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剧剧名的汉译倾向及其原因分析

2011-01-11孟庆荣

长治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日剧汉译原文

孟庆荣

(大连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日语系,辽宁 大连 116024)

日剧剧名的汉译倾向及其原因分析

孟庆荣

(大连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日语系,辽宁 大连 116024)

在中国拥有一定受众群体的日剧,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引进到中国,在引进过程中日剧剧名的翻译也就逐渐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章从刘宓庆的翻译理论入手,探讨到目前为止引进到中国的日剧在剧名的翻译上呈现了怎样的汉译倾向及其出现该倾向的原因,从而总结出日剧剧名翻译时常见的汉译倾向特征和翻译方法。

日剧剧名;汉译倾向;翻译方法

日剧在中国的初次登场是1981年在中国放映的《姿三四郎》,该作品中日本男人的形象给中国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之后30多年来,有很多优秀的日剧都曾在中国放映。本文以刘宓庆的翻译理论作为基础对曾在中国放映过的日剧剧名的翻译的汉译倾向及其出现该倾向的原因进行考察分析。

一、先行研究及研究对象

(一)先行研究

现如今关于日剧剧名汉译的研究还比较少,相反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则相对较多。本文的先行研究也多参考英语方面的相关研究。张广法,刘瑄传(2006)首先总结出了直译、意译及直译+意译等传统的翻译方法,认为翻译的忠实性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功能理论的翻译方法,提出目的、理解和忠实是翻译的要点。最后是操纵派理论的翻译方法,其翻译方法会因为作者的社会环境,作者所属的社会体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盛卓立(2006)从翻译原则着手,以汉语和中国文化为根基,以审美效果最大化为目的,并在忠实原意的基础上,将翻译方法分成了音译、直译、部分直译、意译四大类。贺莺(2001)提出“电影片名的翻译要围绕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即翻译的中心就是功能对等,并遵循信息价值,文化价值,商业价值,审美价值四个原则。刘宓庆(1999)提出了翻译的常规手段和变通手段,进而提出了含有十几种翻译方法的当代翻译理论。本文将在上述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以收集到的曾在中国放映过的日剧及其汉语剧名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刘宓庆的翻译理论为基础对所收集到的研究对象的翻译方法进行分类,总结日剧剧名的汉译倾向同时对出现的倾向进行原因分析。

表1 各地电视台放映过的日剧数量

(二)研究对象

本文以在中国各电视台放映过的日剧剧名为研究对象。这些日剧都曾在全国各省市电视台公开放映,所以其汉译剧名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研究对象的收集途径有三个:百度、各电视台的官方网站、优酷视频网站,从中收集到日剧剧名124条,以下为各电视台所放映的日剧数量。

二、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网络收集日剧剧目名称。利用百度搜索出在中国放映过日剧的电视台,然后,在各电视台的官网或相关网站搜索出播放日剧的中文剧名。因为在多数电视台的官网上没有日剧原文名称,所以再在优酷视频网站上逐个找到与中文剧名对应的日剧原文剧名。之后根据先行研究中提到的刘宓庆翻译理论中的十四种翻译方法对收集到的日剧剧名进行分类,分类后对分类结果进行统计,将应用频率最高的翻译方法以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对日剧剧名进行分类时所依据的刘宓庆十四种翻译方法具体如下:

最后对于图表所体现出的汉译倾向及其原因逐一进行分析考察。依据上述翻译方法,对曾引进到中国的日剧进行分类。本文中所收集到的日剧剧名翻译方法分类统计结果如下。

图2 日剧剧名应用翻译方法的分类统计结果

如图所示,使用最多的翻译方法是顺译,且顺译、还原、派生、增译、移植这五种翻译方法均超过了8%,较其它的翻译方法所占比例还是较大的,由此从图2可以看出上述五种翻译方法的应用体现出了较明显的汉译倾向。

三、日剧剧名的翻译方法

在十四种翻译方法中,同步、分切、重构这三种翻译方法比较适合句子和段落的翻译,因此在本文所搜集到的日剧剧名翻译中没有找到实例。下文将对顺译、转换、还原、阐释、融合、派生、反转、增译、减译、移植十一种翻译方法逐一进行分析,因为增译和减译比较类似所以一起分析。

(一)顺译

根据刘宓庆的翻译理论,对应和同步属常规的翻译手段。其它的翻译方法则都属于变通手段。另外对应中又分完全对应、部分对应,不对应三类,完全对应即是顺译。也就是说在句法结构上和语义上都是完全对应的。如:

例1、「テレビチャンピオン」→《电视冠军》

例2、「魔女の条件」→《魔女的条件》

分析:如例2汉字和片假名构成的偏正短语名称按逐字翻译过来就可以很明白,片假名即外来语构成的偏正结构的剧名也是一样,「テレビ」+「チャンピオン」=「电视」+「冠军」。由此可以看出上述两个实例从语义到短语结构都是可以完全对应的。

