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和县农业信息化实践与探讨

2011-02-13朱海平

浙江农业科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云和县信息员信箱

朱海平

(浙江省云和县农业局,浙江 云 和 323600)

云和县农业信息化实践与探讨

朱海平

(浙江省云和县农业局,浙江 云 和 323600)

针对欠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化面临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人才短缺,群众信息意识不强,企业信息化兴趣不高等诸多问题,总结云和县农业信息化的做法和收到的成效,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农业信息化;信息服务;农民信箱;农产品

云和县位于浙西南,是浙江省25个欠发达县市之一。全县总面积984 km2,总人口11.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2万人。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5.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 370元。云和县经济不发达,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群众文化水平不高,加之村多人少、村镇分散、村集体经济薄弱等原因,农业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较多。云和县着手农业信息化建设始于1998年,2001年开通云和农业信息网,建立了一个以县农技110为中心,下延各乡镇农技110的信息服务网络,配备了电脑、宽带等设备,组建了一支专家咨询队伍。“十一五”全县在各部门、乡镇、行政村全面普及推广农民信箱应用,同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村级信息服务点,加大农业信息化实施力度。

1 主要做法

1.1 制定目标

为加强农业信息化领导,全县建立了以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各涉农部门和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农业信息化各方面工作。由县农业局牵头,制定了云和县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和云和县农民信箱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各年度农业信息化建设目标及实施步骤。要求全县农口部门和乡镇机关工作人员带头使用农民信箱,动员广大农民群众注册和开通农民信箱,组织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销大户、科技示范户应用农民信箱,形成政府牵头、部门配合、全民联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格局。

1.2 搭建信息服务体系

在原农技110和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点的基础上,全县所有乡镇全部建立了农民信箱联络站,所有涉农部门建立了农民信箱联络室,所有行政村都建立起农民信箱联络点,初步搭起了覆盖全县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框架。为解决农村地区上网困难问题,县农业局和县委组织部还想方设法为各行政村联络点配置了宽带、电脑、打印机等设施设备,指定专人兼职担任村信息员,并组织村信息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上网采集和分析信息,帮助农户查询和发布信息,为信息进村入户创造条件。

1.3 普及农民信箱应用

充分发挥乡镇农民信箱联络站、村农民信箱联络点直接面向农民的有力条件,大力宣传推广农民信箱,将农民信箱普及到千家万户。利用农民信箱和手机短信捆绑的强大功能,让没有电脑的农民也能接收信息,感受信息化的好处。至“十一五”末,全县发展农民信箱注册用户6 538户,其中农村用户5 339户,涉农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145家,专业大户1 431户。农民信箱用户数占全县农户总数的21.4%。在农民信箱基础上实施的万村联网集群工程深入到每一个行政村。2010年底,全县万村联网乡、镇子网站建站率和合格率均达到100%,行政村子网站建站率100%,合格率99%。

1.4 开展信息应用技术培训

全县面向农村举办了多种层次、多样形式的信息化培训活动,重点兼顾村信息员、农业企业人员、合作社成员、种养销大户、村级干部等。至“十一五”末,全县共组织有关计算机应用、互联网应用、农民信箱系统应用、万村联网系统应用、远程教育终端应用等内容培训班107期,现场会22次,信息大篷车体验25个村,受训人数累计达到7 695人次,农民信箱用户培训率达到83%。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民有效运用信息的兴趣和能力。

1.5 建立信息应用示范村

树立样板,以点带面,是欠发达地区促进农业信息化的有效手段。2007年以来,全县择优建立了6个农业信息应用示范村。示范村建设在省农业厅提出的“八个一”标准基础上又有更高要求,如农民信箱用户需占全村农户总数的75%以上,有一批带头使用农民信箱的科技示范户,同时,在用户培训率、农民信箱短信互动量、村网站信息发布量、网上摊位数及农产品发布量、组织收看农业科技视频等方面也有具体要求。几年来,信息示范村建设效应显著,出现了网络带动小顺村旅游业发展、农民信箱成功帮助云坛梨农增收等典型事例,涌现出蓝焕土等一批农民信箱应用积极分子和效益典型,为全县农业信息化建设起到了表率作用。

