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书院志看朝鲜初期书院的性格——以《竹溪志》、《迎凤志》、《吴山志》为中心*

2010-12-20韩国赵峻皓

关键词:竹溪朱子书院

[韩国]赵峻皓

(国民大学校韩国学研究所,韩国首尔 36-702)

从书院志看朝鲜初期书院的性格
——以《竹溪志》、《迎凤志》、《吴山志》为中心*

[韩国]赵峻皓

(国民大学校韩国学研究所,韩国首尔 36-702)

通过分析《竹溪志》、《迎凤志》、《吴山志》等三种书院志,展现了书院传入朝鲜之后在院规、祭享及官权关系等方面,通过内部的争论,形成独特的运营特性,并发展成为乡村教化工具这一本土化过程。

竹溪志;迎凤志;吴山志;院规;祭享

一 序 论

本文将通过分析在书院振兴时期所编纂的三种书院志来认识朝鲜书院的性格。书院志中囊括的是有关书院的所有信息,在进行特定书院研究时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

在朝鲜,书院志的编纂是从白云洞书院的创立以及周世鹏编纂《竹溪志》开始的。之后,随着书院在朝鲜的逐渐扩散的开始,所编纂的书院志现存有80余种。

学界对于书院志的研究热情并不高。近期的研究也只是为了对中国和朝鲜书院志体系比较才进行的。①郑万祚,2006〈,关于朝鲜时代书院志体例的研究〉《,韩国学论丛》29,国民大学校.此次研究主要是因为自17世纪以后,编纂的大部分书院志在内容上多是以祭享人物的记录为中心构成的,关于书院实际运营的记录非常少。据此,可以说重视祭享是朝鲜书院的特性之一。

本文中所参考的书院志有《竹溪志》②韩国学中央研究院藏书阁所藏本及(国译)竹溪志,荣州市,2002.,明宗年间庆尚道星洲迎凤书院的《迎凤志》③高丽大学校所藏本贵340.,以及庆尚道仁同吴山书院的《吴山志》④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本.。这些书院志中收录的主要内容有,在书院运营上官学和书院的关系,以及书院祭享的标准设定等初期书院所出现的主要观点和论议过程。通过这些内容的分析,可以了解朝鲜书院本土化的过程和其特性并提供借鉴。

二 白云洞书院和《竹溪志》

周世鹏(1495—1554)是1543年(中宗38)朝鲜时期最初建立白云洞书院的关键人物。虽然他在政治上是倾向于与士林势力对立的勋旧势力,但因为当时《朱子大全》的传入使他成为最初关注朱子性理学的人物。①在朝鲜《朱子大全》可以说是对于书院的设立给予了很大影响。《朱子大全》自中宗38年(1543)在校书馆刊行普及之后,朱子书得到了广泛传播并为深入系统研究朱子提供了前提条件。周世鹏则在此之前中宗36年(1541)已经开始接触《朱子大全》,并在几年后阅读了《朱子语类》.周世鹏在就任庆尚道丰基郡的地方官后,为祭享出身于当地学者安珦设立了祠堂,并创建书院将其命名为白云洞书院。作为地方官,他不断摸索兴学之方略,同时,开始关注中国发展良好的书院制度。周世鹏的书院建立在当时可以说还是一个新的探索,但在众多与他有相同想法人士的支持下,白云洞书院在短期内便建立了良好的运营基础。②尹熙勉,1980《,白云洞书院的设立和丰基士林》《,震檀学报》,震檀学会.

白云洞书院建立以后,周世鹏为确立书院的合理性编纂了白云洞书院的书院志,即《竹溪志》。关于白云洞书院设立的情况可以参考其他研究论著,下面将概括一下《竹溪志》的内容,并对初期书院的认识进行考察(如表1)。

表1 《竹溪志》的内容

《竹溪志》的体系与上示图表相同。在卷首收录有周世鹏所撰写的序文和白鹿洞文成公庙记。序文中周世鹏阐述了悔轩祠,白云洞书院的建立,以及《竹溪志》的编纂经纬。卷1的安氏行录是综合有关安珦及其后孙的言行记录,并收录有安珦所著‘景几体歌’。卷2的尊贤录是关于朱子所撰写的白鹿洞书院的内容,以及关于朱敦颐等人物的祠堂记。卷3在学田录中的前部收录了朱子的学田记,并在后面介绍了当时白云洞书院所拥有的土地情况。卷4的藏书录收录有朱子的藏书阁记等内容。在卷5的杂录中,收录了朱子有关白鹿洞书院的文字,以及丰基地区相关的记文内容。其中书院的建筑,周围的风光,还有多位学者的画像及诗词等内容也收录在其中。在卷6的别录中,从《论语》、《孟子》、《礼记》等经书中摘取了与《为学》、《立教》、《辟邪》相关的内容并按照类别进行了收录。

