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漆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2011-02-11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10期
关键词:漆器

王 琳

(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郑州 450008)

中国漆文化历史悠久,它通过髹漆、漆画、漆器等形式影响和渗透社会的各个层面。漆文化的繁荣与普及也涉及到中医学领域,医学家们研究漆对人体的危害与防治方法,应用漆来治疗疾病,利用漆器盛放贮藏药物等,因而对中医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中国漆文化的历史渊源

中国是世界漆文化的发祥地,早在距今7000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发现了色泽光艳的髹漆木碗,4000多年前的虞夏时期,就有了不同艺术种类的漆器。《韩非子·十过》:“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流漆墨其上……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1]”同时漆还被用作贡品。《尚书》有载:“兖州,厥贡漆、丝。豫州,厥贡漆、枲。”

至战国,漆器业独领风骚,形成长达5个世纪的空前繁荣,漆器生产被国家列入重要的经济收入。秦汉漆绘竞相追逐“丹漆雕几”之美,在青铜器衰落之时,创锥画、堆漆等髹漆新工艺,使中国漆文化达到了史上第一个高峰。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精美漆器多达500余件,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160多件,即是真实的写照。

两宋时期,制漆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髹漆工艺雕漆、填漆、描金、戗金素材兼备,相映成趣,漆器品种增多,剔红、剔犀、戗金、堆漆等髹饰技法日趋成熟。元代开创“软螺钿”,成为髹漆工艺上的全新装饰手段。

明清两代,中国漆文化进入全盛时期。漆器制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分为14大类,多达上百个品种,“蟠螭金凿五色毯,钿螺椅子象牙床”,漆工艺与建筑、家具等相结合,由实用转向陈设装饰的斑斓新时代,形成了扬州螺钿、福州脱胎、百宝嵌、北京雕漆等7大工艺中心,“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也”。

2 政府对漆文化的重视

周代确立“工商食官”制度。秦政府不但官营漆园,还有严格的律法。如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就载有秦代管理漆园的法令。西汉政府设立司马官职,专职漆园管理,如《金石索》卷五载有“漆园司马”和“常山司马”两颗汉印。

《新唐书·百官志》:“少府监,掌百工技巧之政……矢簇竹漆,屈柳之工半焉。”并立“漆作直官”掌管漆器生产工坊和施行漆艺专业教育。

宋政府不仅设立专门的漆业管理机构,还推行漆工匠世袭制,开办榷场,进行边境漆器贸易。元政府设油漆局,配备提领五员,同提领、副提领各一员,掌管两都宫殿髹漆之工,负责漆器生产。

明清两代政府的制漆机构除了“油漆作”、“漆作”之外,明代还特设丁字库,常贮生漆、桐油等物,并于永乐至宣德年间开设了专为宫廷服务的制漆机构——果园厂,使制漆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故有“宣德之铜,果园厂之髹器”之说。另外还在南京设立漆园、桐园,立百户二员,甲军一百余名管理,以示提倡。

3 漆文化的普及

3.1 漆经济的助推

漆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在漆经济的助推下迅速发展。宫廷建筑、庙宇寺观、车服仪仗,日常生活用具、兵器车船、婚嫁丧葬祭祀等,无不用漆髹饰。如北宋的青溪县,每年成千上万斤的漆供应造作局和应奉局。

“漆器千件,邑推首富”。汉代以漆和漆器作为衡量财富的标准,官僚贵族、民间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都经营漆器、生漆和漆林。《史记·货殖列传》载有:“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然是富给之资也。”又载“木器髹漆千枚……漆千斗……此亦比千乘之家。”《盐铁论》记载有“夫一文杯得铜杯十”。

宋代商品经济兴旺,漆与漆器等作为商品走进千家万户。淮安出土的北宋绍圣元年杨氏墓葬中70余件漆器就有“温州□家造”、“杭州胡家造”等黑书铭记商标,杭州出土的宋代漆碗、漆盘,也都有“壬午临安府符家真实上牢”的朱书铭文。据《东京梦华录》、《梦梁录》载,开封、临安均有漆行和漆店,《清明上河图》中更有漆店的描绘。宋代沉船“南海一号”出土文物数千件,其中发现不少漆器碎片。明清时期扬州的“漆货巷”、“罗钿巷”、“大描金巷”、“小描金巷”等,更是著名的生漆、漆器商品集散地。

