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

2010-09-12

决策 2010年5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四川省体系

李 虔 顾 新

四川省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

李 虔 顾 新

分析了知识创新体系存在的若干问题,阐述了四川省建设知识创新体系的目标和任务,最后指出充分发挥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知识创新作用的措施。

大学;科研院所;知识创新体系;建设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以信息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网络化和数字化的进步,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空间和海洋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知识化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知识和技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创新已经成为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在未来的经济环境中,知识会成为关键性的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要想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知识经济的建设,战略的核心就是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

本文认为,知识创新体系是为实现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创新能力,而建立的以科学研究为核心,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执行主体,以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转移为功能的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综合体系,是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有机体。其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为创新提供知识和智力资源,使创新技术内化于经济增长中,是提升某一国家或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一、四川省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的障碍和问题

2009年,四川省的创新能力得分和在全国的排序可以由表1看出。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格局,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由高到低分布。创新能力各要素在不同的地区间分布不平衡。四川省的创新能力与东部或者中部地区各省的创新能力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虽然客观上有本省经济不发达、对科研投入不足的原因,但是从根本上来讲,我省现行的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存在着诸多弊端。

1.长期以来,由于观念上的偏差,四川省内存在科研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状况。科研院所长期承担着研究开发的重任,而高校主要担负人才培养的任务,其进行基础研究的能力被忽视,致使高等院校因为科研资源的限制,只能承担有限的科研项目。

2.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关系存在问题。

首先,省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缺乏合作。知识创新体系中包含一定数量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经济利益的存在促使科研院所自成体系地从事创新活动;而高校由于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要按照学科的设置来进行知识、技术创新。由此来看,二者分属于不同的管理体系,而且从事创新活动的动机是不同的,因而在合作方面就有了一定的障碍。此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由于功能趋同,必然存在着机构设置重复、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的情况。

其次,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存在对科研资源竞争的状况。由于进行科学研究的资源 (科研基金和科研人才)是有限的,高校或科研院所要想进行某项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科研资金作为维持创新活动运转的物质保证,需要掌握高科技的科研人员从事项目的开发与管理,这样就会在创新主体之间展开对科研资源的竞争。按照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必然会有高校或者科研院所的利益遭到损害,这对知识创新体系来讲是一种无形的损失。

表12009年各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指标得分排序一览表

3.由于长期以来忽视了大学的科研实力,导致四川省内一些研究型高校内博士、硕士和学士相交叉的学术梯队和先进的科研设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资金短缺和顶尖学术人才的缺乏导致高校原创性的科研活动不能顺利开展,只能承担部分辅助的科研活动。

4.大学仍过分的强调应试教育,忽视了创新教育。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市场看重的是个体间的差异性和特质性。而现行的教育方式不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因材施教,忽略了一批创造性的人才。而且,大量的应试教育的存在,使学生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应有的动手和实践能力,这样高分低能的学生,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的需要。

二、四川省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及任务

四川省自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以来,在促进创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从总体看来,四川省的知识创新能力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面对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导的知识创新体系,对实施科教兴川,促进四川省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四川省知识创新体系的发展目标

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使知识体系的创新成果能够很好地进入经济活动中,改变创新活动游离于经济活动外的现象,解决创新与经济相脱节的问题,并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来优化知识和技术资源的配置,发挥创新成果的潜能;加大财政对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成果的经费投入;营造良好的区域环境,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在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实际需要的框架下,加速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使其成为四川省创新的支撑点,实现知识成果与生产力的最佳结合,发挥创新体系的优势。

(二)构建四川省知识创新体系的主要任务

1.由于知识创新过程没有很强的计划性,在创新成果产出的过程中,就会有失败的风险,并且难以出现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它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和相对宽松的创新环境。在未来推进四川省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中,要加大财政对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成果的经费投入。

2.为了加快以知识创新体系为基础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体制。推进科研机构的转制调整,应用开发型的科研机构应转制为企业中的技术研究中心或者技术与中介服务机构。

3.省内高校应贴近经济建设的需要,着手解决应试教育和创新教育之间的矛盾,改变单纯追求“应试”结果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能力。为此,高校要模糊各专业间的界限,加强具有综合性和应用性知识的教育,并且多培养学生动手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要积极地同科研院所进行科技合作与交流,促使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跃上新台阶。

4.四川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功能应不断扩展。高校和科研机构应成为创新活动的主要源泉,为创新体系内部的创新主体(企业)提供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和技术咨询等服务,成为科技创新中的研发主体,推动区域科技创新的进程。

