等教育的国际性变得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4]而“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角度来说,国际化是高等教育本身发展的要求。因为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具有本土性,同时也具有国际性”。[5]作为新型的高等教育院校,开放大学也必须将自身的发展置于国际化的大背景中。如今知识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多,人们不仅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进行学术的探讨,而且可以通过其他的教育与培训形式获取信息和经验。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网络的链接使人们进一步拓展了视野,也能够从更多国家和语言中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因此,大学的发展不能够只是关起门来做自己的研究,闭起门来搞自己的资源,新时期大学的发展需要与外部世界建立起更多的联系,汇集人类各自的发展潜能,共同创造人类的知识宝库。固然,开展合作需要多渠道、多层级、多形式、多类型,然而寻找共同的目标乃是合作的基础。[6]为此认真研究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增强跨文化国际理解、寻求趋同与共同利益和发展方向,并探索一些可行的国际合作模式,对开放大学未来的建设将是积极且有意义的课题研究。

二、世界一些典型开放大学的国际合作模式

世界开放大学共同的目标就是以新的教育形式为大众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它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适应学习型社会多元发展的需求。开放大学从其成立之日起,就体现了合作的意识和行动。在英国、日本、印度、中国等国家,开放大学首先与媒体建立了合作关系。英国开放大学与英国广播公司合作建立了教材制作中心;日本放送大学和印度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与国家广播电视公司携手,为远程开放教育提供了专用的教育节目播出频道;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通过中国的中央电视台传输广播电视大学的特定电视节目等。在开放大学初建时或在运行过程中,它们普遍从高等院校聘用兼职教师或与普通高校分享教育基础设施和资源。如菲律宾开放大学、印度尼西亚特布卡大学等聘用普通院校在专业领域有长期经验和良好训练的教师编写教材并担任讲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聘请普通高校或中科院名师名教做多媒体课程的主讲主编;此外,马来西亚开放大学与12所公立院校开展紧密合作,为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孟加拉国开放大学和斯里兰卡开放大学与英联邦学习共同体合作开发工商管理课程,实施共同的培训计划;南非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项目合作开展防治艾滋病的培训课程;伊朗帕亚米诺大学在校本部建立起国际教育中心等一系列举措,都说明世界开放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合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正如保罗曾经讲到的那样:“事实上,开放大学的这些合作对他们运作的有效性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开放大学自身往往不能够满足学习者的需求。”[7]综合考察英国开放大学等一些典型的远程开放教育院校所开展的国际合作活动,笔者可以将这些主要合作活动归纳为几种合作模式,并从这些合作模式中体验各个开放大学为推进远程开放教育发展所作的贡献。本研究重点考察了25所典型开放大学开展国际合作的基本情况(见表格1),通过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可以大体上将其主要活动归纳为如下四种模式:

引入模式:由于开放大学是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模式,它不同于传统的精英教育和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模式,因此,如同加西亚加里所描述的那样:“开放大学的兴起是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事件,它是对传统大学理念的改变。”[8]然而,开放大学真正的成熟与发展需要一个外界认同和接受的过程。在世界开放大学的初始阶段,即其自身能力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的条件下,它尤其要选择合作的方式,通过引入外界力量逐步强大自己。引入模式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教材引入。如香港公开大学和新加坡新跃大学通过直接从英国开放大学引进适合本土需要的课程;斯里兰卡开放大学通过与英联邦学习共同体开展合作,获得相关课程;阿拉伯开放大学通过与英国开放大学签署协议,获得使用其教材的许可,并赢得当地学习者的信任,这一切都说明资源的引入可以弥补一些开放大学在资源建设能力上的欠缺。②人才引入。除引入教育资源外,一些开放大学是通过与传统院校或与国外开放大学合作的方式,引进一些特定学科领域的学术专家或学者作为他们的客座教授、全职教师和管理、支持人员等;如美国菲尼克斯大学仅有5%的人员为全职人员,而95%的教学、管理和支持者为外聘人员;英国开放大学为了扩充它的学术影响,以高薪聘用国际上一些有影响的前沿学科领域专家,为他们提供专门的岗位,使他们能够利用开放大学的教育环境,做有关宇宙空间或环境科学研究的探索与实验;香港公开大学和英国开放大学公开招聘世界有影响的学术领军人物、教育技术专家或远程教育领域的有名望的学者教授担任其校长职务等都说明了开放大学对人才引入的重视程度。③理念与实践的引入。在世界开放大学组织不断形成的过程中,开放大学积极参与国际远程开放教育组织机构举办的各类学术研讨会、参与国际论坛和地区及国际范围的课题研究,努力把握世界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趋势。各开放大学都愿意成为国际远程开放教育组织中的一员,希望与外界建立更加广泛的学术联系,开展学术交流和问题研究,其目的在于能够通过这种交流,引入远程开放教育的先进理念与最佳实践,同时用以指导其自身的教育改革,并发展创新思维。

