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献临床实验研究探讨眼针疗法的理论基础*——眼络于脑,通调脏腑

2011-02-11王鹏琴鞠庆波周鸿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10期
关键词:眼针脏腑疗法

王鹏琴,鞠庆波,周鸿飞,王 健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沈阳 110032)

眼针疗法为著名老中医彭静山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首创,应用临床疗效肯定,治疗疾病范围不断扩大,其中中风、疼痛、失眠、泄泻等疾病以其起效快、疗效显著被针灸临床医师广泛应用。眼针疗法创立之初是在观察眼白睛脉络颜色、形态变化以诊断疾病时,偶然发现在眼眶内外针刺可以治疗疾病,至此眼针疗法形成,包括观眼识证和眼针治疗两部分。关于眼与经络、眼与脏腑的联系散在于古今文献中,本文基于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提出“眼络于脑,通调脏腑”假说,与同道探讨眼针疗法的理论基础。

1 与眼有关古代文献整理

1.1 眼与脑及眼与脏腑的联系

明·王肯堂在《证治准绳·目门》1卷七中记载:“华元化云:目形类丸,瞳神居中而前,如日月之丽东南而晚西北也。内有大络六,谓心、肺、脾、肝、肾,命门各主其一;中络八,谓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各主其一;外有旁支细络莫知其数,皆悬贯于脑,下连脏腑,通畅血气往来以滋于目。故凡病发,则有形色丝络显现,而可验内之何脏腑受病也。”彭老受到这段论述启示创立眼针疗法。文中所述眼内有大络、中络、旁支细络等络脉,向上“皆悬贯于脑”,向下则“下连脏腑”阐述眼这一官窍既与脑又与脏腑密切联系。因此在生理上互相联系,病理上互相影响,反应气血盛衰,脏腑虚实及邪气的性质。脑为奇恒之府,由髓汇集而成,故名“髓海”,脑是精髓和神明高度汇集之处,为元神之府。眼与脑密切相连。《素问·海论》中记载:“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目无所见。”说明目能视五色,是依赖髓海的滋养。《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晴。精之窠为眼……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入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目系以入脑。”《证治准绳·目门》:“八廓应乎八卦,脉络经纬于脑,贯通脏腑,以达血气,往来以滋于目。”说明通过经络联系眼与脑,眼与脏腑密切相连,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也是病邪传变的途径。《素问·金匮真言论》:“目系络于脑”“肝开窍于目”。《灵枢·脉度》:“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灵枢·五阅五使》:“目者肝之官也。”《素问·五脏生成论》:“心合脉,诸脉者皆属于目。”《素问·解精微论》:“心者五脏之精也,目者其窍也。”《灵枢·五癃津液别论》:“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灵枢·大惑论》:“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目者,心使也。”论述了眼受五脏六腑之精气濡养,精气不足时则目不能视。

1.2 眼与经脉的联系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晴。”说明全身经脉与目密切联系 。具体经脉循行十二经脉中,除肺、脾、肾、心包络以外,有8条经脉以眼作为集散地。胃足阳明之脉“旁纳太阳之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至目锐眦”,三焦经“至目锐眦”,手少阴心经,“其支者,至目内眦”,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任脉“入目”。跷者脉“属目内眦”。由于阴阳表里相合,经脉相互连通,从而使眼及眼之白晴与全身经脉相联系。

1.3 观眼识证为何取眼白睛

1.3.1 白睛所属脏腑的生理特性 在五轮学说中白睛属肺,肺的生理功能,肺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肺朝百脉;肺主宣肃;肺主行水;肺主治节。如明末傅仁宇《审视瑶函》:“廓惟以轮上血脉丝络为凭,或粗细连断,或乱直赤紫,起于何位,侵犯何部,以辨何脏何腑之受病,浅深轻重,血气虚实衰旺邪正之不同,察其自病传病,经络之生克顺逆而调治之耳。”《证治准绳·目门》中记载:“气轮者目之白睛是也,内应于肺,西方庚辛申酉之令,肺主气,故曰气轮。金为五行之至坚,故白睛独坚于四轮;肺为华盖,部位至高,主气之升降。少有怫郁,诸病生焉。血随气行,气若怫郁则火胜而血滞;火胜而血滞则病变不测。火克金,金在木外,故气轮先赤。金木而后病及风轮也;金色白,故白泽者顺也。”

