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岩画的史料价值

2011-02-14童永生惠富平

图书与情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史料价值

童永生 惠富平

摘 要:对于岩画的史料价值,学界有着不同的观点,推崇者称之为"刻在石头上的史书",贬斥者认为岩画多为"涂鸦"或"随意"之举,难以为之征信。与传统文献相比较,中国岩画资料的确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以崖壁石头为载体,以凿刻、描绘为记录手段,以图像为主传递信息的一种文献形式。中国岩画作为中国传统历史文献特殊形式之一,以直观形式保存了人类远古时期的丰富信息。

关键词:中国岩画 史料 价值

中图分类号: K879.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1-0140-05

On The Value of Chinese Petroglyphs as Historical Materials

Tong Yongsheng(Chaohu College, Chaohu, Anhui, 238000)

Hui Fup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 Jiangsu, 210095)

Abstract: To the value of Chinese petroglyphs as historical materials, academic circles have different views. The supporters call it as

“history books on stones”, but the opponents take it as graffiti.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documents, Chinese petroglyphs have its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Its carriers are stones; recording methods are digging and drawing and main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is pictures. As a special patter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istorical documents, Chinese petroglyphs keep ancient information directly. How to regard this kind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is a question that needs thinking over.

Key words: Chinese Petroglyphs; historical materials; value

CLC number: K879.42 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1-0140-05

岩画被称为是刻在石头上的史书,是指“那些未经人工修整的自然洞窟、崖壁岩阴、天井岩床或单个的巨石上进行描绘、刻凿、雕制而成的艺术品”, [1 ] 从远古狩猎时代到后来的原始部落,它记录了人类生存活动的连续性篇章,触及到古代人们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经济盛衰、民族迁移等等,是人类早期社会重要的文化遗产。与传统文献相比较,岩画资料有很大的不同,传统文献是以纸张为载体,以印刷为记录手段,以文字为主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而岩画则是以崖壁石头为载体,以凿刻、描绘为记录手段,以图像为主传递信息的一种文献形式。中国岩画包含了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原始宗教史、艺术史、经济史、神话学、哲学、天文学史、科技史等各种学科的内容,为这些学科提供翔实而形象的图形资料,它将对深入认识史前历史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2 ]

1 中国岩画概述

1.1 中国岩画的分布和题材内容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岩画,同时也是岩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记录了许多古代游牧民族的岩画,如卷三《河水经》“又北过北地富平县西”注中,记载考察中发现的古代游牧民族的岩画: “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 [3 ]

我国岩画分布十分广泛,从已公布的资料看,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北从黑龙江省的牡丹江中下游起,南至广西左江、明江沿岸,东起大海之滨,西达新疆昆仑山。具体说来,已发现岩画的有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山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台湾、福建、江苏、安徽、广东、香港等18个省和1个地区。若再加上《水经注》等历史著作和地方志记载中的河南、陕西、山东、湖南、浙江等省,则多达23个省(区),50个以上的县(旗),全国只有吉林、河北等少数省区尚无发现岩画的信息,最密集的区域是云南省和黄河中游的河套地区。岩画遗址总数在500个以上,画幅约为5万幅左右。

中国岩画大致可以分为北方岩画和南方岩画两大系统。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岩画分布最为密集,其中包括内蒙古东南部以白岔河为中心的赤峰岩画、阴山岩画、乌兰察布岩画、内蒙古阿拉善左右旗岩画、宁夏贺兰山北部岩画、新疆天山南北岩画、新疆北部阿勒泰岩画等,我国绝大部分岩画集中分布在这一区域。这些岩画大都是20世纪80年代全国文物普查以后发现的,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表现狩猎、游牧、战争、舞蹈等活动;有的表现日月星辰、手印、脚印及各种原始符号。北方岩画依题材主要分为人面像岩画、狩猎岩画、生殖岩画。

