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季粳型与籼型杂交稻病虫发生观察及其防治策略探讨

2011-01-31杨坚伟杨廉伟丁灵伟干才连陈将赞戴以太

浙江农业科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单季稻白背飞虱虫量

杨坚伟,杨廉伟,丁灵伟,干才连,陈将赞,戴以太

(浙江省天台县植保站,浙江 天台 317200)

单季粳型与籼型杂交稻病虫发生观察及其防治策略探讨

杨坚伟,杨廉伟,丁灵伟,干才连,陈将赞,戴以太

(浙江省天台县植保站,浙江 天台 317200)

调查结果表明,与籼型单季稻两优培九相比,粳型单季稻甬优12品种,前期分蘖力较弱,封行时间偏迟、叶片坚挺,茎秆粗壮高大,生长量大,耐害性较强,生育期长,抽穗成熟时间迟等特点;病虫发生表现前期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等病虫发生相对较轻;后期褐飞虱暴发推迟1个世代,穗期螟虫为害风险增大,稻曲病的发生也相对较重。据此,建议调整粳型单季稻甬优12的防治策略,即充分利用甬优12前期病虫发生轻、耐害性强特点,适当提高甬优12分蘖期防治标准,减少防治面积与防治次数,达到保护天敌的目的;纹枯病首次防治应较两优培九推迟15~20 d;重视破口期稻曲病预防与穗期螟虫防治;治前控后,加大褐飞虱防控力度;选用对天敌影响小的低毒农药组合,保护天敌,减轻后期褐飞虱防控压力。

杂交稻;甬优12;两优培九;病虫害防治

单季 (中)晚稻是天台县主要稻作制度,一直来以籼型杂交稻为当家品种。但近年,以甬优9号[1]、甬优 12[2]为代表的粳型杂交品种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并逐步取代本地当家籼型杂交稻品种两优培九。与两优培九等籼型杂交稻相比,甬优12等粳型杂交稻具有优质、高产和生育期长、抽穗成熟迟、茎秆高大粗壮、叶片硬挺等特点,因此在病虫害发生与耐害性等方面与籼型稻也有较大差异。生产上以籼型稻为代表的分析预测结果对指导粳型稻的病虫防治存在明显偏差,为更好开展水稻病虫综合治理,达到农药减量控害的目的,我们选取粳型杂交稻甬优12和本地籼型杂交稻当家品种两优培九,设立不防治对照区,观察比较两者主要病虫发生差异,探讨调整防治策略。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在本县单季稻主产区平桥镇山头邵村邵方明农户承包田中进行,属河谷平原水稻区,地势平整,土地肥沃。试验选取本地籼型单季杂交稻当家品种两优培九和粳型杂交稻代表品种甬优12,在相邻田块种植,面积各667 m2,并设不防治对照区,调查比较主要病虫发生消长规律与为害损失情况,其他肥水管理一致。

病虫调查方法按照文献 [3]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两优培九与甬优12品种5月25日同时播种,6月13、14日分别移栽,破口期两优培九8月20日,比甬优12早18 d,成熟收割期两优培九10月10日,比甬优12的11月15日早35 d(表1)。

表1 甬优12与两优培九的生育期比较

2.2 主要病虫

2.2.1 稻纵卷叶螟

调查结果 (图1)表明,4(2)代和5(3)代稻纵卷叶螟的田间发生量甬优12明显低于两优培九,尤其是4(2)代差异较大。

4(2)代低龄幼虫高峰期7月15日调查,甬优12不防治区百丛虫苞146个,比两优培九不防治区的753个低80.6%,百丛虫量74条,低75.9%。4(2)代稳定期7月26日调查,甬优12不防治区百丛虫苞420个,比两优培九不防治区的1 167个低64.0%,百丛虫量186条,低61.3%。

5(3)代低龄幼虫高峰期8月5日调查,甬优12不防治区百丛虫苞1 087个,比两优培九不防治区低54.3%,百丛虫量686条,低10.1%。5(3)代稳定期8月25日调查,甬优12不防治区百丛虫苞3 240个,比两优培九不防治区低28.0%,百丛虫量580条,低17.1%。