输出模式:一个充满活力的远程开放教育领域,必然具有进行人员与资源不断流通的有效机制。发达国家的开放大学往往会在其办学条件趋于成熟的情况下,去考虑如何拓展国际远程教育的市场,并力求将其所开发的资源利益最大化。如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开放大学不断将其现有的课程、专业和教材推向发展中国家,派遣远程开放教育专家和学者到欠发达地区开展教师培训和咨询服务,在国外建立学习中心或教学中心,拷贝其特有的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或输出已有的课程资源和办学模式等。英国开放大学为30

多个非欧洲国家提供远程教学;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的网络课程为60多个国家的学生所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开放大学针对世界需求,不断推出全球化学习课程。从以上25所开放大学的国际合作实践活动中,我们也同时看到一些综合实力较强的开放大学在努力将他们的课程资源进行输出。如印度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为26个国家提供其专业课程;南非大学与30多个国家的教育机构签约,努力向非洲及其他各洲的教育院校推广其远程教育的课程资源;韩国国立开放大学与11个国家的16所院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向国际学生提供他们的电子学习课程等。除此之外,英国开放大学还充分利用了他们的智力资源为海外院校提供咨询,如他们通过有经验的教学人员为阿拉伯开放大学改编教材,发展适合当地文化、宗教特点的学习材料;通过为阿拉伯开放大学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研修班,开展有关课程设计、评估政策、给予支持的开放学习以及具体课程的培训,为其提供咨询服务和智力输出。再有,世界一些双轨制大学也同样是极力通过网络教育的形式向外界推出他们的课程与研究成果。这种输出模式充分体现了远程开放大学所追求的一种成本效益的理念,输出的目的在于将有限的教育资源盘活,使资源在最大范围内得到应用,利益在最大限度中得以实现。无论是资源,还是智力与人才的输出都有利于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认证模式:开放大学与普通院校间的互认,以及国内国外各类院校的互认,如今已经成为教育国际化的一种发展趋势。从校与校之间的学分互认到跨地区、跨国家的学习成果认定已经为越来越多的院校所接受。1999年欧洲29个国家的教育部长签署的博洛尼亚宣言是欧洲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博洛尼亚宣言提出要在对教育互认达成共识的国家采用一种可比的学历教育体系。体系先统一两个学历周期,即本科和硕士。通过在欧洲实现学分互认,推进人员的流动,促进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上的合作,同时扩大欧洲高等教育的范围。事实上,博洛尼亚进程的确促进了欧洲高等教育的联合行动,它被认为是欧洲高等教育的一场革命。因为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院校分离状态,打开了以往院校间的屏障,它对欧洲教育体系、教育结构、教育过程、传输机制、对学生与雇主、教学与行政人员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博洛尼亚进程是欧洲对教育全球化的一种积极的回应。人们将其视为一种通用国际化方法的探索,同时也视其为实现教学基础设施得以共享的重要途径。博洛尼亚进程是一种快速、动态且体现发展的进程。启动欧洲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确促进了欧洲内部的教育认证和人员就业流动。欧洲高等教育努力在世界竞争中能够保持其竞争实力,为欧洲提供更为广阔的高质量、高尖端的人才,同时希望吸引更多的非欧洲国家的人士选择到欧洲学习、就业,使欧洲发展成为一个稳定、和谐且包容的区域。欧洲将高等教育视为一种公共责任,各高等教育院校通过其各自的目标满足社会更为广泛的需求,这包含:①培养学生成为民主社会中活跃的公民;②使学生发展职业生涯,促进个性发展;③创建并维系一个广泛且先进的知识基地;④促进研究与改革。博洛尼亚进程将使世界各大洲去思考如何在本地区发展教育的认证,使教育冲破传统的桎梏,使世界各国的教学人员和学习者有选择地流动,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种竞争的机制。欧洲开放大学已经汇入到博洛尼亚进程中,如荷兰开放大学、英国开放大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开放大学等都与当地院校实现了学分的互认。而博洛尼亚进程也对世界各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非洲也在探索如何在高等教育领域实现学分的互认;亚洲地区开放大学也意识到学分互认对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也在努力推进开放大学间的学分互认,通过开设统一课程实现学分的互认。一些国家也早已实现了开放大学与本地传统院校之间的学分互认,如斯里兰卡开放大学、伊朗帕亚米诺大学和土耳其阿纳多鲁大学等。此外,在实现本国院校间互认的基础上,亚洲一些开放大学正在探索地区范围内的学分互认体系。

