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彰显中职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2010-09-17

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 2010年3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中职

黄 勘

[摘要]本文阐述了人文性的丰富内涵,指出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针对中职生的相关特点,强调彰显人文性有助于建构精神家园,为未来指明方向,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渴望,推动他们积极投入学习生活,不断完善心灵,创造个人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职生彰显人文性

“没有劳动的生活是罪恶,没有艺术的工作是野蛮。”作为社会性的人,大都须有一个任务或职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便应运而生。语文作为中职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不仅是交际的工具,也是育人的文化。其课程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应用能力,以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为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语文课程有效教学的评价内容,应以工具性目标的达成为主,兼顾人文性。但从现实看来,人文性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固然有一席之地,但往往却因难以“有效”评价而处于被“兼顾”的尴尬境地,如同饭桌上可有可无的点心,并非主菜。当然,“有聊胜于无”也许是一种无奈,甚至有人称之为“务实”。其实,缺乏人文性的教育与“务实”相距甚远。目前,社会正处于信息化、知识化、民主化、国际化的时代,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包括社会自身都在发生根本的改变。人从过去的工具人、经济人。发展到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人、文化人,人的各种价值都应得到充分肯定,人与人的相互交流与认同都应得到更好的实现,自信、平等和价值成就感等现代国民素质都应得到更广泛地提升。而语文学科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人文资源,如果在教学中不彰显人文性,作为人文教育的主要阵地便会自行沦陷,人的价值将何以体现?因此,没有体现人文性的语文教学可以说是“野蛮”的教育。

一、人文的涵义

《辞海》注:“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借助于意识和语言而存在,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和符号系统。是一个民族、一个群体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它集中体现为:以人为本,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言之,人文就是重视人的文化。人文知识大量产生于、渗透于文学和艺术之中。毫无疑问,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应当突出其人文性。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广义是指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的体现。是人类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反映。狭义则主要是指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性是人文性的基本内容。语文首先是中国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与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是相辅相成的。以此为导向,语文课程旨在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母语和中国民族文化的热爱。

如果仅仅如此,还不足以彰显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已历经数百年,它是动态的、不断丰富完善的。现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是作为人文主义的核心,包含人文关切和科学理性,体现为尊重生命及个人独特价值、关怀自然及文化优秀传统、认同人的集体性、宽容及真诚合作。而人文精神的科学理性是指不懈追求真理的热情、运用逻辑、常识或科学方法进行论证和怀疑的理性能力、自我反思和批判的愿望和能力。很显然,人文精神关注的是人类共有的利益,强调生命价值是所有努力的结果。人文精神不排斥对科学理性的认同,因为人文关怀和科学理性代表人类思想统一性的不同方面。以人文精神为基础的教育旨在塑造人的个性和完善人的心灵,希望通过素质训练使人的心灵获得解放和自由,臻于理想状态。

二、人文性对于中职语文教学的意义

中职学生往往是中考的失落者,他们的基础普遍较差,学习观念淡薄,纪律涣散,大多数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即使个别有上进心的学生也会因集体的松懈而被同化。加之态度差,教师无不痛心疾首。就语文而言,很多中职生甚至连一篇课文都不能用普通话流利地读完,写作文错字连篇,行文或如流水账,或语句不通,或内容贫乏无深意。但即便如此,根据多年的中职教学实践,语文在诸多学科中还算是学生较易接受的学科,笔者认为最主要是因为语文贴近生活,贴近人类情感,容易引发共鸣。概而言之,就是语文蕴涵了丰富的人文性。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的人文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教学中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除了在大量的文本作品中理解、感悟人文性,教师还大有可为。基于中职生对学习不够热情的原因在于基础薄弱、消极散漫,他们大多不指望在求学生涯中继续跋涉前进,往往把中职文凭当作学历的终点,因此缺乏动力、有心无力,对前途几近丧失信心。因此,中职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激起他们的进取渴望,而人文教育则可以帮助他们重建已日渐枯萎的精神家园。这是因为,人文性关注与追求人自身的完善是密不可分的,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每个人都是具有自身价值的,这也是人的尊严所在。中职生具有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只是处于潜伏的状态,需要唤醒,需要加以发展,教育就是把他们从自然状态中唤醒、使之发现人性的过程,他们会因此而找到改造自身的力量和源泉。尽管困难重重,但中职教学少了高考这根指挥棒,环境反倒显得宽松、自由,没有了考试的压力,不用拼得你死我活,教师也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在语文教学中彰显人文性就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

如前所述,语文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对相关文本作品的阅读与欣赏,培养学生对汉语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文以载道,母语作品中所承载的重要的民族精神。如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坚韧顽强、不畏困苦等优秀品质,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健康丰富的情感。文学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培养人的诗意及良好的审美趣味。使之理解古往今来高尚的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增强对消费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堕落意识的批判和抵抗力,真正感受和体验到人性的美好和不可让步的尊严。

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在人文教育的方法上,切忌简单的“灌输”与“说教”,这也是由人文知识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人文重在感悟,作为一种反思性、主观性和个体性的知识,它所期待的并非只是简单的掌握和运用,而是期望能够引起学习者真正的关注与思考。所以,有效的教学方法应是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认真体察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多启发、多探讨,促使学生不断反省,不断进步。

当然,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成果无法量化考核,只能采用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的方式。甚至有的时候不能指望人文教育在每个学生身上都有显著的影响,或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人文的力量可以刹那间让人苏醒,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却只能通过反复的、有效的教育才能实现。因此,不能以功利的、反人文的眼光看待人文教育。人文主义确立了人类文明的一个基本假设,即可以通过教育塑造人的个性,完善人的心灵。“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对此,中西方都对人文教育寄予热望,只是视施教内容不同而异曲同工。

还需要说明的是,彰显中职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并非撇开其工具性。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与根本,但没了人文性,语文便会成为僵化的文字和机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基本属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从中职现状出发,应加强语文的双基训练,提高学生掌握语文工具的能力,并藉此提高文化素养。同时,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勤劳质朴、诚实守信、艰苦奋斗、敬业爱岗、勇于开拓等高素质劳动者的优秀品质。人文性侧重于中职学生的精神建设,有利于他们在校的学习、做人,更有利于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及个人价值的实现。在目前教育缺乏人文气息的社会大环境下,彰显人文性更显迫切。通过人文教育为中职生建构他们赖以成长和发展的精神家园,促使他们积极努力,他们未来的生活才会“更幸福、更有尊严”。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