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认知语境视角的语言转述解析

2011-01-11何婧媛童修文

长治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语篇解析语境

姚 毅,何婧媛,童修文

(遵义师范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贵州 遵义 563002)

基于认知语境视角的语言转述解析

姚 毅,何婧媛,童修文

(遵义师范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贵州 遵义 563002)

传统的关于语言转述的研究大多关注的是语言句法变化和文体语用功能,对语言转述现象中与认知语境有关的语篇层面的研究并不多,然而语言转述是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认知语境除具有区别于一般语境的特性外,还在语言转述构建及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英语语料语言转述实例的认知语用分析表明,转述语言的意义结构可通过认知语境视角来解析。

认知语境;语言转述;话语;理解

引言

有关语言转述,中外学者做过许多广泛的研究。Tannen(1989)探讨了口头交际中引语的会话功能,并把转述引语称为“建构的对话”(constructed dialogue)。Halliday(1994:250-273)运用“投射”(projection)对独立转述从句(即投射从句)进行了专门描述,他还提出了“嵌入式投射”(embedded projection),即投射从句通过位移可发挥名词词组的功能[1]。由于考虑到了一些非规范转述形式,使得其在篇章分析中有明显优势。随着语用学和话语分析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把注意力投向了语言转述的语用和篇章功能方面。Baynham(1996)建议根据具体的语篇和语境研究转述引语[2]。申丹(1991)关注文学作品中引语的表现形式及其功能。辛斌(1990)主要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新闻语言结构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权利关系。贾中恒(2000)关注的仅仅是对引语(reported speech)起着引导、介绍作用的转述导引语(reporting speech)及其语用功能,他注意到了语言转述过程中与认知心理有关的方面,但没有从理论上做更深入的探讨。[3]彭建武(彭建武2001:359-360)对语言转述现象的认知语用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吴松初借助当代语言学理论视角来分析意向性语言转述,但未对认知语境在语言转述中所起的作用做出深入的阐述。因此,本文重点从认知语境的视角来解析语言转述,试图揭示语言转述过程中的认知语境的特点,从认知语用上揭示语言转述的本质。

一、认知语境与语言转述

在语言交际中,为了特定的交际目的,说话人或写作者有时会转述他人的话语。过去对转述语言的研究主要局限于Leech&Short所划分的5种类型:间接引语或间接思想、自由间接引语或自由间接思想、直接引语或直接思想、自由直接引语或自由直接思想、言语行为或思想行为的叙事转述。但是,这种分类主要用于文学语篇分析,用于日常生活用语分析时,缺乏有效性和实用性。Thompson(1996)就此提出“语言转述”(language report):“如果说话人或写作者以某种方式标志出篇章里出现‘另外一种声音’那么源于该声音的任何语段(其表现也可能是隐藏或模糊的)都可称为语言转述”[4]。

“语境”是言语交际理论的重要术语,也是分析英语中转述语所指的重要工具。传统语境研究注重的是具体的语境要素或知识,往往对语境只做静态的理解,即交际者受控于语境,而语境先于交际过程而存在。交际双方的推理只能被动地按是否遵守或违背交际原则来进行,忽视了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选择和创造语境的主动性和动态性。

认知语境除了具有一般语境的静态性、确定性、层次性和相对性等之外,它还体现出其他独特的特性。首先,认知语境和传统语境是相区别的,它不是预先固定的,而是在寻找相关性中积极构建的,它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知识、话语情景及参与者的共同知识(何兆熊,1999),也包括大量的背景假设。其次,它不是一个单纯、孤立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整体认知系统范畴。转述语中的认知语境与人称所指、地点所指和时间所指以及转述人的认知结构等密切有关。不同的个体由于经历不同、文化差异对同一事物形成的认知结构也不尽相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认知语境的独特性如图1所示:

图1 认知语境的独特性

二、认知语境视角下的语言转述解析

事实上,语言表达意义,对意义的表达仅起一种触发作用,即语言是一种触发机制。语言将描述性的、概念性的意义输入给情境,而不需要任何标志来表示它是如何与情境相互关联的。对语言转述实例的认知语用分析表明,转述语言的意义及其意义结构可通过认知语境视角来进行解析。

(一)认知语境对语言转述的解释和制约

转述人的转述行为,首先是一种重复性行为,是转述人在异时异地最大限度地模仿说话人的话语的语音、语法关系、语调,它本身不具有意谓功能。语言转述过程中认知语境的信息性是针对读者、转述人和语言分析者而言的,是指语境对于语言活动中的某种语言现象的解释和说明能力。转述语有时会对引语的某一成分或内容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如(1)和(2):

(1)I say,"well I'm not committingmyself to either till I find outwhat Liz wants us to do"-I put it in an nicerway I think.在句中说话人是自我(self),说话人像是把自己看成了“别人”,他在对这个确定的“别人”(identified other)的话语进行转述,对自己的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2)He admitted that he adopted the name sim ply"because it occurred to me at the moment".例(2)中部分引语对说话人为什么会选择采用某个名字进行了解释。[5]

(二)认知语境下语言转述的显性与隐性

语篇世界往往包含的内容比表层语篇中语言所传递的意义还多,也就是说,语篇传递的意义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语言转述的显性与隐性,是指一个命题有无明显的意向性心理动词[6]。如(3)-(7)中心理动词的显性转述(Jacob 2008):

(3)Ava believes that Phosphorus is shining.

