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

2010-11-26郭圣茂杜天真郭晓敏刘亮英

中国林业教育 2010年2期
关键词:林学毕业论文体系

刘 苑 郭圣茂 杜天真 郭晓敏 刘亮英

(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南昌 330045)

实践教学不仅是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启发大学生思维、培养大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大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2007年国家启动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6项建设内容之一。

林业属于国家公益性行业,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并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林学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培养林木遗传育种及森林培育、保护和利用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林业生产提供技术服务,为林业的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决定了林学专业是实践性、开放性、探索性很强的专业。另外,由于林木生长周期长,而且有很强的季节性,在课堂内、校园内完成林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大,所以开展多种途径的实践教学活动是保证林学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

江西农业大学林学专业长期开展有关实践教学的探讨和改革,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江西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情况,以及其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成效。

一、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与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探讨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使学生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即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考虑专业课程的特点,实践教学的安排要做到循序渐进、科学规范。

2.前瞻性原则

21世纪是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是一个以人的全面素质为竞争焦点的时代。21世纪的时代特征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因此,实践教学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有前瞻性,要站在面向21世纪培养人才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学教育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关键阶段、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所起的作用。

3.层次性原则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践能力的掌握也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分析大学生在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然后以课堂实验、课程实习、综合教学实习、毕业论文实习、暑期社会实践、课外兴趣小组和科技创新小组活动等作为不同年级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有序地、分层次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多渠道地开展实践教学。

4.整体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不同形式的实验、实习以及课外实践活动的教学目的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是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教学活动。课堂实验,可以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课程实习,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课程知识体系、训练操作技能、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可以使学生全面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训练,以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为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或继续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外科研兴趣小组、科技创新小组的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其视野,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暑期社会实践,可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能力锻炼(包括知识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以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目标,要遵循整体、优化的原则,要进行系统的设计,避免孤立、形式化地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要强调各种实践教学形式的因果关系,注重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的互相渗透、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与内容体系的协调配合,从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5.有效性原则

一方面,有效性体现在采取列入教学计划、确定固定的活动形式、进行质量监控等措施上,以建立长效机制,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制度化,并保证其有效实施。例如,组织学生参加江西省“兴赣杯”、全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论文大赛,是江西农业大学校团委和学生会的日常工作;暑期社会实践是全校性的暑期活动,每年定期开展;以科研课题为载体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教师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常规性工作。

另一方面,有效性体现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实践途径要结合学校的各方面条件和地方特点;实践内容要具体且有可操作性;实践场所要有保障,即课堂实验要以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基地为保障,校外实习基地要以挂牌实习林场(试验站)、固定的科研基地为保障等方面。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

江西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详见图1)的突出特点包括以下几方面。

图1 实践教学体系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关系图

1.以课堂实验为基本途径,以多门课程的联合实习为综合实践途径

课堂实验具有直观性、可操作性、模拟性等特点,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开端。通过课堂实验,既可以使学生在实验中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对以后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产生重大影响。

在江西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一年级以物理、化学、植物学等基础课的课堂实验为实践途径;二年级以测量学、植物生理学、林业气象学、森林土壤学、树木学等专业基础课的课堂实验和课程实习为实践途径;三年级以森林生态学、林木病理学、森林昆虫学、森林计测学、森林培育学(种苗部分)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堂实验为基本实践途径,以树木学、森林生态学、林木病理学、森林昆虫学等多门课程的联合实习为综合实践途径,并选择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作为实习场所;四年级以森林培育学、经济林栽培、森林资源管理等专业课的课堂实验为基本实践途径,并以实习林场为主要场所,结合林场生产和管理开展苗圃设计、造林作业设计、小班调查、小班区划、采伐设计等与这些课程相关的综合实习。

以三年级的联合实习为例,树木学知识为森林生态学中的群落组成实习、生物多样性中的种类识别调查打下基础,为林木病理学、森林昆虫学实习中病虫寄主的认识提供了知识支持;森林生态学知识为树木学实习中树种生长环境、病虫发生的森林环境的认识和理解提供了条件。实践证明,多门课程联合实习有利于加强学生知识体系的整体性,达到很好的实习效果。

2.从低年级开始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引导、鼓励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任务。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卓有成效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是高校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把大学生培养成创新人才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江西农业大学努力创造条件把学生引导到各种科学研究活动中去。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以扩大其视野、启发其科学思维;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实验、自主设计、自主学习等自主性实践教学活动,以培养其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再如,从二年级开始,由课程教师根据大学生的兴趣,并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和江西省“兴赣杯”等各类科技竞赛,以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地方院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地方农林院校,虽然有良好的师资条件,但受地方财力的制约,在仪器设备、户外实践基地的资金投入方面与发达省份的高校相比严重不足。同时,由于林业的生产周期长,有很强的季节性,所以校园内不可能有足够的用地和生产条件来建设完备的实习、实训基地。而基层生产单位有良好的生产设施,有覆盖林业生产各环节的类型多样的生产内容;国家科学研究基地则能得到国家大量的资金投入,拥有先进、配套的仪器设备。因此,如果高校、生产单位和科研单位能够加强合作,形成人才培养与生产实际、科学研究相互结合的联合体,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生产部门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促进科研部门高效利用国家投入的资金,还可以弥补地方高校财力不足的问题,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因此,江西农业大学多年来注重发展校外实践基地,积极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目前,学校已与新干黎山林场、永丰县官山林场、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官山自然保护区、资溪马头山自然保护区、赣南树木园、中国林科院大岗山国家森林生态站等单位共建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开展了相关的技术服务活动,先后完成了井冈山、武宁、婺源、修水、乐安、宜黄 、永丰 、铜鼓 、信丰 、上犹 、靖安 、上饶等市(县)的森林资源清查,奉新、武宁、丰城、婺源、铜鼓等县的土地详查,以及井冈山自然保护区、永丰官山自然保护区、资溪马头山自然保护区、黎川岩泉自然保护区、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崇义齐云山自然保护区的调查规划。

