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变声期儿童声乐教学心理状态探微

2010-11-09周意静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变声变声期声带

周意静

(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浙江杭州 310002)

对变声期儿童声乐教学心理状态探微

周意静

(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浙江杭州 310002)

变声期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的一个特殊的生理阶段,对于学习声乐的儿童来讲更是一个特殊时期。他们在唱歌时经常会出现声音沙哑、高音上不去、音调失控等现象,对于这个现象,经常会被声乐老师所忽略,而由学生自己任意处理,使得一些学生在变声期后完全退出声乐领域。

变声期;声乐教学;儿童

在声乐教学中有个相当大的区域,相对来说尚未被深入研究,那就是变声的嗓音。变声期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的一个特殊的生理阶段,对于学习声乐的儿童来讲更是一个特殊时期。处于变声期的学生,由于声带充血,发声持久性差,很容易疲劳,音色变暗,唱歌时感到很费力,因此很多学生因为唱歌时声音沙哑,高音唱不上去而丧失唱歌的信心,产生歌唱心里障碍。对于这个现象,经常会被声乐老师所忽略,而由学生自己任意处理,使得一些学生在变声期后完全退出声乐领域,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在变声期儿童的声乐教学中必须充分了解变声期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掌握变声期嗓音变化的规律,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把变声期儿童的心理状态调节到最佳歌唱时所需要的状态,而另一方面又不伤害到他们变声期时脆弱、不稳定的嗓音。本文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生理特点

我们要对变声期儿童声乐教学进行研究就必须了解其生理特点。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身高、体重快速增长,身体各部分器官开始迅速发育,表现在发声器官上如喉头、声带的急速变化。具体表现为:

(一)男声的声带逐渐增长,而且在增长的过程中相对变宽变厚,喉结明显地突起。但又因为喉部软骨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声带的增长速度,迫使发声时声带被动的拉紧伸长,造成喉部软骨同声带及软组织发育的平衡失调,从而造成声带粘膜长时间地充血,声带闭合不全,从而出现了低沉厚实的胸声,而失去了男孩子稚气清脆的童声。

(二)女声的声带相对于男声而言增长的较少,并且相对变窄。虽然女生喉部突出不明显,但同样地,由于声带增长而造成声带粘膜充血,闭合不好,从而导致女孩的声音从说话到唱歌都出现音色粗涩变暗,歌唱时高音上不去,声音容易疲劳,失去以前讲话唱歌时清脆明亮的嗓音。

(三) 变声期儿童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在变声时都要经过三个变声阶段,即变声初期,变声中期及变声后期,概括如下:

年龄 特点变声初期 X岁-13岁 变化不太明显、声带轻度充血、易疲劳、声音不听使唤等变声中期 13岁-15岁 变化十分明显、声带充血水肿、走调失声、声带闭合不全等变声晚期 15岁-17岁 变化趋于缓和、声带充血逐渐消失、声音基本上接近成人

二、音乐心理特点

前面提到,变声期儿童处于青春期身体发育的鼎盛时期,也就是性成熟期,生理上的成熟使得这一时期的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很大的变化。心理活动呈幼稚性逐步减少,成熟性逐步增多的趋势,思维能力朝着全面提高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

(一)喜欢流行音乐。流行音乐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感情直接外露,表现手法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表演技巧简单易学、不需要深厚的基本功。变声期儿童很容易从这类音乐中得到快感以及情感上的共鸣。由于流行音乐中往往优劣相杂,难免有不健康的内容,虽然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但必须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大力提高他们的鉴别能力及审美方向,以此来杜绝那些流行音乐中不健康的内容。

(二)对严肃音乐的向往。严肃音乐的内容健康,形式多样,感情丰富,表现手法相当细腻,给人带来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陶冶和美的享受。因而严肃音乐属于高层次的艺术。变声期儿童对它的向往和追求是自然而然的,然而,由于严肃音乐高难度的艺术技巧使人望而生畏,难以驾驭,往往使变声期儿童产生距离感。

(三)音乐兴趣与爱好变得越来越广泛。变声期以前的儿童,音乐兴趣与爱好主要是唱歌和欣赏音乐,进入变声期后不仅对唱歌、音乐欣赏感兴趣,对演奏乐器、音乐创作、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等,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这点是很值得教师关注的。

