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陇东南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1-01-12杨学良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陇东贫困地区活动

杨学良,谢 斌

(天水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陇东南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杨学良,谢 斌

(天水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对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调查研究发现,陇东南贫困地区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方式僵化,学生学习方式单一。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经验,消除教师的心理顾虑,改革评价考核制度,开发课程教学指导用书,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是促进陇东南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有效方法。

陇东南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做出了如下阐述:“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1]自我国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小学至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虽然不同地区的中小学提出了卓有成效的课程运作模式,积累了富有指导价值和启迪意义的实践经验和做法,但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差异以及中小学校自身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往往层次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成效。

笔者为了解陇东南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状况,开展了相关调查研究。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94份,有效问卷489份,问卷有效率89%,涉及陇南、天水、平凉三地的10所农村小学的教师,走访当地小学教师和校长26人次,获得了陇东南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第一手资料,分析了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课程实施的具体策略。

一、陇东南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既具有不同于学科课程的性质,也具有不同于活动课程的特点。在陇东南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推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弥补国家课程资源的不足,促进学生认同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等具有毋庸置疑的作用。但在各小学课程的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着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缺乏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和教师的有效指导

课程的开设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果课程开设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那么课程的开设则会失去其育人的独特功能。

图1 教师对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满意度调查图

图2 学生对老师指导课程满意度调查图

在陇东南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相反,学习困难的学生却对参与课程的学习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不仅能够全程参与,而且也乐意在老师指导下积极参与相关学习活动。在访谈中也了解到,绝大部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业已适应和习惯于学科课程模式和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且认为学好文化课才是最主要的任务,对学习以外的其他活动缺乏兴趣,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对教师讲课的内容不感兴趣。虽然学习成绩一般,但也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认可。所以,学习困难的学生反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表现的非常突出,以赢得教师的关注。与此同时,由于学生不仅要自主选题和分组讨论,而且要收集各种资料,使秩序比较乱,所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教师自身素质和阅历的匮乏,加之接受培训的机会有限,使得教师很难应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二)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和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教学评价。它更强调和关注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的改进。[2]

表1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排位调查统计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然使用讲授法、演示法进行教学,仅有很少一部分教师偶尔尝试使用讨论法、探究法、实践/实验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理念还未深入到小学课堂教学中,致使教师依然将讲授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重要依据和标准,而很少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教学实践改进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

(三)缺乏家庭和社区的支持与参与

家庭和社区的支持与参与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还是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都离不开家庭和社区的积极支持与参与。

图3 校长对家庭和社区支持课程开设满意度调查图

从图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84%的家庭和社区不了解小学课程的开设,16%的家庭和社区对小学课程开设有所了解。可见,在陇东南贫困地区,由于家庭成员文化素质的差异及家校合作的缺失,加之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很难为社区发展带来利益,使得家庭和社区支持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四)缺乏相应的设施和制度保障

表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资源状况调查统计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仅需要硬件设施的支持,而且还需要相关的制度和保障措施。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资源状况调查统计表 (见表2)可以看出,陇东南贫困地区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仅有有限的活动场地和图书资源的支持,几乎没有相关的社区资源和保障措施。就学校的硬件设备而言,课程开设需要的活动场地和图书资源是相当有限,且图书资料往往被束之高阁,尤其缺乏实验仪器和信息化教学设备等资源,即使有,利用率非常低。在保障措施上,无论是学生到校外的考察和参观,还是专题调查,学生的人身安全是一个需要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否则,课程的实施,既不会得到学校的积极支持,也不会引起家庭和社区的广泛参与。

二、陇东南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对策和建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社会服务意识,而且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表达、写作、交流、搜集资料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这充分说明,在陇东南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必要的。除了认真探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有效指导、家长与社区的积极参与与支持、办学经费的筹措、办学条件的改善、安全保障机制的建立等问题以外,还需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在陇东南贫困地区,由于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学生学习基础和能力有限,教学设施不完善,办学经费紧张,社会和社区的支持欠缺等问题的存在,使得部分教师认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条件不成熟。同时,由于陇东南贫困地区现行课程设置存在着诸多弊端,主要表现为课程内容繁多,教材难度较大,教学内容偏离学生实际,而且其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现代科技、经济、社会的新知识和新进展。另外,由于惯用“注入式”和“灌输式”教学方法,导致了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一定程度上把学生的学习滞留在机械式的训练和重复记忆上,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只有适应社会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根据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转变观念,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能更好地调整当地农村小学的课程结构,优化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可见,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陇东南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能更好地促进陇东南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经验