南方岩画主要包括云南、四川、贵州、广西、江苏等地区的岩画。云南发现了31个岩画点,分布在14个县,其中沧源岩画最为集中,发现也最早,大约有750-800幅图形,内容可归纳为人物、动物、狩猎、放牧、战争、房屋、符号、手印、神巫、器物、舞蹈、杂技等(图五)。以广西宁明花山为代表的左江流城及右江三县境内共90处岩画点,是我国岩画点最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岩画的时代一致,风格相同,表现了大型舞蹈、战争及神祭活动,统称为花山岩画(图一)。

1.2 中国岩画的区域特征

由于分布广、时间跨度大,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中国岩画可划分为:东北农林区、北方草原区、西北荒漠区、西南山地区、东南海滨区。

东北农林区地域包括黑龙江和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即大兴安岭以东以西以及黑龙江东部等广大地区,是黑龙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公元前后一种以“养鹿”为主要特征的岩画。

北方草原区地域包括东从大兴安岭以南起,往西经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西至新疆、西藏,东西绵延万里。山西省岩画虽然地域偏南,但从岩画内容看,也应属于这个地区。草原型岩画,是我国岩画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内容丰富多彩的岩画之一。在题材上,有牛、羊、马、驴、驼、鹿、犬各种家畜,放牧场面,车辆、符号、动物、舞蹈、巫师、人群、畜圈、小凹穴,以反映畜牧生活的画面为主(封面图、图六)。

西北荒漠区,是内蒙古西部荒漠地带一种特有的岩画群,主要分布在腾格里沙漠东南部和巴丹吉林沙漠东南边缘地带。荒漠型岩画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画面为主,包括放牧、家畜、住所、列骑、动物等(图三、图十二)。

西南山地区地域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的岩画。山地岩画的题材内容,主要有各种野生动物、神格面具、天体、舞蹈、足印、蹄印、手印、巫师、祭祀作法、日月星辰等,描绘了狩猎社会的生产、生活、娱乐、原始宗教信仰等情况。

东南海滨区包括福建、台湾、广东、香港等省区,即环黄海、东海和南海地区。这里濒临海域,人与海的关系极大。在这样的自然氛围中,岩画内容自然反映古代渔民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

2 中国岩画的史料价值

2.1 中国岩画对经济史研究的史料价值

岩画中保存的大量原始农牧业发展的史料,能为我们进行经济史研究提供帮助。如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不仅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一处岩画,而且反映3000年前我国东夷部落生产和生活的画面。

岩画中有一组农作物图案,主要集中在A组,被刻成辐射线状的禾苗,少的只有四根线条,多的有八根线条组成,中间杂有好象谷粒的圆点,禾苗高16-44厘米,宽18-46厘米。类似这种图案,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中可以看到,多称其为“禾纹”。

古往今来,史料对连云港地区的稻作农业也有着大量而广泛的记载。古称羽山的云台山,是江苏省境内的最高山峰,在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前一直是海中大岛,但史书中对其水稻生产的记载都乐此不疲。《北齐书·杜弼传》记载:

显祖年(550-557)敕弼海州事,弼于州东带海而起长堰,外遏咸潮,内引淡水。 [4 ]

明《隆庆海州志》“土产”条中对水稻记载道:

稻有秔(同粳)糯两种,有早晚二熟,有红黄紫赤斑数色,名品甚多,不能悉载。[5 ]

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水稻:

海州(即现连云港市)水田少,而旱地多……稻有粳糯二种,有早晚二熟,有红黄紫赤斑数色。[6 ]

清《云台山志》“沟涧”条中写到:“青龙涧,由虎窝青龙口流出,历关中后前两村,民田悉资灌溉。”“村庄”条中记载关中村“四山迴合,注水灌田,此村民勤土美……沟洫无异江南之圹田也。” [7 ]

综合海州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献记载,不仅考证出连云港岩画中的“禾纹”就是栽培水稻,而且证明了远古以来海州地区就是我国古代先民的繁衍生息地,更把连云港地区稻作农业的历史提前到五千年以前。

