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市宝安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与未来发展

2011-02-14周英雄

图书与情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主持人的话: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普遍均等,首要条件是具备一个全覆盖的公共图书馆设施网络。进入新世纪后,我国一些地区的公共图书馆进行了许多探索,有成功也有挫折。难能可贵的是,许多图书馆和图书馆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所表现出的屡败屡战的勇气,善于总结、不断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以提供普遍均等服务、实现社会信息公平为核心的公共图书馆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世纪中叶的爱德华兹起,就流淌在图书馆人的血液中。

今年四月份,本主持人借赴深圳参加会议之机,调研了深圳南山、宝安、龙岗、福田四个区的总分馆。在座谈时,宝安区图书馆的周英雄馆长为我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特别是宝安区几次基层图书馆建设都见效甚微,而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的直属分馆建设又非常成功和高效。听周馆长对宝安区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展望、内部结构设计、规划布局,知道周馆长是一位有思路、很前瞻的馆长,于是约了这篇稿。

周英雄馆长的文章波澜不惊,从深圳宝安区建设百村书库开始说起,到目前直属分馆的建设,似乎在讲述一段平凡的故事,但实质上却是告诉我们在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上的历史和演变,一个从盲目建设到理性规划、从惯性思维到尊重规律、从无效投入到经济高效的过程。读来让人思绪万千,可以有许多借鉴之处。

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目的之一,在于方便读者利用,而阅读是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前提。阅读从青少年抓起,往大处说是培养民众的信息素养、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往小处说是巩固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础。中山市图书馆是中图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青少年阅读推广委员会的主任单位,在开展青少年阅读推广工作而又自身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许多做法都值得大家学习,于是,本主持人特地约了吕梅馆长的文章。文章写得朴素,六个案例一字排开,通过活动的目的,分析活动的背景,设定活动的主题,确定活动的方式,寻找合适的伙伴,策划活动的运作,充分利用了教育、媒体、作家、出版、发行、企业等单位的资源,不断总结活动的成败得失,总结出一套在与社会合作开展青少年阅读推广工作中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是探索和实践的总结,可以运用到图书馆与社会合作的方方面面,但看似容易,真正做到却并不简单。如果我们在与社会合作中,能够如吕梅馆长总结的那样:加强沟能、换位思考、合作共赢、宽容大度,那么事业的发展就会更快一些。

邱冠华

摘 要:深圳市宝安区是全国最早开展图书馆网络建设的地区之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宝安经历了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起步发展、大规模“百村书库”工程建设、街道图书馆建设、以及“图书馆之城”建设时期的总分馆制探索等不同的阶段,道路曲折坎坷,但光明的未来发展也引宝安图书馆人期盼。宝安在建设区域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方面的经验教训,可供其它地区在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时参考。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百村书库 总分馆 直属分馆 深圳宝安区

中图分类号: G258.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1-0086-05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Librariess Service Systems in Baoan District , Shenzhen

Zhou Yingxiong (Baoan Library, Shenzhen, Guangdong, 518101)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uduces the experiences of Baoan librarys construction of service network,and aims to provide other libraries with some reference.Baoan is one of the districts which first started the construction of librarys service network.From the early of 1990s, Baoan library has going through the starting of public library、 the project of “Hundred villages with library”、the construction of steet library、the central and branch library system and so on,and all these experiences are very rough and hopeful.

Key words:public library; hundred villages with library; main-branch libray; branch libray; baoan districtshenzhen

CLC number: G258.22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1-0086-05

宝安区是深圳市六大行政区之一,是深圳市人口大区,几乎占深圳市总人口的一半,也是深圳的产业大区,在六个行政区中经济总量最大,外来劳务工最多进程。目前宝安区辖10个街道办事处(不含光明新区,下同), 总面积570多平方公里。2008年全区常住人口317.7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1.22万人,暂住人口276.52万人。作为全国率先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宝安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文化建设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从最初的只有一个县区级图书馆和几个村图书馆开始,到政府启动“百村书库”工程建设100个村级图书馆,而后的“文化先进镇”创建活动建设镇(街道)图书馆,再到“图书馆之城”建设时的提升办馆质量与效益,走过了一条由点到面,逐步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较为曲折的探索之路。截止2010年底,全区共有各级公共图书馆150个,初步实现了以区图书馆为龙头,街道图书馆为骨干,社区图书馆为服务网点,遍布全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宝安区独特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以及高速的城市化进程背景,它在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方面所走过的路,积累的经验教训,值得其它地区参考。

