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的责任与作用

2011-02-03

中国应急救援 2011年6期
关键词:新闻媒体突发事件公众

陈 莉

一、突发公共事件概述

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国内外学者给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但突发事件大都具有危机的特征,或者说具有向危机事件转化的潜质。因此,在一定意义上突发事件也称突发危机事件。

从实际情况看,突发公共事件一旦发生,如果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其危害就不会造成大范围的影响。也就是说,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使危害程度扩大化,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险和损害,从而演化为公共危机。

我国是一个人口和地域大国,从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看有以下特点:

一是,自然灾害多发。全球每年有地震五百多万次,其中破坏性地震一千多次,七级以上的大地震十几次。目前统计,全球发生在陆地上的地震,发生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有三分之一,另有三分之一的破坏性地震也发生在我国,所以说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震灾严重的国家。

二是,群体性上访事件时有发生。我国是56个民族聚集的大家庭,各地区位、资源和气候条件悬殊,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中国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快速推进;但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群众性上访事件时有发生。2008年6月28日贵州省瓮安县发生群众性上访事件,不法分子对瓮安县委和县政府大楼进行打、砸、抢、烧,一度冲击临近的县看守所,整个过程持续近7小时,造成较严重的财产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之后,甘肃陇南于11月17日又发生一起上万人参加的打砸政府机关的群体性事件。

三是,生产安全事故等人为灾害频发。据统计,近几年我国平均每年发生各类事故70多万起,死亡12万人左右,受伤70万人左右。其中,重特大事故中,道路交通和煤矿事故平均各占36%。

因此,加强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体制和机制,全面提高各级政府和整个社会的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对保持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有效的控制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就要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规律进行认真的研究,一般说来突发公共事件有以下共同特征:

1.1 突发性和不确定性

突发事件爆发的时间、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影响深度,经常超出人们的意料之外,即事件发生突如其来,一旦爆发,其破坏性的能量就会被迅速释放,并呈快速蔓延之势;而且事件发展过程变化迅速,解决问题的机会稍纵即逝,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将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不确定性表现在其产生的原因、变化方向、影响因素和后果等各方面无规则,事件瞬息万变,难以准确的把握和预测。这种不确定性和人类理性的有限性使得人们在突发事件面前往往无所适从,同时也增大了人们的恐慌感和不安全感。

1.2 涉及主体的公共性和范围的广泛性

危机的内涵包含个体、组织和社会等各种主体,但突发事件或称突发公共事件则是专指在公共管理范畴内的危机事件,其影响和涉及和主体具有公共性。突发事件的直接涉及范围不一定是普遍的公众领域,但是事件却会因为迅速传播而引起公众的关注,成为公共热点,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公众心理恐慌和社会秩序混乱,由此公共损失。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些突发事件在空间上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例如: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2005年的禽流感和2008年的甲型H1N1流感等,波及范围涉及众多的国家和地区。

1.3 事件的多样性和涉及领域的多元化

我国不仅自然灾害频发,而且随着社会的转型,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突发事件也有所增多。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具有不同的情景,在表现形式上也各有特色,事件的独特性导致人们常常难以照章办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把突发事件大致归纳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大四类,但同样的事件由于发生的时间、地点、原由及变化发展的趋势又各不相同、千变万化,构成事件的多样性和涉及领域的多元化。

1.4 危害性和破坏性

随着突发事件的扩散力和传染力的增加,突发事件波及的范围不断扩大,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大。这种危害的增大不仅表现在直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上;同时也表现在引起社会恐慌心、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以及产生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上。人类对自然界的掠夺性和破坏性不断加剧,自然灾害的种类也在增加。我们面临着来自生物因素、核辐射、电脑病毒、疾病等的潜在威胁;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突发事件,大都会不同程式度地给社会造成恐慌、混乱和损害,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和社会危害。同时,突发事件给人们心理造成的负面效应也是无法用量指标来衡量的。

1.5 社会性和群体性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和工业代、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诱发突发事件的社会因素也不断增多。近年来,劳资关系纠纷、房屋拆迁纠纷所引发的各种冲突呈上升趋势;重大交通事故、建筑事故、火灾、矿难频发;腐败案件、大案要案居高不下;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参与主体多元化;多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社会突发事件性质复杂,持续时间较长。

1.6 信息的有限性

由于突发事件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很多信息是随着事态的发展而演变的,而时间的紧迫使决策者掌握信息有可能不全,得到的信息也不及时,并且在信息的反馈和处理过程中,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难以保证,导致信息失真和滞后,这是对决策者最严峻的考验。

二、新闻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的责任

新闻媒体在现代社会被称作“第四权力”,不仅可以对危机管理者的行为实行监督,还可以为政府的危机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帮助政府开展社会动员,激励、引导公众共同克服危机。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中新闻媒体的真实、及时的报道会起到安抚公众情绪,缓解社会紧张,防止事态恶化作用;但是,如果新闻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报道中信息不准、情况失实甚至歪曲事实,就可能导致不明真相的公众情绪愤怒,社会秩序混乱,造成政府决策的被动。那么,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过程中如何认识新闻媒体的责任极为重要。