(二)转换

转换是被广泛应用的变通手段之一,在翻译时为达到语义上的灵活对应而采用的必不可少的对策,其中包括为了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而进行的词性、句式和态的转换。

例3:「リアルクローズ」 《真我霓裳》

分析:「リアルクローズ」是外来语,原型是real clothes,倘若如实翻译那就是《真的衣服》。但中国观众看到这个名字,很可能会认为这个电视剧是在讲关于辨别真假的内容。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误解将形容词「リアル」变成了动词。虽然这个剧名的意思不是十分明了,但是,翻译的重点放在了“霓裳”一词上。这样就会让人觉得这个电视剧是和服装有关的内容,由此来实现翻译的忠实性。

(三)还原

还原就是淡化原语色彩,其中包括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体的文化信息,只能通过形象比喻、典故或以幽默的修饰或句法结构性的修饰。如:

例1、「PU-PU-PU」→《打工疯神榜》

例2、「妹よ」→《东京灰姑娘》

分析:例1中的名称,若是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词看来的话,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无法翻译,若一定要照原文直译,想必观众也是不知所云。所以就必须要从电视剧的内容着手来进行翻译。根据电视剧的内容将原文的名称翻译成了《打工疯神榜》。这样一个疯狂的工作狂的形象就跃然眼前。例2若是直接顺译成《妹妹呀》,同样,这也会让观众对这个电视剧的内容摸不着头脑,倘若译成《东京灰姑娘》,故事场景和辛德瑞拉的故事就立刻浮现在了脑海中,由此就明白了这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

(四)阐释

所谓阐释就是在译文中给原文中没有的语义要素给予注释的翻译方法。也就是在译文中为原文的“障碍点”作注以便读者更容易理解的翻译方法。这被认为是很重要的功能代偿手段之一。

例1、「君はペット」→《宠物情人》

例2、「北国から」→《北国之恋》

分析:例1直译的话是《你是宠物》。其中「君」一词就是一个“障碍点”,若解释成为「情人」它的意思就很明确了。同样例2的「から」一词被解释成了对北国的依恋。由此可以知道在剧情中主人公是非常喜欢北国的。

(五)融合

融合是在词汇和句子的翻译时常用的一种变通手段。句子的融合指的是将长句在达意的层面上改成短句,选择适当的词语,以概括地表达出丰富的意义而使译文更易于理解。词汇的融合就是将若干词义加以融汇、综合、归纳和融合,在汉译时尽量做到言简意赅。。

例1「理想の結婚wedding story」 《水晶之恋》

分析:「理想の結婚」和「wedding story」在意义上其实是基本重复的,那么就合二为一进行翻译,其优点是简洁明了。

(六)派生

派生是词汇的翻译方法,将原文的意义进行扩展,包括两种情况:(1)将意义较抽象的原文翻译成某种具有特定或具体意义的汉语词汇。(2)将具有特定或者具体意义的原文翻译成一般化的或抽象的汉语词汇。如:

例 1、例 1、「Anego」→《熟女真命苦》

例2、「花より男子」→《流星花园》

分析:例 1的「Anego」一词本是“大姐、姐姐”的意思,但是作为一个电视剧的名称的话就会让人觉得不知所云。这个词本身是一个很一般化的词汇,但在电视剧名的翻译上就将它延伸成为了一种特定的表达方式,即《熟女真命苦》,同时电视剧的内容也一目了然。例2则相反,将一个具体的表达方式翻译成了具有抽象意义的《流星花园》,这样的剧名也起到了唤起观众的好奇心的作用。

(七)反转

反转的基本作用机制是语序规范和词句的习惯表达法,也和语感思维方式、思维特点、思维风格有关。尤其是日语的动词是用在宾语之后的,这在翻译成汉语时,就必须要调整动词在句中的位置,当然也还有其它的类似情况。

例 1、「スワンの馬鹿!!」 《笨天鹅》

例2、「花嫁は16才」 《16岁新娘》

分析:本来「スワン」和「天鹅」对应、「馬鹿」和「笨」对应,但是这里将语序反了一下,将这两个名词的修饰关系进行了对调,这样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花嫁は16才」在译成汉语时,如果照原文语序进行翻译在汉语中也是能说得通的,但是这里却没有按照原文的语序句式,而是改变这两个构成名词谓语句词语的语序,汉译时就成了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作为一个电视剧剧名这样的表达更简洁突出,强调了新娘的年龄。

(八)变换

变换也可以说是替换,在词法和句法两个层面都有此种翻译方法。词法上通常是转义性变换和修饰性变换。如:

例1、「眠れる森」→《沉睡的森林》

例2、「BIGMONNEY」→《股坛小子》

分析:例1的「眠れる」本来只是一个表示人的一种行为能力,本意是“睡得着”的意思,那么「森」成为这种行为能力的主体,在表达上本是有些不自然的。但是在汉语中“森林”作为一种生物“沉睡”是可以的。因此在翻译成汉语时,不用「睡得着」而用「沉睡的」来修饰“森林”。例2的「BIGMONNEY」若是直译的话,不太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其中的「MONNEY」在日语中是“金钱”的意思,和“股票”也有关系。译成《股坛小子》,一看就知道电视剧的内容一定是和股票有关了。选择貌似在词义上与原文没有什么关联性的词来取代原文的词汇以加强观众对电视剧的理解。

(九)增、减译

增减译就是指翻译时,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或删减内容的翻译方法,主要是用在句法的调整上,有概念性增减、结构性增减、逻辑性增减、修辞性增减和背景性增减五类。是仅次于分切的最重要的变通手段。通过意义上的整体转换、语言结构的改良、语言结构优化以加强交际效果。

例1、「17才」 《热力十七岁》

例2、「明日があるから」 《爱有明天》

分析:例1的汉语剧名中“热力”这个词是加译上去的。“热力”一词象征着“青春”“激情”,代表着年轻的一代。即使过了十七岁的观众们也会回想起自己年轻时的那些美好记忆。仅这一个词,为这个剧名增色不少。例2中的「から」作为助词本身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所以常常会被省略。「君と出逢ってから」同样也省略了「から」,而翻译成《与你相遇》。

(十)移植

移植就是词汇的借用。(1)同一文字系统的语言之间常常可以直接移植。比如:英语和法语、汉语和日语。(2)不同的文字系统无法直接移植,那么多采用音译。如:英语和汉语。

例1、「東京大学物語」→《东京大学物语》

例2、「高校教師」→《高校教师》

分析:日语的汉字多数源自中国,且多是中国以前的繁体字。这时在翻译成汉语时,首先要将繁体字转换成简体字,在中国人看来这也算是直接移植。虽然在汉语中没有「物語」一词,「高校」一词的意思和汉语也不一样,但是因为这些汉字却都是汉语中都有的所以就直接照搬了过来。当然,由于日语、汉语中汉字词义范围的不同也可能会导致两种语言的误读。

结语

以上就是基于刘宓庆的翻译理论而总结出在中国放映过的日剧剧名的翻译方法。并通过具体的对译实例分析出了其翻译方法的应用倾向。(1)根据刘宓庆的翻译理论,在日剧剧名汉译过程中,分别使用了顺译、转换、还原、阐释、融合、派生、反转、变换、增译、减译、移植十一种翻译方法。

(2)在上述日剧剧目汉译时应用的十一种翻译方法中,顺译超过了40%,是应用最多的。还有顺译、还原、派生、增译、移植多超过了8%。究其原因主要有①日汉语表达习惯上的差异②文化上的差异。另外,由于日汉语语序的不同而无法顺译,或者由于日汉语在汉字表记上的不同,若直接借用原文将原文汉字移植过来有时也会造成一定的误解。

本文主要是参照刘宓庆的翻译理论对在中国放映过的日剧剧名的翻译方法和汉译倾向进行了分析,同时也试分析了其原因但不够深入,还有必要对其深层原因进行研究分析,这将作为今后的课题,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

[1]张广法,刘瑄传.电影片名翻译的三个视角[J].平原大学学报,2006,(12):82-84.

[2]盛卓立.电影片名翻译的交际翻译特性和翻译方法[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79-82.

[3]黄敏.评介彼得?纽马克之《翻译问题探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74-77.

[4]夏妮.英语电影片名汉译法探索[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0):72-73.

[5]罗鹏.中日文字因缘下的日本电影名[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04-107.

[6]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国语教学,2001,(1):56-60.

[7]兰立亮,常晓广.中国电影片名的日译处理及其文化内涵[J].日语知识,2005,(2):41-42.

[8]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9]張愛平.日本語?中国語の翻訳に於ける問題点について[J].横浜国立大学留学生センター紀要,1995,(2):90-101.

[10]杨佳,李志燕.日译中国电影片名之效果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4):135-135.

[11]胡智锋、张国涛.日、韩电视剧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审美文化思考[C].2005.东北亚传播学国际研讨会.

H315.9

A

1673-2014(2011)04-0055-04

2011—04—11

孟庆荣(1968— ),女,辽宁沈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日本语教育,中日语言比较研究,中日翻译研究

(责任编辑 晋 红)

猜你喜欢

日剧汉译原文
日剧为何难吸引中国人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西方译学术语的汉译现状与思考
谈谈柯尔克孜语中“bay”、“-bay”和“bek”、“-bek”的汉译
日本物哀文化的现代表达及传播——以日剧《昼颜》为例
适应与选择:俄语“关于”类复合式标题汉译模式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