1 宝安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几个发展阶段

1.1 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起步阶段

1979年宝安撤县建市,更名为深圳市,并成立深圳经济特区,原宝安县图书馆更名为深圳市图书馆。1981年,国务院批准恢复成立宝安县,将深圳市经济特区外的行政区域划归宝安县管辖。1983年宝安县图书馆成立。这是深圳市的第一个县区级图书馆。1991年县图书馆大楼开始设计并开工建设,1993年1月1日宝安撤县分区,同年7月16日区图书馆大楼落成开放,新馆面积建筑面积8119平方米。当时的宝安区图书馆在全国县区级馆中率先引入ILAS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并免一切证件向所有读者开放。在基层图书馆建设方面,宝安的村级图书馆在这个阶段也开始起步。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当时作为深圳市郊区的宝安县(区),许多村镇因为引进“三来一补”企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村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村集体经济实力较为雄厚。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一些有远见的村干部,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在村里开办了村图书馆供本村村民和工厂工人使用。如沙井镇的万丰村、松岗镇的溪头村都建起了一定规模的图书馆。其中松岗的溪头村图书馆因其规模较大,受到了上级文化部门的关注,当时的文化部部长、图书馆司司长都曾亲临考察指导。这个阶段的村图书馆主要由村集体自建,并由村委会管理,开放对象一般为本村居民和本村工厂的工人。

1.2 “百村书库”工程建设阶段

1996年,国家九部委发文,开展“知识工程”建设,1997年,广东省委宣传部在宝安区沙井镇召开精神文明建设“千村书库”工程现场会议,借此东风,宝安区委、区政府决定启动宝安区“百村书库”工程建设。1998年、1999年宝安区委、区政府拨款1000万,把每年建50个村级图书馆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当时采取以村集体建馆为主,区、镇两级政府资助为辅。村集体自己解决建馆所需场地设备。每建一个村馆,区镇两级政府各补助5~10万元的图书或设备。各村图书馆由村委会派人管理。在全市大规模开展“图书馆之城”建设之前的2002年底,宝安区在市文化局组织的村级图书馆达标评估验收中,全区127个行政村中共有98个村图书馆和4个社区图书馆达标,全区村(社区)图书馆藏书总量约90万册,接待人次为113万人次,外借册次为40万册,累计办证27000张,各项指标均居全市各区之首。宝安区“百村书库”工程建设被视为深圳市“图书馆之城”建设的源起。

1.3 “文化先进镇”建设阶段

2001年宝安区委区政府发文要求各镇(街道)开展文化先进镇建设活动,要求每个镇(街道)实现 “十个有”,其中要求每个镇(街道)有一个中型图书馆,面积要达到600平方米以上。这一活动促进了每个镇(街道)的镇级图书馆建设。至2003年该活动结束进行评比时,全区10个镇(街道)有9个建立起了镇(街道)一级图书馆,另外一个镇和辖区中较大规模的村图书馆合作建馆。镇(街道)图书馆隶属于各镇(街道)文体中心,业务上接受宝安区图书馆指导。镇(街道)图书馆建设起来以后,宝安区初步实现了区、镇(街道)、村(区)三级图书馆网络架构,对全区图书馆业务的开展,特别是对村图书馆的指导,因为镇级图书馆的建立得到了加强。