又如我国岩画中存有大量反映原始猎牧、畜牧经济的画面(图八、图四)。《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駞、驴、驘、駃騠、騊駼、驒騱。” [8 ]《汉书·匈奴传》谓:“匈奴之俗,食畜肉,炊其汁,衣其皮,畜食草饮水,随时转移。” [9 ]这些记载在北方岩画中已得到印证。畜养家畜、牧羊放马、季节转场、役使牲畜和牧民形象,在北方各地岩画中比比皆是。

通过岩画中生动的画面,使我们得以真实还原我国远古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2.2 中国岩画对宗教史研究的史料价值

有关原始宗教内容方面的岩画数量甚多,尤其是南方各省的岩画,有些即使属于社会生产或生活内容方面的岩画,也往往与原始宗教有关,最起码做画的目的与原始宗教信仰有关。很多岩画直接反映了原始宗教信仰,表现了各种祈祷、祭典仪式的画面。这些岩画内容有助于我们了解原始崇拜信仰的形成与宗教发展的渊源。

首先,远古人类在从动物世界分化出来的初期,认为大自然是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操纵,由畏惧、敬佩、惊奇等情感进而产生了对大自然的崇拜,包括一切自然现象和自然物。又出于动物是原始人的衣食之源,在其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原始人也加以崇拜。从我国各地岩画中,可以看到作画者曾有过对动物普遍膜拜的时期,甚至将某些动物当成自己的图腾来崇拜。如花山岩画中有许多动物图像,如马、犬、鹿、鸟等,应是古骆越民族图腾,而且祭典礼仪在岩画中也有反映。越人是崇拜鸟类的民族,晋人张华著《博物志·异鸟》载:“越地深山有鸟如鸠,青色,名曰冶鸟。” [10 ]在某些地区的动物岩画中,特别乐于表现某种动物,把它放在主要位置并加以夸大,这些现象似乎暗示某种动物就是当地某个氏族的图腾。像阴山岩画中的虎(图九),甘肃嘉峪关岩画中的鹿(图十),黑山岩画中的牛等等。

其次,当农业发展起来时,人们又需要农业保护神,动物崇拜便逐渐退居到次要地位。汉族地区早在上古时期就有谷神崇拜,最典型的便是稷神。《孝经援神契》云:“稷乃原隰之中,能生五谷之祇。郑玄注云:稷者,能生五谷之神。” [11 ]《风俗通·稷神》:“稷者,五谷之长。五谷众多,不可徧祭,故立稷而祭之。” [12 ]可见稷神就是五谷之代表、谷神的化身,其起源应是远古时期对农作物的自然崇拜。

如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的稷神崇拜,画面中有9个人头,分别缠连在一根线条上,大头细身,眼睛用两个同心圆表示,头上有发饰,纹饰多样,可能为女性,中间有条线经过鼻梁与下面的禾苗相连接,表示人类对庄稼和土地的依赖,这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原始部落的意识形态。

再次,当农耕生产和畜牧经济出现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远古先民便在个体崇拜的基础上,又将它们从原始图腾崇拜中分离出来以特定的形式加固化形成一整套仪式,这就是原始祭祀仪式。从内容上,原始祭祀仪式可归纳为两类,一种是对自然力、自然物崇拜的祭祀仪式,一种是对生殖、精灵崇拜的祭祀仪式。

如在阴山地区远古先民的意识中,动物是山神的所有物,可以像山神一样具有神奇力量。因此在萨满文化中,动物也有通天地鬼神的作用。《左传》中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体。” [13 ]先秦时期铸各种动物纹样在鼎上,就是为了“协于上下”,即沟通天地神灵,这应该是在岩壁上画动物以通灵的遗风。在萨满文化中,动物常常被视为山神的化身,在阴山岩画中以动物为山神来崇祀的画面也时有所见。如《山神祭祀图》表现就是祈祷山神保佑牧群平安的祭祀活动。通过这类图像,我们不难领会生活在阴山一带的先民和大自然保持的密切而又异化的关系,在这些被夸张了的动物形象上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2.3 中国岩画对天文学史研究的史料价值

