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当代元小说与后现代主义

2010-11-16方凡

电影评介 2010年9期
关键词:加斯小说家批评家

“元”(meta)的理念,意指源自母体概念的抽象概念,用以完善或补充母体概念,诸如“元政治”,“元修辞”和“元戏剧”等词体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对如何体现,建构和思考现实世界的文化兴趣。“元小说”一词源自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威廉•加斯1970年发表的《小说和生活的人物》一书,加斯指出,阿根廷作家乔治•博格斯,美国作家约翰•巴斯和弗莱恩•奥布赖恩的作品中,“小说形式只是更多形式的原材料。实际上,许多反小说都是地地道道的元小说。”[1]换句话说,在加斯看来,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些实验性小说家都“在为创造性想象的力量狂喜的同时又质疑其表现力,对语言,文学形式和小说创作本身有极端的自我意识,在写作风格上戏仿,游戏,过分或迷惑性地幼稚”[2],由此,美国文坛上刮起了一股“元小说”风,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加斯,巴斯等为代表的极富特色的美国当代元小说家。对于他们的作品,很多作家和评论家也曾试图给以适当的名称,如“超小说”,“反小说”,“反现实主义小说”,“后现代主义小说”等等。“元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小说”则成了两个最具竞争性的名称,应该说,“后现代主义”一词的在文学批评界的流行和美国批评家弗莱德里克•詹姆逊及其著作《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息息相关。詹姆逊在文中探讨了晚期资本主义和后现代美学之间联系,“时代划分假说” 极大地扩展了“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的历史尺度,从而使得“后现代主义”一词获得更多人的青睐,“后现代主义小说”一词逐步取代了“超小说”,“反小说”,“虚构小说”、“含蓄小说”和“自我小说”等说法,甚至对“元小说”一词造成极大的冲击。不过,针对“元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小说”这两个词的涵盖范畴,学者一直都有争论。本文将通过探讨元小说的定义及其特性,展现元小说和后现代主义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指出,元小说一词虽然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但它所展现的技巧并不是当代的产物,而是贯穿了小说本身的历史;只有当代元小说才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一种,而且,以美国当代元小说为代表的实验性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实验性小说家如约翰•巴斯和威廉•加斯等常常被冠称“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但他们自己并不完全认同“后现代主义”的提法。加斯坚称自己的写作技巧应该属于晚期现代主义的特征,称自己并不清楚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本质。虽然巴斯后来对“后现代主义”一词的态度有所缓和,但他最初也曾一针见血,认为“(后现代主义)这个词很别扭,还有点跟风,与其说它表达的是在旧的叙事艺术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充满活力或有趣的新方向,倒不如说它表达的是一种反主流的,极其艰难的跟风行为。”[3]相比之下,他们更喜欢“元小说”一词。在巴斯看来,“元小说”是指小说家成为批评家,在小说中表述小说形式的“枯竭”,或创作模仿小说而非模仿现实世界的小说。[4]同样热衷于“元小说”一词的还有美国批评家罗伯特•斯格尔思,他认为“元小说吸取批评的所有要素,并将其融入小说创作本身。”[5]

那么,“元小说”是否就是“后现代小说”,二者之间意义涵盖到底如何?美国批评家拉里•麦克卡弗雷认为,元小说应该是指那些在小说创作中审视创作本身的小说,或对已有的小说形式和语言进行评述和思考的小说,不仅如此,那些检视小说体系的运作,方法,动机以及主观臆断的文本也应该纳入元小说的范围。因此,在他看来,元小说是后现代文学重要的一支,“元小说这个概念是总体性讨论后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6]而且,“这种元小说性也正是将后现代小说同30年代,40年代和50年代的小说区分开来的决定性特点之一。”[7]另一位元小说批评家帕特里夏•沃也赞同麦克弗雷的观点,“元小说是用来指那些有自我意识地、系统地关注自身作为人造物品的地位,从而对小说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提出质疑的小说创作。在对自身的创作手法提出批评时,这些文本不仅剖析了叙述性小说的基本结构,也探讨了对小说文本之外的世界可能的虚构。”[8]沃认为,元小说其实是把创作和批评合在一起进行了阐释与解构。她明确指出,“元小说是一种写作模式,它隶属通常冠称以后现代主义的更为广泛的文化运动。”[9]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沃同时也提出了一个观点, 那就是,“尽管‘元小说’这个词本身可能是当代的新产物,但作为一种‘实践技巧’却是与小说本身共存的,”也就是说,“‘元小说’是所有小说固有的一种趋势或功能。”[10]这一说法,就使得元小说的涵盖范围超过了一般的后现代小说的定义。无独有偶,另一位美国批评家保罗•莫尔比也提出,“元小说”所指涉的范围要比“后现代主义”小说广泛得多。他认为“元小说”指涉的是任何具有系统的自我反思性的小说作品。 因此,塞万提斯,斯特恩,巴塞尔姆和巴斯都可以称作是元小说家,但只有后两者才是后现代小说家。“后现代主义被看作是将小说和后现代文化以及后现代性联系起来的产物,而元小说,作为一个名称,就完全没有社会历史指涉性。”[11]也就是说,只有“当代元小说”才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一支。加拿大批评家琳达•哈琴也曾认为“后现代主义”一词难以涵盖“元小说”,认为“对于元小说这一广泛的当代现象,(后现代主义)这个标签有些过于有限。”[12]她认为元小说分为构建叙述的元小说和强调语言结构的元小说,当代新的实验小说就是元小说和历史编撰的结合体,即“历史编撰元小说”,在她看来,这个词重新定义了历史和文学的关系,正好满足了“后现代主义诗学”。