责任之一:及时公正的报道突发公共事件的真实信息

上面我们谈到信息的有限性是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新闻媒体在对事件发生、发展及过程的报道中一定要体现“责任”二字,要及时公正的报道突发事件的真实信息。在我国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中承担着舆论导向和稳定社会的责任,它是社会心态的风向标。由于突发公共事件爆发和发展过程充满着许多不确定性,也正是如此它一般都成为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但对突发事件不恰当的报道往往带来强烈的社会负面影响。如:2001年12月30日,江西省万载县黄茅镇攀达烟花制造公司发生特大爆炸事故。由于在事故死亡人数的报道上少数新闻媒体出于扩大影响考虑,大肆渲染,夸大扭曲事实真相或根据小道消息进行不调查核实的、不负责任的报道,造成极坏社会影响,也给事故的解决设置了障碍。

所以我们再次强调,新闻媒体作为公共权力的一部分,他对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责任之二:及时公开应急管理主体采取的措施与效果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应急管理主体会立即按照相关应急处置预案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以此控制事态发展。而此时公众更加关心政府和社会的应对措施情况,这时新闻媒体的责任就是发挥好引导作用,让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应急管理主体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所取得的相应效果,包括适时的报道实情,准确的解释实情,正确的引导公众,控制事件传播的程度,这对稳定社会秩序,避免社会恐慌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9.11”事件中,美国联航的飞机撞击了纽约世贸大厦,袭击事件发生20分后,美国的ABC和CNN就相继发布了新闻。各媒体也及时集中的对事件进行了全面的报道和分析,充分满足了公众在危机时刻的信息需求,较快地消除了人们的恐慌心理;同时对政府的工作进行了公开的报道,对其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也赢得了公众的支持与配合,为危机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又如:2002—2003年抗击“非典”斗争中,前期信息统计得不准确、信息发布不及时导致公众一片恐慌。海外媒体对中国政府信息处理等工作颇有非议;而后期的勇敢承认失误,快速、准确地公布疫情信息,各项防控措施到位,得到国际社会的谅解与合作,很快挽回了国家声誉并取得了疫病防治的决定性胜利。

三、新闻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的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生存环境,更加珍爱生命,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关注度更高。而广播、电视、报章杂志等新闻媒介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因此,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处置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1 预防教育 维护稳定

传播普及突发公共事件预防知识和方法,对提高社会的整体应急能力、有效的减轻事件的危害和损失有着积极作用。新闻媒体在这方面具独特的优势: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落实,我国的广播电视覆盖城镇乡村。同时“十一五”期间,我国报纸接近千人100份;期刊现在是人均达到2.5册左右,中国网民已居世界首位,这些媒介均有着较为稳定的需求群体,利用这些媒介可以迅速将有关的灾害信息和预防办法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可以起到早期预警和自我防护的作用。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系统的核心,通过这一系统进行适当的信息分开,让公众了解事件的真相和进程,可以使公众从恐惧中尽快地解脱出来,这对于稳定公众情绪,维护社会安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2 信息沟通 协调应对

在突发公共事件爆发和延续的时期,新闻媒体一方面发挥着在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作用,他们即要帮助公众及时了解权威的信息,将政府面对危机后采取的应对措施向公众进行报道,将公众对危机的看法和需求向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表达。另一方面,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媒体在协调各方关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一作用在应对“非典”疫情时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次报道涉及的范围广,不仅包括政府部门的决策、职能部门采取的具体措施、医护人员抗击“非典”的英雄行为、科技人员“非典”攻关的最新进展、各地防治疫情的措施与效果和对那些利用“非典”传播谣言甚至发国难财的不法奸商的批评等,通过全方位的报道,协调了在非常状态下各方面的关系,新闻媒体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3.3 凝聚力量 募集资金

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延续期和结束期,新闻媒体通过对事件处置过程中的跟踪报道,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凝聚力量,唤起其他民众的同情心和对社会的关爱之心,使大家积极行动起来,踊跃参与抗灾救助工作。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新闻媒体的记者们以为灾区群众服务为己任,想灾区群众之所想,急灾区群众之所急,深入一线,收集报道灾区群众顽强拼搏和自救互救重建家园的先进事迹;广泛宣传全国军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伟大壮举,凝聚了力量,凝聚了人心,为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奠定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新闻媒体发动各界组织大型义演募捐,为灾区募集巨额重建资金,呼吁和动员全社会为灾区群众捐款、捐物,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使灾区群众真正的感受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浓浓情意,这也极大地鼓舞了灾区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勇气。因此,新闻媒体在为灾区恢复重建,募集资金方面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4 发现问题 改进工作

“非典”事件使我们看到了我国在处置突发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问题与不足,使我们感到了完善我国突发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的心要性和紧迫性;汶川特大地震现场救援的实践,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救援队伍的培训不足,队员的专业素质与救援需求存在巨大差距,促使政府支持加大了对专业培训基地的建设步伐;青海玉树地震救援,由于对高原缺氧的环境估计不足,来自内地的一些救援队伍,一落地就失去了战斗力,这促使我们思考,在我们这样一个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如何结合区域的地理特点和气候气象条件因素,建立起适应区域实际需要、统一指挥、协调联动的应急救援新机制。在这些问题上,新闻媒体紧跟事态的发展,通过对事件处置成效的分析和报道,或通过专家点评的方式,启发社会思考,发现存在问题,促使有关部门改进工作,在推动应急救援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 陈志杰,我国突发公众事件的特点、成因及法律构想[J].延边在学学报,2007,(10).

[2] 郑保章,程佳琳,突发事件中政府与传媒的作用探析——由SARS危机看政府与传媒互动[J].现代传播,2003,(6).

[3] 贾群林,王志秋,周柏贾,汶川现场救援行动给我们的启示[J].城市与减灾,2009,(3).

[4] 胡象明,黄 敏主编,安全应急管理研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新闻媒体突发事件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突发事件
2014美国新闻媒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