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及防治策略

2011-02-08尹尚菁刘朝明

卫生软科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脑血管患病率

尹尚菁,刘朝明

(1.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 100872;2.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的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1]。近年来,伴随老龄化,脑血管病在我国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脑血管病的危害性表现在:高死亡率,2006年全国城市和农村疾病死亡顺位,脑血管病均位列第二[2];高致残率,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是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的主要致残原因之一[3];并发症多且预后不良,每年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4]。对中老年人群来说,这些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给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本研究为了了解老年人脑血管病的影响因素,并探讨防治脑血管病的建议和策略。

1 对象与方法

应用北京大学 2005年老年人健康长寿调查中有关老年人自报慢性病患病情况的数据,对老年人脑血管疾病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该调查在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大约一半以上的县(市),对65岁及以上的老人进行调查。

利用SPSS1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对老年人脑血管病的患病现状进行分析,选出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血管病的影响因素。

2 结果

2.1 脑血管病患病率

在参加调查的15638个老年人中,849人患有脑血管病,患病率为5.4%。

2.2 脑血管病影响因素

2.2.1 社会人口学特征

分性别看,男性患病率6.3%,女性患病率4.8%,男高于女;在调查者中最小的65岁,最大的119岁,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有所下降(经有序分类变量的相关性检验,P<0.01);分居住地看,住在城市的老年人患病率高达9.5%,高于镇和乡,北方老年人患病率是南方的两倍多;在老年人60岁以前从事的职业中,行政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组的患病率较高,而农民的患病率则较低,仅为3.9%;6.9%有配偶的老年人患脑血管病,比无配偶老人高出2.2个百分点;与家人同住的老年人患病率为 5.3%,独居较低,居住在机构中的老人患病率较高,见表1、表2。

表1 不同性别、居住地、地域、年龄组的老年人脑血管病患病率

表2 不同职业类型、同住人、婚姻状况的老年人脑血管病患病率

2.2.2 生活来源

不同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患病率也有所不同,生活主要靠自己的老人患病率达到7.7%,显著高于依靠家人和社会救济的老人(见表3);经χ2检验,生活来源够用与否也会影响患病率(P<0.001),生活来源够用的老人患病率为5.0%,明显低于不够用的老年人(6.9%)。

2.2.3 医疗支付方式

老年人医疗费用的支付情况与脑血管病患病率显著相关(P<0.01)。通过卡方分割后的两两比较,得知依靠保险付费的老年人自报患病比例最高,公费、合作医疗及国家集体补贴患病率紧随其后,这两部分人享有较好的卫生保健服务,能够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患病率较低的是没钱付医疗费的老人,因为看不起病,这一人群中脑血管病的知晓率低(只有自己和家人组与没钱支付或其他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经检验P值均小于0.05)。

表3 不同生活来源的老年人脑血管病患病率

2.2.4 性格特征

各种性格特点经χ2检验,紧张害怕、老不中用感及快乐感与脑血管患病率显著相关。感到紧张害怕的老年人有6.0%的人身患脑血管病,高出很少或从不紧张者 1.1百分点;觉得自己老不中用的老年人患病率是没有这种感觉的老年人患病率的 1.5倍多;觉得和年轻人一样快乐的老年人患病率低于无此感觉老人的患病率。

表4 不同医疗费支付方式的老年人脑血管病患病率

表5 不同性格特征的老年人脑血管病患病率

2.2.5 相关疾病影响

表6显示的是患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老人脑血管病患病情况,老年人是否患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与脑血管病患病之间的差异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患高血压、心脏病与糖尿病的老人,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处于较高的水平。

2.2.6 生活方式

吸烟与脑血管病的联系并不显著(P>0.05),而现在是否饮酒对脑血管病患病率有明显的影响(P<0.01),现在饮酒的老人中有 3.3%患有脑血管病。酒量也与患病率有联系(P<0.05),一日饮三两及以下酒的老人,患病率(5.0%)低于饮四两及以上的老人(5.3%)。经检验运动状况也与患病率有密切的关系。过去经常锻炼身体的老人有 6.8%患有脑血管病,而不经常锻炼身体的人患病率较低(4.7%)。脑血管病患者比健康老人更加注重功能锻炼和康复运动,过去经常运动的老人表现出来的患病率高。现在的锻炼情况与脑血管患病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6 不同慢性病的老年人脑血管病患病率

2.2.7 饮食习惯

饮食习惯对老年患脑血管病的影响也很大,将60岁时及现在的饮食与脑血管病患病率进行比较分析,得出60岁时是否常吃肉、吃蛋、喝茶、吃蒜与脑血管病患病率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现在是否常吃肉、吃蛋、喝茶、吃蒜与患脑血管病之间存在统一学差异,表7显示的是影响脑血管病的主要饮食因素,如常吃蛋的比不常吃蛋的老人患病率高,而常喝茶的比不常喝的老人患病率低。吃果蔬也对脑血管患病率有影响(P<0.05),不吃果蔬的老人患病率为7.7%,高于吃果蔬老人的5.4%。

表7 60岁时、现在的饮食状况与老年人脑血管病患病率的关系

2.2.8 体重指数

经过t检验,得知体重指数同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脑血管病患者的体重指数平均为23,而未患脑血管病老人的体重指数平均为20,表明体重指数高的老人脑血管的患病率较高。

2.2.9 多因素1ogistic回归分析

经统计检验,与老年人脑血管病有显著性关系的变量,纳入1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P<0.05;R square=0.138)。

