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艺术和理论宣传的无缝链接

2010-11-16彭江红

声屏世界 2010年4期
关键词:情系编导民生

□ 彭江红

电视艺术和理论宣传的无缝链接

□ 彭江红

电视讲究通俗,音画具备,直观感性;理论侧重思辨,深奥晦涩,抽象理性。如何实现电视艺术和理论宣传的无缝链接,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情系民生——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这部八集电视理论文献片在探寻电视艺术与理论宣传的完美结合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并且取得了成功,使深奥的理论通过巧妙的电视音画的传播,变得通俗易懂、直入人心。

重大选题 诠释民生

《情系民生》的设计者和创作者有着异常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新闻意识,他们在几百万新闻从业人员中,率先提出“民生”这一重大选题并获通过,用电视手段来真实记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伟大实践和成就,视觉化地展现党的宗旨以及共产党人“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灿烂光辉形象,为电视观众展开了一幅又一幅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生动画卷。这是一种政治荣耀,更是一项业务挑战。尽管在此文献片中,创作者热情讴歌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但整体看来不生硬、不做作、不牵强,难能可贵地避免了一般理论文献片高高在上、远离群众的通病。

《情系民生》选题大气磅礴,在众多的同类题材中,有着天然的竞争力。从古至今,民生历来是执政者必须苦心经营的根本。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尤其如此。通看《情系民生》文献巨片,不难强烈地感受到,从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到第四代领导集体,无不励精图治,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情系民生》第一集开宗明义,点出“重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从古至今,民生和民心素来密不可分。历史反复证明,谁真正解决了老百姓的民生问题,谁就会赢得老百姓的真心拥护,就能获得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即便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的前途和命运尚不明朗,他们也从未放松对民生问题的重视。无论是发生在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的“瑞金红井”的生动事例,还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在延安发表纪念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演讲,一桩桩心系民生、貌似细小的事例,成为共产党人取得革命成功和新中国建设成就的最好注脚。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报告中明示,民生是党的执政之根本。

百姓视野 彰显民意

事实上,民生也一直是新闻界争取受众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但长期以来,一提及“民生”,从电视屏幕或报纸版面上呈现出来的,无外乎是民众日常生活离不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百姓身边的平凡事、麻烦事、稀奇事等属于“小民生”概念的内容。然而,《情系民生》的编导,较好地回避了或者说是解决了这一长久困扰新闻界的痼疾。他们树立了“大民生”理念,拓宽了民生电视理论文献片的发展空间。

从民生的角度对国计进行解读和诠释是整部纪录片的宗旨,并形成了更利于促进国计的影响力,使一些“国计”深入民心。编导们站在民生的角度,关注民生、民情、民意,对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用老百姓的语言进行解读,增强了其服务大众的功能;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来采编制作,使得节目的实用价值、情感价值得以爆发,增强了电视理论文献片的感染力,也实现了新闻媒体的“三贴近”原则,从而使得整部作品更富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理论阐释 实践明证

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完成《情系民生》这一电视理论文献片的一大障碍。《情系民生》的编导在社会传统的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等几大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不是停留在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琐事上,而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的举措等以民生的角度进行解读。从而具象分类明晰了民生之本——劳有所得、千秋基业——学有所教、健康福祉——病有所医、人间晚晴——老有所养、广厦万千——住有所居、碧水蓝天——环境保护、精神家园——文化生活等几大方面的问题,并一一进行了事实论证,完成了理论的阐释和实践的正面证明。

在《民生之本》这一集中,编导娓娓道来,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国家大力解决下岗工人再就业,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高校毕业生、复员退伍转业军人、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制定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使人人有活干,有饭吃。

在《千秋基业》这一集中,编导则着重讲述了教育是党和国家民生之千秋基业,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富民强国的基础。继而阐述了国家如何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以及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等问题。

英国学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公共新闻之说:“新闻媒介应该担当起更积极的角色,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组织和推动公众讨论和复兴公共生活,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广大农民历来都是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反映到新闻传播上,农民的弱势地位也没有什么改变。尽管“三农”问题已越来越广泛地受到社会关注,但在媒体的日常报道中却总是忽视农民和农村生活。难能可贵的是,《情系民生》这部作品,极大地关注了农村生活和农民,使城镇居民更加了解“三农”问题。

以人为本 书写真情

《情系民生》在完成上述史学和电视美学价值的同时,还将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付诸实践,突出了纪实性和原生态的特点。

传统新闻为了政治宣传的需要,往往把画面和话语权全部交给了权威人物。而《情系民生》在紧紧抓住权威人物为节目本身服务的同时,更注重回归电视新闻的本质,通过采访上百位基层百姓,拍摄一系列民生故事,来突出电视媒体的画面优势。拍摄手法上,使用了纪录片的手法,增强了可看性和真实性。

整部作品强调人文关怀和平民视角。所有的选择不是从事或物出发,而是从人出发,体现了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怀,反映了真正关系到群众利益的普遍性和共同性问题,这也是政府关心的,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这样,就远离了低俗和平庸,提高了《情系民生》这部作品作为民生新闻电视作品的品质。

创作中善于抓情节、抓细节,注重现场感和画面感。这有赖于编导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仔细斟酌筛选事件,并在事件发生时摄录相关素材,获得第一手资料,通过还原现场,增强片子的可视性。其次,在声音上,尽管很少有编导记者出镜,但由于大量地使用了同期声以及合理恰当的背景音乐,整部片子立体而生动。

在受众意识越来越强的当下,作为一部民生主题的电视理论文献片,《情系民生》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站在媒体特有的高度,用科学的操作方式,实现了由一般性贴近向高度贴近、深度贴近的跃升。

《情系民生》凭借电视和理论两者无缝链接的大手笔、大制作,成为以高度成功、以深度取胜的典范。这种操作方式是提升媒体民生新闻品质的重要保证,也给社会及业界带来了又一电视创作理念的奉献。

江西电视台)

栏目责编:黎 莉

猜你喜欢

情系编导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情系河山
情系河山
情系河山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