1.4 “图书馆之城”建设时期的业务分馆建设阶段

2003年“图书馆之城”建设工作在全市正式启动,宝安区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投入,宝安区图书馆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基层图书馆建设之路。在此阶段,宝安区经历了农村城市化的巨大变化。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深圳用了一年时间,将特区外的宝安、龙岗两区的所有镇建制撤销,改成街道,农村集体土地除了保留村集体必要的建设用地和村民宅基地外,全部收归政府所有。村民变身为居民,原村委会变成了居委会。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建制上无农村无农民的城市。这种变化对原来的基层图书馆,特别是村(社区)图书馆的建设管理体制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原来的村集体变身为股份合作公司,不再愿意承担无直接经济效益的村图书馆的开支。原本就不稳定的村图书馆的经费保障更加困难。考虑到农村城市化的这一现实情况,这一阶段,社区图书馆建设除场地由社区提供外,全部设备书刊资源由区财政承担。仅2007年区政府就投资240万元建成了12家社区图书馆。所有这些新建社区图书馆在业务上作为区馆分馆,纳入区馆的统一技术平台管理,但人员由社区自行管理。这种松散的业务总分馆体制,由于人财物不是由总馆管理,实际上总馆是没办法保证分馆的办馆质量。

1.5 “图书馆之城”建设时期的直属分馆建设阶段

2008年宝安区在总结以往基层馆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开始以新模式建设基层图书馆。以建设劳务工图书馆为契机,在全区人口密集的工业园区挑选场地建直属分馆。全年共建成11家图书馆,其中8家馆为直属分馆。这些直属分馆的建设由街道、社区、工业园区或企业提供场地,区图书馆提供书刊、设备、资源,建成后,由区馆派人直接管理。街道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协调和监管。场地提供方、区图书馆以及街道文化主管部门三方签署协议,明确各方权利与主务。2010年又在龙华街道的富士康工业园区周围建两家直属分馆。这次的直属分馆建设由区政府全额投资建设,包括场地的租赁和装修,建成后由区馆直接管理。这些直属分馆的运行经费已纳入区图书馆年度预算。

2 宝安区图书馆在建设全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过程中的努力

宝安图书馆人一直致力推动在全区建立一个全面覆盖、普遍均等、惠及全民、高效便捷并能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对全区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各种建馆和运营模式中的困难与问题,宝安图书馆人尽着自己的良知和图书馆人的职业精神一直在探索着解决的路径。

2007年、2008年宝安区图书馆连续组织专门的课题调研,对全区的基层图书馆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写出了调研报告,提出了总分馆制的试点方案,拟定并修改了《宝安区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等。可惜的是这些管理办法和试点方案暂时没得到上级政府的支持和有效的组织实施。

2008年的宝安区社区图书馆调研表明,在宝安区128个达标社区图书馆中,大致可划分为发展良好、一般、较差和名存实亡四种类型,其比例分别为18%、51%、9%和22%。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一些社区图书馆选址不当造成居民和劳务工使用不方便。如有些社区图书馆将图书馆设在居委会大楼的楼上,读者不能自由进出,影响开放效果。二是居委会(村)领导不重视图书馆,办馆随意性很大,有些社区(村)随意关闭图书馆。三是一些社区图书馆馆舍条件较差,对读者没吸引力。四是社区图书馆管理员素质普遍偏低,流动性又大,工作不专业,影响图书馆开放效果。五是图书馆后续运作资金没有保障,几乎一半的图书馆在被调查的前三年没进过一本新书,没订过一份报刊。

为了解决社区(村)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些实际问题,宝安区图书馆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查,并在“图书馆之城”建设的新阶段探索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2004年开始试行新建的社区馆纳入区馆业务分馆管理。在当年年底宝安区图书馆与广州图创公司合作,引进开发出基于广域网上的图书馆管理系统Interlib,将全区40多个社区(村级)图书馆以及各街道图书馆纳入统一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平台,为实现全区公共图书馆业务管理一体化打下了基础。新系统不需要分馆对系统维护和管理,一举解决了了社区图书馆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方便了基层图书馆利用计算机管理。也首次将全区的书目资源信息和读者信息统一纳入了区图书馆的服务器进行管理。

2005年打破按社区行政区划建社区图书馆的惯例,在宝恒大洋工业区建成深圳首家直接面向劳务工的分馆。并于同年通过深圳市文化局组织的社区图书馆评估。

2006年启动流动图书馆项目。为区内那些开放较好,服务效益也尚可的街道和社区图书馆因经费不足而造成的图书资源不足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政府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2006年至2010年,政府每年提供180万元,由区图书馆采购图书配送到社区、企事业图书馆,并定期将这些图书在馆与馆间流动,让这些图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五年来共建成90余家流动图书馆。

