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诸病源候论》之精神疾病

2011-02-11丁德正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10期
关键词:病源体虚心气

丁德正

(河南省社旗县中医精神疾病研究所,河南 社旗 473300)

试析《诸病源候论》之精神疾病

丁德正

(河南省社旗县中医精神疾病研究所,河南 社旗 473300)

笔者据其祖父辈研治精神疾病之资料并结合其多年临床所察,以临床实际为准,就《诸病源候论》所记述的精神疾病做一探析。认为巢氏能察觉到体质因素和情志因素对神经症形成之作用,并首倡精神发育迟滞由先天或后天因素形成等,是值得称许的。然受时代的限制,将不少的精神疾病发病识为“风邪”或“鬼神”所致,是不妥的。

诸病源候论;精神疾病;病因病机

笔者据祖父辈研治精神疾病之资料,结合多年来之临床所察,试就隋·巢元方等所著《诸病源候论》记述的精神疾病予以探析。

1 有关精神分裂症之记述

卷一“风惊恐候”:“由体虚受风,入乘脏腑,其状如人将捕之”;“风惊候”:“由体虚,心气不足,为风邪所乘也”,“故惊不安定”[1];卷四十“梦与鬼交通候”:“夫脏虚者,喜梦妇人,梦与鬼交”[1]。上为精神分裂症(简称精分症)偏执型之前段症状。

卷二“鬼邪候”:“凡邪气鬼物所为病也,其状不同,或言语错谬,或啼哭惊走,或癫狂惛乱,或喜怒悲笑,或大怖惧如人来逐,或歌谣咏啸,或不肯语”[1];“鬼魅候”:“凡人有为鬼物所魅,则好悲而心自动,或心乱如醉,狂言惊怖,向壁悲啼,梦寤喜魇,或与鬼交通,病苦乍寒乍热,心腹满短气,不能饮食”[1]。卷四十“与鬼交通候”:“若摄卫失节,血气虚衰,则风邪乘其虚,鬼干其正”,“然妇人与鬼交通者,其状不欲见人,如有对忤,独言笑,或时悲泣”[1]。近有资料谓惛通昏,寤应做寐,忤作晤[2]。上为精分症偏执型之后段症状。

关于致病之因,原文谓“体虚”、“心气不足”、“血气虚衰”而“风邪乘之”,或“鬼物所魅”致病,非也。

笔者认为,精分症患者自身先天禀赋易生痰浊、血瘀,及具有此症易发之倾向性,自降生起,无论外感或内伤,均易使脏腑功能紊乱,或蕴湿积液为痰,或血运滞碍为瘀,痰或瘀蕴积较重,滞扰惑乱神明而发病。偏执型患者体质多属阴,所生之痰受阴性静缓之影响,向心移进迟缓,多滞碍血运而生瘀,瘀生后与痰垢聚,瘀久郁秽而酿毒,毒邪侵心,心神被毒,则各种神识功能俱强化甚而趋异。由之,基于患者自身条件与环境,并与现实、文化科技相关之妄想幻觉渐次出现,如被迫害性之“如人将捕之”而惊恐,钟情性之“梦与鬼交”。此即偏执型之前段症状,此期由于痰瘀未入心格塞窍隧,故患者神清、意清,状若常人。病久不愈,痰瘀入心滞碍惑乱心神,则现呆滞昏乱,言语错谬,荒诞古怪,性幻觉突出而似与异性对晤,且与之交欢之偏执型后段症状。青春型、紧张型病久而痰瘀鼓塞心窍较重,亦出现“癫狂惛乱”等象。

2 有关躁狂抑郁性精神病之记述

卷二“风狂病候”:“狂病者,由风邪入并于阳所为也”,“或欲走,或自高贤称神圣是也”[1]。此为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简称躁郁症)躁狂状态之记述。

卷十五“肝病候”:“善怒”,“是肝气之实也”,“善悲恐,如人将捕之,是肝气之虚也”,此为肝性躁郁症双相型之记述。然据余所察,肝气虚抑郁多无“如人将捕之”。“心病候”:“喜笑不休,是心气之实也”,“善忧悲是心气之虚也”[1],此为心性躁郁症双相型之记述。

