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岁月淌过桑干河

2010-10-31尤子健

中学生 2010年17期
关键词:暖水瓶桑干河塞北

● 文/尤子健

小档案:

姓名:尤子健

年龄:16岁

学校:河北省实验中学

星座:宝瓶座

血型:AB

喜欢读的书:四大名著

喜欢的作家:吴承恩、铁凝、韩寒、郑渊洁等

曾获奖项:“学而思”全国网络作文大奖赛二等奖;“爱祖国、爱河北——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二等奖

个性感言:

小时候,我非常喜欢看书,爸爸每次从北京出差回来,都会给我带很多书。但不知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写作成绩都不是很好。

一次,爸爸领着我们几个小伙伴去东水泉玩儿。回来后,他问我们:“今天你们是怎么寻找泉水的?看到和发现了什么?假如泉没有了水,你们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我们几个顿觉爸爸的提问有意思,把想法纷纷写了下来。没想到,我竟一气呵成写了五页。后来经过整理,这篇文章在当地的报刊发表了。

经过这次之后,我对写作有了感觉:原来,写作就是把亲身经历的人和事提炼记录下来,并融入自己的感情和感悟。它不是多么难的事情,更不需要搜索枯肠去编造。因为,它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从此,我对写作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不仅将生活的见闻随时记录下来,阅读中看见好的语段也会及时记录下来,以备写作中借鉴。越写越熟练后,我又尝试文学创作,运用文学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将生活中直接的、间接的体验表达出来。

如今,写作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会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爷爷住在塞北的桑干河右岸,以往每年冬天,爸爸都会带我去爷爷家过年。童年的记忆里,桑干河水清澈柔缓,绵延流淌在起伏的山冈。苍茫的田野上零星散布着许多村庄,里面不仅有一排排低矮的土坯房,还有此起彼伏的柴草垛——黄的是麦秸、玉米秆,黑的是红薯秧,棕的是黄豆的秸和叶,大大小小、圆圆长长,密密匝匝地堆叠相连……

平时,乡亲们除了春种夏锄秋收冬藏,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儿——拾柴禾。柴禾是塞北人做饭用的燃料,是仅次于粮食的重要物质资料。那时,爷爷家做

饭用的是土坯砌成的锅台,烧的是大锅,一个人做饭时,还需要另一个人拉风箱。土锅台食柴量很大,每天至少需要半捆的“口粮”,否则便熄火罢工。遇到阴雨天,火难点、烟难排,满屋的烟气呛得人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所以,那时每户人家的屋子里都被熏得黑乎乎的,房顶棚上还倒挂着黑灰尘。出于好奇,小时候的我也曾试着烧火,结果碰了一鼻子灰,成了个“大花脸”。于是很长一段时间,一看到那家家户户烟囱里升起的炊烟,我就跑得远远的,嘴里还嘀咕:“什么时候这里也能够用燃气做饭,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啊?”

由于这种土坯房的灶间堆满柴禾,院四周还有柴垛,防火便成了一件大事。每年,小村子里都会发生几起火灾。谁家要是遇上了火灾,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于是,人们把希望寄托于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四,家家都会郑重地“祭灶”,虔诚地供奉“灶神”。人们在神像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糖烟酒作供品,送上纸画的苹果,意在把灶神的嘴吃得甜甜的,到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时说好话、甜话,保佑一家来年平安。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为了减轻爷爷拾柴禾的辛苦,爸爸从城里买回了柴油炉。柴油炉轻便省事,虽然做起饭来还有一点油烟,但比起风箱的麻烦,已经先进多了。

进入新世纪,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提倡农村建节能环保的沼气池。柴油炉由于灌装不方便,没有多久就被淘汰了。于是,作为村干部的爷爷带头儿,家里第一个建了沼气池,用上了沼气。这既实现了物质循环,改善了家居环境,更节省了时间。多年缭绕在乡村的浓烟消失了,农村人世世代代“烧饭不见烟”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燃料的问题解决了,然而塞北的冬天依旧非常寒冷。数九寒冬,在屋里都要穿得严严实实的。今年年初,家乡下了百年不遇的大雪,已经很久没有回家的我感念起爷爷的冷暖,夜晚竟做了一个梦,回到了桑干河右岸:只见他红光满面地坐在客厅里,一边吃着新鲜的瓜果,一边与人拉着家常,和城里一样,那里竟然温暖如春天……

谁知,没几天,我就收到了爷爷发来的短信:“村里现在开始推广新型节能液化气灶了,秸秆柴垛将变身新能源。用这种新能源,煎炒煮焖样样都行,还能取暖。这玩意儿既省时又干净,比柴油炉和沼气还好使,方便着呢,我们可高兴啦!放了寒假,你来家里看看吧。”

读罢短信,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从土锅台到柴油炉,从沼气池再到新型节能液化气灶,农村的生活发生了巨变,人们更有了节能环保的理念,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不正是新中国60年发展变化的缩影吗?

缓缓流淌的桑干河右岸,经过艰苦岁月的人们正朝着美好的明天大步向前……

从小到大,教过我的老师不少,其中小学的一位教英语的陈老师让我至今难忘。她当时四十多岁,经常穿一件带花边的白色衬衣,走路稳稳的,很大气。听说,她是北京的下乡知青,父母在动乱的年代遭迫害去世了。在塞北与一个村里人结婚生下一个女孩后不久,孩子和丈夫也因病故去了。多年来,她一直孤身一人,生活工作在塞北的小城。

在我们那个小城镇,孩子们是从六年级才开始学英语的。由于之前一点也没有接触过,当时的我们学英语很吃力,许久都念不好一个单词,字母也写得歪歪斜斜的。然而,不管我们的作业也有多糟糕,陈老师总是认真地批阅修改,有时甚至手把手一笔一画地教我们写:“别着急,来,我们再试试看。”陈老师的声音柔柔的,语调也非常恬静,总是能够使我们这群皮猴子安静下来,然后凑到她身边,在她身上散发的独特香味中,开始认真写字。在那时的我们看来,陈老师的身上有一种魔力,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但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她的眉宇间有一丝淡淡的哀愁,怎么样也拂不去。

陈老师有一只特殊的竹皮暖水瓶,很精致。那在当时我们学校里,绝对是一件仅有的稀罕东西。每天,她总是把竹皮暖水瓶轻轻放在讲台旁的小桌子上,然后才开始讲课。当时,我怎么也弄不懂暖水瓶中的水为什么总是热的,更不懂瓶口的那个软木塞子为什么有时会砰的一下自己跳出来。我所能看到并懂得的是,这只竹皮暖水瓶为陈老师服药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她身体不好,几乎每节课下来,都是汗流满面的,一定要吃几片药才能撑得下去。

猜你喜欢

暖水瓶桑干河塞北
塞北桃源桑干河
桑干河(外一首)
塞北月色美
暖水瓶里的秘密
暖水瓶里的秘密
像暖水瓶一样摔不碎的……
四天三夜 LAND CRUISER 200兰德酷路泽探塞北
施大畏连环画选页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暖水瓶
忆塞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