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读者

2010-11-16刘斯奇

电影评介 2010年9期
关键词:合作方评介回家

刘斯奇

2010年4月,对《电影评介》来说,将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因为从这一个月起,《电影评介》将结束自1999年以来与民营公司合作经营的运作模式,从他乡回归故里,恢复杂志社对《电影评介》完全的独立运作。

这里的“回归”与“恢复”,并不意味着《电影评介》的意识与步伐将回到十余年前的出发原点。不论是生存方式,生存意识,还是生存环境,经历了十余年市场经济洗礼的《电影评介》与十余年前的《电影评介》当不可同日而语。

因为《电影评介》在这十余年间因改革探索而出走所留在身后的足迹中,不仅储存了《电影评介》所见识的世面,所经历的风雨,同时也储存了《电影评介》在出版物改革大潮中奋力前行的身影。而这一切,都浓缩在自1999年以来刊登在《电影评介》上的“致读者”中。

在这个意义可以说,自1999年以来,《电影评介》每发表一次“致读者”,就意味着《电影评介》的生命过程中又出现了一次值得与广大读者、作者分享的记忆与经历。

1999年下半年,在出版物改革的浪潮中,《电影评介》被归类为经营性刊物,之前的行政拨款因此而终止。面对市场经济这个全新的、充满了生存压力的现实环境,《电影评介》在得到管理部门、主管单位的肯定与支持下,以省内其他一些更早先行的兄弟刊物为效法榜样,走出贵州,与发达地区有能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联手,探索刊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方式与发展模式。留在《电影评介》1999年第4期•总第220期上的“告读者”,便是对《电影评介》当年走出大山,落脚深圳后对当时的历史环境、时代背景及切身感受的真切记录。

与民营公司联手后改版的第一期《电影评介》——1999年第4期•总第220期一出版,便立即获得了读者、作者、市场以及管理部门、主管单位等所有层面的赞扬与肯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电影评介》的发行量增加了约12倍。大好的形势,大好的时机,大好的环境所带来的兴奋与展望,留在了新世纪的第一个新年——2001年第1期•总第234期《电影评介》首页的“新年致辞”中。

2004年初,由于合作方在经济和管理上出了问题,通过律师事务所等一系列的相关程序后,《电影评介》从深圳移至广州,与一家在国内颇有声望的民营音像公司开始了新一轮的合作。一年后,由于经营的结果与期望值出现了较大的差距,合作方突发性的终止合作。

2005年3月,《电影评介》北移上海,与在发行界名声赫赫的一家民营公司牵手。那时的感慨、感觉与感动,定格在2005年第3期•总第284期 《电影评介》开篇的“致读者”中。

但希望总归是希望,现实毕竟是现实。

在市场经济面前,大概所有的一切都将让位于经济效益这只看不见的手——当一年后的又一个3月到来时,《电影评介》在经历了又一次的变故后与又一个新的合作伙伴联手。留在2006年第9期•总第302期上的“致读者”便是《电影评介》又一次坎坷经历的历史见证。

从美学的角度看,《电影评介》“致读者”中那些文字所蕴含的悲剧因素明显的超过了喜剧因素;从史学的层面看,那些文字从一种有限的角度记录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存在现实;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那些文字则多多少少的表述了对当下人文道德的感受与评说。

作为之前四篇“致读者”的延续,当我在键盘上把“致读者”这三个沉甸甸的字输入电脑时,回旋在心中的一个强烈期望,就是祈祷这篇“致读者”能成为《电影评介》“致读者”的终结篇。

因为当我面对电脑书写这篇“致读者”时,既没有1999年走出大山后面对一种全新体制时所产生的那种感慨与激动,也没有2005年3月和2006年3月堵塞在心中的那种愤懑与忧心,此刻,荡漾在心中的,是一种回家的感觉。

家,大概是我们人生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回家,大概是我们人生中最具有吸引力一个目标。

也许我们都有着大致相同的经历和记忆:儿时牵着父母的手时,想着的是回家;当自己为人父母后牵着儿女的手时,想着的也是回家;成为人类社会一大奇观的“春运”,更是我们这个民族对回家的生动注释……

