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山地建筑

2010-11-05韩晓庆

山西建筑 2010年13期
关键词:山地景观建筑

韩晓庆

“山地建筑”存在于山地环境中,山地丰富的现状,肌理变化,赋予山地建筑独特的形态感染力和魅力。依山而建,层次有序,错落有致成为山地建筑与众不同的特色。

以人类的山地建筑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山地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课题,它涉及建筑学、规划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及工程技术等学科的内容,致力于两个方向拓展:1)探索山地建筑研究的宏观原则,建立较为合理、可靠的山地建筑观念;2)结合前人的山地建筑实践,创造性地归纳山地建筑的各项特征、模式,提出对建筑设计实践有指导意义的各项原则。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一下笔者对从事山地建筑研究多年的一些观点。

1 山地建筑单体接地形式

山地建筑的建筑单体在考虑接地时,地形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如何解决好用地和建筑之间的协调问题就是关键所在。在考虑高差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的接地形式,综合运用钻,台,坡,退,爬,跌,错,吊,架,挑等手法,以减小地形的改动程度,减少土方量,并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建造出建筑和自然和谐共存的作品。

坡:高差不是很大的缓坡,可以局部挖方和填方形成台地。或者提高建筑底层的地面标高,利用高差在建筑前面形成斜坡大台阶,设计成有特色的斜坡景观,通过分台、退台等形式形成参差变化,高低错落的建筑形态。

掉:当山地地形高差悬殊,同一建筑的内部错层或局部跌落一两层以上时,就形成了掉层,掉层建筑一般适应坡度 30°~60°的地形。采用这种手法除了可以避免对基地的大规模改造外,还能创造出不同层面的使用空间,满足不同的功能分区。另外,采用此种形式要特别考虑通风采光问题,尽量使掉层的朝向采光通风达到良好的方向。

错:在同一楼层里做成不同标高,以此适应地形坡度的设计手法叫错层。错层适应的坡度范围为10°~30°。错层手法既能满足地形要求,又能丰富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师可以通过楼梯平台设计不同标高的入口,合理的设置楼梯。

台:台地是一种凸起的面积较大且海拔较低的平面地形。台地中央的坡度平缓,四周较陡,直立于周围的低地丘陵。在山地丘陵地区很多的缓坡地段,尽量利用等高线,通过局部挖方填方形成台地,尽量使建筑物的布局与等高线方向保持一致。这是山地建筑最简单的处理方法,在山地建筑处理方式中使用普遍。

退:在坡地建筑设计中,常常会把建筑物的上层部分向坡方向后退形成退台,或者层层退进形成层层退台,这样在建筑前部形成观景平台等过渡空间,以达到视野开阔,凌空俯瞰的视觉感受,同时形成的建筑形态优美,富有层次感。这种在公共建筑和风景区建筑中最为常见。

吊:即为部分吊脚,它的主要特征是建筑的一部分用柱子撑起,用“点”的形式同薄地接触,另一部分则搁置于山坡,悬崖上。吊脚楼对坡度的适应性很强。此外吊脚楼可以在不同坡度的山地环境中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使建筑和自然景观相互穿插,形成亲切舒适的建筑形态。像重庆的吊脚楼,湖南的凤凰古城,就是山地建筑中吊层形式的典型代表。吊脚楼是山地城市一道优美的风景线,具有保持山地原有生态,与山地环境相协调等特点,从而越来越受人们青睐,具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2 山地建筑形态特征

成功的山地建筑所具有的形态特征往往有三方面:1)减少接地。山地建筑要尽量保持地表的原有地形和植被,有效地保护地貌,可以避免工程产生较大土石方量。2)不定基面。建筑要合理利用地形高差和山位,并随着地表层层升高呈现阶梯形布局设计,并在建筑内部形成不同标高底面。3)山屋共融。建筑能适应各功能空间划分需要,形成与山体形态协调的建筑风格。

山地建筑形体表现形式可分为融入型——即注重山地原有环境的维护,并强调建筑与山体的融合;共构型——即建筑与山体共同组合,塑造符合山地环境的景观;超越型——即强调建筑功能分区与山体的有序结合。

3 山地建筑的景观设计

为了充分体现人与自然,人与山地的完美和谐,给人以天人合一的感觉,应尽可能的保护原有山体形态和地段自然特征,设计时使山地高差和院落空间相互穿插交错,在建筑的尺度上适合区域环境,周边体量含蓄内敛,着重体现韵律和渗透的概念,并利用建筑之间实现通廊营造景观轴线,使庭院景观既有院落的几何感,又有不被封闭的视觉走廊。

美国建筑师赖特认为:“只要基地的自然条件有特征,建筑就应像从基地自然生长出来那样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1)山地建筑欲营造出良好的人居环境,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需要强调对于原有环境的融合及地方历史文脉的继承,因此在规划设计一开始就要求尽可能多的保留原有自然山体,少作开挖,少作台地,有效减少对于山体的破坏。原有环境之中起伏跌宕、蜿蜓曲折的地貌特征得以保留,为下一阶段建筑内部环境的营造提供了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2)少作开挖和少作台地,建筑的依山就似自然形成底层架空的形式,让人联想到山地传统建筑之中的吊脚楼,体现出对地方建筑文脉的良好继承。3)山地建筑对外向景观的充分利用。山地建筑在外向景观方面存在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古代建筑的实例中,人们总是要在山顶最高处设置各类亭台楼阁,作为把酒临风、凭栏远眺的场所,将山地建筑的外向景观优势发挥到了极致。4)构造城市的天际轮廓同平地建筑不大一样的是,山地建筑往往构成城市的天际线,需要从三维角度充分考虑自身的视觉形象,才能满足城市景观特有的审美要求。平地建筑只有一个平面的形象,通过对立面的处理就很容易形成。而山地建筑则要复杂得多,低处的建筑并不能完全遮挡住高处的建筑,后面的建筑会从低处建筑顶上显露出来,形成视觉上的紧密联系。重庆渝中半岛的壮丽景色能够通过视觉走廊在建筑之间互相渗透,满足住户的外向景观要求。

4 结语

笔者通过对山地建筑的几个方面的探讨,对于平时在设计中遇到的山地建筑,这些空间形式,组织,地形利用的方式方法不但可以运用,还可以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山地特点进行创作。希望对于山地城市,如西部的多山多丘陵的省市,如何去利用坡地地形,城市地理环境,创造更好更宜人的山地城市形态有借鉴意义。

[1] [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译.北京:华夏出版设,2001.

[2] 卢济威,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1.

[3] 郑 沂.山地风景区的建筑空间组织[J].建筑师,2008(9):28-29.

[4] 黄光宇.山地建筑城市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 吴俊杰.谈山地特色校园的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09,35(8):33-35.

猜你喜欢

山地景观建筑
山地草甸
景观别墅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火山塑造景观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沙子的景观
建筑的“芯”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山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