1.3.2 白睛的解剖特点 正常人的白睛上可见隐约纵横交错的络脉[1],络脉纤细而不明显,尤其是儿童的眼球,如果没有生过大病,则白睛青白洁净,看不出络脉的分布。若是生病以后,或由皮肤通过经络而内传脏腑,或由脏腑外传到皮肤,不论某一经或几个经受病,都可以从眼白睛上显露出来。经络在其他部位为肉眼所不能见,但球结膜是透明的,其所分布的络脉一经变化即很容易看到。

1.4 眼白睛脉络的现代研究

所谓白睛脉络即为球结膜上的血管,是现代医学研究人体微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球结膜血管、视网膜血管、脑血管均来自颈内动脉系统,球结膜血管更能反映脑血管情况。应用现代研究微循环的手段对球结膜微循环研究发现,不同疾病其微血管形态改变各不相同[2],相同疾病不同证型球结膜微循环改变亦不相同[3]。有学者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及华佗望目理论提出“望目辨证”,总结出双眼白睛特征和白睛脉络特征与脏腑经脉相关联的规律及临床意义[4],与眼针疗法的分区有相似之处。

2 眼针治疗中风病临床研究

眼针创始人彭静山教授研究眼针最初就是以中风病为切入点,临床研究资料多达30余篇。中风病又称脑中风,本病的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多在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素虚的基础上,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用力过度或气候骤变等诱因,而致痰浊、瘀血内生,或阳亢化风,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发为中风病,其病位在脑,从治疗中风疗效肯定可以证明眼与脑及脏腑病理上相互影响。在机制研究方面,海英[5]用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观察3O例脑梗死患者的局部脑血流量和脑代谢能力,结果显示视觉观察和定量分析均提示,眼针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缺血区的rCBF,激发脑细胞的功能活动,增加局部脑血流量。徐锦平[6]研究眼针可以降低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含量,以扩张血管,改善缺血脑组织供血,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王鹏琴[7-9]研究眼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血浆 C-反应蛋白含量。眼针对多发梗塞引起的血管性痴呆仍然有效,提示眼针疗法可促进VD患者智能和社会活动功能的恢复,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改善优于药物组。机理研究进一步证明,眼针是通过增加脑血流量起作用的。

3 眼针疗法的实验研究

3.1 眼针穴区解剖研究

许宏基等[10]研究,取完整尸体头颅 5个,对10只眼周围的穴区进行解剖观察,每根针均斜刺,穿过皮肤、浅筋膜抵眼轮匝肌。在深度上均无穿透眼轮匝肌抵骨膜的。每个穴区皮下浅筋膜内均有丰富的躯体感觉神经和血管网(血管网内有内脏感觉神经末梢),每根针均与感觉神经干或其分枝末梢紧挨一起,关系密切。许宏基等[11]还研究,采用家兔 8只,猫4只,对人的眼针穴区作模拟研究,以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注射法,追踪眼周穴区躯体感觉神经细胞体在三叉神经节内的分布和其越节纤维向脊束核的投射部位。发现眼裂上和眼裂下各眼区的感觉神经胞体在三叉神经节内有特定的集中部位。其中枢支在三叉神经脊束核有特定的投射部位,而且由外向内排列的各穴区,其各自的感觉神经中枢支在脊束核内也有明显的投射规律。说明具有特定主治功能的眼针各穴区,针刺后冲动传向脊束核,有特定的投射部位,而且各投射部位又有部分相互重合。

3.2 眼针对脏腑经络影响的研究

孙平生[12]研究,对健康成人 37人,眼针穴区左、右大肠区和左、右小肠输入等强度50Hz的正弦波,在同侧同名经经穴可测到相同频率的正弦波,而其他对照检测点的声信息检出率显著减少,循经性波出现率亦低,表明眼周大、小肠区与同侧同名经有特异的传声通路。这不但客观地显示了眼针调整经络的通路,同时肯定了眼针的治疗机制。声信息由眼周大肠区、小肠区传导到同侧同名经的传导速度3.2m/sec~3.94m/sec,较周围组织缓慢许多,类似经络的传声速度,说明这一通路的结构与经络一致,提示了眼周穴区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连。郑晓枚[13]等研究选取37例经临床诊断有胃经病变且通过经气测平仪测定有胃经左右失平和中位失平的患者,测定眼针疗法和体针疗法对两种经气失平状态的纠正情况。结果显示,2种疗法纠正胃经左右失平和中位失平的即时疗效均显著,眼针纠正中位失平的即时疗效优于体针,而纠正左右失平的即时疗效,两种疗法无明显差异。牛文民[14]研究,在 B超直视下观察眼针对急、慢性胆囊炎的治疗效应,B超下观察“莫菲征”转阴,眼针增强胆囊收缩功能,眼针通过解痉镇痛作用,调整脏腑功能。