3.2 漆文化的普及

漆工艺品作为馈赠友人礼品,风尚社会,是中国漆文化发展到极高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如唐代鉴真大师东渡日本,携漆艺高手弟子和大量的漆器盒、盘和宝象等工艺品,打破漆文化的地域性色彩,使它走向了世界。

漆学著作、制漆名家不断涌现。如五代·朱遵度的《漆经》,明·黄成的《髹饰录》,雕漆张德刚、螺钿姜千里,清代制漆大师沈绍安等,特别是卢映之、卢葵生祖孙,更有“不羡前朝果园厂,扬州刻手说卢家”之誉。

漆画作为从漆艺传统中走来的民族画种,以其独特的美学品格和光泽,成为壁饰、屏风和壁画等的表现形式,是人们鉴赏收藏的珍品。宋徽宗赵佶善画各种奇花异鸟,常用生漆点睛,十分生动。而在漆器上的绘画,如长沙彩绘车马人物花纹漆奁、信阳漆瑟、荆门漆奁上的《迎宾图》等,更意味着漆文化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审美自觉的时代。

漆器与丝绸、陶瓷、景泰蓝并驾齐驱,堪称中国四大手工艺品。并远销国外,有“珍贵的黑宝石”、“东方难得的珍品”、“髹饰之光”、“人间国宝”之称。

以“漆”命名的诗词、书法、漆文、漆书、成语等也相继进入人们的精神生活。《五十二病方》载有漆王神,反映出漆文化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唐·王维《漆园》、宋·萧崱《漆》、元·王冕《漆树行》、清·施闰章《漆树叹》等诗歌,对漆文化的情怀加以表达,彝族的唢呐、琵琶等不仅取材于漆树,而且传唱千年古曲《漆树花》。

孔子住宅的墙壁中发现的古文经书,以漆墨为之,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将此誉为“漆书壁经”。唐·王维《谢集贤学士表》:“如臣不才,岂宜滥吹,将何以编次漆简,刊定石经。”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嗟尔后来,尤须靳固,宜抱漆书而兴叹,莫将棐杮以藩身。”

另外,清代画家书法家金农创书法新形体,以“漆书”来命名。漆烟还成为文房四宝之一,作画、写字经久不褪,是上好的书写材料,明代制墨家程君房的“漆烟”制墨法,久负盛名。

4 对中医学的影响

漆的广泛应用,漆文化的普及,也促进了中医学对山漆、生漆、干漆、干漆炭、漆花、漆籽、漆油、漆木等药性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并寻找防治漆所致过敏性疾病的方法。

4.1 用漆描述疾病

《五十二病方》最早有“漆”病的记载,并使用咒禁之法减轻或消除:“漆,唾,曰:歕!漆……饮其□一杯,令人终身不漆。[2]”《灵枢·经脉》、《杂病源流犀烛·肾病源流》以“面如漆柴”为证名,阐述心肾危重病变;《素问·大奇论》将脉来如沥漆相交,左右相缠相傍的脉象命名为“交漆脉”。1993年四川双包山2号汉墓的“涪水经脉木人”周身髹有黑漆,红色漆线描绘体表经脉路线,成为我国最早的人体经脉模型,为研究古代经脉医学提供了史料。

4.2 首次发现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机制

《战国策·赵策》“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过敏性疾患,属于免疫系统功能障碍导致的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在隋代以前,中医学还未认识到这种疾病的发生机制。但随着漆文化的发展,对漆的认知不断加深,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漆疮候中,首次记载了“漆疮”(亦名漆咬)这一过敏性疾患,成为最早的免疫学研究。“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竟不为害也”[3]。指出此系因人之禀性畏漆,即属漆敏感体质,感受漆气而发。故对接触性过敏性病变的认识,尤其是对个体差异的认识,无疑是十分正确的,极大地丰富了中医体质学说和病因学说。

