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年间中美文化交流探讨——以20世纪前三十年美国电影在华为例

2010-11-16郑颖

电影评介 2010年9期
关键词:好莱坞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及世界科技、政治与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交流与融合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拟20世纪前三十年的美国电影在华的传播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入手,着重考察电影文化在中美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美国电影在中国市场

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以电影为代表的文化传播一直是一枚重要的棋子。在1930年代,美国政府就意识到,电影不仅具有产业意义,而且对于宣传美国政治、文化和扩大经济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世纪第一个10年,好莱坞制片人就开始在主要的国外市场设立办事处。一战爆发后,美国电影逐渐取代法国、英国、德国等传统的欧洲电影基地,形成了国际化的电影市场。[1]成为世界各国电影市场上的巨无霸,令各国电影人嫉妒并羡慕。虽然从政治或道德的角度而言,美国电影在华常常得到负面的评价[2],美国电影在华传播期间,中国拍摄许多国产电影,二者形成了一个相持相对的局面,但是在民国年间的中国电影市场上,美国影片始终占据着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美国电影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电影之一。1897年7月,早在电影诞生之初,美国电影便打入中国市场。

抢占中国电影市场是在美国电影全球化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关于中国进口美国电影的数量,1933年,进口外国长片431部,其中美国片355部,占82%;1934年,进口外国长片407部,其中美国片345部,占85%;1936年,进口外国长片367部,其中美国片328部,占89%。[3]由这3年的统计可知,美国影片占进口影片数量的80%以上,而这几年是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较为平稳的年份。如果考虑到战乱的影响,每年进口美国长片以200部计,则从20年代中到40年代末的20余年间,美国影片输入中国的数量在4000部以上。这是个很大的数字,须知从中国电影诞生到1949年的45年间,拍摄的影片总数不过1600余部(不包括新闻纪录片,也不包括沦陷区及香港拍摄的影片)[4]。

30年代以后,国外市场收入已占美国电影总利润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二次世界大战把美国电影工业推向了世界领先地位。(直到现在美国的电影业还是世界的龙头)有声电影出现后,语言的障碍曾给美国电影的国际化带来过威肋,但好莱坞很快适应了这种艺术和技术手段的变化,现在越来越多的非英语国家和地区更加频繁地拍摄英语电影或使用英文字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国际化努力,如今,美国电影几乎已经成为世界电影,其最耐人寻味的结果是在世界上不少地区,美国电影已经不再显得是“美国”电影而成为电影的代名词。

二、20世纪前三十年中美电影的交流概况

电影是门新型艺术,当其作为舶来品从国外传到中国的时候,中国还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状态。电影前辈郑君里很早就指出:“从经济意义上说,欧美电影(包括电影院的设立)流入中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半殖民地之一般的商品与资本的输出,并没有两样。”此外,他强调“影片底输入给当时文化程度较低的中国民众带来一种进步的世界性的观感,在国内开拓了一种新企业的基地。”[5]我想现在讨论中美两国电影的相互交流,也应该从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等多个角度来加以审视。

中美两国之间的电影交往,应追溯到19世纪末。1897年9月5日在上海出版的《游戏报》第74号上,刊登一篇《观美国影戏记》,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一篇电影观感文字,确切表明美国电影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已逾百年。另据美国陶乐赛•琼斯著《美国银幕上的中国与中国人》一书指出,爱迪生电影公司曾于1898年派一名摄影师到香港和上海拍摄风光片,摄制发行了《香港商团》、《香港总督府》、《上海警察》、《上海街景》等6部短片。此举意味着在美国影片输入中国的同时,中国的风土景物也开始成为美国电影的内容资源。[6]在中国电影史早期文献中这说法:“中国电影史编著起来,开宗明义的第一章就要说到碧眼儿。最早的影片公司(亚细亚)是美国人到上海开办的。”[7]“此为中国影戏一专组公司之始”,是“中国人做影戏的发源”。[8]