资源共享模式:尽管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发起者来自普通高校,但是教育资源共享运动对开放大学的影响却更为深刻。由于开放大学从其运作开始就是为了实现让大众享有高等教育资源这一实际的想法,因此他们已经在内部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合作创建、合作开发优质教育资源的机制。英国开放学习基金会(http://www.olf.ac.uk) 是在“世界没有足够的砖瓦建造更多学院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大学联合体,它与40所大学签约,共同开发了工商管理、护理、社会工作和学习技能等开放教育课程,提高了成本效益,实现了资源共享。澳大利亚开放大学联盟也是由澳大利亚7所顶级院校共同创建,现有18所院校加盟的大学联合体,通过共建共享的机制为10多万学习者提供了教育服务。应该讲,如今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就是开放教育的一种延续,由于开放教育资源具有储存、构建与分享知识的核心价值,它将有利于从整体结构的角度去考虑未来的创新学习模式。开放教育资源运动通过互联网搭建的学习平台为开放大学未来的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空间。如今许多开放大学已经成为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先锋,英国开放大学通过iTunesU将其优质的教育资源展现给世界的求学者;南亚地区32个小国通过建立虚拟大学联盟开发适合发展中国家学习者特点、且非常实用的开放性课程;非洲以大众性公共讲座形式为非洲地区公众提供普适性社会教育;日本、韩国、荷兰、加拿大等国的远程开放教育院校也纷纷行动起来,通过创建开放教育资源的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推进了各地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国际化教育的发展战略,促进了跨文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聚集了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共享环境、共享资源的过程中,培养了社会公民与教育者共有的为促进人类文化繁荣的责任感。

Coffey认为取得合作成功的要素有五点①定位:即双方要十分明确合作的目的;②维持:在建立一种合作关系时,必然要考虑如何去保持和维系一种稳定且长久的合作关系;③职责:合作双方需要在合作前就明确双方各自的责任,同时要在合作过程中努力履行这种责任;④资金:所有合作都与利益相关,因此合作双方无论对于资金的投入、使用还是分配和财产处置等事宜都必须在协议中给出明确的说明;⑤审查:合作双方需要不断地审查合作的程序,要定期了解合作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是否规范、做事是否透明。[9]而Moran和Mugridge认为,获取成功需要调节院校文化,建立信任并使双方受益。[10]而笔者认为,开放大学的国际合作首先要具备开放的心态,合作各方既要考虑短暂的利益所得,同时又要考虑长远的合作关系;其次是坚持合作中的对等原则,合作双方不能以强势压倒对方,而是始终像伙伴一样包容和克制;其三是双方必须坚持把责任、权利和利益放到一起,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努力奋斗,共同享受成果;其四是将尊重和理解作为基础去发展合作,国际合作需要了解对方的文化和品味,要在合作中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其五是要有精兵强将作为保障,合作既需要高屋建瓴的决策者指明方向,又需要脚踏实地的执行者去落实合作的每一步骤。

尽管许多开放大学在开展国际合作中取得了成功,但是并非所有合作都是成功的案例。英国开放大学曾经希望将其开放大学的办学模式移植到美国,然而事与愿违,开放大学在美国的运行从一开始就十分艰难,最后生源不足使其不得不关门停办。究其失败的原因,就是由于英国在美国创建的开放大学不能适应美国现有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市场的真正需求。美国高等院校现存的传统与网络并存的双轨式教育模式已经站稳脚跟,学习者在一所学校可以选择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且能够实现学分互换、学历共认。以这种便利的条件为基础,他们为何要选择到新的大学去学习呢?再则,一些开放大学迫切希望与海外院校合作,却忽略了对合作院校的深入了解,缺乏对学习者的分析,无法获知当地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他们一味地按照本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特点在海外施教,结果并不能令人满意。所以这一切都提示我们在合作中应该思考如下问题:①合作的基础;②合作的内容;③合作的方式;④合作的前景。