在首次发现过敏性疾病发生机制的同时,中医学还对其临床表现和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诸病源侯论》:“喜面痒,然后胸、臂、胫、腨皆悉瘙痒,面为起肿,绕眼微赤。[3]”《千金方》:“治漆疮。汉椒汤洗之,即愈。”《简明医彀》:“近新漆器,或漆污身,感其气,则面身肿热痛痒。或谓木形人,患漆毒,甘草滑石(各三钱)连翘(钱半)水煎成,调雄黄、青黛服……或面身俱患,甘草煎汤浴,安。[4]”《外科大成》“漆疮初时发痒,形如瘾疹,次则头面虚肿,遍体破烂,流水,作痛似癞,甚则寒热交作……宜服化斑解毒汤,再杵生蟹冲酒,滤去渣饮之。已溃成疮,流水处用生柳叶三斤水煎洗之……其未破处发红斑作痒者,用二味消毒散揩之。[5]”《纲目》:“凡人畏漆者,嚼蜀椒涂口鼻,则可免。生漆疮者,杉木汤、紫苏汤、漆姑草汤、蟹汤浴之皆良。[6]”

4.3 漆药研究

历代本草及综合性著作对其药名、性味、归经、主治、功效、禁忌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用其防治疾病。

干漆、生漆一名,出自《神农本草经》,为上品,别名漆渣、渣底、漆脚。“干漆,味辛温,无毒,主治绝伤,补中,续筋骨,填髓脑,安五脏,五缓六急,风寒湿痹。生漆,去长虫。[7]”《别录》曰:“干漆,疗咳嗽,消瘀血痞结腰痛,女子疝瘕,利小肠,去蛔虫。[8]”《药性论》曰:干漆,杀三虫,主女人经脉不通。张元素《珍珠囊》干漆,辛,平,有毒。《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胃、大小肠三经。”《本草求真》:“入肝、脾”等。

清漆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去三虫丸方。

漆树出《蜀本草》,又名山漆、渣苗。野漆树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云:“野漆树,山中多有之。枝干俱如漆,霜后叶红如乌桕叶,俗亦谓之染山红。结黑实,亦如漆子。”

漆叶出《本草图经》“华佗所服漆叶青黏是也”。《本草纲目》:“漆叶,主劳疾,杀虫。暴干研末,日用酒服一钱匕。”《本草求原》:“治中漆毒:漆叶取汁搽,或煎水候冷洗,忌洗暖水及饮酒。”《本经逢原》:“漆叶,涂紫云疯,面生紫肿,散瘀。[9]”

《本草纲目》:“漆花,治小儿解颅、腹胀、交胫不行方中用之……漆,性毒而杀虫,降而行血,所主诸证虽繁,其功只在二者而已。”漆子:“治下血。”

漆树木心、漆树皮出自《陆川本草》,辛,温,微有小毒。捣烂酒炒敷,接骨。其他如漆类药物的禁忌畏恶、炮制等研究,《本草经集注》:“半夏为之使,畏鸡子。”《经验方》:“怕漆人不可服。”《本草从新》:“虚人及惯生大疮者戒之。”《本草求原》:“胃虚人忌之。”《本草纲目》:“干漆入药,须捣碎炒熟。不尔,损人肠胃,若是湿漆,煎干更好。亦有烧存性者。”

4.4 创制漆药方剂

随着对漆类药物研究的深入,其在方剂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如政府编纂的许多大型方书以及医家等撰写的方剂、本草与综合性医著中都记载了大量的漆药方剂。

宋政府《太平圣惠方》不仅有以漆药命名的干漆汤、干漆丸、化虫干漆丸、补益干漆丸、干漆煎丸、金漆丸等,而且其虎杖散、木香丸、芫花丸、琥珀散、硇砂丸、延胡索散、桂心牡丹酒等方剂中均伍以干漆,特别是干漆丸成为中医化瘀通经、治疗经来脐腹疼痛的著名代表方剂之一。《局方》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制药手册,也记载了大量漆药方剂,如没药散、附子散、四物汤、圣散子、三棱煎丸等。《圣济总录》更是有7个不同药物组成的干漆汤,另外还有干漆散、丸、木香干漆丸、漆香散、陈漆丸、当归丸、地黄煎丸等。明政府《普济方》记载干漆丸、油漆膏、巴戟丸、香绵散等漆类方剂。

