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风后遗症能否再治愈探讨

2011-02-11黄素娟华北石油总医院神经内科河北任丘0655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河北河间06450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10期
关键词:腔隙中医药学会遗留

王 真,金 栋,黄素娟(.华北石油总医院神经内科,河北 任丘 0655;.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河北 河间 06450)

中风,目前权威性中医机构——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最新版)中规范病名为“中风病”,还有卒中、脑中风等不同称谓,历代医家认为是风、劳、鼓、膈四大疑难病证之首,说明历代医家非常重视这种疾病。中风病与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和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等相类似。通过流行病学观察,中风病有四高的特点,即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是严重危胁我国居民健康生活的常见病之一。

检阅中医古籍及历代医案发现,中风后遗症可以治愈并有许多验方及医案介绍,而目前医疗广告及互联网也宣传说可以治愈中风后遗症,但经临床观察及环顾周围病人发现,仍有一部分中风后遗症患者出现,那么中风后遗症到底能否再治愈?

从目前的临床实践来看,无论是民间医生、个体诊所、民营医院,还是二三级国立医院的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高年资主治医师等,由于每个人的临床经验及医学知识水平的不同,可能对于中风病的认识如概念、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预防等不一,特别是对于“中风后遗症能否再治愈”的问题,尚不能达成共识,为此特提出“中风后遗症能否再治愈”这一题目,不揣浅陋,探讨如下。

1 中风病概念

所谓中风,即中风病,也称脑中风,与西医急性脑血管病相同。“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犯冲脑,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疾病。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1]。这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目前发布的中医最权威的解释。

2 中风后遗症概念

所谓后遗症,指在病情基本好转后遗留下来的某种组织、器官的缺损或者功能上的障碍。如患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后遗留的下肢麻痹,面神经炎后遗留的面肌痉挛,而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发病6个月以后,仍遗留程度不同的偏瘫、麻木、言语不利、痴呆等。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风病》中称“均有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1]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脑梗死》中也称“存活的患者中,70%左右残留较严重的后遗症……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2]。然而并不是所有中风病患者皆遗留后遗症。

3 中风病无后遗症者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以下这几种类型经适当、合理治疗可无后遗症。

3.1 腔隙性梗死

腔隙性梗死,即腔隙性脑梗死,亦名脑腔梗,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 100μm~200μm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形成小的梗死灶(坏死灶)。由于小穿通动脉梗死后,由大吞噬细胞将梗死处的脑坏死组织吸收,而遗留下小的腔隙,故名腔隙性脑梗死。梗塞直径为0.2mm~15mm的囊性病灶,呈有多发性。由于病灶较小,许多患者无临床症状,属于无症状性脑梗死,这类无临床症状者的确诊,主要靠影像学检查或尸检[3、4]。

目前临床上也有出现症状的腔隙性梗死,其临床诊断为发病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亦有部分有糖尿病史[3],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多无意识障碍;应进行头 CT或 MRI检查以明确诊断;临床表现多不严重,较常见的有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或感觉运动性卒中等[2]5种类型。具体表现为:(1)纯感觉性卒中:表现为一侧面部、上肢与下肢感觉异常(如麻木),或感觉减退、消失(如无感觉、不知痛痒),一般无运动障碍;(2)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上肢与下肢无力,并非单瘫;(3)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轻偏瘫通常以下肢为重,上肢较轻,同时伴有同侧偏身共济失调,也是下肢重于上肢,或偶有偏身感觉异常、轻度感觉减退;(4)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表现为说话含糊不清,呐吃,面肌无力,吞咽困难,手略显笨拙,难以完成精细动作,一般不伴上下肢明显无力或共济失调;(5)感觉运动性卒中:表现为既有一侧面部、上肢与下肢无力,又有同侧偏身感觉异常与减退,不包括那些神经障碍仅累及面部与手或者手与下肢者。

这种脑腔梗类型经过积极治疗无后遗症遗留,且病程亦较短,但可反复发作。若反复发作多次者,引起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称为腔隙状态,则可遗留后遗症,如痴呆、帕金森综合征等表现[3]。