多年的实践表明,产、学、研相结合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生产、科研部门是高校的第二课堂。加强第二课堂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创造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环境,从而缩短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磨合期,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4.积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的活动,是当代青年大学生运用知识、施展才华、磨练意志、实践成才的大课堂,是广大青年学生传播现代文明、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有效形式,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有力措施。为此,江西农业大学多年来一直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来开展,结合各专业的特色组织学生开展了“三下乡”、新农村规划、林业资源调查、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生态科普宣传、土地资源详查等大型生产实践活动,受到当地政府的好评,并连续多年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

5.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多年来,江西农业大学坚持以科研项目为载体,通过多种途径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使科研为教学服务。特别是1990年开展的“江西省荒山绿化生态经济模式研究”项目,在全省9个县市设立了实验点,建立了700hm2的长期实验基地。近20年来,这些基地开展了连续15届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实习和暑期科研实践活动,完成240篇本科毕业论文、5篇参加全国“挑战杯”和江西省“兴赣杯”大学生科技论文大赛的论文。1994—2004年期间,江西农业大学先后承担了6项江西省农业开发办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和国家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项目,吸纳了120名学生深入到宁都、会昌、赣县、南城、修水、弋阳、瑞昌等县参加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6.狠抓毕业论文实践,把好实践教学的最后环节

毕业论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综合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论文实习可以促使大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动手能力,锻炼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随着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毕业生的学习,使学生的毕业论文实习时间和精力受到影响,许多高校逐渐放松了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和标准,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江西农业大学长期以来狠抓毕业论文实习不放松。首先,针对学生面临就业的实际情况以及林木生长、林业生产的规律,调整了毕业论文实习时间,由原来的用第8学期一个学期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调整为从大学三年级暑假开始就进入毕业论文阶段,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开始准备在夏季、秋季开展的野外调查和实验,并在第8学期继续完成拟在春季开展的部分调查和实验。其次,为毕业生建立导师制,第6学期一开始就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并开始毕业论文的准备和撰写工作。第三,安排资深教授开设有关科技论文写作的学术讲座。第四,严把毕业论文质量关,要求毕业生完成毕业论文后必须通过全院的毕业论文答辩,而且学校还要抽取一定比例的毕业生参加全校性的毕业论文答辩。

二、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成效

(一)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历年来,江西农业大学林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名列全校前茅,每年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林科院林学相关专业录取的硕士新生中也占有较大的比例。由于江西农业大学林学专业考取研究生的学生表现突出,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在20世纪80年代连续几年要求江西农业大学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江西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以其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践技能赢得了林业生产和管理部门的青睐,多年来一次就业率都在95%以上;而且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目前江西省市、县级的营林、资源管理、森林保护、苗木培育等部门的领导和业务骨干大多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林学专业。

(二)有效地推动了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的转化

江西农业大学一方面通过组织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实习、全国“挑战杯”和江西省“兴赣杯”等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毕业论文实习等,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学科研究的前沿,提高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独立研究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科研项目建立的科研基地,为学生实践提供良好的实践场所和难得的实践机会。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江西农业大学以科研项目为载体通过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完成的“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开展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项目获2001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2等奖,完成的“面向21世纪森林资源类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项目获2000年江西省高校教学优秀成果1等奖。

(三)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虽然大学校园是一个小社会,但是面对校园外更加广阔、复杂的大社会,尽快适应社会的要求是大学生跨出校门后面临的第一课。社会适应期的长短取决于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以小组形式开展的课堂实验、课程实习锻炼了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校外综合实习和暑期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社会和生产实际的机会,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期。

另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用人单位往往希望招聘那些具有一定业务素质且有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的人才。江西农业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增强了林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来学校招聘毕业生,林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上升。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江西农业大学以林学专业为对象的教学研究和改革的成果,在同类专业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对森林资源类各专业或高等农林院校其他专业而言,由于专业特点不同,其实践教学的具体安排应作相应的调整。

[1]杜天真.科研实践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功能的发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121-126.

[2]“面向21世纪森林资源类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课题组.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6):1-5.

[3]陈玉燕,洪乃刚,范国伟.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4):128-129.

[4]王成军,赵耀军.改革实践教学 加强创新能力培养[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87-89.

[5]康涛,黄华彩,彭泉开.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提高实践教学水平[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138-140.

[6]陈素琴.加强高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交通高教研究,2003(3):65-67.

[7]李长庚,孙克辉,盛利元.改革专业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J].大学教育科学,2004(1):51-53.

[8]刘素平.实践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6):70-73.

[9]周云曦.强化完善实践性教学 努力提高学生技能素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5):46.

[10]刘平安.改革实践性教学模式 加强学生工程素质培养[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4):42-45.

[11]陈军明,谢官模,易贤仁,等.专业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2):122-123.

[12]郑荣跃,林安珍,鲁保富.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 加强全面素质教育[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3):69-71.

猜你喜欢

林学毕业论文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本科毕业论文要不要取消”为何长期无解
如何构建高效的职业院校林学教学课堂
地方民族院校复合应用型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等院校音乐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和写作的问题透视与思考
《化学名词》(第二版)、《林学名词》(第二版)预公布
我的月子毕业论文
我的月子毕业论文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