图1 不防治区2个品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量

2.2.2 白背飞虱

白背飞虱主害代为7-8月的4(2)代和5(3)代,从不防治区虫量消长曲线 (图2)可以看出,甬优12白背飞虱发生量远低于两优培九。

图2 不防治区2个品种白背飞虱的发生量

甬优12田间虫量在7月中旬与两优培九同步突增,7月15日、7月20日百丛白背飞虱分别为985和3 300头,较两优培九1 020,3 960头偏低3.6%和20%,7月下旬后,甬优12不防治区白背飞虱虫量逐步下降,而两优培九不防治区则继续快速上升。至8月5日达到高峰,百丛数量高达到14 733头,比甬优12不防治区570头高24.8倍,两优培九不防治区白背飞虱为害明显,与防治区对比,植株高矮10 cm左右,基部叶鞘枯黄,而甬优12无明显区别。

5(3)代白背飞虱8月20日达到数量高峰,百丛虫量两优培九不防治区为10 050头,较甬优12不防治区的400头高24.1倍。

2.2.3 褐飞虱

褐飞虱主害代为8-10月的5(3)代至7(5)代,从不防治区虫量消长曲线 (图3)可以看出,两优培九褐飞虱主害代为8-9月的5(3)代和6(4)代,甬优12主害代为9-10月6(4)代和7(5)代。

图3 不防治区2个品种褐飞虱的发生量

5(3)代褐飞虱8月5日增加,但甬优12与两优培九均数量较低,增长较慢。8月5日甬优12不防治区百丛虫量为46头,较两优培九不防治区467头低6.8倍,8月30日虫量高峰,甬优12不防治区百丛虫量为1 650头,较两优培九不防治区14 350头低7.7倍。

6(4)代褐飞虱两优培九不防治区9月15日达到高峰,百丛数量20 250头,比甬优不防治区头高5倍;9月下旬两优培九进入黄熟,不防治区稻株茎基部叶鞘枯死发黑,食料条件恶化,长翅型成虫大量出现,虫量下降,9月30日出现毁秆枯死。

甬优12在9月下旬虫量激增,9月25日百丛虫量14 800头,超过两优培九,7(5)代10月9日达到高峰,百丛虫量为19 250头。10月中旬后,受冷空气影响,褐飞虱数量逐步下降。

2.2.4 纹枯病

调查结果表明,甬优12的纹枯病初见期与激增期均较两优培九偏迟,稳定期的发病率也低于两优培九。纹枯病初见期,甬优12为7月30日,较两优培九迟15 d;激增期8月30日,较两优培九迟30 d;稳定期丛发病率为28%,较两优培九的48%低42%(图4)。

图4 不防治区2个品种纹枯病的发病率

2.2.5 其他病虫

二化螟、大螟。试验区为纯单季稻区,一代发生时,水稻正处播种阶段,避过为害,降低了全年发生基数,因此前期发生整体较轻。甬优12不防治区苗期未发现为害,穗期出现少量的二化螟为害,9月25日调查白穗率为1.4%。2009年平桥东林粳型杂交单季稻高产示范区也出现类似情况[4],10月上旬调查,甬优 9号害虫伤株为1.9%,甬优14高达8.6%。两优培九不防治区未发现为害株,9月上中旬二化螟发生时,已进入乳熟期,不适于大量发生。

稻曲病。为轻发生,两优培九不防治区未发现稻曲病病粒,甬优12不防治区病穗率为0.9%,平均每穗病粒数1.3粒。甬优系列品种易感稻曲病,大发生2008年出现类似情况[5]。

2.2.6 为害损失

甬优12防治区产量9.765 t·hm-2,不防治区产量6.954 t·hm-2,病虫危害损失率为28.8%;两优培九防治区产量7.631 t·hm-2,的不防治区产量2.870 t·hm-2,病虫危害损失达 62.4%。