由表8可见,性别、年龄、居住地、区域、饮酒、经济情况、是否觉得老不中用、吃果蔬、现在是否喝茶和吃蒜、体重指数,以及高血压、心脏病的患病情况与脑血管患病率有显著性的联系。性别是主要因素之一,女性患病的风险小于男性。居住地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北方城市老人自报患病的危险最高。性格特征也会对脑血管病构成影响,觉得自己老不用中的老人更易患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病会加大患脑血管病的风险,特别是高血压,老年高血压患者患脑血管病的危险是非高血压患者的近3倍。饮食习惯对患脑血管病的影响非常大,现在每天喝茶可以降低脑血管病的患病危险,这与茶叶中含有的茶多酚有关[5]。现在常吃大蒜的老人自报患病率高,从结果上看,吃大蒜似乎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这与人们的一般认识正好相反。究其原因,可能因为本文使用的是截面数据,无法显示因果关系,而大蒜具有降压降脂、软化血管的作用,患者通常选择性地多吃大蒜,导致吃蒜老人显示出高患病率。与2000年的调查结果比较,常吃蒜的老人患病率为3.6%,低于不常吃的老人患病率4.0%,说明实际上常吃蒜对脑血管病是有预防效果的。吃水果蔬菜有助于降低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这与生活常识一致。现在饮酒与否也会影响老年人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少量饮酒能够降低风险。体重指数越高,患病风险越大,即肥胖是脑血管病高危因素。生活来源是否够用也是影响脑血管病的原因之一。

表8 老年脑血管病的logistic回归结果

3 讨论

3.1 性别是老年脑血管病的主要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男性略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3~1.7)[6]。究其原因,男性的不良生活习惯多,承受压力大于女性。还有男性生理的一些因素,如雌激素对脑血管有保护作用,男性的雌激素低于女性[7]。

3.2 年龄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影响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呈递减的趋势,这似乎与人们的一般印象不符。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和数据的取得有关。此次调查的显示的是老人的自报患病率,只有 15.7%经过专业的诊断,有些高龄老人把患病当作了正常的衰老;另一方面,慢性病患病率的年龄差异可能还体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高龄的脑血管病患者大多已逝,存活的都是健康状况较好的老年人。

3.3 居住环境对老人患脑血管病有显著影响

北方老年人患病的风险大,这是因为北方的气候环境导致脑血管病的发生率高。中老年人的脑血管病有季节性升高的趋势,即在冬夏两季患病的风险更大。另外,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因素也是诱发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城市老人的患病率高于农村,这与其它研究结论一致,主要与城市居民饮食肥腻、工作负担重和活动少有关。

3.4 饮食习惯是影响老年人脑血管病的因素之一

饮食习惯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不常吃水果蔬菜的老年人脑血管患病率高,果蔬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以及膳食纤维,对预防脑血管病起到良好作用;喝茶和吃蒜能降低患病危险,具有较好的保健作用。肥胖是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资料显示超过标准体重20%的肥胖者中,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这些都是脑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8]。性格特征对脑血管病也有影响,觉得自己老不中用是一种消极的情绪,长期下去可导致神经功能失调,内分泌紊乱,从而引发脑血管病。

3.5 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患脑血管病的风险大

生活来源不够用的老人,患病率是生活来源够用老人的1.38倍,即经济困难的老人更容易罹患该疾病。该人群的生活环境较差,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给健康造成极大的隐患。另外,由于经济困难,他们的医疗状况不容乐观,容易陷入“经济困难——疾病——更困难”的恶性循环。调查显示 51.6%的脑血管患者对日常生活影响相当大,这说明绝大多数老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因为脑血管疾病而降低,如何满足他们的护理需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4 防治策略

4.1 个体层面

强调对已具备高危因素的个体或是脑血管病患者采取有效措施,尽量控制、消除有害因素。首先,鼓励饮食方式不健康的老人,多食用蔬菜水果,养成经常饮茶吃蒜的好习惯;其次促进肥胖老人参加体育锻炼,减轻体重使之达到理想水平。同时鼓励老人融入社会,消除其社会适应方面的障碍,对觉得自己老不中用的个体,给予心理支持;再次,对嗜好烟酒的男性老年人,提倡戒烟限酒的健康行为方式;最后,给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服务,筛检脑血管患者,提高疾病的知晓率。对于首次发生脑血管意外的个体,防止其复发。由于脑血管病复发率很高,所以首次发病后有必要尽早开展二级预防工作。为因脑血管病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和残疾者提供生活照料,并通过康复治疗,促进其身心早日恢复。

4.2 群体层面

强调社区老年人群为基础的预防,旨在减少社区老人普遍存在的危险因素,最经济可行的办法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经常性地开展社区老年健康宣传活动,让老人从中得到防病保健的知识和技能。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改变不良习惯,降低人群中脑血管病的患病风险。社区可以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健康咨询等服务,比如为患者的家属讲解护理知识,为年龄大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宣传等。城市由于患病率高,老年患者较多,应该大力发展社区卫生中心,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及的保健服务,包括健康教育、康复护理、疾病诊断等以满足广大老人的需求。另外,脑血管病应该纳入社区医疗保险报销的范围,切实解决老年群体的看病问题,使众多的老年人享受到预防和治疗服务。

[1]朱学忠,高月亮.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康复治疗[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5):154-155.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7.

[4]戚少威.老年脑卒中危险因素研究[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2,8(3):140-142.

[5]蔡东联.饮茶与心脑血管疾病防治[J].茶报,2004,(4):20-21.

[6]吕佩源,李春岩.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6,14(6):437-438.

[7]日常生活中时刻留意脑血管病信号[N].北京青年报,2007-1-25.

[8]惠尊哲,龙至高,王宏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策略[J].中华今日医学杂志,2003,3(18):88-90.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脑血管患病率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428例门诊早泄就诊者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