对于元小说和后现代主义之间联系的解释,更为细致的当属美国批评家马克•居里了。他认为用虚构的自我意识来形容“元小说”并不合适。在居里看来,“元小说”是“边界话语,是一种将其自身置于小说和批评之间的边界,并以边界为主题的创作。”[13]换句话说,居里认为“元小说”应该是那些将小说和批评之间的边界戏剧化的小说。这个定义使得那些以戏剧化的叙述者或小说家为元叙述工具的小说和通过互文文本达到自我意识的小说都包括在“元小说”范围之内。[14]因此,元小说既不是后现代小说唯一的种类,也不完全是小说的后现代种类。在他看来,元小说在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一种小说,它可以存在于文本有意识和无意识层面上。

尽管众说纷纭,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人们对“元小说”的关注,更多来自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的实验性小说的关注。因此,人们一般将这个时期的“元小说称作“当代元小说”,是“实验性的”,不是“解释性”的,它惩戒读者传统平庸的预期,将他们的注意力转向艺术,转向文本的现实,而不是自然或现实世界,从而具备了詹姆逊所说的“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成了“后现代小说”重要的一支。当代元小说十分关注小说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它强调语言的任意性、小说的虚构性、作者的矛盾地位,以及互文性,以威廉•加斯为代表的元小说家运用了各种技巧来展现这些观点。

受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影响,当代元小说家认为,现实世界的知识是通过语言作为媒介的,因此语言在形成和保持我们日常生活的意义上的作用就受到质疑。“语言被动地反映一个连贯的、有意义的客观世界的说法不再可靠。” 于是,他们在小说创作实践中,就刻意地袒露文本的虚构,炫耀和夸大现实世界的不稳定性,指出小说语言总是内敛而有自我意识的。虽然小说语言表现得模仿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但却有着本体性的区别。这些元小说家采用相片、令人眼花缭乱的排版、各种符号、页边注等,将文本从传统的语法、措辞、和标点中解放出来,让读者注意到文本就是人造物而已。加斯的《威利•马斯特的孤妻》就是语言任意性的最佳例子。当代元小说家还擅长将小说人物和历史人物并列,过分编排情节展示历史谜团,以各种方法阐释历史,或将情节降至次要地位,着重展现语言/交流或语言游戏的功能障碍,在库弗的《公众的怒火》里,历史只是临时的构建,也是个人再构建。为避免读者产生传统的对小说的预期,当代元小说家夸大作者和故事或信息的关系,真正作者也许会踏入小说世界,跨越本体分界线。纳博科夫常戏谑地让自己出现在小说之中,还不停地以颠倒字母的方式改变自己的名字。当代元小说家还特别关注从已有的作品中收集特性,或戏仿特性,其互文性无所不在。譬如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和拉什迪的《午夜孩子》,都是互文性文本的典型例子。

美国当代元小说是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最具特色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关注的对象,它以其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的相辅相成,在美国后现代文学领域占据了独具风格的一席之地,也为后期的美国作家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和创作空间。作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一种,它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对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

[1]William H.Gass, Fiction and the Figures of Life.Boston:Nonpareil Books, 1971, p.24 - 25.

[2]Patricia Waugh, Metafiction: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elf-conscious Fiction.London and New York:Methuen, 1984, p.2

[3]John Barth, “The Literature of Replenishment:Postmodernist Fiction.”Atlantic.1980.P.66.

[4]Mark Currie, Metafiction.London:Longman Group, 1995, p.161.

[5]Robert Scholes.Fabulation and Metafiction.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79, p.114.

[6]Larry McCaffery, Metafictional Muse:The Words of Robert Coover, Donald Barthelme, and William H.Gass.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1982, p.254.

[7]同上,第265页。

[8]Patricia Waugh, Metafiction: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elf-conscious Fiction.London and New York:Methuen, 1984, p.2

[9]Patricia Waugh, Metafiction: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elf-conscious Fiction.London and New York:Methuen, 1984, p.21.

[10]同上,第5页。

[11]Paul Maltby, Dissident Postmodernists:Barthelme, Coover, Pynchon.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91, p.20.,

[12]Linda Hutchon, “Narcissistic Narrative:The Metafictional Paradox.London and New York:Methuen, 1980, p.ii.

[13]Mark Currie, Metafiction.London:Longman Group, 1995, p.2.

[14]Mark Currie, Metafiction.London:Longman Group, 1995, p.3.

参考书目:

【1】Barth, John.“The Literature of Replenishment:Postmodernist Fiction.”Atlantic.1980.

【2】Currie, Mark.Metafiction.London:Longman Group, 1995

【3】Gass, William H..Fiction and the Figures of Life.Boston:Nonpareil Books, 1971

【4】Hutchon, Linda.Narcissistic Narrative:The Metafictional Paradox.London and New York:Methuen, 1980

【5】Maltby, Paul.Dissident Postmodernists:Barthelme, Coover, Pynchon.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91

【6】Waugh, Patricia.Metafiction: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elf-conscious Fiction.London and New York:Methuen, 1984

【7】McCaffery, Larry.Metafictional Muse:The Words of Robert Coover, Donald Barthelme,and William H.Gass.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1982

【8】Scholes, Robert.Fabulation and Metafiction.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9

猜你喜欢

加斯小说家批评家
说谎的病人
新锐批评家
欲共牡丹争几许:小说家周克芹
今日批评家
经商讨债讨成了“小说家”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授奖辞
画家和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