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拆弹部队》战争之瘾与省思情怀

2010-11-16石竹青

电影评介 2010年9期
关键词:省思巴格达詹姆斯

最简单的情怀其实离纯真最近;最逼近死亡的一刻离真诚也最近;影片将拆弹三人小组执行任务的社会背景虚化,以类纪实的拍摄手法实写拆弹的每一次过程,当生命赤裸裸地靠近死亡的时候,灵魂和灵魂才可以实现真正的对话。

叙述真实——反思成为进行时态

《拆弹部队》之前的伊拉克战争题材影片几乎都遭遇票房惨败,且在影评人中恶评如潮。凯瑟琳•毕格罗,首位问鼎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女性以敢于冒极大风险拍摄电影而著称。影片改编自随军记者撰写的通讯,因而在故事选择上突现真实感;中东地区实景拍摄,令战争的实感环境与真实对接;手持摄影机的拍摄方式,使影像的介入感更逼近记录的真实,逼真的战争场景和紧张的拆弹情境令影片弥漫着战争与死亡的话题,拆弹部队面对拆弹情境时的逼真感被实时强化,战争以戏剧的方式正在上演,呈现冷酷的战争氛围,展示焦灼的战争心理,一如真实世界中同步发生的战争。

导演将拆弹小组置于明处,成为拆弹情境的中心点,背景则充斥巴格达市民冷静、审慎、无限逼视的眼神。无论是土制炸弹还是人肉炸弹,巴格达几乎全民备战,危险无孔不入,恐怖无处不在,时刻备战的心理也无处不在。导演的智慧正在于她轻巧避开敏感政治话题的同时,又用拆弹部队与巴格达市民之间的被动与主动关系消解了战争中强弱与胜负所蕴含的意义,势均力敌最可能的指向就是旷日持久,反思也由此而生。

情感真实——人性成为关怀核心

战争的非人性在于让心无战火却身处硝烟的普通人刀戈相向,战争片的意义则在于非人性的战争背后真实存在的人性关怀。

“我谨将这样殊荣送给每天在伊拉克、阿富汗和全球各地冒着生命危险的所有美国男女军人,愿他们平安回家”,“平安”本应属于所有人民,却因为战争成为最奢侈的话题。导演在影片中尽力规避政治话题,战争的起因不做任何交待,而直接以参战的士兵和巴格达人民为主线,小人物的无畏与付出应该指向更高意义的价值所在,而众所周知的战争意图与所指又进一步点染出战争真实的非正义性与残酷性。利益驱动引至国际竞争,国际竞争导致非理性的国际战争,其残酷正在于战争无条件的转嫁,使平凡幸福离人类越来越远。

身陷战争状态的小人物,无论是拆弹部队还是巴格达市民都是战争的转嫁产物,他们的人生因战争而变得与众不同。导演的关注点正在于这些小人物本身,将影像传达定位于人性情感的真实。

美军心理医生刚刚与巴格达人友好地挥手再见,转身就踩到了土制炸弹;当地卖碟片的“小贝克汉姆”童真未泯,却被当成人体炸弹而失去幼小的生命;詹姆斯似乎没有无助的时候,然而却在“小贝克汉姆”死后电话给远方的妻子,尽管没说一句话,知道母子平安就是他最大的心愿。战争为轴,人物的思维与情感真实被从细节上放大,人性情感成为影像中心,从而让人逼视战争,透视人类的心灵。

关于战争、死亡、人性、情感的话题离现实越近,离思想也就越近,当死亡的话题弥漫在影片中时,关于战争的思考也一定是进行时。

细节写实——谁为他们的生命买单

沙漠枪战段落,拆弹部队核心人物詹姆斯与黑人士兵势单力孤,求存是他们唯一的信念。镜头中被特写的两个人,置身空旷而静默的沙漠地带,一只苍蝇反而成了这一段落可以自由运动的主角,在无水、曝晒的状态下、在眨眼的瞬间生命就会失去机会的状态下、在苍蝇于眉眼间飞舞而又必须目不转睛盯住准星的临界状态下,一个人究竟会有多大的忍耐力?

细节的逐层累积,将战争状态下个体生命的自下而上空间挤压在窄仄的影像尺幅中,特写镜头的外延空间被观影者的思维空间无限延展,战争成为影像正在陈述的事实,人的生命成为被陈述的中心点,战争环境的冷酷无情以及生命个体的岌岌可危、生存精神的默然坚守,无一不在指向——到底谁在为他们的生命买单?