在此影响下,以漆药命名的各种方剂大量涌现。如《外台》引《崔氏方》七味干漆散;《产科发蒙》、《鸡峰普济方》干漆丸、鳖甲干漆散;《幼幼新书》干漆散;《肘后方》、《医心方》引《古今录验》、《医方类聚》引《保童秘要》的各种干漆丸;《伤寒微旨论》生漆汤;《济阴纲目》归漆丸;《本事方释义》槟漆丸;《疡医大全》、《解围元薮》雄漆丸;《医学入门》漆雄丸;《张氏医通》漆黄丸;《卫生总微》干漆芜荑散;《医统》雄漆膏。其他如《外台》引《古今录验》大薯蓣丸;《奇效良方》五痹通治方、胀满通治方、积聚通治方;《妇人大全良方》穿山甲散、砂丸;《小儿药证直诀》安虫丸;《寿世保元》紫金丸;《博济方》煎麦散、木香硇砂煎丸;《医方考》麦煎散等方剂中也多伍用漆药。

4.5 临床运用

漆类药物大多药性峻猛,对缠绵难愈之奇难痼疾疗效显著。

4.5.1 妇科疾病 《千金方》卷四:“干漆汤主月水不通,小腹坚痛不得近。”“治月经不通,脐下坚结,大如杯盘,发热往来,下痢羸瘦,此为血瘕。疗之之方∶生地黄(三十斤取汁)干漆(一斤为末)上二味,以漆末纳地黄汁中,微火煎,令可丸,每服酒下如梧子大三丸,不知加之,常以食后服。[10]”《圣济总录》:“治胞衣不出及恶血不行:干漆(碎,炒令烟),当归(切,焙)一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用荆芥酒调下,时一服,以下为度。[11]”故干漆成为治妇人经闭、徴瘕之圣药。《沈氏女科辑要》:“《局方》圣散子、三棱煎丸,俱用砂、干漆。此皆峻厉之剂,用而中病,固有神效;若妄试轻尝,鲜不败事。[12]”

4.5.2 儿科虫积 《幼幼新书》:“干漆散,主小儿疳蛔心痛。”《太平圣惠方》治小儿蛔虫咬心痛,宜服化虫干漆丸方。干漆(二钱)胆子矾(一钱),。上件药,捣罗为末,用葱白汤煮面糊和丸,如麻子大。二三岁儿,以石榴皮汤下二丸,日三服。三四岁儿三丸。[13]”

4.5.3 内科心痛、痨瘵 《圣济总录》:“治九种心痛,冷热吐逆,刺疼痛,干漆散方。”“治九种心痛及腹胁积聚滞气。干漆丸方,干漆(炒烟出)二两,捣罗为末,醋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温酒下,醋汤亦得,不拘时候。[11]”尤其对肺痨等疑难病肺病的治疗,宋·杨仁斋《仁斋直指方》提出“治瘵疾,杀瘵虫”。李中梓《医宗必读》确立了“补虚以补其元,杀虫以绝其根”的治疗大法,认为“能杀其虫,虽病者不生,亦可绝其传疰耳”,强调杀虫的重要性。而干漆具有追积杀虫之力,是为良药。对因瘀血而成劳瘵者,张仲景用大黄丸,于补剂之中,加大黄、干漆、水蛭之破血之药。《本草经疏》:“干漆,能杀虫消散……然亦有瘀血停积,发为骨蒸劳瘵,以致咳嗽者,得其消散瘀血之力,则骨蒸退而咳嗽亦除也。[14]”喻嘉言《医门法律》认为,用干漆“此干血劳之良治也。血结在内,手足脉相失者宜之……今世人一遇五劳羸瘦,用滋阴而不愈,则坐以待毙。呜呼!术岂止于此耶?[15]”《本草纲目》:“漆,性毒而杀虫,降而行血,所主诸证虽繁,其功只在二者而已。”故漆类药物增加了中医肺病用药范围。

干漆除内服外,亦有火烧熏鼻、吸烟之法。《本经逢原》:“干漆灰,性善下降而破血,故消肿杀虫通月闭,皆取去恶血之用……削年深坚结之积滞,破日久凝结之瘀血,斯言尽干漆之用矣。”《圣济总录》:“治喉痹欲绝不可针药者,干漆烧烟,以筒吸之。”《本草原始》:“妇人产后血晕,以旧漆器烧烟熏之即醒。[16]”《解围元薮》雄漆丸外用,治烂风疮、秽臭恶者。