3.2 腔隙性出血综合征

小量脑出血,有的学者称之为出血性腔隙综合征[5、6],因出血量少、病灶局限、对周围脑组织损害轻,所以症状轻微。此时如果不做脑 CT/MRI检查,最易误诊为腔隙性梗死。

出血性腔隙综合征病人多数有高血压病史,特别是高血压性小动脉病变(脂质透明样变),导致脑深部穿支动脉系统发生硬化。这种病发展下去,既可引起穿支小动脉阻塞,以致发生腔隙性梗死,也可因破裂、渗血而引起小量脑出血,从而导致出血性腔隙综合征。这时,因出血量少,血肿未破入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也未累及网状结构与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所以患者一般既无意识(神志)障碍,也无头痛、恶心、呕吐等颅高压症状,以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小量脑出血与腔隙性梗死表现相同,也有上述5种表现。这类患者经过合理治疗后,也很少遗留后遗症。

3.3 小中风

所谓小中风,也称中风先兆,与现代医学“短暂脑缺血发作”相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又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症状通常持续10min~15min,多在1h内,最长不超过24h。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CT、MRI)无责任病灶。TIA是缺血性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患者发生几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TIA属于中医学的中风先兆、小中风范畴”[2]。

现代医学认为,TIA是完全性脑卒中及心肌梗死的危险信号。有资料显示,首次 TIA后如未经适当治疗而任其自然发展,则有1/3的患者在数年之内有发生完全性脑梗死的可能;约有1/3的患者经历长期的反复发作而损害脑的功能,亦有1/3可能出现自然缓解[7]。这类中风先兆,即小中风患者经过合理治疗后,也是“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的。

4 中风病有后遗症者

患中风病后是否遗留后遗症,主要与病变类型有关,即由于病变部位(如大脑半球、基底节内囊区域、脑干、小脑)和出血的量或梗塞的面(体)积不同,而出现不同类型;其次与是否积极、合理、规范的治疗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经临床观察,如果是“非腔隙状态的病灶及非小中风”者,部分患者会遗留程度不同的后遗症。所以,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风病》中称“均有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脑梗死》中也称“存活的患者中,70%左右残留较严重的后遗症”,是有一定临床基础和事实依据的,并非空穴来风。

中风病临床分为3期,即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中风病恢复的过程主要是在恢复期6个月以内,且疾病本身还有一个自然恢复的功能。但半年以后遗留的部分功能障碍,经过药物、康复、功能锻炼等,或可得到程度不同的好转,经临床观察及病后随访发现,很难再治愈。是否治愈有其治愈标准,并非自己设定或认为治愈就是治愈了。通过临床观察后发现,后遗症时期的药物治疗可以说效果不著,但对预防病情复发或可起到一定作用,而康复、功能锻炼只能维持肌肉不萎缩,增加生活能力,增加抵抗力,但并不能完全治愈后遗症。对于这个观点,有的学者可能并不认同甚至讥讽或谩骂。

5 结语

综上所述,患中风病是否遗留后遗症,主要与病变部位和出血的量或梗塞的面(体)积有关,其次与是否积极、合理、规范的治疗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腔隙状态的病灶及小中风者,部分患者会遗留程度不同的后遗症。后遗症是很难再治愈的,若能治愈则不称其为后遗症了。后遗症时期的药物治疗可以说效果不著,而康复、功能锻炼只能维持肌肉不萎缩,增加生活能力,增加抵抗力,但并不能完全治愈后遗症。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S].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56,56.

[2]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S].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60,261,253.

[3]吴江主编.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8.168.168.

[4]韩仲岩,唐盛孟,石秉霞主编.实用脑血管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50.

[5]隋帮森主编.脑血管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25-229.

[6]金 栋.怀疑脑血管病变怎么办[N].健康报,2009-04-01(4版).

[7]王新徳主编.现代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274.

猜你喜欢

腔隙中医药学会遗留
胃肠道或肝胰胆管癌术后病人器官/腔隙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召开第五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21年学术年会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内科专委会召开2020年学术年会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关于2021年世界睡眠日活动的通知
许林涛作品
分析眼底动脉硬化分级和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改变相关因素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传达学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精神
前循环血管狭窄与老年患者腔隙或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小孩遗留小汽车内智能安全装置
CT发现腔隙增多是怎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