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时俱进 超越自我——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新版《教育学》与前版本的比较

2011-01-15王成营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教育学教材教育

王成营

(1.孝感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湖北 孝感432000;2.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与时俱进 超越自我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新版《教育学》与前版本的比较

王成营1,2

(1.孝感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湖北 孝感432000;2.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应用统计分析与对比研究的方法,对《教育学》教材的两次修订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它们在体系、结构、内容、思想观念上的异同,论证了新版《教育学》为了做到“与时俱进”、实现“自我超越”所做出的尝试和努力,并从读者的视角提出进一步发挥教材功能的两点希望。

教育学;教材;比较;评介

“教材是培养人才的重要资源,是教学的主要工具。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要提高教材的质量。”[1](前言)2009年出版的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组织出版的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的最新版本(第六版,简称新版),该教材的编写工作始于1978年,1980年印行第一版,1988年印行第三版时进行了第一次修订。除了在内容上做了一些修正与充实外,教材的体系和逻辑结构没有大的变动,属于局部的修订。此后于1989年、1999年先后印行了第四版、第五版(简称前版)。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教材的质量,本次修订(第二次修订)是一次全面的修订,几近“重写”,力求全面反映当前教育科学领域丰富的研究成果与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该教材自出版发行以来获得了多项荣誉和奖项,历经多次印刷、再版,累计发行四百余万册,创造了新中国教育学教材史上的“奇迹”,在教育科学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因此,对该教材的两次修订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它们在教材结构、内容、思想观念上的异同,不仅能够凸现我国近十年来教育理论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取得的重大进展,也有利于读者、学生更好地理解领会教材的思想和观点。

一、两版教材总体结构上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组织出版的这部《教育学》教材,自1980年出版以来,在保持教材科学性、稳定性的同时,也追求教材的时代性、先进性、实用性,做到“与时俱进,自我超越”。然而,自1999年发行第五版(新编本第三版)以来已历时十年,这十年也恰恰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社会变化最大、教育学研究最兴旺的十年,因此,“全面修订”,“几近‘重写’”,是这部教材的使命使然,也是时代的迫切需要。这次修订的时代性与先进性体现在表1的统计数据中,字数增加了近45%,引文数增加了近110%,而页数、章数、参编人数、习题数分别减少了约20%、20%、50%、20%,在保持整体稳定的同时,增强了教材的系统性、逻辑性、严密性和实用性。在这“一增”与“一减”之间蕴含着编者科学严谨的学术精神和付出的辛勤汗水。

从表2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1)教材编写的主题总体是稳定的。与前版相比,新版对主题进行了两处修订。一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个主题在教材中突显出来,实现了对前版“劳动技术教育”、“课外活动”、“学校与家庭”三个主题的整合,适应了教育的现实需要,反映了时代特色。二是删除了“电化教学”。电化教学是20世纪90年代关注的热点,前版给予专题介绍是恰当的。当前,人们对电化教学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许多研究和实践也表明,电化教学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与作用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大。电化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合适的,单独作为一个研究主题已不合时宜,其关注度甚至不如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教育刚刚兴起,作为单独的研究主题编入教材的时机还不成熟,编者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做了简单介绍。可以看出,编者对主题的修订是审慎的,恰当的。(2)研究的视角基本是相同的。从每个主题对应的节数可以看到,两版教材的节数基本是相同的,增加的一节主要是相关主题的研究概述,这也是新版教材的特色之一。(3)教材的编写重点略有调整,习题设置更合理,代表性增强。从页数的分布可以发现,与前版相比,教学理论、教育与人的发展、课程、教育目的、美育、体育、学校管理等主题在新版教材中得到了加强;每个主题设置的习题也比较合理,平均6个习题;每个主题的引文数平均增加一倍,其中有6个主题的引文数是前版的3倍以上,说明新版教材对当代研究成果进行了充分吸收,具有比较广泛的代表性。

表1 两版教材的基本信息对比表

表2 两版(新版/前版)教材的章节结构对比表

二、新版《教育学》教材的主要特色

1.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教育的时代精神。

“以什么样的观念统率与整合教育资料,分析各种教育问题,这是能否保障所编写的教材反映时代精神、具有现代教育理论水平与质量的关键。”[1](前言)因此,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教材的质量和水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新版《教育学》先进性的思想保障。前版《教育学》虽然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力争在教材中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路线的精神,但受当时的社会发展环境和教育研究水平制约,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和阶段特征,对教育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和深刻。而新版《教育学》的编写则找到了更科学、更先进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迅猛发展的重要时刻,科学地总结了当代国内外有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后提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为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教育研究与教材编写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指明了发展的方向。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为正确认识人的发展问题,正确处理人、社会、教育之间复杂的关系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追踪教育研究的新成果是新版《教育学》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教育理论研究的精粹和教育发展时代气息的保障。近现代以来,国内外的教育改革一浪接一浪,教育学及相关学科迅猛发展,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了丰富教材的知识底蕴,提高教材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增强教材的知识性、理论性、实用性,启迪性以及说服力、阐释力”,新版教材在理论体系上进行了调整,用一章的篇幅研究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热点——综合实践活动,分别用一节的篇幅对各章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当前的新探索、新进展进行概述,并且明显加强了以杜威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教育学的介绍,这都是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的结果。