从美国电影初入中国市场的情况来看,中美文化交流在电影方面的交往是不对称的。这可以说是其二者交往的主要特征:即美国电影在华上映是大批量的,而中国电影在美上映则仅有零散的记录。[9]我们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界限,战前在中国放映的外国电影以法国片为主,战后美国片取而代之,从20年代起几乎独占了中国银幕。1919年好莱坞环球公司总经理里卡尔•莱默德曾扬言到:“近二年中,中国人往观美国影片者,起比例已由百分之二五至六十。”[10]1927年在“专家部电影主任致美国商业部”报告中述及:“中国目前有106家电影院,共68000个座位分布于18个大城市”(当年上海由26家,到30年代末约有36家)[11];1930年的另一份文件中还有提到,“欧美所有的大制片公司都在上海由代理和发行人”。为吸引观众,“电影院几乎用尽了所有的广告策略,尤其是那些首轮影院。”美国官方贸易报告《中国的电影市场》专门研究中国人的电影口味,发现“美国电影比任何其他国家的电影都受中国人的欢迎。除了美国电影的奢华、高超的导演和技术,中国人也比较喜欢我们大多数电影结尾的‘永恒的幸福’和‘邪不压正’,这和许多欧洲电影给的悲剧性结局恰成对照。”[12]然而,中国电影输往美国却遭遇着重重阻碍。郑君里曾提到:“商务出品《莲花落》(1923年)由华侨购得美国版权,不意竟遭美国电影联合会拒绝入境,反复交涉,仅许在苏彝士河旁一教堂内映演两日,虽遇天雨仍获六千余元。后华侨将此片运到檀香山坎拿大各地,此为中国电影输入外国之始。”[13]

美国电影给予中国电影的影响,除技术先进的器材之外,好莱坞电影文化也全方位地向中国影坛渗透。1922年张石川等人创办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第一部短片《滑稽大王游沪记》便“借光”卓别林,饰演者竭力摹仿卓别林的动作,折射出卓别林在中国受欢迎的程度。此外,电影圈流行起“仿好莱坞”称谓,韩兰根与殷秀岑这对胖瘦搭档出演《渔光曲》一举成名,被称为“东方劳莱与哈代,’;童星陈娟娟主演《中国白雪公主》,被视作秀兰•邓波儿(小公主)中国版。在电影期刊方面,目前发现中国最早的电影刊物是1921年2月创刊的《影戏丛报》(仅出版了一期石印的),其内容全部是有关美国电影的。1938年11月,一本取名《好莱坞》的周刊在上海面世,三年里共出了130期,主要报道美国影坛的最新动态,文图资料大都根据好莱坞出版物编译而成.对传播好莱坞电影文化可谓不遗余力。

美国电影对中国导演的影响也相当深。张石川堪称典型,他当年明显流露出一种学徒心态:“凑巧有一位美国哥仑比亚大学的电影教授格雷先生在中国旅行,他的游踪竟光临了明星公司。我非常惊喜,像在黑夜中发现了一颗星星,于是向他请教了许多技术上的问题。他很热心,我觉得很高兴,好像浑身都加了很多的勇气。”[14]张石川夫人说得更坦率:“他唯一的嗜好就是看美国电影,目的在偷学东西,从美国电影里偷来一些零碎,拆拆补补,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创作’。”有意思的是,此种“偷学”状态还延伸到明星公司员工。1931年,洪深专程赴美国采购有声电影器材,邀聘三名美国技师担任摄影与录音。明星公司派出的助手董克毅等暗中摸索,最终掌握了拍摄有声片的方法。

在人员的交往上。最早出洋攻读电影的留学生是程树仁,他于1912年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电影科;1922年回国,首创外国影片打中文字幕的先例,首部译配中文字幕的《莲花女》就出自他的手笔;1927年,程树仁主编中国第一部电影年鉴《中华影业年鉴》,其中《影业界之留学生》披露,在电影界工作的归国留学生有34名。[15]再举孙瑜为例,他是中国第一代导演中少有的科班出身。孙瑜回忆说:“20年代,我看了美国‘银幕之父’格里菲斯的(残花泪》、《赖婚》等申诉世间不平的电影,看了影艺大师卓别林用笑声和眼泪演出的一幕幕悲喜剧之后,我就下定决心学习电影艺术”。孙瑜1923年从清华毕业公费留美,起初就读威斯康星大学文学系,“我赴美留学的目的是学电影,不是去追求什么学位,因此我在威校毕业后,立即去纽约摄影学院,专攻商业摄影、人像摄影和电影摄影、洗印、剪辑、化装等课;我还在哥伦比亚大学夜校选修《初级电影编剧》、(高级电影编剧》等课,并钻研电影导演和分镜头技术。”[16]孙瑜回国后出手不凡,很快成为联华公司的骨干,赢得“诗人导演”的美称。值得一提的还有旅美华侨黄宗霜(James Wang Howe),他在好莱坞从搬运工、摄影助理做起,靠自学成才,成为首屈一指的电影摄影大师。黄宗霜从影长达57年,拍摄了120余部影片,获奥斯卡奖最佳摄影提名10次,两度摘得桂冠,美国1058年出版的(电影摄影师手册》称赞黄宗霜“才华横溢,使电影摄影成为一门伟大的艺术的中国人”。

