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肝病化瘀八法及其遣方用药

2011-02-11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10期
关键词:肝病肝炎丹参

陈 超

(江苏省苏州市木渎人民医院,苏州 215000)

慢性肝病系指以现代解剖形态学为基础的肝脏官器的慢性疾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原发性肝癌等一系列肝脏疾病[1],与中医的胁痛、黄疸、“积证”、痰饮(浊)、“气满”、“肝癖”、湿阻、癥瘕、鼓胀等病证相类似。笔者选择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慢性肝病有血瘀证者并归纳出8种治法[2]。为进一步阐述活血化瘀法在慢性肝病中的应用要点及其技巧,现再述于下。

1 行气化瘀法

行气化瘀法治疗慢性肝病血瘀证的体会是:第一,适用于血瘀证的早期阶段,病理特征为血行不畅。病位不仅仅在血分,同时兼在气分;第二,有气滞兼证或肝郁表现,临床表现除胁痛较为固定,刺痛为主外,尚可兼胁痛、胸闷喜太息、嗳气不畅、抑郁、情绪波动时症状加重,舌诊见舌暗红或淡紫、舌下静脉暗红或轻度曲张等血瘀之象,但脉诊为肝郁、气滞之弦脉;第三,在慢性肝病中主要为慢性肝炎无明显黄疸,肝纤维化、早期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期无严重并发症者。

方剂首选柴胡疏肝散合丹参饮、失笑散:方以柴胡疏、香附疏肝为主药,取《血证论》之“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白芍柔肝以养肝体,枳壳、川芎、檀香行气以助肝用,丹参和血活血,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共为辅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以为使。次选逍遥散合丹参饮:方以柴胡疏肝、木郁达之为主药;当归合白芍养肝柔肝、合丹参活血化瘀,白术、茯苓健脾和中,檀香行气助运共为辅佐,甘草调和诸药以为使。两方均为以疏肝理气入手,辅以活血和血而达到化瘀之旨。《普济方》曰:“人之一身,不离乎气血,凡病经多日,治疗不愈,须当为之活血。”慢性肝病因其病程决定了活血化瘀治疗的广泛性和必要性。笔者应用的体会是:柴胡疏肝散合丹参饮、失笑散主以治实,逍遥散合丹参饮兼以治虚;前者重在疏肝,后者亦重健脾;两方可在肝郁(气滞)血瘀的不同阶段使用,一般初起用前方,继之选后方。

2 益气化瘀法

益气化瘀法治疗慢性肝病血瘀证的体会是:第一,适用于气虚血瘀证、血瘀轻症、血瘀证且体质属气虚质者。病位不仅仅在肝,而且兼在脾、肾;第二,临床特点为胁痛隐隐、刺痛不移,短气乏力,不耐疲劳,食欲减退,舌质黯淡有齿痕,或有紫气/舌下静脉暗红、曲张、瘀斑、脉虚涩;第三,在慢性肝病中主要为慢性肝炎轻度或中度、早期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期、中度以上脂肪肝等且体质较差者。

方剂首选四君子汤合丹参饮、失笑散:方以人参补气为主药;白术健脾益气,茯苓化湿运脾,檀香行气助运,丹参和血活血,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共为辅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以为使。次选保元汤合丹参饮、失笑散:方以人参、黄芪补气为主药,肉桂温阳以生气,檀香行气助运,丹参和血活血,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共为辅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以为使。亦可选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补气,用量宜大以其可行经气,为主药;川芎行血中之气,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共为辅佐,地龙咸寒,善走血分亦通络以为使。

保元汤为四君子汤去健脾化湿之白术、茯苓加益气温阳之黄芪、肉桂,可用于气虚较久、治疗效果不佳或兼见阳虚见证者;若气虚进一步发展转化为阳虚血瘀者,可加菟丝子、仙灵脾、鹿角胶以成“右归”之势。补阳还五汤为补气化瘀之剂,原为治疗气虚血瘀、阻滞经络之半身不遂,根据“异病同治”理论,异病而病机相同者可用同一种治法乃至同一首方剂。笔者以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慢性肝病、病机属于气虚血瘀者,每获良效。一般于方中加人参、白术以益气健脾,白芍、枸杞子以柔肝养体,茵陈、佛手以疏肝解郁。