致病之因,“风狂病候”谓“风邪入并于阳”,非也。“心病候”、“肝病候”所述正确。

盖此症患者自身具有先天禀赋性心气或肝气之易虚易实性,并具此症易发之倾向性,值青春期受机体形态及多种功能突变之影响,易虚易实之心气或肝气遂或虚或实而起病,且虚已又实,实已又虚,如是交替发作不已。吾家以此理论指导躁郁症双相型之辨治,取得了可喜疗效[3、4]。

3 有关分裂情感性精神病之记述

卷九:“时气狂言候”:“夫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踰垣上屋”,“皆阴阳争而外并于阳”,“阳盛故妄言骂詈,不避亲疏,大热遍身,狂言而妄见妄闻之”[1];卷十“温病狂言候”记述同上。卷三十七:“癫狂病候”:“狂者或言语倒错,或自高贤,或骂詈不避亲疏”,“皆由血气虚受风邪所为”[1];卷四十三“产后风虚癫狂候”[1]记述大致同上。上为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简称分裂情感症)躁狂状态之记述。

卷三十七:“风邪惊悸候”:“心神虚弱致风邪干之,故惊而悸动不定也,其惊悸不止,则变恍惚而忧惧”[1]。此为分裂情感症抑郁状态之记述。

致病之因,原文谓“阴阳争而外并于阳”、“血气虚受风邪所为”、“心神虚弱,致风邪干之”,非也。

吾家认为,分裂情感症患者既具精分症对痰之易感易生性,又具躁郁症心气或肝气之易虚易实性,并具分裂情感症易发之倾向性;自降生起,易感易生之痰即渐滋生,值青春期,易虚易实之心气或肝气受机体形态及多种功能突变之影响,遂或虚或实挟痰而起病。心气或肝气实甚而化火,挟痰暴起,可谓“阳盛”,然非“阴阳争而外并于阳”。心气虚而挟痰,惊悸低悲,“恍惚而忧惧”另必见呆懵荒谬,系“心神虚弱”,痰滞扰之,非“风邪干之”。

4 有关神经症之记述

卷一“风惊邪候”:“由体虚,风邪伤于心之经也”,“其状乍惊乍喜,恍惚失常是也”[1];“风惊悸候”:“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府为风邪所乘,或恐惧忧迫,令心气虚,亦受于风邪”,“则惊不自安,惊不已”,“其状目睛不转而不能呼”[1]。卷二“风经五脏恍惚候”:“五脏处于内而气行于外”,“虚则外气不足,风邪乘之”,“故令恍惚”[1]。“风邪候”:“风邪者,谓风气伤于人也”,“发则不自觉知,狂惑妄言,悲喜无度是也”[1]。卷八“伤寒百合候”:“多因伤寒虚劳大病之后不平复”,“其状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得卧复不能卧,欲出行复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饮时”[1]。上为癔症之记述。

卷十三“奔豚气候”:“肾之积气,起于惊恐忧思所生”,“气下上游走如豚之奔”,“心中踊踊如事所惊,如人所恐,五脏不定,食饮辄呕,气满胸中”,“若气满支心,心下闷乱,不欲闻人声,休作有时,乍瘥乍极,吸吸短气,手足厥逆,内烦结痛,温温欲吐”[1];此为焦虑性神经症急性恐怖发作之记述。

卷二十三“中恶候”:“是人精神衰弱,为鬼神卒中之也”,“其状卒然心腹刺痛,闷乱欲死”[1];“卒忤候”及卷二十四“鬼注候”、“邪注候”、“恶注候”、“注忤候”、“哭注候”[1]俱类似“中恶候”之记述,此为隐匿性抑郁症、癔症之记述。

卷三“虚劳惊悸候”:“虚劳损伤血脉致令心气不足,因为风邪所乘,则使惊而悸动不定”[1];“虚劳不得眠候”、“大病后不得眠候”所述同上;此为焦虑症、抑郁症之记述。

神经症致病之因,系患者自身具先天禀赋性脏气虚、气易郁、血易瘀等体质,及对情志因素之易感易伤性,并具焦虑、抑郁、癔症等某一神经症之易发倾向性,后在情志因素影响下,易发之某一神经症则作矣。

原文提到的“体虚”、“心气不足”、“精神衰弱”及“恐惧忧迫”等为“风邪所乘”或“鬼神卒中”而发病,非也。“奔豚”起于“惊恐忧思”,然必有其体质因素之基础;“伤寒虚劳大病”可耗夺正气,正气匮,稍遇七情伤及,“百合病”则发矣。