2007年提出建立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的总分馆制试点方案。

2008年按统一管理的方案建立直属分馆,即实质性的总分馆制试点。全年建设11家劳务工图书馆,其中直接管理的图书馆即直属分馆8家。另外3家作为业务分馆,其中2 家交由街道文体中心管理,1家由企业自行管理。经过两年的运行,实践证明,这种有别于以往的建馆与运行模式确实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效益。这些直属分馆的建馆与运营方式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馆建成后其运行费用纳入了区图书馆的年度预算。由区图书馆统一管理人、财、物,统一业务技术平台,统一采编图书,统一选派区或管理培训工作人员,统一规章制度,统一宣传标识,统一提供各种数字资源、讲座资源,真正做到了向读者提供与区图书馆基本相同水平的服务。这种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基层分馆后续经费无来源及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保证了分馆建成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街道、社区图书馆的专业化服务水平。

在这种建设直属分馆的建设与运营模式中,考虑到政府目前还没办法统一解决建馆场地,采取了由街道或者工业园区、企业提供场地,由街道文化部门、场地提供者、区图书馆三方签订协议,三方的权利与义务在协议中明确规定。街道文化部主要起协调与监管作用。区图书馆主要是管理与负责直属馆的运营以及非直属馆的业务指导。

2010年在富士康工业园区周围新建的两个直属分馆与2008年的直属分馆相比,又有不同,采用了由政府全额投资建馆与运营的新模式。此外,宝安区图书馆还在探索将原有社区图书馆“收编”为直属分馆,宝安区新安街道翻身社区图书馆成为第一个“收编”试点馆(新的建馆模式及运营效果见表1)。

注:类别一:区全额投资设备资源,区或街道提供政府物业作为办馆场地,区馆直接管理;

类别二:区全额投资设备资源、工业园、企业免费提供办馆场地,区馆直接管理;

类别三:区与街道共同投资建馆,街道接管作为街道图书馆,区馆派1名业务馆长管理;

类别四:区资助书刊资源建馆,企业提供场地和设备,企业自行管理运作;

类别五:由区财政全额投资,场地由区馆租赁,区馆直接管理;

类别六:原由社区(村)投资建馆,现交由区图书馆管理,区馆派1名馆长。

3 关于建立完善的城市内区域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思考

本文所说的区域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特指一个城市内部某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它是这个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个城市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一部分。之所以单独提,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城市的财政分级体制决定了大多数城市对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都是采取市、区(县)、街道政府分级负担的形式,另一方面,是城市内部各个区域的差异性。比如深圳的宝安、龙岗地区与原深圳经济特区内的四个区发展水平,管理体制都存在较大差异。这两方面的原因就决定了负责各个区域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区一级政府的政策、提供主体、设施建设条件、群众文化需求都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因地制宜,建立符合本区域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同时要求所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与本区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融合,与全市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相衔接。

回顾宝安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公共图书馆建设方面所走过的路,比较过去与现在的基层图书馆建馆模式与管理模式的优劣,对现有的模式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研究后,可以得出以下一结论:

(1)明确公共图书馆的办馆主体是区政府,这是区域内公共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公共图书馆是满足市民的阅读需求,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重要阵地。它提供的是纯粹的公益服务,理所应当由公共财政负担为主,企业与社会赞助为辅。公共服务如果指望由社会中的个体来无私的承担,宝安区的“百村书库”工程的经验教训,以及历史上和现实中其它各地区的经验也证明了那些办馆模式和运营模式都不可能长久。目前,宝安区政府在社区馆的建设上愿意承担建设责任,但对过去已经建好的社区图书馆一直都没承担起运营经费的保障责任,致使一部分已经建成的馆因后续投入的不足或关闭或失去图书馆的功能。原有投入被白白浪费,对市民的文化权利的实现也是一种损害。如果说在农村城市化前,因社区馆资金分为区镇村三级投入,各级投入的重视程度不一,造成社区(村)图书馆运营无法保障的话,城市化改造后,区成为本区域的唯一一级政府,有责任也有能力来提供本区域内所有公共图书馆的运营所需资金。这需要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在区街道财税体制改革中提出建议,将全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与运营事权全部放在区这一级,相应的经费由区文化行政部门统筹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全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均衡发展。当然,这样做也可能部分削弱街道与社区建设图书馆的积极性。