3 养血化瘀法

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肝病血瘀证的体会是:第一,适用于血虚血瘀证、慢性肝病失血后的治疗、血瘀证且体质较差者。病位不仅仅在肝,而且兼在脾,可进展至肾(阴虚血瘀);第二、临床特点为胁痛隐隐、刺痛不移,面色不华,甚则晦黯,爪甲不荣,精神倦怠,齿衄肌衄(血色黯淡不鲜),女性经少经闭,舌质黯淡有紫气、舌下静脉暗红或变细、脉细涩;第四、在慢性肝病中主要为慢性肝炎轻度或中度、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期、轻度失代偿,上消化道出血稳定后等。

方剂首选黑归脾汤合失笑散:当归、熟地滋养营血为主药,黄芪(重用)、人参益气以生血,茯苓、木香健脾助运,酸枣仁、龙眼肉柔肝养体,失笑散活血化瘀,共为辅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远志安神解郁,共为使。次选加减一贯煎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当归、熟地滋养营血为主药,沙参、麦冬滋阴,枸杞、白芍柔肝,桃仁、红花化瘀,川芎行血;以佛手易川楝子以理气疏肝,共为佐使。

养血化瘀法中补气之机:用人参、黄芪以补气,因补气可以生血,且重用黄芪并与当归而成当归补血汤;同时,气血旺盛则肝体得养、血行得畅,故养血常为活血的基础用药;再者,养血之品多质厚而滋腻,有碍脾运,易遏气机,补气有利于气机之发动。肝藏血,其体属阴,肝血虚进一步发展必然导致肝阴受损;慢性肝病血虚、血瘀证如失治、误治,极易发展为阴虚血瘀。一贯煎为养血柔肝、滋阴清郁的代表方剂,合桃红四物汤则可广泛应用于阴血亏虚之血瘀证,然肝病慎用甚至禁用川楝子,因其久服伤肝。如一贯煎用之不效,当以地黄汤辈。滋阴之巧乃为养肾,因肾藏精、主水是为元阴之本,治肾即为治本,滋水所以涵木。

4 凉血化瘀法

凉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肝病血瘀证的体会是:第一,适用于血瘀证的急、重症,此为病势由实转虚、由实转脱的关键阶段。病位在血分、肝脏和心、脑、三焦等;第二,主要见证以出血(血色鲜红/紫红色鲜)、黄疸(黄色较鲜明)、发热、神志改变、舌紫或紫绛、有瘀斑、舌下静脉紫暗或曲张或小络脉形成,脉见洪大、虚数之象。第三,在慢性肝病中主要为慢性肝炎黄疸较深、自身免疫性肝炎、肝内胆汁郁结症、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合并消化道出血、慢性肝病内毒素血证、慢性(慢加急)重型肝炎等。

方剂首选犀角地黄汤合四生丸、“温病三宝”(选用):方中犀角凉血清心,以制火(毒)之源,温病三宝“凉开”醒脑,共为主药;赤芍、丹皮凉血散血,生地凉血养血,生侧柏、生艾叶凉血化湿、止血且不留瘀,生荷叶升清宁血共为辅佐。次选清营汤:方中犀角凉血清心,以制火(毒)之源为主要,地黄、玄参凉血,丹皮散血,金银花、连翘清热,黄连解毒共为辅佐,竹叶清透为使。犀角地黄汤和清营汤在温病学中的使用有血分、营分之殊,前方凉血散血,后方清营凉血(透热转气),在慢性肝病中均可用于危急重症。慢性肝炎重症化的主要特征是湿热壅盛、热毒化火夹瘀,深入营血、内陷心肝、充斥三焦,多脏受累等。还如朱丹溪所说:“血受湿热,久必凝浊。”凉血散瘀是总的治法,还须根据病情、病势等情况具体应用。笔者以为守法较之守方更为重要:一为清热解毒,通过清解,务使热毒分离而不再胶结肆虐;二为清降心火,此据五行取象和生克制化之理而使火不伤心、心不动火;三为芳化泄浊,斯为化解湿毒[3]之常法,可不拘于具体方剂而更强调临证活用:苦寒、甘寒、苦燥、辛散之品(药物)为其常用,但苦寒、甘寒须佐辛散,防“血得寒则凝”而使散血尤难,所谓“凡用清凉,须防冰伏”;苦燥、辛散须佐甘润,慎防伤阴动血而使血流搏结,所谓“凡用苦辛,当防燥动”;瘀毒/疫毒入营,当急投犀角(水牛角代)、地黄,凉开之“三宝”(选用),先以解毒救急,力求“得神者昌”,但当以凉血散血为基础。若前者为标,后者则为本也。

