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健康管理实践中突出中医药特色的思考

2011-02-10王宇董施秋

中医药信息 2011年4期
关键词:中医学体质中医药

王宇,董施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国民已经认识到“健康才是一切财富的开始和基础。”从以往消极被动的单纯治疗疾病,转变为现今积极主动的开展预防保健。人们对健康的渴求与日俱增,从另一个方面昭示着21世纪的医学将以人的健康为研究对象与实践目标。中医学在其漫长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保持健康的理论体系和方案,她将与现代西方健康管理理论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的健康管理理论和健康管理产业[1],从而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1 东西方对健康与健康管理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健康概念的阐述

早在2 000多年前,我国传统医学名著《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就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一论述已经彰显着“预防为主”的健康管理思想。《吕氏春秋尽数》所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蕴含着生命在于运动的哲理。中医养生十分重视饮食补益和锻炼健身防病,如《黄帝内经》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1 800多年前的医学家华佗说过:“动摇则骨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而“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则与现代医学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的思路不谋而合。

随后,历代医家又对“治未病”的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如:张仲景丰富了“治未病”的临床实践;葛洪主张“养生以不伤为本”;孙思邈主张“先食疗后药疗”;刘完素提出养生重在养气;李东垣重视脾胃的调养;朱丹溪重视气机调畅和阴气保养;张景岳重视正气的调养;叶天士和吴鞠通注重温病的防传防变;中医学中的“治未病”思想和体质学说,在当代医学体系中仍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治未病”思想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坚持和发挥。

1.2 WHO对健康的概括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良好的状态”。根据这一概念,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深厚的内涵。

1.3 现代健康管理的内涵

一般认为,健康管理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2]。对于健康管理这一发源于美国、盛行于西方的先进理念,要使其为我所用,就要同引进其他西方理论一样,在进一步本土化,进一步消化、理解的基础上,与中医学很好的融合,使其更加适应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理论和产业。

2 东西方健康管理的发展趋势

2.1 西方健康管理发展的特点

在西方国家,健康管理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美一些国家的实践证明,健康管理能有效提高健康水平,明显降低医疗保险的开支。据了解,西方中等以上规模的企业,都接受了健康管理公司的专业化服务,70%以上的个体也具有享受健康管理服务的机会,健康管理作为一项政策能够惠及绝大多数国民。而且,健康管理模式的广泛应用,可以使政府更清晰地了解国民当前的健康状况和身体隐患,实行积极的干预,使国民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减少疾病的发生,降低健康风险,有效降低政府对医疗卫生方面的投资。

2.2 我国健康管理的发展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已经开始通过合理的干预来延缓或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具有前瞻性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健康管理已经脱颖而出,并引起关注。目前在我国各大城市,健康管理公司已有出现。最初它是伴随着保健产业发展应运而生的,随后又与健康体检、医疗保险以及社区医疗相结合。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不断增加,服务范围日益拓宽,服务的效果日趋显现,一些现代的健康管理方式逐渐被城市大众所接受和喜爱。

另外,国外健康管理模式在国内登陆,与国内医疗机构强强联手,共同打造了健康管理的“航母”,共建疾病防御体系新平台,提供企业健康管理服务、个人健康管理服务、保险机构解决方案、医疗服务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医疗机构健康管理系统以及各种会员俱乐部等。从这些机构的工作内容上来看,往往是照搬西方的方法,未能引进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和中医药适宜技术,在这方面还应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

国内健康管理的内容大体由健康恢复、健康维护、健康促进三大部分组成。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医院信息系统已初具规模,许多医院相继建立起医院范围的信息系统,为我国健康管理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卫生部监制的金卫卡即将向全社会推出,可保存持卡人终生的医疗保健信息,持卡人可通过计算机网络直接和银行、医疗保险中心和保险机构联网,使医疗活动变得简单、方便、快捷,这些都为健康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现在正在进行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改革,将市场机制导入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的健康管理产业已经进入了破冰阶段。

3 在现代健康管理中彰显中医药特色

3.1 在健康管理中融入中医学的思想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的健康观,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4-5],是古代医家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科学思想的体现。

中医养生学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健康管理理念。中医养生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把顺应自然作为养生的重要原则,强调要“顺四时而适寒暑”,并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认为对于自然界的变化,要顺应它,逆之则疾病产生,即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二是把精神情志的调摄作为养生的重要措施,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就是人的欲望不要过高,要注意保存人体的正气,使精神安定,病邪就不会侵袭人体而致病。三是重视保养正气在养生中的主导作用,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指出各种养生方法都应以保护、强壮正气为基本原则[6]。

