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除滋生假新闻的土壤

2010-09-14钟克勋

新闻爱好者 2010年15期
关键词:假新闻职业道德

钟克勋

假新闻扰乱人们的视听,有些甚至对国家和社会产生恶劣的影响,因此,新闻打假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假新闻的泛滥,是一些媒体商业利益取代公共利益的一种直接反映。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某些传媒正在走向堕落。假新闻从表面上看是媒体和从业者责任意识的弱化,从深层次剖析,实则是新闻队伍职业道德的异化。

假新闻越打越多让人担忧

今天,新闻真实性的核心价值观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假新闻的防线不同程度地被一些媒体和从业人员冲破,媒体商业化运行中泛滥的假新闻正加速地侵害着公众的权益空间,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正在下降。

假新闻层出不穷,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综观2009年,假新闻作者有专业记者、职业写手、内容涉及多个领域,或道歉或默认也反映了媒体的不同态度,反映了新闻失实的多重面相。”①假新闻泛滥实在让人担忧,2009年9月初,曾身为记者的朱某在博客及网络论坛上痛切地忏悔,“自曝自己曾在七八年前的短短两年时间内,在北京、广东、湖北等地主流媒体上发表了80多篇假新闻,有不少还被中央级大报采用和转载”。受众稍加注意即可发现,现在媒体表现出来的假新闻,除了明显的“造假”,像每年各专业杂志曝光的那些外,还有很多或明或暗的、真假掺杂的虚假新闻。

《新闻记者》每年评选十大假新闻,希望能堵截假新闻,但经过9年的努力,他们不得不发出“尚未见到胜利的曙光,可见新闻打假之难”的感慨。假新闻是一种公害,且不说各专业杂志专门收集曝光,批评其社会危害,就是一个新闻从业者,当其良知发现的时候,对欺骗公众的假新闻也在痛定思痛。正如曾为造假而后悔的朱某称,“他无时不为曾经做过的这些错事感到后悔,他终于鼓起勇气自揭旧丑的目的,一是让内心得到忏悔,二是呼吁新闻单位加强新闻审查,杜绝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②假新闻天天喊打,却越打越多,可见,目前的新闻队伍不仅仅是道德缺失,而且职业道德也在异化。

新闻的核心价值是真实,新闻的生命是真实,坚持真实性原则是新闻传播雷打不动的纪律,假新闻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新闻界的“毒瘤”,必须坚决打击和有效杜绝。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是新闻事业的性质所决定的,无论是国际国内,还是政府和行业,都有很多相关的法规和要求。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有关重要讲话,以及新闻行业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等,都把“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在2009年10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媒体“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他强调说,“对各类媒体来说,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各类媒体要被公众广泛接受、受社会广泛尊重,不断提高公信力和影响力,就应该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总书记的讲话一针见血,点到了新闻事业的命门。

新闻对社会有强烈的引导功能和干预作用,特别是对公众在事物的认识和判断上,人们对客观事实的认知和对信息的筛选往往要通过各种新闻信息的提示,其干扰是显而易见的。对充满信息的当今社会,作为“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③。一些受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新闻,对公众心理和意识的形成更有催化的作用。在当今信息社会时代,人们总是通过新闻信息来认识和把握社会变化,表达意志和愿望。因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更是不能有丝毫的动摇。

国内外关于新闻队伍职业道德的准则、原则等,都严格制止假新闻,把新闻的真实性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去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三次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下文简称《准则》)第三条不但首先强调“报道应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而且还提出了4条细则详细规定“新闻真实性原则”。毋庸置疑,新闻报道的求真去假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内涵和外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

职业道德具体体现着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从业人员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行业要求,也是社会道德对新闻记者这一职业的诉求,因此,新闻工作者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媒体进入商业化运作时代,加强新闻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全面提高记者、编辑的道德素养,是新闻事业切实承担社会责任,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新闻信息的基本保证。可见,假新闻是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绝不允许滋生的,新闻从业者应当自觉鄙弃假新闻,在新闻传播中保持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才能树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

要正本清源需消除滋生假新闻的土壤

长期以来,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新闻行业,对假新闻的批评和制止从没间断过,都竭力遏制假新闻以增强新闻的社会责任。笔者认为要正本清源,防止新闻职业道德的异化,毫无疑问,必须清除滋生假新闻的土壤。

假新闻的滋生一言以蔽之,即是利益的驱使。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无论是新闻媒体对真实性的忽略和新闻炒作,还是一些记者违心编造假新闻,无疑都是利益作祟,职业道德异化所致。

每年曝光的假新闻,其载体往往是市场化媒体,而传统的主流媒体党报党刊党台极少。由此可见,在社会意识这个天平上,前者的商业砝码重于责任砝码,更看重小集团的经济利益;后者往往比较注重自身的责任,在谋求自我发展的同时,能坚守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主观上不会留给假新闻滋生的土壤。

假新聞滋生和传播的“罪魁”主要在媒介,我们在与媒体人士的交往中都能清楚地感觉到,商业化媒体要在竞争中去求生存、谋发展,往往把利益杠杆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媒介要获取更大的利益,争取更多的受众,其经营者们就不得不千方百计制造看点,吸引人们的眼球,因此,对假新闻也就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让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了。一些案例证实,有些假新闻,媒介组织把关人稍加注意就可避免,但却让其堂而皇之地出笼了,并作为重头报道,各家媒体纷纷转载。

