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拉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基于湖南省部分地区的实证分析*

2010-12-19阳立高廖进中柒江艺

关键词:产业化城镇化农业

阳立高,廖进中,柒江艺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

城镇化拉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基于湖南省部分地区的实证分析*

阳立高,廖进中,柒江艺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

农业产业化是解决束缚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但由于我国城镇化与信息化水平低、人均耕地少、耕地块小分散等原因,农业产业化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进一步发展举步维艰。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提出了“城镇化是现阶段拉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核心动力”的观点,并就城镇化如何拉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政策建议

一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300 670亿元,居世界第三位。但在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可能抑制经济社会进一步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危机,其突出表现为“三农”问题日显严重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全文)》中明确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1]由此可见,党和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三农”问题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束缚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2]农业产业化(Agribusiness)的概念最先由美国哈佛大学高得博格教授提出,指从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农产品加工—销售的一个由一系列公司和社会团体组成的有序链条,即所谓的“农产品供应链”。[3]国内相关学者对农业产业化的概念理解不一,但其意大体相同,主要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和主导作物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信息化引导、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格局。根据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点轴开发理论、产业集群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比单个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高得多,是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4]

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进一步发展举步维艰。要转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源头上解决束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度性与经济性障碍,以城镇化为龙头,由信息化导向,通过转移农村人口,提高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集中度,提升农民科学技术文化水平,增加对农产品的有效需求,实施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等途径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 城镇化是现阶段拉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核心动力

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逐步融入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发展过程,包括大城市城镇化率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过程[5]。我国当前的国情国力决定了在现阶段必须要以城镇化为龙头拉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1.城镇化有利于增加对农产品的有效消费需求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专业化生产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其首要条件是对农产品的有效消费需求,而这种消费需求主要来自从事非农生产的城镇人口,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镇化水平。然而,直至2008年末,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仍只有45.6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9.7%,甚至低于欠发达国家水平45.8%。据调查,2008年湖南省岳阳市、邵阳市、湘西自治州城镇化水平分别仅为41.3%、32.5%、29.6%,而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水平呈明显正相关性,如岳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好,邵阳市次之,湘西自治州靠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城镇化水平低直接导致农产品有效需求不足——生产农产品者多而消费者少。因此,通过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创造大量工作岗位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镇就业,把大量生产农产品的农民转化成消费农产品的市民,就会导致农产品消费需求总量的不断增加。

2.城镇化有利于提高信息化水平

农业产业化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运用信息化工具,把产供销、农工贸、经科教等诸多生产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当前我国许多地方在农业丰收之后出现的“粮难卖、油难卖、棉难卖”的“三难”问题,原因之一就是我国信息化水平低,信息网络建设水平差和农民缺乏正确的市场信息导向。只有把信息技术贯穿于农业产业化全过程,才能有效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信息化是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没有城镇化就无所谓信息化,因为城镇化是信息化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载体与依托,没有良好的城镇信息网络和交通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就是空中楼阁。因此,要想大力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就必须优先推进城镇化发展。

3.城镇化有利于改变农村耕地块小分散的格局

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对适合于当地种植的农作物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机械化耕作,这势必要求较高的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集中度。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农村耕地块小分散的格局。只有加速城镇化建设步伐,才能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农村人均耕地面积,提高耕地集中度,在农村耕地释放与集中的过程中促进对农作物的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如湖南隆回县,自2003年1月以来,连续6年实施以乡镇为中心的小城镇经济优先发展战略,引进外资37.5亿元,兴办电子、毛织、农产品加工等类型企业137家,提供就业岗位60 000多个,吸纳当地53 000多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对释放出来的耕地,当地政府鼓励与扶助部分农民转包起来用于种植烤烟,烟叶由政府统一定价收购。这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是相当明显的,当地种烟专业户年收入一般都在2.5万元以上。

4.城镇化有利于培养与吸引人才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与农业经营管理水平。而这些都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当前我国农民普遍存在读书少、文化水平低、市场经济观念不强等问题。调查中发现,邵阳市93.2%的农民都只有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市场经济意识淡薄、思想观念陈旧落后,而城里的“知识文化人”由于农村人文物质生活环境较差又不肯入居农村,这就出现了较高素质的人才只出不进的农村人才外流现象。如果大力发展小城镇,则能改善当地人文物质生活环境,有利于招商引资与吸引留住人才。据调查,截至2008年底,邵阳市有3.8万农民工返乡创业,创办“回流型”企业4 962个,引入“回流型”资金12亿元,其中农业龙头企业19个,引进农业专业技术人员407名。

5.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城市支持农村与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实施

农业与工业及第三产业相比,由于生产周期长、风险系数高等原因,具有投资与收益的非均衡性,是典型的弱质性国民经济基础产业。[6]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低级阶段,农业通常被课征重税;在中高级阶段,农业由于自身的弱质性应当得到国家的重点保护和财政扶持。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对农业实施了优惠政策,如日本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资额高达农业总产值的15倍之多。我国政府也在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1958年通过的农业税条例,取消了延续2000多年的农业税进入后农业税时代,[7]开始实施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政策。

城镇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有很强的拉动作用。本人采用1983~2006年中国各年份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关数据资料建立了以城镇化U、工业化 I、农业产业化 A为自变量,人均GDP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由此可见,与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相比,城镇化的经济拉动作用更为明显。世界银行专家也估计,中国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至少能带动 GDP增长1.5%。[9]城镇化带动工业与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力地保证了我国财政收入,我国2008年财政收入达61 316.9亿元,比上年增长19.5%。相应地国家财政对农业的反补贴力度也逐年加大,2008年国家财政对种粮农民的两项直接补贴达633亿元,比上年新增加206亿元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平均每亩补贴达到41亿元。