3 小结和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与籼型单季稻两优培九相比,粳型单季稻甬优12品种,前期分蘖力较弱,封行时间偏迟、叶片坚挺,茎秆粗壮高大,生长量大,耐害性较强,生育期长,抽穗成熟时间迟等特点;病虫发生表现前期的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等病虫发生相对较轻;褐飞虱暴发推迟1个世代,穗期二化螟白穗、虫伤株为害风险增大,稻曲病的发生也相对较重。根据这些变化,结合本地病虫发生规律,我们建议粳型单季稻甬优12的防治策略调整如下。

一是充分利用甬优12前期病虫发生轻、耐害性强特点,适当提高甬优12分蘖期防治标准,减少防治面积与防治次数,达到天敌保护利用目的:2010年7月份4(2)代白背飞虱与稻纵卷叶螟为大发生,两优培九的不防治区到8月上旬植株基部叶鞘枯黄发黑,植株高度比防治区矮10 cm左右,叶片刮白,而甬优12不防治区虽有较多虫苞,长势与防治区无明显差别,特别是白背飞虱数量很低,蛛虱比很高。针对甬优12前期病虫发生特点,我们认为应适当提高分蘖期防治标准,减少防治面积和防治次数

二是纹枯病防治应根据生育期与病情消长情况,首次防治适期可较两优培九推迟15~20 d。

三是重视破口期稻曲病预防与穗期二化螟防治。甬优系列品种易感稻曲病,应根据破口初期天气,及时做好预防;同时抓好9月上中旬的穗期二化螟防治,尤其在单双混栽、茭白混栽区,根据当地蛾峰与发生量,适期用药。

四是治前控后,加大褐飞虱防控力度。甬优12生育期长,褐飞虱危害时间长,风险大,同时后期因植株高大、燥田等因素,防控难度大,因此要特别重视治前控后,做好9月上中旬褐飞虱防治,压低基数。

五是保护天敌,减轻后期褐飞虱防控压力。甬优12前期病虫发生较轻、耐害性强,有利于天敌繁殖,发挥天敌自然控制效果,因此在防治上应在提高防治标准,减少用药基础上,还应尽可能选用对天敌影响少的高效低毒药农药组合,保护天敌。

[1] 倪日群,金进海,朱震宇.播期和密度对连作晚稻甬优9号产量的影响 [J].浙江农业科学,2010(3):519-520.

[2] 张建民,孙健,章玲芬,等.杂交稻甬优12号强化栽培密度试验 [J].浙江农业科学,2010(4):988-989.

[3] 王华弟.粮食作物病虫害测报与防治 [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5.

[4] 丁灵伟,陈人慧,杨廉伟,等.单季稻“甬优9号”病虫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研究 [J].中国农学通报,26(17):264-268.

[5] 杨廉伟,陈将赞,张彩绯,等.单季晚稻稻曲病流行因素分析及防控策略调整 [J].中国稻米,2009(增刊):63-64.

S 435.112

B

0528-9017(2011)03-0675-03

文献著录格式:杨坚伟,杨廉伟,丁灵伟,等.单季粳型与籼型杂交稻病虫发生观察及其防治策略探讨 [J].浙江农业科学,2011(3):675-677.

2010-11-11

水稻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示范子项目 (浙江省三农五方项目)

杨坚伟 (1971-),男,浙江天台人,农艺师,主要从事植物保护研究与推广工作。E-mail:ttyjw@126.com。

注:杨廉伟系通信作者。

(责任编辑:吴益伟)

猜你喜欢

单季稻白背飞虱虫量
广西野生稻Y11抗白背飞虱QTL定位
南安市白背飞虱发生的气象条件及虫源地分析*
平铺镇近20年来白背飞虱发生特点、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滇西南稻区白背飞虱种群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
安徽北部小麦田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及田间防治试验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棉盲蝽的效果
利用虫情测报灯探索害虫发生规律
利用虫情测报灯探索害虫发生规律
单季稻锌肥肥效试验
贵池区水稻机插秧高效水肥运筹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