2.把握学科特点,体现教育学的科学特征。

人的问题、价值问题、主体问题、实践问题是最近二十多年来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和重点问题,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思想理论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属于人文学科,同自然学科以客观事实为研究对象不同,教育学在研究客观教育现象、教育规律的同时,还要关注它们的价值问题,这使得教育学的科学特征与自然学科的科学特征存在很大差异,不能以自然科学的规范来研究表述教育学理论。

教育学最突出的学科特征是它的价值性,而不是规律性。教育是人类为了协调人、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一种努力,世上的一切事物,或作为主体,或作为客体,或作为认识对象,或作为认识手段,都在教育的视野之内,这使得教育异常复杂,也使得教育研究的角度、方法、立场、目的各不相同。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革开始加速,并且越来越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变革也相应加快,涌现出了各种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教育流派或思潮,使当前的教育理论处于错综复杂的局面之中。教育实践开始从历史上的“多次反复”中冷静下来,决策更加审慎,不再武断地采用一方观点,全盘否定另一方观点,导致教学改革忽左忽右、大起大落,扰乱教育的正常秩序,给教育工作和学生个性发展造成伤害。与前版教材以前苏联教育学为“尊”,强调“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2]1不同,新版教材在其绪论中就强调“教育不只是一种有规律的活动系统,它同时也是一种有价值取向的活动系统”[1]1,从而实现了对前版教材的超越。“在现实生活中,只有研究教育规律、保持价值中立的教育学,但不存在只讲规律保持价值中立的教育”,正是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念引领和规范着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诸多教育学派的林立,首先不是对于教育规律认识的分歧,而是由于所持方法论立场和教育价值观念的不同所致”[1]2。正是对教育价值问题的“尊重”和“关注”,新版教材在此后的许多章节里,“对有关不同的观点的分歧与论争均作了扼要的评述,以期有助于扩大视野,增长识见,提高理论水平,转变思维方法,摆脱狭隘、盲目、非此即彼的窘境,努力做到全面、辩证、逻辑、动态地分析与思考问题,科学、稳当而符合时宜地解决问题”,从而把教育学以科学的面貌呈献给读者。

科学处理教育规律、教育价值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是教育学研究的重点。前版开篇就强调“我们要把教育办好,就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办事”,而“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2]2。尽管新版也强调“教育是有规律的”,但同时指出“教育不只是一种有规律的活动系统,它同时也是一种有价值取向的活动系统”,“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要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但按教育规律办事并不是说办教育的实践方略只有一个”,也就是说,“规律的唯一性并不意味着实践的唯一性,而是展示实践的可能阈限”,人们在可能的范围内可以做出不同的价值选择。“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分别从可能和应然的维度规范着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学研究的重点往往在于讨论教育活动系统的多种可能与价值选择、实然与应然、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地创造历史的具体的统一”[1]2,并且“教育学对教育规律的研究还很不够,教育学的科学性还有待加强”,这些新的认识和观念不仅有利于防止教条主义倾向,也回答了学生普遍存在的对教育学实用性的质疑。

总之,正是这种观念、认识上的超越使得教育学研究更加科学、理性。

3.顺应时代需要,更新教育的观念与方法。

新版教材整体上遵循了前版“总——分”的组织结构:在界定了教育的内涵,论证了教育、人、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后,阐述了教育的目的、制度、内容(课程)、方式(教学),然后分别介绍了德育、美育、体育、综合实践活动四种不同领域的教育,最后分析了班主任、教师、学校在教育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但在每一部分的论述中都能明显地看到教育观念、方法的更新和对前版的超越。

首先是教育观的更新。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育是什么”的认识更加深刻。前版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而新版则在此基础上强调了教育的“目的性”,认为“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而且“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1]16,这些表述都有利于学生认识教育的复杂性,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

