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体独立性的内涵和启示再探

2010-11-02田学军

关键词: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独立性

田学军

(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387)

个体独立性的内涵和启示再探

田学军

(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387)

个体独立性;内涵;启示;新探

在探讨文化维度的基础上提出,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是孕育东西方文化差异的 “母体”;个体独立性是促动东西方文化趋异的“发动机”。个体主义文化重个体、个性和竞争,强调个体独立性的培养。个体主义文化强调“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以及个体独立性观念和个体独立性行为的挥洒,社会因此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某一个个体”独大的现象由此被削弱,个体的权益和集体的利益都得到了保障。在个体主义文化中,个体和集体是一对奇妙的辨证统一体。

文化规律性的分析视点可以粗略地总结为八个纬度:强语境文化和弱语境文化;接触文化和非接触文化;一元时间 /单向计时制 (文化)和多元时间 /多向计时制 (文化);外向型文化和内向型文化;积极型 (民族)文化和审慎型 (民族)文化;动刚文化和静柔文化;离散型文化和聚拢型文化;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体主义文化。总体上说来,这八个纬度可以图示为一个连续体:它的一端是西方文化,相对的一端是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具有弱语境文化、非接触文化、一元时间 /单向计时制 (文化)、个体主义文化、外向型文化、积极型 (民族)文化、动刚文化和离散型文化的特征;而东方文化则具有强语境文化、接触文化、多元时间 /多向计时制 (文化)、集体主义文化、内向型文化、审慎型 (民族)文化、静柔文化和聚拢型文化的特征。现在一个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东西方文化为何具有相对鲜明的特点呢?

特定群体的文化是由特定的民族创造的,而一个民族的特性也较多地集中表现在文化中。因此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传统可以是同义词。由于世界各民族所处的环境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不同,由此形成了具有相应特色的文化。例如,对待自然,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对待社会和他人,中国人主张中庸、谦让,西方人则主张竞争、斗争—这是从观念形态上讲的。表现在物质形态上也有极大的不同,例如中国的民间艺术图案讲究对称、统一、和谐;西方民族则讲究差异、多样。如此的文化底蕴揭示了为什么中国文化具有集体主义特征,而西方文化的个体主义色彩浓重。笔者认为,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体主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孕育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母体”:东方文化因为集体主义的管约才具有了强语境文化、内向型文化、审慎型 (民族)文化、多元时间/多向计时制 (文化)、静柔文化、接触文化、聚拢型文化的特征;西方文化因为个体主义的闪光才凸显出弱语境文化、外向型文化、积极型 (民族)文化、一元时间/单向计时制 (文化)文化、动刚文化、非接触文化、离散型文化的靓丽。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凸显虽然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底蕴密不可分,但是其深层次的原因在哪里呢?个体独立性—个体独立性的观念是强还是弱,个体独立性的行为是多还是寡,以及个体独立性在文化积淀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文化重群体、重社会、重和谐;西方文化重个体、重个性、重竞争。可以说,个体独立性既是西方文化内涵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内容,又是东西方文化对比研究中一个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的“枢纽”——个体独立性是东西方文化趋异的 “发动机”:

鉴于在世界 (历史)舞台上,中国和美国都是影响力巨大,而且民族性格和文化特征又相对比较鲜明的国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作为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实例代表,因此笔者选取了中国和美国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对其个体独立性的突出特征和文化支撑进行了相关的探究。

在美国,价值观中的个体独立性属于个体主义价值观念范畴,它包括自主动机,自主抉择,自力更生,体恤他人,个性自由,尊重隐私等层面。在文化上主要表现为:(1)避谈个人隐私。中国人见面经常问年龄、婚姻、工作和收入,在美国则不然,它们都属于个人隐私。 (2)自我独立。在美国家庭里,孩子有很大的自主性,一般很少听到对孩子说“别这样,别那样”,因为父母亲相信孩子有能力约束好自己。美国孩子长到 18岁便自立门户,老人一般也不住在子女宽敞的家里。父母与子女在餐馆吃饭,往往是分付饭钱。在美国,约有 2/3的高中生每周打工 5个多小时,有的是因为家庭状况不好,但更多情况下是为了培养独立精神。(3)个人表现。美国人勇于表现,爱 “出风头”,爱冒险,爱新奇。 (4)独立思考。美国人善于思考,不轻信别人的话,尤其是官方的言论。 (5)个人自由。 (6)个人选择。这主要是指政治上的投票和选举。(7)个人平等。(8)个人竞争。