日月星辰等天体岩画是岩画中的一种常见题材。我国远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在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天文知识。各地的天体岩画,就是对我国萌芽中的天文学最早的记载。

日月星辰等天体岩画,在许多地方都有发现。如连云港将军崖、阴山乌拉特后旗达拉开沟、贺兰山的贺兰口、青海都兰县巴哈毛力沟、左江宁明花山、云南沧源、四川珙县麻塘坝、贵州开阳县小崖口和六枝县桃花洞等地。

将军崖岩画中有几组石刻星象图,其中一组状似一条银河系的星带,图案被三根短线分作四个部分,可能含有记录太空星象以表示周期的含义。这幅图,目前已被绝大多数学者认定为星象图,但对图中星象的解释还一直是众说纷纭。如最早的调查就称图中的条带状图案为“带状星云”; [14 ]李洪甫称之为“好像一条银河系的星带,有三条短线把它分为四个部分,似乎表示太空星云的变化”;[15 ]陆思贤、李迪称这幅图为“鸟历天象图”,是最古老的盖天星图,并对许多星做了指认;[16 ]又如图中三个太阳呈等腰直角三角形分布,被释为太阳东升、正午太阳高挂直到西落的轨迹。著名岩画专家盖山林指出:“将军崖是一处祭天的祭坛,岩画中的天象及有关画面,说明距今5000年左右的连云港一带的先民们,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观察认识大自然,对天体现象,包括太阳、月亮和星辰的变化规律十分关心,并生动形象地磨刻于岩面之上。这处岩画对人类天体认识史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7 ]

各地的天体岩画说明我国远古先民已掌握了丰富的天文知识,并将自己对天体的观察和认识凿刻于石壁或涂绘于石壁,成为我国天文学萌芽时期的真实记录。

2.4 中国岩画对民俗、文化史研究的史料价值

中国岩画中有着大量民俗与文化活动的描绘,如祖先崇拜、生肖崇拜、祭祀祈祷等,至今仍在汉族和其他一些民族流行。还有大量表现远古人类文化活动内容的,如舞蹈、宴乐、杂技、住所等。

祖先崇拜是在人类对自己血亲先辈的敬仰和鬼神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岩画中也有远古居民祖先崇拜的形象和崇拜仪式的图像,比如云南麻栗坡大王岩岩画中,就有—幅完整的古代先民崇拜的祖先像。这幅祖先像有两个人像,分别代表男女祖先。在新疆、阴山等地的岩画中也有类似的图刻,有的两个人面像并列一起,似代表男女祖先,这些神像自然是当年人们崇拜的对象。

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夏勒口发现一幅十二生肖岩画,凿刻在一块不大的岩石上,以鼠、牛、虎至狗、猪依次排列成—个椭圆形,这十二个图像具象性较强,形象自然生动。在流传至今的古文献中,最早记载十二生肖的是东汉王充的《论衡·物势》和《论衡·言毒》,其后历代古文献多有记述。如《周书·宇文护传》谓:“生汝兄弟,大者属鼠,次者属兔,汝身属蛇。” [18 ]关于十二生肖风俗的起始年代,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认为始于东汉。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古无一日分为十二时》中,也认为汉代以前,中原并无子、丑、寅、卯十二时之分,亦不知子鼠、丑牛、寅虎、卯免等十二相属之说。[19 ]但从乌兰察布草原这幅十二生肖岩画的作画时代来判断,至少在战国时不仅已有十二生肖,而且已流行于内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之中。[20 ]