三、变声期儿童声乐教学的方法

对变声期儿童的生理和音乐心理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我们就要遵循它的规律,科学有效的进行引导,这是至关重要的。

(一)加强生理、心理教育。向学生讲解变声期的生理卫生知识及嗓音保护知识(如注意休息,避免吃对喉咙有刺激性的食物,注意正确的使用声带,不要大喊大叫,避免长时间高声谈话或唱歌等)。对于变声期儿童,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建立他们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放在首位,教学中要反复强调变声期所带来的生理及声音的变化是自然的生理现象,是每个人身体发育的必然阶段,从而来消除学生对歌唱的担心和疑虑。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而不仅仅是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知识。

(二)充分调动心理因素,跨越生理障碍,让学生敢唱。

1.用心听、用心唱—无声训练法。音乐的想象与表现产生于心灵感知,来源于人的听觉。为什么有的乐曲听多了自然就会哼、会唱了,这就是源于我们的耳朵。当变声期儿童出现咽喉发炎,声带水肿等不良症状时,我们可采取用心听、用心唱的无声训练法,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乐曲旋律、节奏节拍、速度的变化。那么就可能跨越“练唱”这一阶段过度用嗓所导致的不良状况。目前有很多青少年合唱队采用这种“无声训练”法教学,实践证明,无声训练不仅可以跨越歌唱生理障碍,而且能够很好的保护变声期儿童的嗓音,提高练耳水平,激发唱歌欲望及培养良好的歌唱情绪。

2.以“情”激声,以“情”带声,突破歌唱胆怯心理。变声期儿童,声带充血,喉部普遍感到不适,歌唱时总觉得嗓子不自如,不好听。因此,歌唱时缺乏主动意识,不自信,不愿意开口。但当一个变声期儿童进入一个歌唱氛围很浓的环境中,例如合唱队中,刚开始他可能不敢唱,但后来受到其他队员的影响,就会忘却了自我,情不自禁的开始小声歌唱,这就是以情激声。当学生敢于发声了,敢唱了,再进行合理的发声训练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在教学中还可运用“以情带声”,上课时多向学生讲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注重表现情感,而忽略声音的好坏,当学生忘我的投入歌曲内容与情绪之中时,他们会忘记烦恼,声音音质会比平时完美很多。

3.运用科学方法,培养变声期儿童良好的用声习惯。如小声哼唱:小声哼唱训练的技能性很强,在训练前要严禁学生大声歌唱,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用小音量歌唱,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调节声音而不至于出现一到高一点的音就 “破音”的现象。小声哼唱可以调整各声区的统一、协调,使声音自然的过渡、衔接,不留痕迹。为变声期过后进行系统的声乐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选择短小优美,音域不宽,音量和力度适中的歌曲作教材。有特别多的学生在变声期时声带反应极其明显,仅能唱好几个音,这使得学生信心不足,紧张胆怯,总觉得唱不好,不愿唱,产生沮丧的心理障碍,短小优美,音域不宽的歌曲避免了学生练唱时间用嗓过度的现象,音域跨度不大使得学生的声带得以放松。

四、结语

儿童声乐教育在整个声乐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声乐人才成长的摇篮。对于教师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对于帮助他们快乐、迅速的掌握歌曲内容,提高声乐技巧有着很大的帮助,对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取得教学成果发挥了事半功倍的作用。特别是在变声期儿童声乐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在歌唱中获得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需要通过师生共同的努力和配合,经过对学生系统的、专业的心理训练,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它赋予每一位儿童声乐教师神圣的责任,激励着他们不断的研究、探索、学习儿童心理学和儿童声乐心理学知识,针对变声儿童的特点,找到灵活、有效的好方法。

[1]田丹.儿童声乐教学中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8.

[2]潘坤.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歌唱心理[D].东北师范大学,2005.

[3]理查德·奥尔德森.嗓音训练手册[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周意静(1984-), 女,浙江舟山人,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

2009-12-21

猜你喜欢

变声变声期声带
融合CNN和Transformer编码器的变声语音鉴别与还原
变声期学生合唱水平的提升方法
声带常见疾病的应对方法
木星地
声带息肉症状表现
青少年变声期怎样保护嗓子?
长颈鹿为何是哑巴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真人变声设备的设计与实现
变声期这般护嗓
论变声期的声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