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 《珍珠港》的叙述结构

2010-11-16司微

电影评介 2010年6期
关键词:雷夫珍珠港转折点

一、引言

美国影片《珍珠港》是一部典型的以战争为题材的好莱坞大片。自2001年5月上映后,《珍珠港》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同时也成为了影评家和学者们研究和评论的焦点。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这部影片的关注大都聚焦于其恢弘的战争场面 — 很多学者认为战争特效的使用是其能够成功吸引观众的主要原因;甚至有些学者批评其过度渲染战争场面而忽略了内涵:“《珍珠港》过于依赖形式的气派与华丽。长达40多分钟的轰炸段落,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战争特技大场面的确极其逼真,日轰炸机蜂拥而来,战舰一艘艘被炸,袭击东京的美国战机直刺碧海蓝天的雄奇瑰丽景象,观之令人迷醉。然而掀开这些华美的视觉冲击,人们就会发现,影片对那场事件的本质、矛盾内核的阐发却是浅尝辄止”(刘冰,2001)。

然而,在经过对影片深入的研究和反复的推敲之后就会发现,《珍珠港》在除战争场面以外的其它方面并非乏善可陈 — 其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是吸引观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而这种效果的实现要归功于影片采用了恰当的叙述结构,即经典三幕式直线结构(The Classic Three-Act Linear Structure)。

二、经典三幕式直线结构的概念

电影的叙述结构指的是其“讲故事的方法,通常是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中把事件组合起来——也就是编剧和导演如何把一个故事的原始内核用最吸引人、最有趣的方法讲出来”(Lynn,2005)。电影的叙述结构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不同的结构会达到不同的叙述效果,而经典三幕式直线结构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种:“众所周知的是,西德•菲尔德率先将这一结构系统化,此后则有很多编剧和理论家在他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阐述。当然并非所有的电影都遵循这一结构,即使遵循也非常具有灵活性。但是,多数好莱坞的编剧们都对这一结构十分熟悉,并且承认其重要性”(Lynn,2005)。

根据经典三幕式直线结构的原则,一部电影可以分为三幕,每一幕都有不同的功能。

1.第一幕

“第一幕的作用是给电影‘打基础’,给观众提供关于主要角色、布景、气氛、问题、冲突、爱情趣味和发生时间等信息。基础的核心是对英雄或主人公的刻画”(Lynn,2005)。具体地说,第一幕包括引子、主线、引发事件和转折点。

引子是抓住观众注意力、引起他们好奇心的一段情节。引子的形式有可能是两个相对立的角色之间的冲突,有可能是普通人做出了异常的行为,也可能是提出了一个问题。

主线的作用是点出电影的主题,即整个电影将要解决的问题。

在引发事件中,主人公遇到了一个问题,打破了他的正常生活。在引发事件出现以前,主人公的生活照常;但是引发事件出现以后,主人公有了一个新的动机,开始追寻一个新的目标。当然,主人公可能并没有因为这一事件立即采取行动,但是会开始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省,并且最终开始行动。

转折点1的作用是通过让主人公应对某种危机,使故事开始进入新的轨道。

2.第二幕

“第二幕的功能是通过冲突和矛盾来表现主要人物和情节的发展。主人公会按照第一幕结束时的方向继续向目标前进。但是,第二幕结尾时,主人公通常都会遭受某种重大挫折,直到第三幕才能战胜这个困难”(Lynn,2005)。具体地说,第二幕包括不可返回点和转折点2。

不可返回点通常是在电影进行了一半的时候出现。在这个场面中主人公完全投入了目标,义无反顾。不可返回点的功能是:让主人公不得不重新审视目标,考虑放弃的可能性,然后再决定继续,此后他就会更加一心一意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转折点2和转折点1一样,都是通过给主人公制造某种危机为故事的发展找到新的方向。转折点2也叫做“真相时刻”,因为在这时主人公会意识到,他在转折点1采取的行动是片面的、软弱的、缺乏原则的,因而根本上是错误的。但是,通过这个过程,主人公得到了成长,获得了力量,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因此也就对自己接下来做什么更加清楚。

3.第三幕

“第三幕的功能是给电影提供一个有力的高潮,并且解决主人公在第一幕中遇到的问题。主人公在第二幕中发生了一些改变:他现在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所要做的事也有了更清醒的了解,因此已经为高潮的到来做好了准备。在这一幕中存留的疑问都得到了回答,故事的头绪也都收拢在了一起”(Lynn,2005)。具体地说,第三幕包括高潮、结局和尾声。

高潮是主人公面对最大挑战的时刻,他要么击败对手,要么被对手击败。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主人公永远不会失败:结局有可能是主人公获得胜利;也有可能在结局中主人公失败了,但他总能从中学到重要的教训,因此最终还是获得胜利。

结局和尾声是高潮之后一个简短的情节。主人公审视发生过的一切,对未来进行憧憬。故事的千头万绪、未解之谜以及次要情节都在这个部分结束。通常,电影在结尾的部分会通过重复电影开始部分的母体来创造一种循环感。

三、经典三幕式直线结构在《珍珠港》中的运用

《珍珠港》在叙述结构上采用了经典三幕式直线结构,整部电影的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珍珠港事件的爆发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分界点;主人公出发去执行轰炸东京的任务为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分界点。

1.第一阶段

引子:主人公雷夫从小喜爱飞行和冒险,二战期间他与亲如兄弟的伙伴丹尼一起参加了美国空军,成为了飞行技术高超的美军飞行员。

主线:雷夫的心中有两个愿望,一个是要参加实战成为真正的英雄,另一个是要追求到美丽的女护士伊芙琳。他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不懈地努力着。