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经验是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在学科课程体系下,一味地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极大地忽略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经验,降低了课程实施的效果。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更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学校与社区特色,即强调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经验。只有这样,选择的课题或问题才能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才能更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也才能很好地发挥指导作用。如果选题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经验,就会降低学生的兴趣,而且无法继续让学生进行探究。另外,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探究和调查的内容越具体,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世界愈密切,就愈能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改革评价考核制度,消除教师的心理顾虑

在应试教育下,迫于升学压力,教师已经习惯于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和秩序井然的课堂教学。因此,在陇东南贫困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担忧这一课程的开设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这一课程在陇东南贫困地区开设的阻力较大。由此可见,如果不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不能消除教师的心理顾虑,那么就不能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一课程也就很难在陇东南贫困地区农村小学中真正得以实施。

(四)开发课程教学指导用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也没有成熟的理论进行指导。同时,由于学校所处地域文化的差异以及办学特色的不同,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这对已经习惯用教材教学的教师来说,常常因缺乏教材而不知所措,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程实施的质量与效益。所以,在陇东南贫困地区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必须开发和编写适应当地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的课程教学指导用书,为教师指导学生参与课程的学习提供依据,从而能够有效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导作用。

(五)灵活安排课程课时

在陇东南贫困地区,教师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一名教师一周至少担任十七、八节课,至多二十四、五节课的教学任务,甚至兼任多门课程教学的现象屡见不鲜。但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太繁重,大多数学生仅限于课堂学习,随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任务。由于教师负担重,灵活支配的时间较少,加之自身精力有限等的限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便成了可有可无的事。为此,要根据实际需要,结合教师工作时间的安排,依托各类教育资源的优势,坚持集中使用和分散使用相结合的思路,弹性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时间,既可以每周安排一次,也可以每学期安排几天,这样既不会加重教师的负担,也有利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课程的学习。与此同时,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身的特点,选择和利用多种学习方式,既要强调整体划一地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也要允许不同的个体和小组有不同的学习进度安排,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小组和个体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课程学习的内容和进度,有效指导小组和个体的学习活动,而且也能够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六)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它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对陇东南贫困地区几所学校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虽然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所了解,价值认识上持肯定态度,也意识到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拓宽知识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去实施则感到困难重重。就其困惑而言,一方面,因为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高度的关注和理解,加之自身相关课程知识的匮乏,所以教师在解决学生遇到的疑难或困惑时往往力不从心;另一方面,由于绝大部分教师是学科型师资,尤其是缺乏社会课和科学课等的综合型师资,也就谈不上有效指导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为此,在学校现有师资水平的前提下,既要加强对教师新课程理论的培训,也要致力于综合型师资的培育,更要通过较高层次的培训,大力提高教师的课程认知、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课程的评价以及开发、研究和利用等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很好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陇东南贫困地区的有效实施。

(七)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协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亟须各方面的支持,才能保障课程的有效组织和实施。在陇东南贫困地区,由于家长对课程实施缺乏足够的关注、学校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以及社会参与课程组织的积极性不高等因素的影响,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缺乏保障。为此,作为课程实施承担者的学校,应整合校内外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课程资源,因地、因时制宜地开发课程资源库,积极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家庭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支持者,不仅要广泛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而且也要鼓励支持孩子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社会要开发和开放各类资源,为课程的开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资源支撑。只有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有机结合和相互协作,才能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1] 教育部基教司.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征求意见稿)[R].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2002,(3).

[2] 李克东.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04-109.

G623

A

1671-1351(2011)03-0118-04

2011-03-20

杨学良(1976-),男,甘肃清水人,天水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硕士。

甘肃省教育厅项目“陇东南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差异及均衡发展研究”(0908B-06)、天水师范学院中青年教师科研资助项目“陇东南基础教育本土化信息资源开发研究”(TSA0909)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艾小刚〕

猜你喜欢

陇东贫困地区活动
陇东能源大数据中心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不同种植区陇东苜蓿营养价值的比较研究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