个体主义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最早的广义的个体主义,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初期的一些人文主义思想家的论述。他们强调个体的个性、个体的尊严和个体的幸福。当时的个体主义强调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人的个性。到了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代,个体主义思想不断向前发展,这一时期的个体主义则是提倡把人从自然界和封建专制等一切迷信和权威下解放出来。可以说,从文艺复兴开始,个体独立性突出表现为对个体的人格、价值、尊严等方面的肯定,对人的个体独立性的尊重与倡导。个体独立性源于个体主义思想。个体主义是以个体为本位的人生哲学和社会哲学,其主要蕴涵是:每个人都具有价值,人是价值的主体;高度重视个体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换一个角度理解,个体性注重、强调个性的开发和实现,比较忽视总体的共性的某些方面,可以说它是反整体性的一种特征。个体主义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个体主义,泛指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在反封建压迫和神权政治的斗争中形成的以个体为中心的思想;狭义的个体主义,主要是指“个体主义” (individualism)这一概念出现以后的个体主义思想体系及其理论。其核心当然是本体论的个体主义,它认为个体先于社会而存在,个体是本源,个体既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位,也是最高单位。个体主义承认有比个体更大的单位,例如国家,政党,宗教团体等;但个体主义只承认它们更大,在价值上不承认它们更高。在个体主义看来,每个个体在他的纯个人领域内都是至高无上的,应该得到平等尊重,集体无权高高在上对其进行干涉或强迫其做出牺牲。个体主义认为,任何社会团体包括国家在内都是一种 “自组织”形态,即从个人角度出发,为了保障自己的某种权利或利益而自愿组成的,除了个人的考量,没有任何其它目的。

东西方文化在对个人主义的理解上存在着深刻的差异。中国的《辞海》界定“个人主义”为“一切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表现为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惟利是图、尔虞我诈等”;《现代汉语词典》诠释“个人主义”是 “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一句话,中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是利己主义的同义词,是一个贬词。而西方文化中的个体主义与利己主义不完全是划等号的,西方学者注意把利己主义和个体主义区别开来。托克维尔指出:“利己主义是对自己的一种偏激的过分的爱,它使人们只关心自己和爱自己甚于一切。利己主义是一种只顾自己而又心安理得的情感。”他的结论是:“利己主义是一种恶习”,“个体主义是民主主义的产物,并随着身份平等的扩大而发展”。可见,在西方学者心目中,“个体主义”和 “自私自利”不是一个概念,“个体主义”在西方人那里是一个美丽的字眼。因此,我们在分析西方个体主义的性质和作用时,要看到“个体主义”和“利己主义”之间的差异和区别。