(4)Simon whispered his answer.

(5)Ipromised to come back.

(6)"I'll go to him in aminute,"she thought.

(7)Tom knows that Cicero denounced Catiline.

这些命题表达的心智状态特征都是显性转述,如其他的一些转述动词 learn,wish,want,hope,admire,see,intend 和 decide,用来表示各种心智状态。但在很多情况下,意向性的语言转述并非都由明显的心理动词来执行。

(8)Hewentoutof the compartment and returned a few moments later with a small spirit stove and a pair of curling tongs.

"I use them for the moustaches,"he said,referring to the latter.

(Christie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在(8)中,转述语中的referring to the latter对于引语中的指示代词them的所指的理解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the latter本身还不够明确,必须联系上文,才可得知them是指a pair of curling tongs。[7]在这类语言转述中交际双方的认知机制被激活,对语言的隐性信息进行有条不紊地选择和处理。

(三)语言转述构建和理解的基础是共有的认知环境

认知语境观认为,话语的理解是建立在“共有知识”(shared knowledge)的基础之上的。但由于交际主体的不同认知能力和不同的外部环境,因此各自所建立的“心理表征”就会呈现出差异,导致他们所处的“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有所不同。但是对处于相同或相似认知环境下的读者而言,特有的互明(mutualmanifestness)会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把心理图式内部诸成分加以合理排列组合,通过对知识草案的有效选择和扩展,理解转述语的内容。

转述人要传达说话人的意图必须再描写原语产生时的一些语境因素,在特定的语境条件下成功转述说话人的原语,激活潜在的某些言语行为。在心理过程的投射中,一般是借助读者形象的思维,利用创造意向、意境、渲染和烘托气氛的方法来形象地表达内容,使读者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9)和(10):

(9)Finally he lifted his chin and spoke."Icould swim when Iwas five."

例(9)中通过对动作lifted his chin的描写,流露出说话人的自豪之情,使读者自然地联想到当时的语境,通过转述人生动而形象的描写,传递了引语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即“情景义”,这既有转述人通过上下文语境联系做出的想象,也有将自己的知识加入语篇中去“推理”得来的认知。

(10)"Comin'home?"he snarled,his hat over his eyes.

例(10)通过具体细致的语言叙述和描写,使用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动词,如snarl以及场景的描述,给出一定的线索让读者去设想当时的情景。

结语

认知语境视角下的转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语言现象,本文虽然探讨了认知语境的特征和功能,转述语的一些语义特点、语用功能和语用推理,但只是初步的尝试,有些问题如语言转述的图式运作规律,不同的转述人的转述语因,以及不同文化因素的语言转述特点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

[1]Halliday,M.A.K,1994.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Arnold.

[2]Baynham,M.1996.Direct speeeh:W hat's doing in non-narrative discourse?Journal of Pragmatics 25:61-81.

[3]彭建武.认知语言学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113-114.

[4]Thompson,G.Voices in the text:Discourse 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reports[J].Applied Linguistics1996,17(4):505-510.

[5]公丕民.英语中语言转述的功能视角[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2.22-24.

[6]吴松初.意向性的语言转述[J].现代外,2010,(4):339-345.

[7]贾中恒.转述语及其语用功能初探[J].外国语,2000,(2):35-41.

Analysis of Language Reports Based on Cognitive Context Perspective

YAO Yi,He Jing-yuan and Tong Xiu-wen
(English Department for Non-English Majors,ZunyiNormal College,ZunyiGuizhou 563002)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reports tended to paymuch attention to the syntactic changes and stylistic functions,but seldom focued on analyzing language reports from the cognitive context perspective,while language reports are shaped by the interplay of linguistic and non-linguistic factors.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discourse,which reveal cognitive mechanisms can account for the meaning structure of those linguistic expressions.

cognitive context;language reports;discourse;interpretation

H31

A

1673-2014(2011)04-0070-03

2011—04—08

遵义师范学院2010年科研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基于认知语境视角的语言转述解析》,项目编号:2010027)

姚 毅(1981— ),女,广西桂林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及英语教学法研究。

(责任编辑 晋 红)

猜你喜欢

语篇解析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三角函数解析式中ω的几种求法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睡梦解析仪
电竞初解析
对称巧用解析妙解
跟踪导练(三)2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