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币产品在香港火爆登场

2010-10-11陈宜飚

市场瞭望·投资者 2010年17期
关键词:海通中资基金

陈宜飚

8月中旬香港资本市场最为火爆的事件莫过于人民币产品的汹涌上市。这—热潮以海通香港公司宣布发布规模高达50亿元人民币的首只境外纯人民币交易基金为高潮。包括汇丰银行、中银香港、渣打银行在内的三大发钞行均力争成为海通的人民币基金承销商——用业界人士的话来说,这是极为重大的事件。

之所以说上述事件意义重大,一是由于中资机构在香港销售基金产品的获批与销售难度圾高;二是境外人民币产品市场的现状急需有大批成熟的人民币机构投资者出现,而海通的产品发售同时在上述两个方面取得了进展。

中资机构产品销售“突围”

在2008年发生金融海啸之后,香港发生了“雷曼迷你债券”的投资者群体性事件。事情源起大批银行机构前线职员向—些不明产品性质的散户销售了大量的雷曼相关金融衍生品,一直到雷曼兄弟破产,这些散户才发现,这些所谓的迷你“债券”根本不是保本债券,而是风脸较高的结构性产品,而银行职员甚至本身也不知道这些产品的性质,便通过种种手段积极向投资者销售。

该事件令这些散户对于金管局与香港证监会的监管工作大为不满,随后,在两大机关的介入之下,大部分银行开始对上述迷你债券进行回购与清偿。

“雷曼迷你债券”事件导致的两个重要结果是,首先,香港证监会对于基金等金融产品的销售与审核变得极为苛刻,有业界人士介绍说,在2009年几乎没有什么基金产品获得香港证监会的审核通过。在这种隋况下,海通的人民币基金在2009年底最终获得证监会审批通过,被视为中资机构的重大突破性进展。

“雷曼迷你债券”事件导致的第二个重要结果是,金管局与证监会要求银行将金融产品销售部分与零售银行业务部门实施物理分隔,并要求银行方面对销售程序进行严格把关,甚至对某些产品要求全程录音——这使得银行方面在选择基金等产品方面也变得非常严格,如果不是特别的产品,很难获得香港的本地银行青睐。

一位中资基金公司的老总私下透露,在香港开展基金产品销售最难的便是渠道。尽管目前内地不少基金公司已经获准进入香港,但是真正发出公募产品的非常少,其中最主要的—个原因便是大量的销售渠道掌握在像汇丰银行、恒生银行、东亚银行或是中银香港这些香港当地的银行手中,而对他们来说,中资基金产品并不为香港投资者所熟悉,需要进行的推介工作难度也更大,即使佣金提升一些也未必会有银行愿意积极推广。

从这个角度来看,海通发售人民币基金同时获得三大发钞行的积极推广,其意义确实重大,这显示出中资机构至少在某些方面,已经突破了香港金融产品销售的“瓶颈”。

人民币境外市场升温

而海通推出人民币基金更为重大的意义是,它释放出—个强烈的信号,即中国政府正有意识地积极培养香港人民币市场的机构参与者,从而为扩大人民币境外市场做积极准备,而这些机构参与者,便是以海通香港这样的中资在港券商或是机构投资者为主—一这也与当下盛传的“小QFII”传闻不谋而合。

所谓“小QFII”,即是指允许境外的人民币以“外汇”形式流回境内,并投资于中国A股市场或是内地的债券市场,业界盛传,由于“小QFTI”的敏感性,其主要操作者将锁定中资券商或是中资在港的金融机构。

回头来看,如果如业界所预测的,小QFII实施主要由中资机构掌舵,那么中国政府就有必要在香港培养出大批有人民币资产实力的机构投资者——海通这次发行高达50亿元人民币的收益基金,难道不是—个强烈信号?

在人民币走向完全自由兑换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需要培养出一个庞大的境外人民币市场,这个市场不仅仅是居民存款或是企业人民币存款这么简单吗(这是现阶段境外人民币存在的主要方式),它是需要由人民币债券市场和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市场等多元化产品组成的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资本市场——在这个市场上,通过众多国际机构参与者的市场活动,才有助于形成一套由市场力量定价的利率与汇率机制。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可以看得更明白,不论是称之为人民币国际化,还是境外人民币市场的发展,都需要有一个庞大的人民币市场存量和众多的机构参与者。

从市场存量现状来看,目前香港市场上的人民币存款总量只有约900亿元,规模并不大,不过这并不难。早在推出人民币基金之前,海通便获得内地有关部门批准,以人民币方式向香港公司注资8.7亿元人民币,笔者估计,未来的香港中资机构会通过类似的方式不断向香港市场注入人民币资金。

期待人民币机构投资者

对于中国来说,要增加香港的人民币存量并不难,但现在难的是如何培养出大量的人民币产品的机构投资者。这些机构投资者不仅需要有强大的人民币资金实力,而且最好是中资券商或是中资金融机构,以便有能力在境外市场上掌握主导权。

有一位资深的中资金融机构主管在不久前的茶会上与笔者交流时感慨地说,金融海啸后中国持有的外汇储备大量贬值,令官方一些部门感受到人民币国际化的巨大压力,但同时,中国如果完全开放人民币,又将面临巨大的金融安全,这均由于中国缺乏比较强有力的金融机构。

从这个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中国政府应该进一步培养更多像海通这样的人民币产品的机构投资者,并逐步壮大这些中资机构的市场实力。其实金融界对此也颇有期待,各大海外中资机构均在跃跃欲试。

就在海通宣布发布人民币基金的后一天,交银国际也宣布推出新一项人民币业务,即用人民币买港股,客户在交银国际开立人民币保证金账户后,存人人民币作为抵押资产,获得等值港币用于投资港股。这样一可免去兑换成本,二可共享人民币及港股的升值潜力,同时可盘活人民币买卖港股,即使客户不投资股票,也能按月收取人民币活期存款利息。而早在交银国际高调推出人民币港股买卖业务前,刚在港上市的国泰君安国际也于7月23日推出类似服务。国泰君安国际执行董事李光杰向媒体透露说,上述安排“增加了证券业务交易量”。

香港政府方面也在积极配合,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已经宣布,将会力推人民币定价的金融衍生品,甚至有可能在香港推出人民币定价的股票。

笔者相信,海通等中资在港机构的努力将会促进整个海外人民币存量的增加,并壮大中资机构的实力。随着境外人民币产品的发展,香港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将会加速建立发展,届时市场上所有的产品利率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这对于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将具有决定性的发展意义。

猜你喜欢

海通中资基金
中资油田服务企业海外投资和市场开发策略探讨
爱它,就放它回家
海通集团内审质量提高途径思考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后50名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后50名
私募基金近6个月回报前50名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50名
本 期 导 读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