按照集体主义文化的标准,人类生存的基本单位是群体,而非个人。换言之,集体 /群体本身就是一个实体,集体比个体 (的总和)重要。通常情况下,集体代表所有成员的利益,遇事大家集体做出决定,每个成员都忠诚于集体。在集体利益面前,个体要奉献自己。考虑问题时,人们需要问的不是国家为他们做了什么,而是个体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在中国,忠诚和一致是美好品质,人们习惯并且也乐意把自己的利益至于集体利益之后,“个人服从集体”,因为他们认为,“大河无水小河干”。个体主义文化则倡导,个体本身就是目的,应该实现自我。他们认为,如果有谁侵犯了他们独立思考的权利、自我判断的能力、独立决断的能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这在道德上是错误的。在美国,个体主义的理念早就印刻在首批踏上北美那片荒凉大陆的移民心中,“喜好、自由和追求幸福”已经成了社会和每位个体追寻和奋斗的目标。在西方国家,个体的权利和责任是第一位的,他们强调个体价值和竞争。他们把自己当成独立的个体,只对自己生命中的各种情境负责。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实质区别可以概括为:个体主义价值观中的某些个体权利 (当然也是每个人都平等享有的)是完全刚性、不容挤压、不容侵犯的,即使以集体、以大多数人的名义也不行;而集体主义则把个体权利当成一种“柔性”的东西,为了集体的利益,只要集体认为值得,可以对任何个体的任何权利做出强制性的牺牲。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把“自立”作为一种重要的理想人格特征。但它在宗法性极强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被权威人格层层笼罩,是弱小和不完全的,因而未能在传统人格中形成主要特征。中国的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历来排斥个体主义而崇尚集体主义。儒家思想将人看作是 “群”和“类”的存在,每个个体只有在满足了 “群”的道德角色要求后,才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然而西方的个体主义强调个体价值,但是并不把个体当作自给自足,与社会隔绝。相反,个体主义鼓励一种对自我负责,进而对家庭和社会负责的精神,鼓励个体参与社会协作和交换。波普尔认为,个体主义同唯我主义或自私自利根本不同,自私自利的行为既可以是个体做出的,也可以是一个集团做出的。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为从人类诞生那一天起就有,而个体主义则产生于近代文艺复兴之后。美国人承认一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合法性,但是自利应合乎法律,来得诚实,而且以不损害他人的自利为基础。同时,他们相信一个人在为他人服务时也是在为自己服务,牺牲精神并非单方面的付出,所以美国人不喜欢侈谈献身精神。正确理解的自利原则不见得很高尚,但它简单明了;它不以伟大的事业为目标,却能毫无困难地达到它所追求的初衷;它是各种能力的人所能把握的,所以每个人都不难学习和坚持它。这一原则也许妨碍某些人远远高于一般人水平,但另外一大批人,他们原本会远远低于一般人,也就被遏制住了。从个别人看,他们被这个原则降低了,但从全人类看,则被升高了。个体主义真正强调的是一种高度的自尊自爱,以及维护个人权利的决心。如果每个人都能坚决维护自己的个体利益,那些特权阶级就失去了用武之地。说起来,个体和集体真是一对奇妙的辨证统一体。我们这个自古就秉承儒家集体主义原则的民族却成就了无数独夫和暴君个人独大的欲望,而西方自个体主义诞生以来却极大地张扬了民众和集体的力量,大大削弱了个人专断。为什么会这样呢?说起来很简单,个体主义强调“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社会自然就会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某一个个体”独大的现象自然就会被削弱。而集体主义强调单一的集体,忽视 “每一个个体”,结果反而走向了单极社会,最终是集体中的 “强势个体”脱颖而出。集体主义强调为了集体可以无条件地牺牲个体,但是谁该牺牲呢?由谁来决定取舍呢?如果领导不够高尚,私心作祟,那么他做出的决策很可能就是违背集体利益的。再者,个体主义和团结协作也并不是矛盾的,甚至可以说,个体主义有利于团结协作。只有在充分尊重个体权利基础上的团结才是真心诚意的团结。日裔美籍学者福山把个体主义盛行的美国归为高信任度社会,而把中国和韩国归为低信任度社会。他说:“美国人是反中央集权主义者,但是那些同样是反中央集权主义的美国人却自愿服从各种中间社会团体的权威,包括家庭,教会,本地社区,工作场所,工会和专业组织等,他们是社团主义的支持者”。福山认为美国人具有高度的协作精神和结社倾向,因此美国人可以很轻松地为了共同的目标团结到一起来,建立起大型的企业和经济组织。而中国人虽然自古以来就强调集体主义,并建立了统一的庞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但实际上国民没有个体价值和个体尊严,中国人的信任也很难超出家庭之外。这里面显然有文化背景的因素在起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一种以血缘为基础、家族为核心、乡村文化 (农业文化)为特征的集体主义文化。中国是一个家国同构,宗法观念极强的国家,其相应的家族式管理和较强的权威 (偶像权威)崇拜都不同程度地抑制了现代青少年独立性的塑造。违反圣旨是 “大不道”;对长辈、上级有所忤逆是 “犯上”,不听恩师是 “大不敬”。导致人们都在依照权威的模子来锻造自己,甚至是不分是非曲直地一味模仿。家庭和社会都在教育孩子树立“人格崇拜意识”,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却忽视了对孩子主体意识的培养。孩子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甚至有时成了 “权威的克隆”和应声虫。人格崇拜往往导致:重视权威,不论别人的意见本身如何精辟也往往得不到重视;因循守旧,随波逐流;不善于对传统习俗批评,拒绝创新;相信命运,不依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实;对现实抱有刻板意象。现代青少年崇拜偶像,“追星”,学校和父母应注意让青少年明白偶像提供的只是目标、方向和楷模,学习、深化的应该是偶像的长处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完善自我、丰富自我、发掘自我,进而塑造一个 “我之所以为我”的独立自我。其次,服从和膜拜使中国人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和自我抑制性等特点。“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投亲靠友”,“找靠山抱粗腿”,“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朋友三个帮”等均是这种心理意识的反映。在现代人际关系中,有人曾将父辈创造的人际关系提升到了 60%以上,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现代人浓重的依赖思想。第三、家国中的人物角色及对家国的义务感弱化了自我,个人独立性随之减弱。在中国人心中,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个体的一切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家的范围内展开的,个体以家为依托,在家中寻求、获取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家国的意义重大,从而弱化了个人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相对家国来说,个人的意义不大,个人的努力并非一己的事,而关系到老少全家,上光宗耀祖,下延香火,广大门庭。这种情形跟有独立自我意识的人所感发的“愧对自我”恰恰相反。第四、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相对应的崇尚经验的意识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青少年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崇师崇书崇经书的经验意识把人们的思想禁锢在“熟悉的系统”中。珍惜前人积淀的宝贵经验财富,无可厚非,但过去的看重强调,无疑使人成为了经验的奴隶和俘虏,而这往往使人失去独立的自我,缺乏主见,丧失应有的创造性。第五,与中国人注重和谐,追求安定的文化心态相适应,中国人的传统人格不是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温顺谦和,带有较强的 “中庸心态”的特点。这种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自我,其结果是不太在意 “凸显自我”,创新、进取精神不足。