在阴山岩画中发现有以刀划面的图像(图十一),盖山林先生考证为“剺面”习俗的遗迹。《后汉纪校注》载有:“南单于闻秉(耿秉)薨,举国发丧,剺面流血”; [21 ]唐杜甫《哀王孙》诗云:“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22 ]章炳麟 《社会通诠商兑》:“虽于主权之既复,而犹当剺面事刃,寻仇无已,以效河湟羌族之所为乎?” [23 ]《隋书·突厥传》载:“有死者,停尸帐中,家中亲属多杀牛马而祭之,绕帐呼号,以刀划面,血泪交下,七度而止。于是择日置尸马上而焚之,取灰而葬。表木为塋,立屋其中,图画死者形仪及其所生时战阵之状。”[24 ]“图画死者形仪”的风俗,至今仍在流行,这与岩画的制作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25 ]

中国岩画中有关舞蹈的活动是反映古代先民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阴山舞蹈岩画不仅数量多,内容也很有趣,在全部岩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舞蹈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磴口县托林沟畔有一幅连臂而舞的场面,画面妙趣横生:四个裸体舞者,双臂牵连在一起,顿足而舞。阴山岩画集体舞蹈中这种连臂或牵手而舞的场面,是原始社会中习见的,比如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盆上的舞蹈图就是一例,它与阴山舞蹈岩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云南沧源、广西花山等地岩画中也多有类似的舞蹈画面出现(图二)。

中国岩画还有反映娱乐活动的,如杂技岩画,也为不失为有关古代文化活动很好的史料。如四川珙县麻塘坝岩画中有一幅球戏图,表现了一群骑者与一人正在追逐球戏的场面,与今日的马球比赛有相似之处。阴山几公海勒斯太山有一幅弄丸岩画,一人直立,两臂平伸,在手周围有圆形石子上下飞舞,无疑这是一幅表演弄丸杂技图。在中原地区至迟到春秋战国时已有“弄丸”一类的杂技节目,《庄子·徐无鬼》载:“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 [26 ]但这种“弄丸”杂技起于何时,来自何地,已无史籍记载。阴山中“弄丸”岩画的发现说明古代北方猎牧人中也曾流行“弄丸”之技,开始可能是猎人手中抛掷的武器或牧人牧羊时打羊用的石子,后来才发展为杂技。[27 ]

2.5 中国岩画对科技史研究的史料价值

中国岩画是重要的生产发展史史料,也是研究中国科技发展史必不可少的资料,因为岩画有很多反映科技发展的画面。比如岩画中不同时期出现的车船构造,有助于我们了解我国车船的起源与演化过程。

车辆岩画广泛地分布于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它出现于游牧经济形成和部落之间广泛接触的青铜时代。根据岩画判断,当时已使用了以两匹马套驾的双轮战车。这些岩画的发现,为内蒙古高原与新疆、青海地区在远古时代的游牧民族的活动及其相互联系寻得了有力的证据,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古代游牧部落在大约于公元前l000年前后频繁活动的历史面貌,同时也显示了诸游牧部落在我国北方草原这一历史舞台上所共同创造的远古游牧文化的某些特点。

阿勒泰山脉是新疆北部岩画集中的地区,那里发现的早期车辆岩画在乌吐不拉克和巴尔达湖两处。画面中车轮只有简单的圆木,无车辐,刻有表示车轴的印痕。车辆没有车辕,仅在拉拽牲畜的颈部有轭,轭的两旁各系一绳,并用牦牛拖拉,车后有一人,应是赶车人,这种车辆是比较简陋原始的一种形式。

另一幅著名的阴山车辆岩刻,在磴口县的托林沟。车辆由辕、轮、舆、轴构成,两轮的大小稍异,左轮幅条8根,右轮9根,舆作圆形,中贯车轴,长长的单辕两侧各有马一匹。画幅的右上方,立着一位猎人,手执长弓,瞄准猎物。从这幅作品看,车辆可能用于载运猎物,可见当时阴山地区车辆的使用已很普遍了,也比阿勒泰岩画中的车辆先进得多。