6.国外经验表明城镇化有利于拉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拉动作用。当今世界上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几个国家同时也是城镇化水平高和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大的国家,如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的美国、法国、加拿大、德国、英国,其城镇化水平依次分别为77.9%、75.9%、79.3%、88.1%、89.7%,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依次分别为 415亩、134亩、818亩、80亩、88亩,远远高于世界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 4.8亩。[10]日本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城镇化大发展时期,也是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城镇工商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加快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化速度。由此导致的结果,一是农业人口减少和农民收入增加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与升级;二是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的大幅度提高又促进了对农作物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与机械化耕作,从而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 城镇化拉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快中心城市发展

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先生在其提出的“点—轴”系统理论中指出,大部分社会经济要素在“点”—中心城市上积聚,并由线状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形成“轴”——由交通、通信干线和能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聚集在“点—轴”系统上的社会经济设施通过物质流和信息流对附近区域有扩散作用,并与区域生产力要素相互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11]中心城市拉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工业与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可以创造出许多新的工作岗位来吸收和消化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集中度;二是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可以减少生产农产品的农业人口而增加消费农产品的城市人口,增加对农产品的有效消费需求。

2.加快中小城镇建设步伐

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在其《小城镇、大问题》一文中论证了“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和解决农村人口出路的一个关键环节”。[10]加快中小城镇建设步伐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一是可以促进城市与农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二是可以把农产品和农村劳动力等生产资源与要素向城市转移,满足市民的消费需求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小城镇建设既转移了农村劳动力,又创造了新的农产品消费需求,还有利于把城市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源引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来,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3.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引导与宣传,提高财政、金融、技术与人才扶助力度。一要加大财政与金融扶助力度,尽快建成覆盖全国城乡的相对完整的省、市(州)、县、乡(镇)、村五级信息网络体系,提高城乡信息共享水平;二要鼓励、引导与开发新型适用农业信息技术与产品,在农业信息网上提供农民看得懂、学得会、用得着的农业课程;三要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农业信息技术人才以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要通过政府引导、财政出资、培训外包与农民自愿参与的方式,由相关培训机构与政府共同组织开设农业信息技术与管理培训班,以共同培养农业信息技术新型适用人才。

4.改革土地制度

一要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健全土地资源承包权和经营使用权自由转让、承租、转租和买卖的土地资源一级市场。[12]二要在政府引导下允许按市场供求关系和根据自愿互利原则对土地资源的承包权和经营使用权自由进行承租、转租、转让和买卖。三要引导和鼓励农民用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参股到农业企业中来共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提高耕地集中度,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5.改革户籍制度

一要改革当前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取消对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划分,把所有公民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让所有中国公民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可以自由平等地在不同区域、不同城镇或是乡村居住和自由流动。二要实施“以房定户”或“常住地”定户的原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加强对全国人口,特别是流动人口的管理。三要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养老和其它社会福利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城乡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合理进行流动和交融,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6.实施城市支持农村和工业反哺农业政策

要全面实施城市支持农村和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大力引回外汇储备,通过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要对农业生产和购买农用机械进行财政补贴,并逐步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二要对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分阶段减免税政策。三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民与农业科学的技术技能培训的财政投入与财政补贴力度。四要通过财政支持和其它优惠政策导向引导与扶持科学技术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到农村创业或参加与到农业产业化链条中去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1] 新华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全文)..http://news3.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0/18/content.htm,2005,10,18.

[2] 李惠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类型、形式及经验[J].经济研究,2003,(3):12-17.

[3] Kinsey.Agribusiness and Rural Enterprise[J].New York:Croom HelmLt,1957,(7):79-112.

[4] Gail.L.Gramer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Agribusiness[J].London:,2004,(2):12-17.

[5] 聂高民.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几点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07,(3):18-19.

[6] Beckmann,Volker,Boger.Contract Enforcement in Transition Agriculture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Poland[J].Annual Conference Paper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2002,(2):23-31.

[7] 阳立高,张四梅.后农业税时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创新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7,(3):85-89.

[8] 阳立高,廖进中,柒江艺.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经济拉动作用分析 [J].经济问题探索,2009,(3):163-168.

[9] Cook,Michael,and Chad,Fabio.R.Agro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Global Agrifood Economy:Bridging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Agribusiness Research[J].Agricultural Economics,Vo1,23,2000:207-218.

[10]费孝通.小城镇、大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04,(9):13-19.

[11]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12]阳立高,廖进中,张文倩,李伟舵.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2008,(4):57-61.

The R esearch on the Functions of City-rization’s Pulling the Progress of Agribusiness——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Hunan Province’s Situation

YANG Li-gao,LIAO Jin-zhong,QI Jiang-y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2,China)

Agribusiness is the main method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peasants,agriculture and rural which badly effect the Chinese economy and society developing in the stable and continuous way.But,for the reasons of little field for every peasant,situations of scarcity small fields and low level of city-rization,while acquiring some degree achievement,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gribusiness is facing many difficulties.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this paper analyses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agribusiness’development,carries out a new way to pull the progress of agribusiness by develop city-rization and sets out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on it.

City-rization;Agribusiness;Policy suggestions

F323

A

1008—1763(2010)02—0061—04

2008-06-16

阳立高(1978—),男,湖南隆回人,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国际贸易.

猜你喜欢

产业化城镇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家乡的城镇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