周世鹏编纂书院志的目的是介绍新的制度,以及确保其本人建立书院的正当性。即,对于“公既从祀国学,达于州县何必立庙。既有学校,何必别立书院”的非难,周世鹏引用了朱子的南康故事,借用中国书院建立时‘立庙尚德’和‘立院敦学’的理念来维护其自身的正当性。③周世鹏《,武陵杂稿》卷7,竹溪志序.“或曰.甚矣.子之迂也.学宫则然矣.至于文成公庙与书院.独不可以已乎.公旣从祀国学.达于州县何必立庙.旣有学校.何必别立书院.”

同时,《竹溪志》中收录了白云洞书院运营的院规五条及其细则。④《竹溪志》竹溪志杂录后.其内容中修缮庙宇建立仓库,检验书籍等详细内容在后来朝鲜书院规则中得到继承。自此,可以说周世鹏的书院建立对于后世书院起到了一定的影响。而且在中央进行书院赐额论议时成为主要的事例。

初期的白云洞书院是为科举准备的学习场所。在周世鹏制定的书院院规中,规定把入院人士的资格定为司马试入格的人物,然后经过严格选拔后进入科举,院长的责任并非讲学,而是负责财政和建筑物的管理,据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初期书院运营的情况。因为入院之士只需四至五年便可以成为名士,进而取得科举及第,故此人们都说“入此书院则金榜提名”。⑤《绍修书院誊录》,斯文立议第2条.

周世鹏的这种书院运营方略在其撰写的《竹溪志》中也有所反映。编纂书院志时周世鹏明示了收录朱子言行的原因,是为了能理解书院制度而引用文献典据,同时,希望院生们在接触朱子的言行的过程中能对科举有所帮助。⑥对于《竹溪志》的体系,李滉的门人黄俊良对于把朱子的文字和书院祭享人物安氏的文字不加区分进行收录的问题批判,即,编制的杂驳. (黄俊良,《锦溪集》,卷4,杂着,上周愼斋论竹溪志书).

由周世鹏对中国书院的关心而产生的白云洞书院,是以前官主导兴学策的一种全新尝试。只是,这些特点和后来出现的书院在运营上存在很多差异,据此可以了解到作为朝鲜最初书院的白云洞书院的地位。

三 迎凤书院和《迎凤志》

1549年(明宗四年)白云洞书院自接受绍修书院的赐额后,书院的建立便以庆尚道为中心逐渐扩散。李滉(1501—1570)在初期书院的建立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他是在任丰基郡守时得到白云洞书院赐额的。明宗年间所建立的十七所书院中有九所书院都与他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①关于李滉的书院建立活动和其作用赵峻皓,2006〈,退溪李滉德书院建立活动和书院论的实现〉,《历史文化论丛》2,历史文化研究所.

李滉在白云洞书院赐额和其它地区书院的建立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书院论。对于他来说,所谓书院,在制度上是讲明道学和尊贤立祠的工具,是朱子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伦理的中心。李滉这一认识为后来士林体系所主张的书院论提供了理论框架。②郑万祚,1981《,退溪李滉的书院论》《,韩佑欣博士停年纪念论丛》.

但是,这种道学优先的书院认识在初期书院普及过程中不可以避免地出现了争论。根据各地区建立书院的特性和理解程度,这一问题成为编纂书院志的重要因素。1599年(明宗十四)庆尚道星州迎凤书院的建立和《迎凤志》的编纂便是体现初期书院建立和运营情况的重要范例。

迎凤书院是1588年当时在星州牧使卢庆麟和星州士族的共同协力下历时两年所建立的。最初设立书院时,本来打算祭享星州出身的高丽忠臣儒学家李兆年和其孙李仁复,后来入赘至此的金宏弼也被列入祭享,所以这里共有三人入享于祠庙。进展顺利的书院工程在祭享阶段出现了问题。其原因是三人中李兆年的画像手持念珠,所以儒生们认为他不适合在书院祭享并加以反对。另外,对于三人的位次如何排定也出现争论。

儒生们的意见大体上是金宏弼独享或者金宏弼主享李仁复配享,对于李兆年的共享则持反对意见。而卢庆麟和李兆年的后孙京山李氏则希望以年代为基准排列而实行三人并享。这些论争最后到了对簿公堂的程度,使得庆尚道一带热闹非凡。

最后,迎凤书院在宣祖初年决定将程子列入祭享,而金宏弼作为配享,进而终结了此番争论,书院的名称也改为川谷书院。后来京山李氏单独设立了安峰影堂并移走二李的牌位。③迎凤书院的位次争论颠末是参考郑万祚,上述论文(1981)《,朝鲜时代书院研究》第70~71页.