5 通络软坚法

通络软坚化瘀法治疗慢性肝病血瘀证的体会是:一是适用于血瘀证的中晚期阶段,病程病理特征为肝络阻滞,病位在血分、肝络;二是有血瘀和肝络阻滞的表现,临床症见胁痛而不移、癥瘕、黄疸、肌肤甲错或兼腹水、癌肿、舌紫、舌下静脉曲张、脉涩等;三是在慢性肝病中主要用于慢性肝炎、重度脂肪肝及其所导致的重度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脾肿大、肝内胆汁瘀积症者。

方剂首选鳖甲煎丸,方中重用鳖甲软坚散结,入肝络而搜邪,又能咸寒滋阴;灶下灰土消瘀祛积;清酒活血通经,三者共制成煎,混为一体,共为主药;赤硝破坚散结,大黄攻坚祛瘀,虫、蜣螂、鼠妇、蜂窠破瘀搜络,紫葳、桃仁、丹皮破血逐瘀,厚朴、柴胡调畅气机,所谓“气散则血散,自不至于结聚矣”,瞿麦、石苇利水祛湿;半夏、乌扇、葶苈子祛痰散结;柴胡、黄芩清热疏肝;干姜、桂枝温经通脉,畅气机而除痰湿;人参、阿胶、白芍补气养血,养肝体并使攻邪而不伤正,共为辅佐药;柴胡归肝经兼以为使。次选大黄虫丸;方中大黄逐瘀攻下、虫善通干血,共为主药;桃仁、干漆活血、化瘀,蛴螬、水蛭、虻虫通络、攻逐,黄芩配大黄以清化瘀热,杏仁合桃仁以降气润燥,生地、芍药养血柔肝,共为辅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上述两方是为“大方”,特点有三:一是主要药物峻猛性烈,多为“毒药”;二是使用辛味(通络)、虫类(搜络)等药是为络治;三是应用丸剂而使峻药缓行是剂型特点。方为张仲景所创,叶天士“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等络病理论和虫蚁通络法的具体应用均受其影响。不同之处在于前方味咸,咸能软坚,后方味甘,甘缓补中;前者专注于攻逐,后者注重于补益;前者以治标实为主,后者属于标本兼治;前者可兼治鼓胀、黄疸、腹水,后者兼见正虚,病证更加慢性化。现代抗纤维化药理研究表明,二方均有降低 PC-Ⅲ、HA、LN、Ⅳ-C,对肝脏纤维增生具有抑制作用,并通过抑制 TN-a的表达,阻断或减弱其生物学效应,诱导HSC凋亡,从而调节 ECM的生成和降解,是治疗慢性肝病的理想药剂。

6 祛痰化瘀法

祛痰化瘀法治疗慢性肝病血瘀证的体会是:第一,适用于痰瘀互结或相兼、血瘀证而痰湿质者。病位主要在血分、肝脏、阴络,可兼在经气;第二,同时有瘀血、痰饮的表现,临床表现较为复杂,除胁痛较为固定、刺痛为主外,尚可兼头痛、眩晕、肥胖或极度消瘦、胸闷、男性乳房肿大(女性闭经),舌诊见舌质暗红或淡紫、胖大、舌下静脉暗红或轻度曲张等血瘀之象,脉诊弦脉滑、沉弦;第三,在慢性肝病中主要为慢性肝炎中度或重度、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重度,各种原因所致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期或失代偿者)。

痰瘀同病可细分为血瘀偏重、痰湿偏重、痰瘀交阻、虚实夹杂(痰瘀兼气虚)4种情况。温经汤之所以用半夏,苏子降气汤之所以用当归,都是“痰瘀同治”,前方治血瘀兼以化痰,后方祛痰兼以活血。痰瘀交阻者则当选膈下逐瘀汤合二陈汤:方中五灵脂活血散瘀、半夏化痰燥湿,共为主药;当归补血活血,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祛瘀,乌药、元胡、香附、枳壳行气,陈皮、茯苓化痰,共为辅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虚实夹杂者当选健脾益气之参苓白术散合失笑散:方以人参、甘草补气为主药,白术、山药、莲子健脾益气,茯苓、扁豆化湿运脾,砂仁、白豆蔻、陈皮、行气助运,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共为辅佐药。