三、对构建中国开放大学国际合作模式的设想

确立适合中国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引入模式: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为我国打开了国门,尽管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然而其可持续发展仍需从教育入手,从提高整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入手。应该看到,“教育的获得与诸如拥有更为健康的体魄、增强政治上的理解和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赢得高等教育公共投入的合理性等社会产出有着紧密的关联。”[11]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仅仅靠普通高等院校是无法完成的,开放大学这一特殊的教育形式将会在推进大众化教育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做出努力。在发展中国开放大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与国际开放大学建立合作的链条,并借助国际开放大学已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开放教育体系。我们不能忽视三十多年来中国远程开放教育的探索和资源的积蓄,但是也不能忽略我们在优质教育资源上的欠缺和不足,特别是一些新兴学科的发展和一些适应国际市场的课程资源、一些具有跨文化、跨学科特征的远程开放教育资源,一些充满跨国经营理念的实际教学案例和跨文化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是我们吸纳的资源内容。在许多学科,我们依然可以引入国际远程开放教育的设计理念、先进的技术、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新的前沿科学发现。引入可分为课程模块的引入、方法的引入、设计方案的引入、内容的直接引入、人才的引入和智能的引入等多种形式的引入,通过合作协议确定引入的形式和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实现合作双方共赢的国际合作战略目标。

探索适应不同区域需求的输出模式:与欠发达地区相比较,中国远程开放教育在一些特定领域积蓄的教育资源较为丰富。三十多年来,我们在农村教育、教师教育、通识教育等诸方面已经开发并积累了许多适合其他地区需要的教学资源。一些与我国经济发展相似的国家还需要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教育,农林牧的实用性技术还需要普及,如在广袤的非洲大陆和东南亚、东欧等国,他们仍需要补充这一领域的教育资源。而我们有关农业、师资教育等成熟的教育资源完全可以向这些区域输出。另一不可忽视的现象就是华人在欧洲和北美等海外国家定居、工作的人员数目在不断增长,二代华人教育必然成为一个较大的市场;此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在海外市场的开拓以及国外企业不断涌入中国的趋势,汉语教学的国际推广也会有很大的市场。作为远程开放大学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的优势,推进网络汉语教学,通过调查各地区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设计符合当地学习兴趣和学习特征的教学资源,推广中国的语言与文化,发展中国参与世界资源建设的能力和实力,从而更好地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与人民加强理解与沟通。

发展有利于院校认证的合作模式:远程开放教育既然要面向世界范围的求学者,那么了解世界各开放大学的强项并建立合作关系十分重要。首先可以将语言专业作为院校合作的一个突破口。如今许多地方电大根据其地理位置、民族居住区域特点、办学特色及专业发展需要,以以往建立的合作关系为基础,正在与世界一些对口院校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如云南电大与泰国、老挝和澳大利亚等国目前已经开展了相应的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项目合作。由于与泰国、老挝在地域上的临近,双边关系更容易得到发展,双方的学术互访也日趋频繁。目前云南电大和泰国苏可泰开放大学已经开展了积极的合作,两校共同开设了应用泰语和旅游泰语专业课程;与老挝共同开展了汉语教学和专业教学的课程学习;与澳大利亚合作开展了职业教育证书培训等。吉林延边广播电视大学与韩国机构合作,为满足韩语爱好者的需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教学手段开展韩语语言培训,同时开通了韩语学习网站。目前延边电大计划为省内其它兄弟院校免费提供相关的课程资源。此外,一些地方电大还与境外开展了其他方面的合作,如上海电视大学和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合作开展了工商管理合作项目,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通道。倘若每所地方开放大学能够根据自己目前学科发展的需要及合作方学科发展的优势考虑合作,并利用国家开放大学的网络平台,搭建多元化的专业区域国际合作发展模块,那么就有可能形成一个统一在一体化设计框架下的、可以根据地方不同需求进行应用的综合性教学大平台,逐步实现多边院校的学分互认。在与世界各开放大学形成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各地可以根据合作开设的特色专业,实施具体的教学管理,如网上招生、网上注册、网上学习、网上辅导和评价,逐步形成一种多边院校合作的网络教学管理和认证的模式。这种因地制宜开展的国际合作模式,势必会给地方电大的特色专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在积聚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国家开放大学才会做好整体发展的设计与规划,使认证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国家开放大学也能够在利用国外资源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面向世界的教育市场,将我们的汉语教学以及其它特色教学逐步推广到国外。