1.6 多渠道开展信息服务

在广泛推广应用农民信箱的同时,各涉农部门又分别利用各自门户网站平台,如云和农业信息网、云和农民培训网、云和科普网、云和气象网、云和水利网等,向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农业农村政策法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气象预报、市场行情等有用信息,解决农村信息资源贫匮问题。此外,针对农村电视收看率高、电脑普及率低这一特点,13家涉农部门联手开设了云和县农业科技电视互动点播频道,充分利用电视节目直观、形象的优点,提供大量农村实用技术和致富经验典型视频供农民朋友点播收看。

2 建设成效

2.1 宽带等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

至“十一五”末,云和县有166个行政村接通固定电话,112个行政村架上宽带,行政村固定电话开通率97.6%,宽带覆盖率66%。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固定电话18.57线,手机104.64部,电视机105台,计算机7.6台。硬件设施明显改善,农业信息能够通过网络、有线电视、电话等方式向农村延伸、向农户辐射。

2.2 农业电子政务开始起步

农业电子政务工作在云和已有了很好的起步。一是县、乡二级政府开展电子政务的网络基础已初步搭建。各涉农部门和乡镇机关都建立了协同办公系统,开通了农民信箱,建有内部办公局域网络,可以网上进行公文管理、日常办公、传递资料、传达政策等,大幅提高了农业部门服务“三农”的能力与水平。二是电子政务的业务应用开始起步。畜牧兽医、植物检疫、农村财务管理、农村经济年报、农业项目申报、农情统计、农田地理信息资源管理等领域的管理机构均接入全国业务应用系统终端。

2.3 农业电子商务逐步显现

经初步统计,仅淘宝网、阿里巴巴、农民信箱三大平台上的农业企业、农家乐和农产品个体经销户商铺就达到了305家。全县在以上3大平台及云和农业信息网、万村联网、丽水信息港等知名网络平台上发布的农产品买卖信息5 497条,农产品、农家乐、特色产业和地方风貌宣传资讯信息6 721条。“十一五”期间,全县通过网络达成的农产品交易和农业合作开发约2 800万元,涌现出了一批农业电子商务经营典型,如云和县山农黑木耳专业合作社,云和县飘香山珍特产有限公司,云和县神农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等。通过网络媒介促成的劳务输出、异地开发、参观考察、旅游观光每年都有20余起。

2.4 农业信息化惠及农村生活各个层面

农业信息化提高了农民日常生活消费水平。电视、电话、报刊、手机的普及,为农村地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各种层面的大量信息,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消费娱乐和生产活动。随着计算机和宽带快速进入云和农村,互联网络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据农民信箱后台统计,全县有6 538位农户使用基于计算机平台和手机短信功能捆绑的农民信箱系统,全县通过农民信箱系统进行互动的信件、短信累计分别达到了139.10万次和131.47万次。

3 存在问题

云和县经济不发达,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群众文化水平不高,加之村多人少、村镇分散、村集体经济薄弱等原因,农业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较多。

3.1 信息意识淡薄

大部分群众因一家一户的传统种养方式,农产品数量有限,商品率不高,经营观念落后,对上网获取和发布信息的意愿不高。拥有电脑的农户大都集中在县城及城郊,一般都是被征地农民、经商户、工厂老板、包工头、年轻民工、学生等非务农人员,农村中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中老年人少有接触电脑。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对网络信息应用总体上也比较被动,绝大部分都是在农业主管部门的动员和帮助下在网络上被动建立免费网站、免费商场,免费发布信息,网上业务量普遍较少。

3.2 信息服务人才短缺

虽然从县到村组建了一支信息员队伍,但真正安心从事信息服务工作的仅县、乡二级信息员和个别村信息员,同时乡镇信息员全部1人身兼数个重要职务,用在农业信息服务上的时间、精力极其有限。全县农业人口9.20万,信息服务比例在1∶5 000以上,信息服务人员紧缺问题突出,其中,既熟悉农业专业技术知识,又懂计算机网络操作,还精通市场信息收集、处理和发布的信息人才更为稀缺。