反映在书院建立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迎凤志》的内容如表2:

《迎凤志》将李滉所撰《迎凤书院记》置于前言部分,其构成可分类为书院录、李氏行录、学规录、藏书录、学田录、庙院定议录、祭式等七种。书院录中收录有〈衡州石鼓书院记〉等朱子代表性的记文,在最后部分则收录了白云洞书院申请赐额时李滉所撰《退溪先生上沈方伯书》。书院录还整理了中国九十州三百一十二所书院的目录。另外,祭享论争结束后,在迎凤书院中,祭享的三人(李兆年,金宏弼,李仁复)的传记被收录于李氏行录中。在学规录中,记录了有关迎凤书院运营上的各种事项及内容,并由谨祀、礼贤、勤课、修宇、考廩、点书,泽院长七项学规和八条细目组成。在藏书录中,提出了为书院讲学和院生学习而藏书的必要性,并依据朱子的文字进行了说明,并收录了当时迎凤书院所收藏的共五十五种四百六十七卷全部书籍。另外,还收录了与书院财政有关的学田录、庙院定议录、祭式等内容。

《迎凤志》的编纂是自书院建立后围绕李兆年是否应该祭享的论争开始的。通过前言中所收录的李滉〈迎凤书院记〉可以看出,星州牧使卢庆麟曾向李滉咨询过有关编纂书院志的情况。

表2 《迎凤志》的内容

李滉听到编纂《迎凤志》的消息后,为了使周世鹏编纂《竹溪志》时所出现的错误不会重复发生,直接参与了内容上的校正。④《退溪全书》卷12,答卢仁甫(庆麟)(庚申,明宗15,1560).查看李滉和卢庆麟的来往书简,就可以看出李滉要求继续对书院祭享进行论议,并要求在书院志的末尾收录《庙宇定议录》。定议录中记录了祭享论议相关的文字和内容。因为收录了当时参与论议的代表人物的书简,所以对于三人祭享和位次排定的结论可以说是集合京都士林的公论后得出的结果。

另外,在《迎凤志》的《大明一统论》中收录了中国九十州三百一十二所书院的现状。后期朝鲜其它书院志中并未出现过相同内容,编纂《迎凤志》的卢庆麟是为了让世人了解中国书院的情况才对此进行了收录的。①《迎凤志》庙宇定议录,与黄仲举书(己未,明宗14,1559).李滉对于这种通过用记录中国书院的方式来解释人们对书院疑惑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因为当时年少士林们执著于祭享人物的问题,为了避免其激化,广泛公布多样的中国书院祭享事例可以化解其论争态势。②《退溪全书》卷12,答李子发(文楗).而且关于迎凤书院的事情如传到中央对于书院的建立会产生负面影响,这种论争对当时书院志的编纂也有影响。③李滉因担心这种非难,所以要求卢庆麟将自己所写的书院记文删除,他认为《迎凤志》的布局在充分得到论证之后再进行会更好.《退溪全书》卷20,答黄仲举(庚申,1560).

如此,分析《迎凤志》中出现的书院祭享论议的展开过程,以及运营上的特性可综合如下:首先祭享论议的过程如按照〈庙院定议录〉来说,可分为李兆年贺李仁复祭享可否的意见和三人祭享排位基准如何设定的意见。

祭享问题是因为手持念珠的李兆年的画像在书院祭享时遭到年少士流们的反对所引发的。对于此问题卢庆麟分别咨询了李滉,黄俊良,尹春年的意见,他们对中国书院中人物的多样化享祀加以肯定。因此卢庆麟将李兆年德画像用神主排位代替列入祭享班列。