(2)对教育功能的认识更加客观、科学。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教育的发展功能及教育的社会功能。在教育的发展功能方面,前版主要从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的角度来分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从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而新版则首先概述了人的发展的含义、特点及规律,然后论述遗传、环境和个体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最后用一节的篇幅专门论述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并且对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和发展。在教育的社会功能方面,前版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相互作用原理,先论述了生产力、经济政治制度及社会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及教育对它们的反作用,然后探讨了如何推进教育改革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新版教材在继承了前版以哲学的视角,从生产力、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三个方面研究社会诸因素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的基础上,又以现象学、功能主义的视角论述了教育的社会功能:推动社会变迁与促进社会流动。在探讨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时强调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和科教兴国战略,在肯定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明确了当前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与教育公平面临严峻挑战,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3)对教育目的论述更加详细、深刻、丰富。关于教育目的的概念,前版给出了一个真理似的定义:“所谓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新版则把教育目的从内涵上划分为广义与狭义的教育目的,从形态上划分为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从层次上划分为国家、学校、课程、教学四个层次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使得教育目的的定位与内涵更加科学、明确。在论述影响教育目的确定的两个重要因素——社会制约性与价值取向性过程中,新版也比前版更加深入。例如,新版在严格界定价值取向的含义的基础上讨论了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类型——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详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此问题上的科学论述。

(4)重新划分了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前版认为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其中的“教育措施”彰显了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支配地位和作用,而新版则把“教育措施”修正为“教育中介系统”,它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1]18,彰显了现代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新型关系。

(5)教育发展阶段的划分更具前瞻性。前版主要是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不同,分为原始、古代、现代三种类型的教育阶段,强调了教育的阶级性,而新版则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三阶段”论把教育分为古代、现代、未来三种类型的教育阶段,强调了每个阶段教育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教育发展的斗争性与曲折性和教育研究的任重道远。

其次是课程视角的转变。前版以教学的视角看待课程,认为“课程是规定以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来培养新一代的问题”,主要讨论了影响课程设置的几种课程理论:学科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概括了世界各国课程现代化的总的趋势、特点: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个别差异等;最后介绍了我国课程编订的原则、教学计划的制定及教材的编写。而新版则以系统的观点和方法,认为“学校教育活动系统是由教育目标系统、课程系统、教学系统和管理评价系统组成的”,超越了前版的教学视角,把课程放在教育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讨论了课程的基本理论、课程设计及课程改革,视野更加开阔,内容更加丰富,立意更加高远。

再次是教育学课程培养目标的转变。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思维方式的培养,人文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最大优势就是引导学生勇于和善于进行观念的更新与创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鼓励学生善于观察、联系实际,善于思考、反思实践,善于创新、发表己见。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应付考试的抽象玄虚、枯燥无味的标准答案和空洞的说教,就背离了教育学的主旨,不仅做不到“以理服人”,也无法让学生领悟教育的“艺术”,更谈不上创造性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复杂问题。在前版教材中,灌输性的内容比较多,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内容比较少,内容的格式化比较突出,缺乏开放式和立体性,方便了教师编制考卷,适应了考试的需要,却不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自己的理念。新版教材在此方面做出了努力,不仅呈现给读者的思维方式是开放的、多元的、立体的,而且在复习思考题的设置上,也改变了过去以单纯复习巩固基本概念与原理为主的传统模式,增强了分析题、讨论题与实际操练题,以鼓励学生在思考与作业中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这种努力既为学生提供了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价值选择标准,也为学生提供了反思社会、反思自我的知识底蕴。

最后是教材服务方向的转换。人文学科的教学一般以自学为主、讲授为辅,引导为主、灌输为辅。与自然学科以传授客观事实不同,人文学科最大的价值在于理念、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形成、转变、更新或改造。如果学生不进行课前的大量阅读和自觉的思考,就不能与教师或导师进行“平等的心灵的对话”,就无法领会教材的精髓。新版教材共计68万字,如果以每周四课时计,平均每学时近万字。如果课时被压缩,每学时的任务会翻倍。如果没有学生自学为前提,只依靠教师讲授这些知识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新版教材编写目标之一就是实现由服务于“教”向服务于“学”的方向转换,方便学生阅读、自学和思考。

总之,新版教育学教材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意识,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方法导向和思想指南,同时,在突破一元化、政治化、教条化的教材的传统范式,克服教材内容的主观性、拼凑性和单调性等方面也跨出了一大步。