4.6 养生保健美容

明·高濂《遵生八笺》作为中医注重身心统一的养生专著,在《燕闲清赏笺》中把赏鉴清玩漆器、漆画等作为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

漆及漆类药物在养生保健美容方面也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本经》曰:生漆“久服,轻身耐老”。《本草崇原》:“久服则中土之精,四布营运,故轻身耐老。”我国民间有食用漆油、漆蜡酒、漆蜡茶、漆花蜜、漆腊肥皂等养生保健、美容的习俗,如滇东北傈僳族将漆蜡作产妇和绝育手术者的滋补保健品。《华佗传》中记载了华佗授彭城樊阿以漆叶青黏散方,使其年寿百余。《千金方》以干漆、柏子仁、山茱萸、酸枣仁各等分,为末蜜丸,治五劳七伤。《太平圣惠方》的地黄煎丸均伍用干漆,适宜中老年人精血亏虚、须发早白、腰膝酸痛者服用。补益干漆丸则对虚劳膝冷冷疼、下元伤惫效果显著。《医方类聚》引《千金月令》地黄干漆丸,“久服走及奔马,八十有子息”。

《圣济总录》揩齿秦椒散方,特以干漆为君,每日早晚揩齿,髭发白即变黑。陈漆丸延年养性,黑须发。《普济方》油漆膏,用香油浸漆滓疗头疮。新疆阿斯塔纳531号唐墓出土了一件外表涂有黑漆的木质假鬓,上面还绘有白色忍冬花纹,颇为奇特。“白赛雪、红似血、黑如铁”,生漆以其独有的特质,起到了装饰美发的作用。故民间有“髮光泽如髹漆”之称。

另外,髹漆的漆筷、漆器食盒、药盒、药柜以及用漆树木材做成的家具、马桶等,也在防虫、防霉等卫生保健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长沙马王堆的凤纹漆食盒;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明万历太医院专用黑漆描金双龙纹药柜,可盛药140种;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清代的医用冰箱等。

5 对防腐医学的影响

尸体防腐固定是防腐医学的一个古老多领域的研究课题,传统方法很多,如用酒沐、冰盘、汞、砷与酒精等处理,阻断空气、恒温、深埋等。《考工记》曰:“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漆用作棺椁的防腐处理,也属尸体防腐固定中的一个环节。

《礼记》记载帝王的棺要四重,而且要用水牛、雌犀牛的皮革作棺被,一层一层用漆咬合,各厚三寸,合为六寸,此为一重,达到“棺柩黑光照人,刀所不入”。

1973出土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女尸,凤凰山168号汉墓的男尸,时逾2100多年均形体完整,全身润泽,成为防腐学上的奇迹而震惊世界。女尸其六层大型梓属彩绘棺椁,内外髹漆,色泽如新,内棺盖口还用胶漆封固,避免水湿和虫蛀,并赋予棺椁良好的密闭性,在减慢尸体氧化、防腐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总之,中国漆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历史内涵,对中医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漆过敏性疾病发生机制的首次发现,深化了免疫学的主体研究,极大丰富了中医体质学说和病因学说。漆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促进了本草学、方剂学、中医治则及临床医学的发展与进步。

[1]韩非子.韩非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23.

[2]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五十二病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116.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7:168.

[4]明·孙志宏.简明医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506.

[5]胡晓峰.中医外科伤科名著集成∥《外科大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627.

[6]明·李时珍.李时珍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877-878.

[7]清·顾观光.神农本草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01.

[8]梁·陶弘景.名医别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1986:37.

[9]清·张 璐.本经逢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89.

[10]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66.

[11]宋·赵 佶.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2612,1031,1032.

[12]清·沈又彭.沈氏女科辑要[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79.

[13]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2969.

[14]明·缪希雍.缪希雍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19.

[15]明·喻嘉言.喻嘉言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36.

[16]明·李中立.本草原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31.

猜你喜欢

漆器
战国漆器的设计研究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漆器的探秘与鉴赏
摔不烂的“瓷器”
——宜春脱胎漆器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明清漆器器形研究与应用
漆器收藏三问
平遥推光漆器色彩文化的分析
不该屈尊的大美漆器
鞍山市博物馆馆藏清代宫廷剔红漆器赏析
长沙风篷岭M1出土漆器检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