汉唐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敕勒、高车、柔然、吐蕃、突厥、回纥的车辆岩画,也有发现。这个时期的车形岩画,在表现技法上,车轮不再是平置而是立着的,能看到车轮上的辐条,车形悉作侧视之状,车的造型为双辕车。

在阴山乌拉特后旗布尔很哈达发现的双辕篷车,车箱上搭篷子,车后有车尾,应为载人所用,无论是从形制与构造,都与今日北方地区的马拉篷车无异。如此反映科技发展的史料,在中国岩画中还有多处。

2.6 中国岩画对艺术史研究的史料价值

中国岩画由一幅幅精美的艺术画面组成,反映了远古人类的审美情趣与艺术成就,是我们了解和研究人类原始艺术史不可多得的实物史料。

岩画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有凿刻法、划刻法、涂绘法等(图七),中国岩画艺术最具特色的是以“线性结构”为主的造型方法,在简练的线条造型中达到形神兼备的意境。这一特点也是中国艺术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艺术风格,无论是仰韶文化的彩陶、河姆渡文化的陶刻,或青铜文化的纹饰,还是两汉画像石或南宋山水,始终贯穿着中国式的“线性结构”方法和东方独特的艺术意境。从宏观的分析来看,中国岩画艺术仍是属于真实于自然的,在这个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最主要特征进行强调与夸张,使图式呈现出真实性和生动性。

岩画笔力遒劲,富有金石味,形象表达生动自然,真实反映了古代的动植物形态以及先民们的生活场景。例如,围猎图是阴山岩画中常见的绘画题材,画面上表现各种野兽无处躲藏,正陷入猎民的包围之中,充分显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极大信心和对动物形态、习性的熟悉。作者只简练的几笔,就勾勒出野兽的凶狠和猎人的强悍性格,对动物形象的描绘准确生动,且手法非常简洁,这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画者对于动物形态、生活、习性有着仔细观察和正确的理解,所以在创作过程中才能准确地抓住动物某一瞬间的形象,使画面绘声绘色、栩栩如生。

综上所述,岩画作为历史文献特殊形式之一,同样具有“考证、辨误、补遗、存史”之功能,对于社会史、经济史、民族史、宗教史、艺术史、民俗史等研究,都是不可缺少且直观形象的第一手资料。

参考文献:

[1]陈兆复.中国岩画发现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

[2]苏胜.中国岩画述略[J].中国艺术,1999,(2):38.

[3](北魏)郦道元.陈桥驿注.水经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37-38.

[4](唐)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8:115.

[5]张卫怀,汤兆成.隆庆海州志[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

[6]仲其臻等.嘉庆海州直隶州志[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7](清)崔应阶.吴恒宣校订.云台山志[M].清乾隆三十七年刊本.

[8]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920.

[9]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2006:635.

[10](西晋)张华.祝鸿杰译注.博物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74.

[11](唐)杜佑.通典(卷四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2](东汉)应劭.吴树平校译.风俗通义校释[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297.

[13]王守谦等.左传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495.

[14]连云港市博物馆. 连云港将军崖岩画遗迹调查[J].文物, 1981,(7):23.

[15]李洪甫. 将军崖岩画遗迹的初步探索[J].文物, 1981,(7): 26.

[16]陆思贤,李迪.天文考古通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82-89.

[17][20][27]盖山林.中国岩画学[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74-76,158,180.

[18](唐)令狐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50.

[19](清)顾炎武.周苏平,陈国庆点注.日知录[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880.

[21](东晋)袁宏.后汉纪校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367.

[22]唐诗三百首[Z].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118.

[23]章炳麟.社会通诠商兑[N].民报,1907-03-12.

[24]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8:1865.

[25]盖山林,盖志浩.内蒙古岩画的文化解读[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459-462.

[26]孟庆祥等.庄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394.

作者简介:童永生(1972-),男,巢湖学院副教授,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惠富平(1963-),男,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史料价值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一块石头的价值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小黑羊的价值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