另一方面,早年也有不少美国电影人士出访中国。举其要者:好莱坞影星玛丽•璧克馥、道格拉斯•范朋克夫妇于1929年底乘豪华邮轮抵达上海,在吴淞码头受到中国影迷五千余人的欢迎。在沪期间,璧克馥与范朋克出席明星公司组织的茶话会,胡蝶回忆说:“这次茶会使我增加了不少知识。我对玛丽•璧克馥尤其钦佩,记得我当时曾向她提问:‘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演员?’这位好莱坞的红星给了我一个意味深长的回答:‘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演员,要靠演员自己不断地努力塑造角色以及和同行们诚意的合作才能取得。’这句话留给我极为深刻的印象”。[17]1936年2月,卓别林夫妇到远东地区旅行时途经上海,参观了明星公司,还去共舞台戏院观看了张石川导演的《火烧红莲寺》。

三、结语

综上所述,20世纪前叶中美电影交往的主要区域在上海,这段历史现已引起两国学者深入研究的兴趣。如玛丽•坎拍撰写了《上海繁华梦:1949年前中国最大城市中的美国电影》,她指出:“30年代的上海实际上只有很少的美商或外商影院(中国大陆的电影史对此有误解);好莱坞在上海和中国其他地方的垄断存在于发行制度中,而不在于是否拥有影院。1933年的统计显示,上海37家影院中有19家主要放映美国片;30年代上海上映的影片约有85%是美国片。米高梅出品的《魂断蓝桥》和《出水芙蓉》是上海当时最流行的两部好莱坞影片。”[18]中国学者亦认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好莱坞趣味构成了1949年以前中国电影市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着眼未来,我们在了解过去这些交流的同时,更要相应的积极加强中美之间电影等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以至于达到一个合理化的文化交流关系!

注释

[1]See K. Thompson, Exporting Entertainment:America in World Film Market,1907--19334.London: Constable,1985.

[2]汪朝光:《泛政治化的观照—中国影评中的美国电影》,《美国研究》1996年,第2期。

[3]《全国电影事业概况》,《明星》,第2卷第6期;联华影业公司编:《联华年鉴》,民国廿三年一廿四年,1935年印本,第10页;郭有守:《廿五年国产电影》,《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第六届年会特刊》,1937年印本,第55页。

[4]汪朝光:《民国年间美国电影在华市场的研究》,《中国电影年鉴》,第387页。

[5]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9月,第1385页。

[6]李亦中:《中美电影跨世纪交往格局》,《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2004年,第42页。

[7]严梦:《中国电影阵容总检阅》(1934),引自《中国无声电影》,1996年9月,第1349页。

[8]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9月,第1311页。

[9]李亦中:《中美电影跨世纪交往格局》,《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2004年,第43页。

[10]《外人对东方电影业之希望》,载《申报》1925年2月8日,第7页。

[11]萧志伟、尹鸿:《美国第一份中国电影市场的官方调查报告与好莱坞全球化策略》,载《电影艺术》2002年第1期。

[12]李欧梵:《上海摩登1930一1945/上海电影的都会语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页。

[13]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9月,第1396页.

[14]张石川:《自我导演以来》,原载《明星半月刊》1935年第1卷;引自陈播主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第93页。

[15]张伟:《尘封的珍书异刊》,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16]孙瑜:《银海泛舟—回忆我的一生》,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37页。

[17]《影后生涯—胡蝶回忆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第82页。

[18]玛丽•坎拍:《上海繁华梦:1949年前中国最大城市中的美国电影》,载《电影艺术》1999年,第2期。

[19]蓝爱国:《后好莱坞时代的中国电影》,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1月,第174页。

猜你喜欢

好莱坞
12月好莱坞精选
11月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诺奖也征服不了的好莱坞
电影:《横冲直撞好莱坞》
一路向西,冲进好莱坞
《横冲直撞好莱坞》:三人行,别有窘友
接受好莱坞:80年代初中国对好莱坞的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