(2)统一的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是提升服务水平的基础。将总分馆制作为一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是保证公共图书馆的专业水平、发挥公共图书馆应有效益的有效体制。总分馆制好比是连锁店,让每个分馆按照总馆的专业标准提供专业的服务。同时让区域内公共图书馆系统的资源,包括专业人员、图书报刊、设备等能够科学的配置,流动与共享。宝安区2008年以后新建的直属分馆的效益明显地比以前的那些业务分馆和由居(村)委管理的社区图书馆服务效率高。这种效率的提高来自于区图书馆更专业的管理。

4 宝安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未来构想

完善宝安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关于公共图书馆的法规的出台。我们期盼着《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能重新修订后出台。考虑到条例的修改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程序,要促请区政府出台《深圳市宝安区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以政府规章的形式,确立宝安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地位、体系结构,从而保障全区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投入与人员配备。解决全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因法规的缺失而无可持续发展保障的问题。法规保障是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二是要做好全区公共图书馆的规划建设。未来的宝安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将由一个总馆、若干个街道分馆、众多的小型分馆的组成部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才能保证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真正做到全面覆盖,让所有居民和劳务工便利地享受到图书馆服务。三是按照总分馆制对这三级分馆将实行人、财、物的统一管理。

按照宝安区全区人口实际超过400万的现实,设在宝安中心区的总馆,按照大型公共馆标准建设,面积近三万平米,是全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资源中心,管理中心,网络中心。在10 个街道,按照中型馆的标准,各建设一个面积约为5000平米到8000平米的中型图书馆,作为总馆的街道分馆,直属总馆管理,每个中型馆服务约45万人口;在现存的社区图书馆和劳务工图书馆中,挑选一批位置合理,面积较大(达到800平米以上)的馆改造充实为小型分馆。这些小型分馆由附近的街道分馆管理。并按每15万人建设一个小型分馆的标准,根据人口分布情况,在人口密集的一些大型住宅区和工业园区再建设一批小型分馆。全区大约建设30个左右的小型分馆。对现有的社区图书馆全部改造成报刊和电子阅览室,主要配置一定数量的报刊和可上网的电脑。并在其附近设置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社区阅览室(或自助馆)按每1万人建设一个。社区阅览室由居委会或工业园区自行建设管理,政府根据开放效益给予补助。

目前,宝安区中心图书馆已开工建设,十个街道图书馆,已基本规划完毕,在“十二五”计划期间基本能成投入使用。

要进一步解决问题是:一是促使区政府明确规定新建成的街道馆能作为区图书馆直属分馆运营管理。二是现有的直属分馆模式能在现有试验基础上得到提高,要按小型分馆的规模在全区进行规划布点,对现有的直属分馆馆舍面积要扩大,馆舍要逐步过渡到由政府建设和租赁,以保证办馆的稳定性,同时,现在的区馆直属分馆要在将来交给就近的街道分馆管理。三是要出台对对现有社区图书馆进行改造的政策,将它们变成社区报刊和电子阅览室,由各社区自行管理,由政府考核资助。四是停止流动图书馆项目。原来的流动图书配送项目将不再继续,代之以集体外借形式与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工业园区图书馆合作,满足这此单位员工阅读需求,从而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作用。对偏远地区市民和外来劳务工将用流动图书车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

参考文献:

[1]宝安区图书馆课题组.宝安区基层社区图书馆现状调研报告[J].深图通讯,2007,(4):13-15.

[2]于良芝等.走进普遍均等服务时代: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31-40.

[3]周英雄. 城市化与社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J].图书馆论坛 ,2006,(6):29-31.

[4]王晶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研究[J].图书馆,2009,(6):84-86.

[5]李英.宝安区公共图书馆分馆建设10年之路[J].图书与情报,2009,(4):94-97.

作者简介:周英雄,男,深圳市宝安区图书馆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公共图书馆
浅谈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免费服务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
公共图书馆在引导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纽约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政策研究
基于图书奖评选的公共图书馆采访创新研究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