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商文化与市场经济

2010-09-10董立新

中国商论 2010年1期
关键词:儒商同仁堂儒家

董立新 /文

(作者系山东省庆云县委书记)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联合宣言: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要生存,必须回到两千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汤恩比博士也曾说过:“21世纪拯救人类的,只有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大乘佛法。”而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在联合国的《人权宣言》和1993年世界宗教领袖们通过的《世界伦理宣言》中作为基本原则为各国所接受,成为普世共尊的行为观,这表明儒家思想在今天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起着重要指导和积极的影响作用。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儒学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民族性格以及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现在还在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儒商文化博大精深,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归结起来体现在一个“德”字上。市场经济是满足人类需求的经济,而儒(人需)本身就是对市场经济最好的诠释,儒学更是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持续发展的科学指导。简单看,儒商文化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就是“德”与“财”之间的关系。

那么,“德”与“财”之间究竟是个什么关系呢?早在两千年前,儒学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中就有精辟的阐述。《大学》云:“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明确说明了“德”与“财”之间的关系,就好比一棵树,德是本,财是末,意思是说“德行”是树根,“财”是枝叶花果。

如果进一步探讨“德”与“财”之间的关系,这句话还告诉我们:一个人或企业如果有德(即“德”),自然会吸引聚集各类人才(即“人”),有了人才,就能发现、培育、保持、扩展市场(即“土”)。在古代,我们是农耕社会,“土”指土地,因为有了土地才能生产财富。现在是商品社会,“土”指市场、商机,一旦抓住商机,诚信经营自然能获得财富(即“财”)。你有人才,又有市场,自然钱会追着你跑,财源滚滚而来。有了财富,就企业而言,就有能力解决员工福利,提升产品质量,开发新的产品;就政府而言,就有能力解决民生问题(即“用”),就有能力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所以我们说“德”是大树的根,“财”是大树的枝,根扎牢了,树自然会枝繁叶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而财生”等等。经济的繁荣发展,财富的获得并不是终点。儒学典籍又进一步教导我们怎样永续循环发展好“德”,提高“财”的合理利用与再次获取,也就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对企业而言,就是怎样做成“百年老店”。《大学》中说“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关键是财富的分配和使用。作为企业,如果把财富用在产品品质提升、用在回馈消费者、回报社会上,人们就会带着微笑、心甘情愿地再把钱捧给你,因为你赢得了客户的心。如果把财富用在提高员工福利上,让他的家庭没有后顾之忧,他就会一辈子跟着你,你将获得的不只是员工一个人的心,而是他整个家庭的心。你们聚集的将不只是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而是众多人的智慧和力量。因此,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家德行越深厚,财散得越多,人才就会聚得越多,市场就会越大,财富就会更多,这样繁茂的财富树,就会硕果累累。以前中国民间崇拜的财神是范蠡——陶朱公,数获致千金,而每富则“分散于贫困疏昆弟”,因此历史上称他“三散财、三聚财”,也就是“舍得舍得、舍而又得”的道理。早在两千年前,儒家就指出“和为贵”、“天人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人与人、人与自然都应和谐相处。然而今天我们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给人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便利,但由于缺少道德的引导和约束,人们往往以破坏自然环境、破坏市场秩序、坑害消费者利益为代价,以换取一己短暂的经济利益。正如圣人所言:“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如果人们只顾赚钱,将会是什么结果呢?《大学》讲道:“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结果就是四个字“灾害并至”,灾难必将出现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要认识到,有德才能发展,有德才能生存。儒家所倡导的思想道德规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更重要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同样中国市场经济的繁荣、民族企业的振兴也急需从优秀的儒商文化中汲取营养、获取智慧。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德”“财”兼有,也就是“儒”和“商”的完美结合呢?六个字,或者叫五加一,就是“仁、义、礼、智、信”,再加一个“俭”字。