再看另外一处巧妙的细节设计。一个俯拍的画面,画面内詹姆斯拆卸土质炸弹,是被看的渺小的客体;画幅被一个类似放大镜开头的铁状物体包围,看的主体则是楼上埋制土制炸弹的巴格达人。此刻铁状物成为正在说话的道具,当拆弹成功与否系于一秒的时候,詹姆斯的生命离死亡最近并且正被窥视,难道这就是战争带给他们的礼物——谁又能为他们渺小的生命买单?

黑人士兵鲍桑的一席话正中要害——“刚才还在走来走去,一转眼就死了,我他妈恨死这地方了,我也会死,像一头被宰杀的猪淌着血,没人会在乎我,除了我的父母......”

真正在乎他们的,可能只有他们的父母妻儿,而真正可以为他们的生命买单的也许只有他们自己。

人类错上战争之瘾——省思与情怀

“战争的狂飙突进是一种瘾,强效而致命,因为战争就是毒品”——影片片头语将战争归结为一处瘾,而作为影片的主角,拆弹狂人詹姆斯表面上上了拆弹的瘾:无视队友的协助、情绪与善意的提醒,无视炸弹的种类与难易程度。热衷拆弹的背后,看似毫无理性,却是詹姆斯必然的理性选择。一根细细的引线牵系的是他自己和更多人的生命,唯有果决才能当机立断,唯有理性才能心无旁骛,唯有执著才能毫无心理牵绊,唯其如此,才能最大可能减少失败的可能。

当詹姆斯知道必须面对拆弹队长任务,必须经历生死一线时,他的选择只能比其他队友更理性,更直接,无法选择与无处藏身时只能面对。任何一枚拆下来的引爆信管,都代表着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更多被挽救的生命。面对随时会到来的死亡,他也必须借助另一种方式解脱战争给予心理的重负与恐惧——873个引爆信管,除了可能的寄托之外,承载着更多战争应该让人反思的话题。如果不是因为战争,没有人愿意收集如此让人感觉失常的纪念品。

结尾给我们带来的省思看似轻松,却又是另外一种沉重。从战场回归家庭,超市选择麦片的困惑,令人回视战争给予人类的超常态异化;对孩子的表达——“然后你会忘记你真正所爱的少数东西,当你长到我这么大时它们或许只是一两件东西,对于我来说,则只剩下一件了”,战争令詹姆斯远离了对家园的美好想象,甚至远离了天伦之乐的想象;与妻子言必谈及战争,战争给予他超常的冷静,所谓的幸福感对于詹姆斯来说更多的是拆掉多少引信,而不再是别的什么。

也许你会忘记这部影片,但请记住一个画面,为了缓解被当作人体炸弹的巴格达人的紧张情绪,詹姆斯将手轻轻放在他的脑后,生命系于最后一秒的时候,此刻没有国界,没有对立,生命本来平等,人性应回归本真,每一个人都有对自由的向往,都有生存的韧力,生命的尊严不能被无条件地剥夺,尤其不能为非正义的战争剥夺,生命的尊严应还给每一个人。

片尾詹姆斯重返战场,距离撤离还有365天的字幕,战争依旧在无限持续的影像表达又在最后为人类所谓“战争之瘾”重重敲了一记警钟。人类的自由是否还有可能?何时才有可能?“后伊战时代”究竟谁还在上瘾?——满目疮痍的城市,战争状态下的全民与美军个体——自由和安全能否真正归还于每个人,是否还有可能?

在和平的另一个侧面,战争还在进行中!人类的悲剧就在于上错了瘾。当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曾经或者正在经历伊拉克战争的直接或间接体验时,呈示的力量就会更大。一切直面所带来的反思更加令人铭心刻骨。

《阿凡达》犹似给《拆弹部队》提供的省思之作,纳维人的生存之道,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生灵相知共生恰似谶语,人类需要理性看待自身的生存环境,如果文明与进步要以侵略、战争、人性的没落作为代价,那么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渐进到底是不是真正进步则值得人类彻底反思。

猜你喜欢

省思巴格达詹姆斯
两岸间个人信息跨境提供的规范省思及其完善
巴格达的骆驼
詹姆斯12年来的2K能力值
谁是最好的詹姆斯终结者?
勒布朗·詹姆斯 LEBRON JAMES扣将无双
商标使用及其判断标准省思
省思与超越——新世纪以来郭嵩焘研究回顾与展望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哲学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