另外,对于两李和金宏弼的位次排定也有非常多的意见。庆尚道地区的学者和洛中士流们都积极提出了建议。当时所提出的意见可分为三类:第一,书院是道学之场所,先师列于首位,二李则置于配享。第二,依据中国书院的事例乡先生在书院享祀。第三,设立别庙供奉二李。当时对于第一套方案的意见为最多。

李滉虽然基本上赞成李兆年的祭享问题,但是卢庆麟以及其他人对于不排定三人的位次的问题提出质疑。即,金宏弼的地位是受到朝廷褒奖的,作为儒学的宗主之一不能与只取得节义的李兆年置于同等地位。因此提出按照道学的基准将金宏弼供奉于南向,二李置于配享的方案。主张对拥有节义与善行并在地方受到追崇的人物,与道学的‘儒贤’不同,被称作‘乡贤’,并有差别等级之分。④《退溪全书》卷12,答卢仁甫(庆麟).

李滉提出的以道学为中心进行位次排定的方式在乡中议论纷纷。特别是在迎凤书院建立过程中给予财政支援的李兆年的后孙京山李氏们主张按照年代基准进行并享。对此,李滉为了不损害并保证金宏弼以及二李相互间的地位,提出在祠堂内用屏风做间隔进行弥补的方案,但并未被接受。

在朝鲜,初期书院根据特定人物的遗迹或者出生地建立的情况很多。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建立时财政上大多是由乡村的士族和其后孙们负担。特别是迎凤书院在建立过程中,京山李氏们为了筹备先祖的祭享之地提供了工役,由此可知,围绕祭享所出现的矛盾是不可能很容易解决的。

后来在朝鲜的书院发展过程中,像初期这样对于祭享基准的论议占了很大的比重。对于书院这一新学制的认识存在偏差,或者以前乡村的习俗也是形成论争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17世纪以后,对书院作为道学儒贤祭享之地的统一认识,是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实现的。

其次,迎凤书院在运营方向上继承了白云洞书院的特点。卢庆麟强调并主张了中国书院制度和学校有密切的关联性,以及书院建立的合理性。即,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在“作成有序”的方针下,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从学校升格为书院的。这样则能体现兴学的最大效果。⑤《迎凤志》庙宇定议录,与黄仲举书(己未,明宗14).因此,卢庆麟将300余所中国书院的现状被收录于《迎凤志》中,使大家了解其制度内容上全面性,进而凸现出其自身所主导的迎凤书院的建立是和国学振兴密切相关的。

书院的规约在入院学生资格和院长职务方面的规定并未更改,而是按照《竹溪志》来记录的。在此基础之上,卢庆麟增加了在书院讲学中地方官的重要性。即,“邑宰主管每节对院儒试讲,不在时由教官代行”⑥《迎凤志》学规录,三曰劝课.,这一规定可以说是继承了白云洞书院的运营方略。

后来,李滉针对1569年迫临科举时院儒在书院学习科文的情况说到“书院本意并非为科举所设立,如今在书院中学习的制述,并不是设立书院弘扬道学的原意”。⑦《退溪全书》卷7,与琴来之(应夹).从此表述中可以看出初期书院的运营状况。

迎凤书院中所出现的祭享是非和运营状况,可以说呈现出了朝鲜书院过渡期的特点。但是,同时也可以看出在祭享人物位次是非的论争过程中,士林系对于他们所构想的新书院论的积极表述。这一点可以说是以李滉为首的士林系的书院论在乡村中实现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书院在朝鲜确立其地位的过程。

四 吴山书院和《吴山志》

众所周知,宣祖年间书院建立的全国性发展是在政治上士林的集权背景下实现的。这一时期,执权士林们为了乡村教化,奖励在地方建立书院。

在这一过程中,宣祖年间编纂的《吴山志》综合了前面时代的论争,体现了书院体系发展的新方向。吴山书院是1588年(宣祖二十一)柳云龙(1539—1601)在庆尚道仁同县监任职时创建的,并祭享高丽儒贤吉再。①《吴山志》事迹条.主导书院建立的柳云龙在两年后编纂了收录有吉再行录和书院运营等内容的四卷一册《吴山志》。其内容如表3:

表3 《吴山志》的内容

柳云龙所编纂的《吴山志》内容构成上在卷一,二中收录了书院祭享人物吉再的行录和享祀、祭仪、展谒。享祀的顺序和《国朝五礼仪》一样参照了《竹溪志》,川谷院规,陶山院规的内容。特别对于祭享人物的记录和祭礼顺序相关的详细记录,成为后来在朝鲜所编纂的书院志中的必备内容。其次是记录书院规约的卷三中的学规条,收录了有司、院士等十一条。卷四是作为考证,整理了书院的沿革和事迹内容。