引发事件:雷夫决定接受上校的提议到英国支援对德作战,因为这样他就可以参加实战从而实现成为英雄的梦想。尽管两个深爱他的人 — 好友丹尼和恋人伊芙琳坚决反对,却无法动摇他的决心。但是来到英国后目睹了战争的残酷,雷夫开始反思战争,反思自己。

转折点1:在一次作战中雷夫的飞机被德军击落坠入海中。消息传到珍珠港的美军基地,丹尼和伊芙琳都误以为雷夫已经牺牲。沉浸在巨大悲痛中的两人在互相安慰的过程中暗生情愫,双双坠入爱河。伤愈归来的雷夫发现了这一切,愤怒和痛苦几乎让他不能自拔,于是他与丹尼大打出手。

2.第二阶段

不可返回点:日军突袭珍珠港,美军遭到重创,损失惨重。在这一过程中,雷夫、丹尼和伊芙琳都坚守了自己的岗位,生与死的考验使他们变得冷静和理智。

转折点2:美军随后对日宣战,雷夫和丹尼奉命调回美国本土。临行前伊芙琳告诉雷夫,她已经怀上了丹尼的孩子而丹尼却对此一无所知。雷夫决定尊重丹尼和伊芙琳的选择,放下个人情感,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备战任务中,准备为保卫国家、打击侵略献出自己的一切。

3.第三阶段

高潮:雷夫和丹尼出发去执行极其危险的轰炸东京的任务。两人并肩作战,成功完成了任务,但是飞机因油料耗尽而迫降在中国境内,在与日军的遭遇战中丹尼不幸牺牲,临死前他要求雷夫当他与伊芙琳的孩子的爸爸。

结局和尾声:雷夫获得了总统亲授的荣誉勋章,终于成为了真正的英雄;他和伊芙琳与小丹尼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在经历了战争带来的种种磨难之后,一家三口终于可以自由地翱翔在蓝天上。

四、经典三幕式直线结构在《珍珠港》中的效果

1.增强推动力

经典三幕式直线结构具有扣人心弦、生动有力的特点。在此叙述结构的作用下,整部电影的情节跌宕起伏,让观众对即将发生的事件充满了兴趣,因此《珍珠港》的情节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力。

例如,当观众看到雷夫不顾朋友和恋人的反对决定接受上校的提议到英国支援对德作战时,就会担心他与伊芙琳的爱情以及与丹尼的兄弟情谊是否会遭遇挫折;当观众看到伤愈归来的雷夫发现丹尼和伊芙琳坠入爱河时,又会担心三人的关系会朝着何种方向发展;当观众看到雷夫和丹尼义无反顾地出发去执行“自杀任务”时,会再一次担心伊芙琳及其未出世的孩子未来的命运如何……

因此,《珍珠港》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衔接自然,尽管整部影片长达182分钟,观众却丝毫感觉不到情节的繁冗拖沓,反而会在结尾时感到意犹未尽。

2.深化主题

电影的主题指的是电影最核心的思想,是编剧和导演要传达给观众的思想,是对于生活的一种概括性观点,反映了对于人类经历的独出心裁的理解。然而,作为一件艺术品而非哲学著作,“电影必须要艺术地传达自己的思想,要通过电影的类型、角色、叙述和风格逐渐将其主题呈现和表达出来”(Lynn,2005)。因此,好的叙述结构对于深化电影的主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珍珠港》是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其主题是崇尚勇往直前、坚信胜利的英雄主义。在经典三幕式直线结构的框架中,这一主题贯穿了影片的始终并且逐渐清晰。

影片开始时在引子部分就展现了主人公雷夫的英雄主义情结,即在童年时就渴望驾驶飞机翱翔蓝天。沿着其三幕式直线结构的发展轨迹,这种英雄主义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参加美国空军、支援英国空军、珍珠港事件中反击日军、参加轰炸东京的危险任务等等。尽管在此过程中主人公在转折点1、不可返回点、转折点2和高潮部分遇到了种种挫折,却始终没有放弃对胜利的信念,最终在影片的结局部分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同时也凸显了电影的主题 — 正如影片结尾处伊芙琳所说的,“美国受了伤,然而却更坚强了,这是无可避免的;我们在承受时代的考验,但是也在痛苦中克服万难”。

五、结语

一部电影所采用的叙述结构对其能否最终取得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典三幕式直线结构(The Classic Three-Act Linear Structure)在电影《珍珠港》中得到了巧妙而灵活的运用,在使整部电影的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同时深化了主题,为《珍珠港》的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同时也应指出,在电影业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一部电影的成功取决于除叙述风格之外的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例如导演的风格、摄影的手法、演员的表演、道具的逼真程度、音乐的契合程度,后期制作的水平等等,因此在分析其中某一因素所起的作用时要结合整体对其进行把握,不可片面地夸大其效果。

[1]Lynn, Andrew. Appreciating Cinema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2]付飞亮.《珍珠港》的酷儿解读[J]. 电影评介,2006(13).

[3]胡秦葆. 枪炮与玫瑰[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01).

[4]刘冰.《珍珠港》失利何处[J]. 电影评介,2001(10).

[5]舒克.《珍珠港》的追求[J]. 电影评介,2001(10).

[6]王湖清.《浅析<珍珠港>在表现悲剧意蕴上的成功与不足》[J]. 大众文艺(理论),2009(08).

[7]徐阿李. 外国电影名片快读[C].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

[8]周黎明,梁良. 西片碟中碟[M]. 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雷夫珍珠港转折点
我国中等收入陷阱解构:收入分配与库兹涅茨转折点
偷袭珍珠港
pH对高甲氧基果胶NMR转折点蔗糖浓度的影响
无视我,这很好
我们向雷夫学什么
特鲁克——第二个『珍珠港』事件
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西安事变
参观珍珠港内的“亚利桑那”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