5 有关症状性精神病之记述

卷七“伤寒谬语”[1]:“谬语”,近有资料谓“谵语”[2]。见谵语者,多呈急性谵妄状态,有明显的意识障碍和错觉、幻觉,胡言乱语,循衣摸床,搓空,或兴奋稚蠢狂乱。本条记述者:①阳明腑实性,“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发汗其津液越出,大便为难”,“久久则谵语”;系腑实邪热上迫,神识昏乱;②亡阳性,“发汗后,重发其汗,亡阳谵语”;系发汗过多,阴液脱而阳气亡,心无持而神散越。③热入血室性,“阳明病,下血而谵语者”;系热挟瘀血自胞宫上迫心神。此病因病机之记述是正确的。

6 有关精神发育迟滞之记述

卷四十八:“惛塞候”[1],即精神发育迟滞,巢氏将其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是正确的。属先天性者,“人有禀性阴阳不和而心神惛塞者”;患者具禀赋性精血不足体质及“惛塞候”易发之倾向性,胚胎发育期及出生后,阴精不足,髓海失充,元神乏养而“精明”无生,加之血气匮欠而心神乏养,难以纯熟之神则“出”矣。属后天者,“亦有因病而神采闇钝”;多因产伤或产时过长,致婴儿颅脑损伤,或婴幼期患温热等重症,耗血动风,铄精灼髓致元神大伤,且残留痰瘀滞碍经脉窍道,使阴精难以填髓,血气无以资心,致元神匮乏而“精明”难现,心神乏养而终难纯熟,“神识不分明”之症遂成焉。

7 结语

本文就《诸病源候论》精神疾病记述较为明确者做了探析,不多明确,且于其他科属亦见者,限于本文篇幅未予述及。

巢氏能于其所处之时代察觉到“体虚”、“心气虚”等体质因素和“惊恐忧思”等情志因素对神经症形成之作用,并首倡精神发育迟滞由先天或后天因素形成等,是值得称许的。然较多地提到“风邪”、“鬼魅”之致病作用,关于“风邪”,吾家认为当指六淫之风邪,即外风,近有资料[2]亦持此说;诚然,六淫之风邪确可引发散发性脑炎精神障碍,吾家以此理论辨治取得了良效[5],然与绝大多数精神疾病之致病无关。窃思,巢氏可能受当时“伤寒风冷说”盛行之影响[2],对精神疾病不少症状之瞬息多变等,而以风邪之“风性善变”来认识。关于“鬼魅”,近有资料明确指出“似涉荒诞”[2],在各种妄想影响下,“幻由心生”,与之相应之各种幻觉,如视、听、嗅、味、触类幻觉及内脏幻觉、性幻觉等俱随之丛生,十分逼真,酷似真实,限于当时条件,巢氏是无法解释的,只能用迷信之“通灵幻变”之“鬼魅”来认识了。

笔者以临床实际为准,就《诸病源候论》之精神疾病记述做了探析。然拙见陋识,之所以公诸同道者,意在抛砖引玉,冀望引起对经典名著此方面之探讨,以利于更好地指导精神疾病的临床辨治。

[1]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7.214.12.13.87.54.62.199.233-234.198.6.8.49.76.126.131.20.44.259.

[2]丁光迪.诸病源候论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67-68.70.1150.238.1568.70.

[3]丁德正.从心气之虚实论治部分躁狂抑郁性精神病[J].中国医药学报,1989,4(5):42-44.

[4]丁德正.肝气虚则恐,实则怒[J].辽宁中医杂志,1989,13(10):13-15.

[5]丁德正.三承气汤在精神疾病临床的运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2):134-135.

R749

A

1006-3250(2011)10-1076-02

2011-03-25

丁德正(1950-),男,河南社旗人,主治医师,从事中医药临床诊治精神疾病、重性精神病的理论研究与临床治疗。

猜你喜欢

病源体虚心气
体虚乏力喝葱枣汤
水管通了 心气顺了
别把心衰当“体虚” ,疾病预后讲究多
博雅生物出现“体虚”迹象并购标的产销数据有异常
世界政治乱象的美国“病源”(纵横)
体虚易感冒喝玉屏风汤
心气不够要慢养生
必 要
“心气”不够要懂慢养生
《诸病源候论》不孕症相关病因病机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