我们知道,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民族也在不断壮大。文化传统自然也不能完全保持原来的样式,总要不断拓宽其内涵:增加新的符合时代的内容,去除落伍的陈规陋习。虽然东方 (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优势,但是西方个体主义文化以及个体独立性依然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该换个视角,用全新的思维汲取西方文化中丰富的营养,以增强中国文化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从而使中华民族真正成为“西学为我所用”的强大的民族。

[1] 程立涛,曾繁敏 1社群主义与集体主义之比较 [J]1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5)1

[2] 柳颖 1关键词的文化模筑作用:Individualism和 “个体主义”分析 [J]1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3)1

[3] 金元浦,谭好哲,陆学明 1中国文化概论 [M]1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4] 贾玉新 1跨文化交际学 [M]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

[5] 祈晋文 1自我性、社会性:自由主义的两个层面 [J]1中南大学学报,2005(2)1

[6] Samovar L1A1,R1E1Porter,L1A1Stefani Communication Be2 tween Cultures[M]1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汤姆森学习出版社,1998/20001

[7] 涂可国 1论儒学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悖论及其影响[J]1哲学研究,2005(1)1

[8] 田学军 1东西方文化趋异的深层动因分析 [J]1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9,(1)1

[9] 田学军 1批评以及策略批评探究 [J]1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3)1

[10] 田学军 1文化纬度及其特征研究 [J]1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9,(4)1

[11] 田学军 1交际镜像中的语言、文化、语用 [M]1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1

[12] 田学军 1东西方批评策略的对比研究和文化解读 [J]1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4)1

[13] 王俊霞 1美国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 [J]1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1

[14] 王俊霞 1美国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 [J]1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1

[15] 萧兵,叶舒宪 1老子的文化解读 [M]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1

New Insights Into Individualism

TI AN Xue2jun
(Foreign Studies College of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

individualis m;new insights;explor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dimensions of culture,the paper suggests the viewpoint that individualis m and col2 lectivism constitute the“matrix”,and individuality the“engine”,for the divergence of Eastern andWestern cul2 tures1Individualistic cultures give priority to the individual,individuality,and competition,stressing the cultiva2 tion of individuality aswell as the full play of individualistic concepts and individualistic behaviors1In individualis2 tic cultures the society ai ms at equal right for each individual and his individualis m,with the privileges of certain particular individuals restrained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collectivity guaranteed1In a sense the individuals and the collectivity are integrated into a dialectic unity1

G 03

A

167322804(2010)0320069204

2009206223

天津市文化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交际视阈中的批评策略及其文化特征研究》(E08023)

猜你喜欢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独立性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有效策略
浅论我国非审计服务及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个体主义情境下中国传统友善观的特质及再造
亲属立法的人性基础
西方经济学个体主义方法论边界拓宽及局限性
法官自由裁量权的独立性与责任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考虑误差非独立性的电力系统参数辨识估计
当代集体主义的现实困境及其主体性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