像这些没有可靠信息来源的所谓“新闻”,就媒体的运行环节而言,即使记者道听途说,提供了不实之作,编辑在编稿中也可以核实,如果编辑这关失守,最后值班审稿的负责人还可把关,把事实弄准确。可见,很多假新闻都是媒介组织听之任之而成,他们抱着增加自己媒体的看点或者以侥幸心理发出去再说,大不了做个检讨而已,作为便捷的网络媒体,如果有人揭发是假新闻,取下来就是,但对自己媒体的“眼球效应”却远远超出一个不痒不痛的检讨。《2009年十大假新闻》编者不无感慨地说道:“以往造假,往往是个别媒体‘单兵作战;而2009年涉假,却是众媒体‘协同作战,真是咄咄怪事!……几乎每条假新闻,都能排出一长串的涉假媒体名单!”正如有人所言,这是媒体的职业道德失范,受利益驱动而丢弃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所以,强化媒介组织把关人的责任意识,是消除滋生假新闻土壤的有效途径。

假新闻为何越来越多,从记者个体而言,近年新入道的一些新人受浮躁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商业意识支配下,没有能培养起过去老一代新闻工作者那种脚踏实地的职业精神和敬业作风,把从事的新闻工作只作为一种挣钱吃饭的谋生手段,所以对新闻采访深入不够,对新闻真实性防线守护不严,结果让一些似是而非或者道听途说的事变成了“新闻”而见诸媒体。另外,因一些媒体分配不公,年轻的记者编辑在同一单位不能与老员工同工同酬,收入低下,只有多发稿、多发“抢眼”的稿件,为供职媒体提高影响力而努力,才能使自己争取到较好的生存环境。更有甚者,干脆搞点有轰动效应的“新闻”,提高自己在单位的地位。为此,对深入采访、核实新闻的真假,他们从心理和行为上自然也就要打折扣了。为此,优化新一代新闻工作者的“生态环境”是防止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异化、铲除假新闻土壤的又一个有效途径。

对症下药方可遏制假新闻的泛滥

多年来管理部门不间断地对新闻队伍治理整顿,各种文件、办法不少,学习活动连续不断,这虽然很好地规范了新闻媒介的新闻采编、播发等行为,但是人的天性是趋利的,如果各种制度和监管措施没有落到实处,不但难以遏制假新闻,可能还会更加泛滥。因此,新闻管理部门还应在当前新闻行业的改革中对症下药解决好以下问题:

强化业务学习是培植新闻职业道德之本。强化新闻工作者的学习,从思想意识上构筑好新闻职业道德基础。因为思想意识是职业道德演化的条件和承载之道,有效的学习是从根本上防范新闻职业道德异化。

在当今市场经济形态下的商业化环境中,社会的诱惑比以往更多,年轻人比老一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压力都更大,心理更浮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新闻工作者只有不断地学习,培养良好的思想意识,才能保持良好的道德水准。当然,这种学习不是说教式的形式主义,而是应通过人文精神、新闻事业的社会责任、社会对记者的角色诉求等方面思想理论、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活跃自己的思维,增强认识世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等,进而构建起新闻从业者应有的职业精神和道德修养。

目前,党中央正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适应当今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的世界潮流,新闻媒体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有力助手,应走在社会的最前沿,构建学习型组织,强化新闻队伍的职业道德修养正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强化新闻业务监管进而优化“源头”。假新闻越来越多,新闻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现实社会中,新闻媒体占有强势话语权,他们在监督其他各行各业时积极有力,而对自己的监督却很不到位,出了有悖社会责任的问题,往往通过媒体的自身优势,把舆论影响降到最低,甚至不了了之。为此,各类媒介主管部门应少点口号、多点监管措施和处罚,少点庇护、多点公正,对假新闻的制造者,无论单位还是个人皆给予量化处理。对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不但应取消当事者的新闻从业资格,而且还应对媒介停刊、停播整顿,只有单位受到重处,才能重构新闻真实性防线,从源头上堵住假新闻。“建构制度化的新闻监管体系是防治虚假新闻的关键”,“尽快成立新闻评议会等对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组织,是当前防治虚假新闻的有效途径”。④新闻媒体不能只监督别人,也应接受社会的监督。新闻工作的社会责任要求新闻行业必须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才能使新闻工作者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忠于职业操守、履行职业义务。

构建合理的分配体制激发职业精神。目前,不少新闻单位分配制度不合理,一个单位几种分配制度,年轻的合同制聘用记者、编辑打主力,跑断腿、累断腰,收入却远远低于那些不干活的人。近期,尽管新闻传媒的改革搞得很热闹,但从一些改革方案看,“老人老政策、新人新政策”的分配原则,使年轻人得到的仍然是不公正待遇。其結果,势必挫伤年轻记者、编辑的专业理想和职业精神,在利益心理的支配下,最终新闻的职业道德防线于无声处慢慢地被消解,假新闻自然难以遏制。

分配制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到人的工作态度。新闻工作的个体性劳动特征,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品质直接左右着新闻作品的制作和播发质量,一个媒介单位如果分配太错位,把年轻人的收入压得太低,势必引起新一代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异化。新闻媒体是党和国家的公共服务机构,而不是某些单个小团体的私有产业,尽管长期以来我国提倡媒体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但它始终是国家的公共产业,且肩负着传播党和国家、人民的声音,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因此,构建媒介合理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促进我国新闻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注 释:

①陈强、郑贵兰:《新闻失实多重面相》,《新闻战线》,2010(1)。

②④唐远清:《防治虚假新闻的关键靠制度化的新闻监管体系》,《新闻记者》,2010(1)。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6页。

(作者为西南民族大学新闻系教授、系主任)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假新闻职业道德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司法职业道德》课的教学探讨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反转新闻”与假新闻、失实新闻之辨析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互联网时代假新闻的成因与遏制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