首先,要做到“仁”,以仁存心。

“仁者爱人”。“仁”也就是孔子所说:“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商道来说,爱人、爱护顾客才能赢得顾客,才能拥有市场。中国近代著名的儒商、实业家卢作孚办企业的宗旨是“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生产,富强国家”。这一宗旨对企业的指导意义是超时空的,具有极强的普遍性。

第二,要做到“义”,以义取利。

儒商主张“君子重义轻利”, “以义统利、义以生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要讲正气、讲正义、讲堂堂正正。孔子还教导我们要牢记“见利思义”。

第三,要做到“礼”,以礼规范。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强调这种交往都必须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礼”在市场经济中,则表现为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制度。交易只有在规范的制度下才能正常进行,整个市场秩序才能健康稳定。“礼之体为敬、礼之用为和”,作为企业,对外要尊重客户,正所谓“和气生财”,对内要礼教员工,处处以和为贵,团队气氛融洽和谐,对同行也要公平竞争,共同繁荣,互利共赢。

第四,要做到“智”,以智明理。

市场经济是风险经济,商场如战场,决策与执行决定了企业的命运。靠智慧科学决策、精心管理、坚决行动,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家应学到大智慧,靠智慧经营管理,才能长盛不衰。

第五,要做到“信”,以信为誉。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是儒家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又信”。儒家这种诚信为本的道德准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信誉至上的要求完全一致。对儒家“诚信为本”道德准则的弘扬,将有利于培养和形成人们在市场交易中的信用意识,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企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

第六,要做到“俭”,以俭持家。

经营企业要精打细算,降低成本,这正是儒家的一贯作风。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政在节财”。儒家“节俭自律精神”的发扬,一方面可以促使经营者节约开支,把更多资本投入再生产;另一方面可以养成一般民众的节俭风气,为社会扩大再生产提供丰富的资金来源。

综上所述,当一个企业能做到以仁存心、以义为利、以礼规范、以智明理、以信为誉、以俭持家,就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企业,就做到了以德为本,这样的商家就叫“儒商”,这样的企业必定大有发展、能利益百姓、能长盛不衰。

中国一个了不起的企业——同仁堂就是体现儒商文化的优秀企业代表。众所周知,中国中药行业的老字号“北京同仁堂”,秉承“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和“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德风成就了大业。北京“非典”期间,按国家核定价格,同仁堂非典药方卖出一帖就亏二元钱(原材料价格上涨),同仁堂不发国难财,维持原价。期间共卖出非典药水300万副,这个单品项目他亏了600万。亏600万还要做,为什么要做?因为这关乎百姓的生命安危,因为他叫做同仁堂。结果那一年同仁堂的整体业绩增长37%,不但没有亏而且赚钱。这个个案再次证实了“德”与“财”之间的关系:虽然,同仁堂遭逢市场艰难,但他能急百姓之所急,服务大众的需要,他做到了“仁”;不抬药价,宁可自己吃亏,诚信如初,他做到了“信”;不为私利着想,不趁机发国难财,他做到了“义”;不破坏市场秩序,遵守市场规范,他恪守了“礼”。正是因为同仁堂在困境中圆满了企业道德,演绎了令人叹服的商道,不仅没被拖垮,反而在逆境中一枝独秀;不仅没亏本,反而在艰苦环境中获取利润,验证了儒家经典中留下的教诲:“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同仁堂心中有百姓,百姓最终成就同仁堂。我们心中期待,天下的企业都像同仁堂一样演绎儒商典范,经济繁荣安定的局面必将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儒商同仁堂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清前期扬州儒商的文化投资与文化场的形成探究——以小玲珑山馆主人马曰琯为例
同仁堂知嘛健康空间
同仁堂牌 破壁灵芝孢子粉胶囊
同仁堂的里子和面子
儒一儒商—儒商文化的精神
儒商益宝 挺起民族脊梁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同仁堂牌 破壁灵芝孢子粉胶囊
《扬州儒商志》创新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