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SITC第7类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

2011-01-31胡求光

浙江农业科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运输设备类产品中美

袁 燕,胡求光

(宁波大学 商 学院,浙江 宁 波 315211)

中美SITC第7类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

袁 燕,胡求光

(宁波大学 商 学院,浙江 宁 波 315211)

选用1992-2009年中美之间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 (SITC7)进出口数据,运用Grubel-Lloyed指数以及 Bruelhart指数等量化指标,对中美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在中美之间存在产业内贸易,但总体水平不高,根据研究发现的SITC7产品产业内贸易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对策建议。

产业内贸易;SITC7;GL指数;B指数,对策建议

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2国的双边贸易不仅是自身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对世界经济也具有重大影响。近年来,中美2国间的产业内贸易业已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内学者的关注。林琳[1]对中美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发展进行了研究,发现中美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有所提高,其中,机械和运输设备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最高,垂直产业内贸易是中美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连春霞[2]对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中国与美国的农产品存在较高水平的产业内贸易,并呈阶段性变化。沈玉良等[3-7]对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认为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发展程度较低,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尚处在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阶段,但总体来说其发展态势良好。

近20年来,中美双边贸易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迅速提高,其中机械和运输设备 (SITC7)尤为突出,作者主要对中美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及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1 贸易现状

根据国际商品分类 (SITC),产品被划分为10个类别,其中类别0(SITC0)至类别4(SITC4)属于初级产品,类别5(SITC5)至类别9(SITC9)属于制成品,其中SITC7为机械及运输设备类。表1是1992-2009年中美 SITC7类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情况及与中美进出口总额的对比。从表1中可以看出,近20年来,中国的SITC7类产品的进出口额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年出口增长率高达34.9%,远远超过对美国出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率22.7%;进口增长率为14.7%,也高于对美国进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率14.1%。2009年SITC7类产品出口占中国对美商品出口的49.6%,进口占中国从美商品总进口的40.0%。可见SITC7类产品不论是在增长率上还是在总量上,在中美贸易中都有很突出的表现,成为推动中美贸易的主导产品。

表1 1992-2009年中国对美国的SITC7类产品及总产品进出口情况

2 实证分析

2.1 评级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

2.1.1 评价指标

分别利用 Grubel-Lloyd(1975)指数 (简称GL指数)、Bruelhart指数 (简称 B指数)对中美之间机械和运输设备产品 (SITC7)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和结构进行分析。GL指数能很好地测定某一年的产业内贸易情况,从静态的角度衡量该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B指数建立在贸易变化量的基础上,能很好地刻画贸易量的变化形态,从动态的角度衡量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该指数是由Brulhart于1994年提出的。

GL指数。

其中:GLITi为第i类产品一定时期的GL产业内贸易指数,Xi、Mi分别为第i类产品一定时期的出口值和进口值。GLITi在 [0,1]区间取值,取值越大,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当 Xi=Mi时,GLITi为1,该类产品的全部贸易表现为产业内贸易;当Xi=0或 Mi=0时,GLITi为0,该类产品的全部贸易表现为产业间贸易。而衡量整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则采用以下公式:

其中:GLIT表示一定时期的总体产业内贸易指数,Xi、Mi和i的含义与公式 GLITi相同。GLIT大于0.5,则表明产品贸易中产业内贸易占优势;反之,则表明产业间贸易占优势。

B指数。

其中:BIITi表示第i类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ΔXi、ΔMi分别表示一定时期内第i类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额增量;当 BIITi=1,代表边际贸易部分完全是产业内贸易,即进口和出口以相同程度增长,当BIITi=0,代表边际贸易部分全部是产业间贸易。

2.1.2 数据来源

所使用的数据为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中以《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第3次修订标准 (SITC Rev.3)为基础统计的数据。

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2.2.1 GL指数

利用公式计算中美在SITC7产品从1992-2009年间的产业内贸易状况 (表2)。从SITC7整体来看,1992-2009年,产业内贸易指数均在[0,1]之间,这说明,在这18年中,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贸易均存在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2种形式。从指数的走势来看,1992-1997年,产业内贸易指数一直在0.47~0.58之间波动,从1998年起平稳上升,并于2001年达到0.639 6的最高值,说明此期间,中美SITC7总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2001年之后有所下降,自2003年起,GL值降到0.4以下,中美之间该类产品转为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表2 中美SITC 7的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

进一步分析中美SITC第7类产品下2位数分类的产业内贸易情况。SITC第7类下2位数分类包括9种,即71类发电机械,72类特殊行业机械,73类智能机械,74类普通工业机械,75类办公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76类电信和声音录制与复制设备,77类电器设备,78类道路交通工具,79类其他运输设备。

根据GLITi公式,计算出71-79类产品1992-2009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表3)。由表3分析可知,71-79类产品的GL指数及变化趋势相差很大,现根据变化趋势归类说明。

表3 中美在SITC第7类的2位数分类下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71(发电机械)、72(特殊行业机械)、73类(智能机械)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总体增长平稳,发展势头良好。其中72类的增长最为明显,在1999年之前,GL指数均小于0.4,且1992-1996年间都小于0.2,说明此期间产业间贸易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2002年之后,产业内贸易指数均大于0.5,且一直处于高位运行,产业内贸易占有绝对地位。71类产品在2001年后GL指数几乎都大于0.8,产业内贸易占有绝对优势。总体来说,此3类产品的竞争力增强。

74(普通工业机械)、77类 (电器设备)变化比较平稳,一直在高位徘徊,总体均在0.6以上,这说明此2类产品产业内贸易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主要是由这些产品的品种多样性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引起的,反映了在我国这2类产品的生产已有明确的分工,这种分工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