进一步推进成果共享的模式:世界远程开放教育发展汇集了不同国家和区域的发展特征和特色,研究世界各国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就可以看到自身的差距,透视国际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方向,就可以预测和筹划本国开放教育未来的目标定位。一些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的远程开放教育在诸多方面都与国际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差距较大。我国远程开放教育的办学层次较低、师生的比例不够合理、学习支持服务不够到位,评价系统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方式,远程教育与普通教育无法沟通,学分互认难于实现;且对学习者的研究、课程设置的研究、教育管理的研究以及技术应用的研究和共享机制的研究等都十分有限;对国际化问题的思考也不够深入。如何通过参与国际课题研究等方式了解世界各国远程开放教育的前沿发展需要我们认真地思索。若闭门造车,远离国际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主流,就无法利用别人的优势发展自我,就无法遵循远程教育发展的共同标准,同时也就无法与国际同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思想交锋和学术对话。中国开放大学需要更多地参与到国际远程开放教育的学术组织中,参与到世界各项学术交流活动中,要在学术组织和国际学术交流舞台赢得我们的话语权,并通过积极的参与和广泛的交流,形成一种发展创新的思维方式,更为主动地、深入地加强对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信息技术为我们的合作研究搭建了平台,使我们有可能与国际远程开放教育领域的学者进行对话、展开辩争;国际远程开放教育的学术组织为我们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场所和机会,使我们能够敞亮我们的观点,做出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并努力判断国际发展的潮流与时代的变化,通过交流加强理解,达成共识。从国家开放大学发展国际合作战略目标出发,建立研究成果共享的模式将有利于借鉴国外远程开放教育机构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最佳实践的宝贵经验,从而促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合作领域,实现各国远程开放教育的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这一合作目标。

在世界远程开放教育发展进程中,我们已经看到各国开放大学是如何在内涵建设的基础上努力地发展着他们的国际合作。通过合作营造新的校园文化、发展员工的国际视野、提升院校的国际竞争能力;通过合作发展新的伙伴关系、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新的发展路径。在国际合作中,世界开放大学已经形成了多种合作模式,这些模式将是我们未来发展合作的借鉴。相信中国远程开放教育在吸收国外先进理念与经验的基础上,在引入、输出、实现认证和共享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使中国远程开放教育事业更加充满活力!

[1]纪宝成.大学国际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Hans de Wit.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Amsterdam:EuropeanAssociationforInternationalEducation,1995:12

[3][6]T.N.Postlethwaite.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Research Papers in Honor of Torsten Husen,Pergamon Press,Oxford.1986.

[4][5]陈学飞.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若干基本问题[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分会.大学国际化:理论与实践[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R.H.Paul.Open Learning and Open Management:Leadership and Integrity in Distance Education.London:Kogan Page.1990

[8]J.L.Garcia-Garrido.The Spanish UNED:One way to a New Future.In:G.R.Reddy (ed.)Open Universities:The Ivory Towers thrown Open.New Delhi:Sterling Publishers Ltd,(200-214).1988

[9]B.R.Coffey.The Basis for Effective Collaboration:1+1=3.In N.Paine (ed.)Open Learning in Transition:An agenda for action.London:Kogan Page,277-289

[10]L.Moran&I.Mugridge.Policies and Trends in Inter-institutional Collaboration.In:L.Moran&I.Mugridge (eds)Collabora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International Case studies,London:Routledge,151-164

[11]K.Mary-Louise and Y.Rechard.Higher Education in a World Changed Utterly Doing More with Less.2010.http://www.oecd.org/edu/ceri.dirk

G728

A

1009—458x(2011)10—0043—07

2011-08-25

李亚婉,副研究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00031)。

责任编辑 南 岭

猜你喜欢

远程大学院校
让人胆寒的“远程杀手”:弹道导弹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远程诈骗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一次神奇的远程渗透破袭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