家,意味着温馨,意味着互助,意味着平安,意味着和睦……

家,对远方的游子来说,是一个永远不会消失的梦,是可以遮风避雨的港湾。

当键盘的文字输入到这里时,唐代诗人孟郊那流传千古的“游子吟”在不知不觉中浮现在眼前……

2010年2月10日,在贵州省文化厅的会议室里,厅党组会议正在进行中。当《电影评介》的议题进入会议程序时,我走进了会议室。

在会议上,厅领导们对《电影评介》的关心与呵护,让《电影评介》这个离家闯荡十余年的游子深深的体味到了家的温馨与关爱:从刊物的走向,到工作的条件;从昨天的经历,到明天的展望;从对成功的预期,到不利因素出现的对策……刊物工作中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与会领导的深切关注……

这个会议不仅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回家的丰富内涵,同时还让我联想到离家后的十余年间与合作方那些把道德丢弃一旁但却充塞满铜臭味的“会议”……

我走出了厅党组的会议室,但我感觉我的心还一直留在那里……

就在这回味与回忆交错的时空里,过往岁月中的一些记录着《电影评介》成长历程的历史镜头也逐渐清晰起来:在深圳那段充满了探索意味的时段里,管理部门的时任领导曾亲临《电影评介》与合作方的工作现场视察并进行指导;之后,为巩固改革探索的成果,《电影评介》有幸参加了管理部门召开的贵州多家刊物主编与会的与民营公司合作经营的专题经验交流会;2001年,《电影评介》被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好)双效期刊称号;2002年,《电影评介》作为贵州省期刊的唯一代表,参加在台北举办的大陆期刊展;北京大学200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电影评介》榜上有名;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7年转载排名:学科分类排名 →艺术学 《电影评介》名列十六; 2008年转载排名:学科分类期刊排名(按全文转载量)→艺术学《电影评介》名列第五;2009年度艺术学学科期刊全文转载量(率)排名:《电影评介》名列第十; 2009年,在与龙源期刊网合作的近3000种期刊中,《电影评介》入围龙源期刊网2009中文期刊网络传播(国内)阅读TOP100栏目和2009中文期刊网络传播分类阅读(国内、海外)TOP期刊……

回首,十余年岁月,弹指一挥间。

2010年3月31日,是《电影评介》与合作方签订的合作协议中确定的合作终止时间。

这是十余年来《电影评介》与所有合作方签订的合作协议中确定的合作期限第一次得以按合作协议执行。

构成这个第一次的根本原因,是合作方在经营上处于盈利地位。

就《电影评介》的经历而言,在经营上的盈与亏,是决定合作方是否遵守并履行合作协议的根本因素。经营一旦亏损,信誓旦旦的合作协议转眼就是一纸空文。这既是十年来的经验,也是十年来的教训。

信,诚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极其宝贵的这笔精神财富,在当下,显得是那么的遥远,那么的稀有,那么的珍贵……

就在这利害交织的境况中,离家十余年的《电影评介》终于迎来了盼望已久的回家时刻。

为此,从2010年第9期开始,我们通过《电影评介》投稿邮箱中设置的自动回复向所有的作者郑重提醒: filmreview@163.com是《电影评介》编辑部唯一的投稿邮箱;同时向所有的作者郑重声明:《电影评介》编辑部所在地:贵州省贵阳市,编辑部未设其它异地办事机构。

今天,在这里,我代表《电影评介》向所有的读者郑重声明:《电影评介》编辑部所在地:贵州省贵阳市富水北路9号,编辑部未设其它异地办事机构。

以此为界,《电影评介》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回家了,《电影评介》从此不再担心风雨的侵袭!

回家了,《电影评介》的明天一定比今天更好!

猜你喜欢

合作方评介回家
成长相册
《抽象艺术》评介
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文艺美学如何可能》评介
共建“一带一路”需要正视居间合作方风险
生鲜品销售网络合作方优选方法研究
回家的路(外一则)
1670天后,回家
《〈战争论〉诠释》评介
《宝岛归清记》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