“痰血同治”基于“痰瘀(血)同源”,如能深刻体悟慢性病与痰、瘀的内在联系,可以突破有无“痰”、“瘀”的表象。如病程很长、迁延不愈且病情复杂者,亦可据“久病必瘀”、“怪病多痰”而考虑到痰、瘀存在之可能,或曰对于大部分慢性肝病患者来说,痰瘀互结也许是一个共同的基本病机。治痰瘀互结,活血可以化痰。如唐容川云:“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祛瘀血,则痰水自行。”化痰可以消瘀,如关幼波所指出的:“活血必治痰,痰化血易行”;亦有只是从脾论治而正津液(痰)、血(瘀)之源者。用药“当以温药和之”以治痰,“血得热则行”以治瘀,临床根据痰、瘀的动因、先后、轻重、缓急规范、灵活运用,然二法均以行气温通为基础。

7 攻下化瘀法

通下泻浊法与活血化瘀法联合使用谓攻下化瘀法,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肝病血瘀证的体会是:第一,适用于血瘀证的标实阶段,病位主要在中下二焦;第二,证见胁痛、黄疸、癥积、鼓胀、小便量少、大便偏干或秘结、神识昏糊或狂扰不安、舌淡紫、舌下静脉暗红和曲张、脉弦实等;第三,在慢性肝病中主要为慢性肝炎急性发作(黄疸型),肝内胆汁瘀积症,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合并肝性脑病、腹水早期阶段者。

方剂首选茵陈蒿汤合桃仁承气汤:大黄攻下瘀积泻热,桃仁破血消瘀,共为主药;芒硝软坚通下,芒硝软坚散结、泻热通便,助大黄以泻热,桂枝通行血脉助桃仁以消瘀,茵陈、山栀清热疏肝,共为辅佐,甘草调和诸药。次选茵陈蒿汤合抵挡汤:大黄攻下瘀积泻热消瘀,桃仁破血消瘀,二药合用直达病所,瘀热并治,共为主药;水蛭、虫通络软坚,茵陈化湿疏肝,山栀清热除郁,共为辅佐。

二方均可用于慢性肝病的某一阶段,尤其是急性发作、危重阶段有腑气不痛、病理产物停留于内的表现,前方重在通下,后方重在祛瘀。《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急用“下”法荡涤肠腑,通达气机以救其标,活血化瘀、调理血分以治其本,两法同用,可以泄热、退黄、醒脑、止血、逐水。

8 理水化瘀法

理水化瘀法治疗慢性肝病血瘀证的体会是:第一,血瘀证的晚期阶段,病理特征为水停血瘀。病位肝、脾、肾、三焦;第二,有血瘀证和阴水的表现。临床表现见不同程度的腹胀(多表现为大腹撑胀)、腹壁静脉显露、曲张,甚至阴部水肿,四肢消瘦或伴下肢水肿,小便量少,纳差便溏,舌淡紫、舌下静脉暗红和曲张,脉弦滑等;第三,在慢性肝病中主要用于中、晚期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肝肾综合征者。

理水之法须据病情之轻重缓急:轻者淡渗从前阴、走常道而利,可首选茵陈五苓散合丹参饮:茵陈春生以应发气之生发,桂枝温经以助肾水之气化,共为主药;丹参活血化瘀,白术健脾、猪茯苓、砂仁利湿以治中州,泽泻利水以治下焦,共为辅佐,白檀香行气以为使。次选实脾饮子合失笑散:方附子、干姜、白术温补脾肾,扶阳抑阴(水)为主药,茯苓、白术健脾渗湿,厚朴、木香、大腹皮、草果行气化水,木瓜醒脾化湿,共为辅佐,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诸药以为使;重者攻逐从后阴、走通道而泄:舟车丸合失笑散(逐水、攻下、化瘀法联用);缓者健脾补肾图其本(参苓白术散、肾气丸),急者斩关夺隘(舟车、十枣辈)救其标;然气行则水行、气化则水出,须随证施法!化瘀之法或以行气通络为先,或以益气补虚为本,总以活血祛瘀为要。

[1]张顺才,石碧坚,王伟岸主编.慢性肝病[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1-9.

[2]陈 超.慢性肝病从血论治及其化瘀八法[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6):1025-1027.

[3]陈 超.黄疸型肝炎从湿、从毒辨治述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9(9):752.

猜你喜欢

肝病肝炎丹参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世界肝炎日》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胆汁酸代谢在慢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丹参叶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GP73在HBV相关性肝病中的水平及意义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丹参叶片在快速生长期对短期UV-B辐射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