《吴山志》的内容值得关注的是学规部分。柳云龙在跋文中收录了书院的祭仪和院规等内容,而且还将陶山书院、易东书院、伊山书院、白云洞书院(绍修书院)、金乌书院、川谷书院、屏山书院的规约进行了阐述。②《吴山志》卷2,时万历十六年(1590)四月日丰山后学柳云龙识.依此,可以看出书院在进入17世纪后,发展并继承了前代的规约,并在运营体系上进行了改善。

学规的内容基本上可以总结如下③参考《吴山志》卷3,学规.;第一,在有司条款中,介绍了有司的差定以及与官权的关系的内容。借鉴陶山书院的院规,在书院中选拔二人,称作院长的上有司负责总管院事,下有司管理米布出纳。他们规定有司的交替和差定必须上报官府后才可进行,进而确立了书院和官权间和谐的关系。第二,在勤课的条款中,记录了在书院运营中制约官权介入的内容。将李滉所编纂的《伊山书院院规》的内容为基础,地方官虽然有支援院事的义务,但禁止骚扰院生。另外,在《迎凤志》中出现的地方官定期讲学的规定被删除,开始强调自由讲学和藏修。

第三,在院士条款中,对于进入书院士子的选拔基准,比起以前的强调科举得失,更看重其学行,这是和前面书院志有所不同的内容。以学行为基准是将入院的方式具体化,并能防止可能出现的滥入弊端。即,经院儒中七到八人的荐举后才被允许入院,并将荐举者的名单一并保管明确其职责。

第四,在相正的条款中值得注意的是重视院中公论的部分。即,院中公事本着集思广议的原则进行,若有独断的情况发生则广泛通文,将意见收集后通过齐会处理决定。这样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的书院还起到了乡中公论取会所的作用。除此以外,规约的防检、养贤、点书等则以《竹溪志》的细目为基准,引用了陶山院规和屏山院规。

以上所分析的《吴山志》的学规,首先为了书院的安定运营和官权之间建立了和谐的关系,进而巩固作为讲学场所的书院的地位。通过学行和荐举的院士选拔,通过乡中公论所建立的书院运营,士林势力所追求的新学制在这一时期得以确立,同时可以看出书院作为乡村的中心,其作用及重要性的不断扩大。

五 结 论

通过上述对于书院志的分析,让我们了解了自白云洞书院建立后,朝鲜书院本土化的过程。从《竹溪志》和《迎凤志》中所反映出的初期书院,到以道学讲论和儒贤祭享为中心的朝鲜书院的确立,这一过程中,对于书院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并在其内部发生了震动。

周世鹏和卢庆麟在书院建立初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是在官府主导的兴学策基础上提出建立书院以及运营方略。对于这一问题,如《迎风志》中所出现的以李滉为中心的士林势力对于其方向性提出了质疑,并积极寻求实现自身的主张。如此一来,朝鲜的书院在经过内部的论争后,使它具备了独特的运营特性,17世纪以后,书院作为乡村教化的主要工具更加确立了其重要的地位。

On Characteristics of Earliest Academies in North Korea—Focusing on History of Zhuxi Academy,History of Yingfeng Academy and History of Wushan Academy

[Korea]ZHAO Jun-hao
(Institute of Study of Korea,Kookmin University,Seoul 136-702,Korea)

Through analysis of three academy annals:History of Zhuxi Academy,History of Yingfeng Academy and History of Wushan Academy,this paper reveals the localization process of this Chinese academy culture after it was introduced to North Korea.Despite of internal controversy,Korean academy have formed its own particular runing features in its running rules,sacrifice and right relations.It has grow n into an instrument for civilization in rural areas.

History of Zhuxi Academy;History of Yingfeng Academy;History of Wushan Academy; Academy’s running rules;Sacrifice

K207

A

1008—1763(2010)02—0014—05

2010-01-10

赵峻皓 (1970—),男,韩国国民大学校韩国学研究所专任研究员.研究方向:韩国学院,韩国历史与政治史.

猜你喜欢

竹溪朱子书院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朵云书院黄岩店
客行过竹溪
多肉
朱子对《诗经》学旧说的自我完善
竹溪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云弄竹溪月,诗妆新泰天——2018年《中华诗词》新泰青春诗会侧记
艺苑
白鹿洞书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