3.3 村一级信息服务受到资金制约

由于县、乡 (镇)二级财政紧张,村级基本没有任何经济实力,所有村信息员缺少必要的误工补贴,没有动力开展日常信息服务工作,导致大部分村信息员仅是挂名摆设。不少行政村信息服务点和部分乡镇信息服务站存在电脑设备陈旧,运行速度慢,影响工作效率的问题,但却无力解决。

3.4 农产品网络市场定位不准确

上网销售的农产品大都集中在香菇、黑木耳等食用菌干品和茶叶、板栗、早熟梨、杨梅、鸡、鸭等大宗农产品上,特色不明显,价格优势不突出,网上销路不是很好。已发生的网上交易行为大都集中在特色产品、精加工品和对外合作开发上。

4 对策和建议

4.1 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仍是第一要务

只有加强宽带等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电脑应用到户,才能创造农业信息化的条件,从根本上营造农业信息化的氛围,引领农民在生产经营管理、农村市场流通、日常生活消费中走向信息化。云和县山多地少,村多人少,许多自然村分布于山区,在开通宽带的行政村中多数自然村仍然上不了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十分艰巨。

4.2 增强政府扶持力度

农业信息服务是公益性的事业,在农业信息化初级阶段,农民和农业经营单位信息意识淡薄,信息化行为被动,需要政府投入资金,组织一定的人力物力,构筑公益性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并在领导力量、优惠政策等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才能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4.3 以产业化推动信息化

农民信息需求与农村市场化程度的发展成正比,与农民的生产规模、商品率相匹配。要改变当前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不足、农业信息需求不旺盛的现状,必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要在促进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构筑“一村一品”区域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农业企业,提高土地经营层次和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下功夫,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从而推动信息化发展。

4.4 开发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网上市场不同于农贸市场,网上市场缺少中老年人为主的买菜大军。因此,一般情况下,大众化的农产品网上较难找到销售对象,鲜活农产品以及体积大、价值低的农产品也不适宜网上销售,偶然出现的一、两起大宗农产品批发交易通常不具有连续性。对于当前以年轻人居多的网络消费群体来说,网销农产品必须保证明显的特色优势和价格优势,尽量开发精加工品,普通大宗农产品要在包装特色和耐贮运上下功夫。此外,网络营销还需抓住“节日效应”,探究营销模式,寻找合适的网络销售平台。

4.5 完善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完善农技推广体制,在农技推广体制改革中要集合农业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力量,组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探索建立一套能充分发挥各级信息服务机构工作潜力的农业信息服务机制。农业部门要配备农业信息专职人员,充实队伍力量。乡镇服务站要确定专人负责,克服兼职现象。村级信息员要解决误工报酬问题,发挥其积极性,同时要按照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的“三会”要求加强培训,提高村信息员能力。

[1] 董国民.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 [J].农业网络信息,2009(6):41-43.

[2] 吴贤玲,王秀珍.温州市鹿城区农村信息化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建议 [J].浙江农业科学,2009(6):1219-1224.

[3] 张林约,李蕊.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之战略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08(4):4-6.

[4] 党玉梅.新疆兵团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和问题 [J].农业网络信息,2008(4):36-39.

F 49

A

0528-9017(2011)03-0727-03

文献著录格式:朱海平.云和县农业信息化实践与探讨 [J].浙江农业科学,2011(3):727-729.

2011-03-08

朱海平 (1966-),男,浙江云和人,农艺师,从事农业信息化工作。E-mail:yhzhp03@163.com。

(责任编辑:吴益伟)

猜你喜欢

云和县信息员信箱
关于如何开展高校信息员工作的设想
徐州市铜山区出台《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管理办法》
徐州市铜山区出台《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管理办法》
华医生信箱
互动信箱
浙江林学院与云和县签署全面科技合作协议
发挥纠纷信息员作用“调”出和谐新农村
开心一哥信箱
K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