5.我省人才资源丰富,其中两院院士57名,专业技术人才160万人。如何用好人才是个大的课题。要建立先进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合同制的高薪聘用、研究成果评估与职称评审结合、技术入股和期权激励等形式,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和使用创新人才,为四川省的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储备一批门类较全的科技人才资源。通过先进的人才使用机制,实现人才的优化组合,为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做出贡献。

三、充分发挥大学及科研院所的知识创新作用的措施

知识创新体系中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地,是实现技术成果转移的生力军,很多原始性的创新成果都源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四川省要取得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就必须践行“技术就是经济”理念,加强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增强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知识创新体系建设服务的功能。

1.“985工程”的提出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的出台,都把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也表明,高等院校已经成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力量。建设知识创新体系,就是要将研究型大学纳入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科研环境好的优势。要引导并重点支持省内的高等院校,如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学校的发展,使这些研究型大学从四川省经济发展的科技需求特别是产业结构优化中寻求突破口,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在发展四川省的传统主导产业的基础上,更要面向新型产业,围绕节能、环保、智能制造、健康、创意、网络、非动力核技术等产业,通过市场需求引领产业发展。

2.建设四川省的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围绕四川省中长期规划,加大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的建设。要加强高等院校的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高分子材料工程、生物治疗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绿色化学与技术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

3.重视科研体系的建设进程。在国家财力有限的前提下,要改变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各自争夺资源的状况。由于高校在知识创新方面领先,科研机构在应用研究方面有专长。要通过鼓励科研机构进入高校、与高等院校合并或通过其他形式的合作,形成科学研究体系,围绕区域发展的需求开展前瞻性的技术开发,加强资源共享,加快知识的整合和共享过程,最终促进创新资源的持续更新。

4.对于四川省内的中科院成都分院等中央部署公益类的科研院所要实施体制改革,凡是有能力进入市场的公益类科研机构要进入市场,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科研体制;对于需要国家支持,无法从市场上获得回报的公益类科研机构,在转变机制的基础上,要加大科研开发新技术的投入。此外,还要围绕省内优势产业,以技术攻关等形式,吸引省外相关科研院所来川设置分机构,以项目形式支持各项研究,来提高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和研究开发实力。

5.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这种核心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媒介才可以实现。期刊作为学术交流的媒介,通过传播与储存作用,可以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由于期刊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反映了某一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引导人们关注最新的创新进展并积极地应用于实践,所以在未来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期刊质量的提高,使科技期刊成为指引创新方向的标志,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

6.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的专业实力。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但是由于体制方面的弊端和观念上的陈旧,科研人员大多数集中于研究机构中,高校内的科研人员数量较少,而且知识创新体系内部尚未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四川省应按照“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加强高校内部的人才交流,使各类人员找到适合自身特点和才能的领域,在知识创新体系中实现“人尽其才”。同时,也要创造条件让科研人员走出高校和科研院所,到企业做技术兼职,发挥技术传播员和指导员的作用。

7.推行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推进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充分发挥高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优势,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要尽力培养学生对创新的兴趣,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这样就为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培养了大批的创新人才,为本地区创新水平的提高储备了力量。此外,也可以出台一些招收特殊考生的政策,来鼓励创造性人才进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2009年,四川大学提出面向全国招收奇才的举措,这一做法对推行创造性的教育来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 左占平,张灿,赵朝霞,好杰.谈高校知识创新体系与科研成果转化 [J].商业经济研究,2007,(24):72-73.

[2] 夏海兰,杨华玲.中国知识创新体系存在问题探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18(4):45-48.

[3] 柳卸林,贾蓉,游光荣.建设科研与教育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J].国防科技,2007,(10):37-43.

[4] 郑世珠.刍议高校在知识创新体系中的定位[J].引进与咨询,2000,(1):20-21.

[5] 肖洪武.加快建设科研与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8,8(5):90-93.

[6] 马殿富.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的定位与面临的挑战[J].计算机教育,2007,(3):4-6.

[7] 吴晓芙.发挥特色学科优势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做贡献[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1):116-118.

[8] 耿玉敏,张琦.浅谈知识创新体系中科技期刊的功能作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21(3):125-126.

李虔 (1986-),女,山东兖州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顾新 (1968-),男,四川郫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后,经济学博士。共同研究方向: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四川省体系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2010年全国农机科研院所长会议纪要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