75(办公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76类 (电信和声音录制与复制设备),两者的GL指数变化趋势比较相似。1992-2001年,两者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总体上处于高位,说明该段时间,2国间办公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电信和声音录制于复制设备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从2002年起,GL指数不断下降,并且下降幅度较大,转为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说明该种产品此段时间质量或多样性方面的竞争力有所下降,贸易方式逐渐退回到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

78类 (道路交通工具)GL指数呈U型变化,先降后升,其贸易方式先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转向产业间贸易为主又逐渐转向以产业内贸易为主。79类 (其他运输设备)一直处于低位运行。表明此类产品仍然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占主导低位,产品的竞争力不强。

2.2.2 B指数

根据公式可以计算出71-79类1992-2009年的B指数 (表4)。表4的B指数反映了总体及各类产品在不同时期的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变化幅度。从SITC7总体看,各个时期的B指数有一定的波动,呈现出以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交替的贸易增长形势。总体的B指数平均值为0.353 6,这表明中美之间SITC7产品的贸易变动主要是由产业间贸易引起的。从分类来看,74和77的指数平均值大于0.5,表明其贸易变化主要是由产业内贸易所引起。79类平稳,除1998-1999年,它的贸易变化都是由产业间贸易所引起的。78类的贸易增长方式变化比较剧烈,但是B指数平均值为0.321 5,表明它的贸易变化主要是由产业间贸易所引起的。

表4 中美在SITC第7类及其2位数分类下的B指数

2.3 小结和讨论

根据GL指数的计算可知,中美SITC第7类产品产业内贸易在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金投入高的产品上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低,如办公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电信和声音录制于复制设备的GL值较低,近几年更是持续走低。说明中美SITC7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存在出口水平低,结构层次低的问题。这种情况的出现跟中国贸易方式的特殊性有关,即“三来一补”等加工贸易为主要贸易方式。近些年来,此情况虽然有所改善,但加工贸易仍占很大比重。2006-2008年间,加工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49.3%。没有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我国只能单向地从美国进口价格昂贵的尖端电子或运输设备,向美国出口低附加值的OEM产品,无法使产业内贸易蓬勃展开。

由B指数可知,总体的B指数平均值为0.353 6,这表明中美之间第7类的贸易变动主要是由产业间贸易引起的。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按照比较利益理论来确定我国国家贸易的分工格局,强调互补性和差异性。在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七成,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仅占三成。与此相比,发达国家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率达七成以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这一比率也达到了50%以上。由于受传统贸易理论的束缚和对我国经济与产业水平的估计不足,一方面导致了人们对水平型分工的意义认识不足,过分强调经济互补在对外经贸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该指导思想也影响了对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信心和有效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3 对策建议

产业内贸易对我国贸易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产业内贸易是以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内容,这类贸易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出口贸易效益和推动我国外贸发展由外延式向内涵式方向转变。根据中美SITC7产品产业内贸易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的建议。

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技术水平落后、产品附加值低是我国与美国开展SITC第7类下产业内贸易的制约因素,因此,实行科技创新战略,提升我国在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实力及产品丰富度非常迫切。应当鼓励技术革新与应用,改善产品品质,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逐步提高技术含量高的水平差异化产品变体产业内贸易所占的比重,提高国际产业内分工位次。同时,对于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可以运用新技术进行改造,提高其技术含量,实现制成品贸易模式由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向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转变。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可带动产业结构高级化、技术结构简单化,只有依靠技术进步才能改善我国SITC第7类下的产业结构,也只有从根本上改善产业结构才能提高我国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和质量。

调整产业政策,重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具体要做好以下2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摆脱传统分工理论的束缚,正确选择主导产业,构造合理的出口产业组合;第二,对传统优势部门采取自由贸易政策,促进其自我发展和提高;对主导产业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以加速其成长,提高国际竞争力。

[1] 林琳.中美产业内贸易研究 [J].国际贸易问题,2009(1):33-39.

[2] 连春霞.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 [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253-254.

[3] 沈玉良,孙楚仁,方黎三.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J].世界经济研究,2007(5):57-63.

[4] 强永昌.产业内贸易:国际贸易最新理论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 沈国兵.显性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与中美双边贸易平衡[J].管理世界,2007(2):5-16.

[6] Greenaway D,Hine R,Milner C.Country-Specific Factors and the Pattern of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in UK [J].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1994 (1):77-100.

[7] Greenaway D,Hine R,Milner C.Vertical and Horizontal Intra-Industry Trade:A Cross Industry Analysis for the United Kingdom [J].Economic Journal,1995(11):1505-1518.

F 259

A

0528-9017(2011)03-0722-05

文献著录格式:袁燕,胡求光.中美SITC第7类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 [J].浙江农业科学,2011(3):722-726.

2011-03-09

袁 燕 (1986-),女,河北石家庄人,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E-mail:yuanyankaoyan@yeah.net。

(责任编辑:张才德)

猜你喜欢

运输设备类产品中美
基于传感器感知信息的物流运输设备故障自动识别
组合类产品筛选试验通用工装设计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单驱动新型燃料水下运输设备设计与分析
疫情背景下中美大国博弈:回顾与展望
两种分光光度法测定茶类产品中茶多酚含量的比较
金矿提升运输设备机电控制的关键技术探析
运输设备制造业排污许可管理问题分析
消费者报告!玩具童车类产品3C认证新规发布,7月1日起实施
成功突围的中美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