中医博大精深,经历了数千年的历程,其辨证思想至今依就有较大的理论价值,指导着当代人去追求健康、预防疾病。中医的理论精髓“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仍然能够在健康管理中发挥着作用,而它的“不治已病治未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理论,则充分体现了预防医学和个性化诊疗方案的健康管理观念[7]。可以说,中医几千年的发展,为现代医学提供了疾病诊疗与慢性病管理、预防疾病与养生保健的理论基础及具体手段。

3.2 在现代健康管理中导入中医学的诊疗方法

3.2.1 采集、整理与加工中医信息

在健康管理工作中,除了一般信息的了解以外,还要引入中医学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人体作出全面、整体的检查和评估。设计专用的中医体检表,基本内容包括:望诊:神、色、形态;面色、头颅五官九窍、络脉;舌质、舌苔。闻诊:声音、气味。问诊:一般情况、生活习惯、家族史、既往史、当前症状。切诊:肌肤、手足、胸腹、脉象等。以上这些信息采集、整理与加工,均为健康管理前提条件。

3.2.2 进行中医体质辨析

根据收集的人体基本信息,四诊合参辨别体质类型。关于中医体质类型,从古至今有各种不同的分类。如中医学古代有二十五型分类。现代中医体质研究从临床应用角度出发,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王琦九分法、匡调元的六分法、母国光的九分法、何裕民的六分法、田代华的十二分法、胡文俊的四分法等。王琦等研究的体质九分法较为成熟,具体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8]。在实践中可根据古代和现代不同的研究分类方法与体质评价方法,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整合,形成适合国人的、有中医特色的体质评价方法。应用这些有效方法对人体基本状况进行科学评估,可以为疾病预防和辨证施治奠定基础。

3.2.3 设计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风险评价体系

在中医体质辨析基础上,结合现代健康管理中健康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将个体的健康状况、个人的生活习惯、心理压力等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价,确定疾病风险表达方法,形成疾病危险因素评价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试评价,以检验其评价的内容及方法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这一评价体系,能够有效的补充西方健康管理中健康评价之不足,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国人的实际情况,更加适合我国国民的生理、病理特点。这种中医学与现代健康管理的有机结合,将极大的提升健康管理对国人健康水平的贡献率。

3.2.4 研究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风险干预方式

在健康风险评价基础上,研究建立适合当代中国人群需求的健康干预方式。提供适合政府引导、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符合市场运作模式的服务具体方法。健康干预的宗旨是提供一种服务系统,其技术应包括现代健康管理所有方法在内。应大力研究中医学的相关适宜技术,这类技术已被实践证明疗效确切,方法简便易行,老百姓乐于接受。可针对不同的体质类型提出健康管理计划并进行相应的指导,主要包括:中医辨证膳食(食疗、药膳)指导、情志调节指导、运动指导、生活方式调整指导等。以“治未病”理念为先导,将“治未病”方法融入健康监测、分析、评估、维护的全过程。

3.2.5 创建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

科学制定整个健康管理流程。在收集健康信息、开展健康体检、进行健康状况评价及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后,根据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管理理论,应用辨体质结果及健康干预手段,由健康管理师针对不同类型的体质给予指导。还要进行定期随访,健康咨询,心理辅导以及就医指导等系列服务,设计有中医药特色的、全程化的、以提高效益、效率、降低成本为目标的健康管理模式,使其更加广泛的服务于普通百姓,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健康水平。

3.2.6 加强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管理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

目前,尽管健康管理事业发展方兴未艾,但对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建设,还没有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从高等医学教育的职能出发,理应在此发挥其更大的作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健康管理师培训上。高等医学院校可以在相关专业基础上划分健康管理专业,也可在社会医学与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等学科下设健康管理方向,组织多学科力量联合攻关。要加强对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管理的科学研究,与巨大的社会需求相比,对健康管理的科学研究力度还不够,远远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此,要动员医药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者,积极投入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政府等有关部门也应加大投入,使这个利国利民的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在降低国家医疗经费总支出的前提下,使广大百姓获得更多的健康和快乐。

[1]陶呈义.浅谈现阶段对我国健康管理服务产业的投资与建设[J].中国卫生产业,2006,7:93 -94.

[2]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1.

[3]贾军波.健康管理的第三方商务模式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

[4]盛增秀.略论中医原创的治未病学说[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10):5-6.

[5]王莹威.仲景“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状态的诊治[J].中医药学报,2010,38(1):49 -50.

[6]曹娜.中医养生思想古今文献整理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

[7]陈霄.中医健康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应用[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8]李东涛,候庆勋,田代华.中医体质概念的内涵[J].中国民间疗法,1997,5(3):3 -4.

猜你喜欢

中医学体质中医药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