3.3 眼针的动物实验研究

王鹏琴[15~17]认为,眼针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缩小脑梗死体积,改善缺血半暗带区脑组织超微结构损伤;可抑制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合成 Fas、Fasl,可下调脑缺血再灌注缺血区脑组织 Caspase-3,Caspase8 mRNA表达,保护半暗区神经元。眼针可影响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降低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抑制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升高[18],从而改善学习记忆障碍。王艳杰[19-20]认为,眼针能够降低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血清和结肠组织 VIP和5-HT的含量,降低结肠组织中SP和5-HT受体的表达。

彭老学古而不泥古,发展了王肯堂的八廓应乎八卦学说,创立了眼针“八区十三穴”,既丰富了针灸的内容,又丰富了中医望诊的内容。其核心理论基于华元化云:“悬贯于脑,下连脏腑,通畅血气往来以滋于目。”临床研究疗效可靠,眼针穴位解剖及动物实验研究均揭示,眼针可改善脑的血液循环,改善脏腑功能,证实眼与脑、眼与脏腑相关联的客观性。因此笔者提出“眼络于脑,通调脏腑”肤浅学说,很不成熟,愿与同道探讨,今后欲从中医基本理论出发,设计前瞻性实验进一步验证。

[1]彭静山.眼针疗法[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1:36.

[2]李国贤,鄢 毅,袁景珊.血瘀证目证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10):630-631.

[3]胡庆全.脑梗塞中医证型与微循环关系[J].中国微循环,2001,5(4):307-308.

[4]王今觉.谈“望目辨证”的中医学理论基础[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5):372.

[5]海 英,闫 也,陈其维,等.眼针对脑梗死患者脑 SPECT-rCBF 的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0):1459-1460.

[6]徐锦平,王 健,周鸿飞.眼针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6,24(2):365-366.

[7]王鹏琴,王 健,周鸿飞.眼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3):6-7.

[8]王鹏琴,李敬林,王 健.眼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清 C-反应蛋白原含量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12):23-24.

[9]王鹏琴.眼针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3,5:392.

[10]许宏基,陈卫东,姜怀平,等.眼针穴区的解剖学[J].辽宁中医杂志,1989,1:41.

[11]许宏基,陈卫东,张连洪.家兔和猫眼眶周围躯体感觉神经的追踪[J].解剖学杂志,1993,16(4):365-367.

[12]孙平生.眼针大肠区与大肠经联系的特异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1993,10:40.

[13]郑晓枚,于 芒,王 冰.应用经气测平仪评价眼针疗法对胃经病变的即时效应[J].中国针灸,1994,增刊:25-26.

[14]牛文民,刘海洋.B超直视下观察眼针对胆囊炎的治疗效应[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2):23.

[15]王鹏琴,周 杰,刘若实,等.眼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梗塞体积及超微结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2):1-4.

[16]王鹏琴,白 丽,蔡 虹,等.眼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半暗区 Caspase-8 Caspase-3表达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9):51-54.

[17]王鹏琴,周鸿飞,刘 峻.眼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半暗区 Fax/Faxl表达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0,27(5):85-89.

[18]王 健,王鹏琴.眼针疗法对拟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及血清 NO含量 NOS活性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3):485-486.

[19]王艳杰,王德山,宋士一,等.眼针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血清和结肠组织 P物质和血管活性肠肽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0,30(4):348-350.

[20]王德山,王艳杰,宋士一,等.眼针疗法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结肠组织和血清5-HT、5-HIAA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6):339-341.

猜你喜欢

眼针脏腑疗法
近10年眼针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眼针治疗脑卒中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
眼针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应用研究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中医毫火针疗法的研究进展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眼针疗法近20年临床研究概况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