4.精心组织内容,力求教材的高质高效。

新版教材是在占有非常丰富的中外教育资料基础上撰写而成的,资料来源广泛,可信度高,论述周详,字斟句酌,行文平易近人,忌说大话、空话,慎用学术词汇,所引材料都经过了认真考证,注明了详细的文献来源,既表达了对原创者的尊重,又便于读者做进一步研究,充分体现了编者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在文献的引用方面,前版以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教育的论述为主要理论基础,参考了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等人的教育著作和“四书”、“五经”中关于教育的观点及《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与《中国教育报》等权威报刊的部分文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传统教育的特征。新版继承了前版的大量资料,同时力争做到客观性、科学性、学术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在统率与整合教育资料,分析各种教育问题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以人为本”,紧紧“把握教育学学科特点,注重教育活动及其所面对的诸种矛盾的动态统一,全面、辩证、逻辑、历史地阐述和评价教育理论的发展”,“立足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境况和未来走向,尽力反映教育理论研究的精粹和教育改革的气息”。在资料的引用方面加大了现代教育资料的分量,引用了美、日及我国教育研究的最新结论,特别是大量引用了现代教育家杜威的观点,使得新版《教育学》与前版《教育学》相比,从面貌上焕然一新。选取的国内外的成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既具典型性又具先进性,使教材更贴近读者,更贴近教育实践。比如,仅教学(上、中、下)部分就引用了近40篇案例,是前版的近3倍。

三、结论与建议

我国正处在一个国力日益上升、思想日益开放、学术日益繁荣的伟大时代,教育学研究也呈现一派“百家争鸣”、“群雄逐鹿”的盛况。在此背景下,重新构造一个既符合科学逻辑又体现时代特征,既适合教又适合学的教育学教材是困难的。但新版《教育学》做出了大胆尝试,在体系、内容、编写方法上都有所突破,很好地反射出时代精神的光华,是能够反映时代水平的权威性和前沿性的著作,为新世纪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最适宜的资源和“养分”。教材的编写理念是教材的灵魂,它体现了编者的价值追求,教材的修订也往往意味着编写理念和价值追求的转变。前版修订的目标是“突出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尊重实践,实事求是”,“扬弃‘空想’、‘空话’,克服‘唯上’、‘唯书’的弊病”,“充分肯定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受教育者独立个性的发展和现代人才素质的培养,克服把受教育者看作消极对象的机械论观点”,“积极地有选择地吸取近几年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使教材有新思路、新论点、新材料、新面貌”,“加强教材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读性”。新版修订的目标是在前版“为人熟知的体系、规范与方法”基础上,“力求更新理念与资料,反映教育发展与变革的时代特征与新的需求”,编写出“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科学性与实用性的优质教材”。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新版《教育学》有着严密的学科体系、独到的见解、翔实而丰富的材料和通俗简洁的语言,是一部很见功力、学术价值高,既重理论研究又重实践操作的不可多得的高水平的教材;它充分吸收了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现了时代特征,实现了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料的更新,是代表着当今最高水平的《教育学》教材之一,完全达到了修订的目的和目标,做到了与时俱进,实现了自我超越,值得读者去潜心研读。

最后,从一个读者和教材使用者的角度,对新版《教育学》提出两点希望。一是希望能为开放性的复习思考题提供精炼的启发性词语或提示性语句,为学生思考或师生讨论、交流提供几个明确的主题、视角,或思考框架,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防止师生因难以确定共同的交流主题而耗费时间,达不到编者的预期效果。这好比只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靶场”,却没指明打哪几个“靶子”,甚至没有发给他打靶的“枪”,大部分读者可能只是到“靶场”“看一看”、“转一圈”,象征性地“放上几枪”“过过瘾”,他们中能有多少学生和教师能够沉下心来,确定几个不同类型、难度的“靶子”,切切实实地练习并提升自己的“射击水平”。二是希望在各章最后列出几篇具有代表性的参考文献。这不仅有助于解决编者限于篇幅而不能详细收录或论述当前最新研究成果的取舍之苦,而且能让勤学者得到专家的指导,获得一个了解当前教育研究前沿动态的“窗口”,提高学习与研究的效率,增强教材的时代感。

[1]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to Surpass itself: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Versions of Pedagogy by Wang Daojun & Guo Wen’an

Wang Chengying1,2
(1.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Xiaogan University,Xiaogan,Hubei 432000,China;2.Education Institut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9,China)

By mean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contrast research,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versions of Pedagogy is made to display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system,structure,contents,concepts and main idea,and prove the efforts authors have made for the new version in order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surpass the old version.Finall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wo suggestions from readers’point of view.

Pedagogy;teaching materials;comparison;review

G40

A

1671-2544(2011)06-0101-06

2011-09-20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GOA107004);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jyty145)

王成营(1971— ),男,山东章丘人,孝感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晓军)

猜你喜欢

教育学教材教育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国外教育奇趣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题解教育『三问』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