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2010-09-05倪超军李豫新赵雪冉

关键词:份额产业结构分量

倪超军,李豫新,赵雪冉

(1.石河子大学商学院,新疆五家渠831300;2.石河子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

【西部研究】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倪超军1,李豫新2,赵雪冉1

(1.石河子大学商学院,新疆五家渠831300;2.石河子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

该文认为1990-2008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主要是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产业结构的变化符合产业变迁的一般规律,但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较低。与全国水平相比,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优势并未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第二、三产业虽具有竞争力,但竞争优势不强,对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是很明显。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应根据各个地区区位、资源、生态和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差异,突出其区域优势,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以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偏离—份额法

一、引 言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近年来,很多学者从不同侧面对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进行了探索,主要集中在对宁夏、重庆、广西、云南、新疆兵团等地区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分析[1-7]。

1990-2008年,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结构更加趋于合理。从三大产业产值结构变化来看,按照当年价格计算的构成比由1990年的34.2∶34.9∶30.9变为2008年的15.6∶48.1∶36.4。1990-2008年间,产业结构变动值达到了47.3%,平均产业结构变动值为2.63%,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地区GDP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6%,二者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然而,经过18年的发展,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从1990年的20.22%下降到2008年的19.38%。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区域产业结构素质的差异引起的。因此,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比较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缩小区域差距,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资料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1990-2008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指标或生成指标的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组成评价指标数据库。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研究方法采用偏离 -份额法(Shift—share Method),该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

根据偏离—份额法原理,区域经济增长分解为三个部分:全国份额分量RSij、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量 PSij和竞争力偏离份额分量DSij,关系式表示为:

式中,Gij、RSij、PSij、DSij分别表示研究区域i在考察期内第j产业的产值增长总量、全国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量、竞争力偏离份额分量;、分别表示区域i第j产业在t0期、t期的产值;、Ft,分别表示全国或上级区域的经济总量;分别表示全国或上级区域i第j产业在t0期、t期的产值。t0为基期,t为末期。

本文首先以全国为标准区域,运用偏离-份额法,得出西部地区在1990-1999年间及2000-2008年间的偏离—份额分析表,以此分析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各产业增长的经济增长效用。其次,再以西部地区为标准区域,计算得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12个省市的偏离—份额分析表,分析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地域差异。

三、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演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西部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总体评价

1990-1999年,西部地区的三大产业变化是比较大的,第一、二、三产业的全国份额分量分别为4 730.85亿元、4 833.76亿元和4 283.48亿元;从产业结构分量看,除第一产业为负值外,第二、三产业均为正值,说明第一产业对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效应为负(-2 116.43亿元),第二、三产业对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效应为正(1 158.97亿元和288.07亿元)。此外,这还说明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是以第二、三产业为主。西部地区的第一、二、三产业的竞争力分量均为负,说明该地区的三次产业不具备竞争优势,区域竞争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第二、三产业的竞争劣势较为突出。1990-1999年,受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的共同影响,第一、二、三产业的总偏离分别为-2 424.52亿元、97.19亿元和-98.75亿元(见表1),说明这一时期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总量增长,而质量上并没有得到相应改善,产业结构极不合理。

表1 1990-1999年西部地区偏离-份额分析表 (单位:亿元)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经济总增长41 601.96亿元,产业结构较上期有了较大改善。2000-2008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加快,全国份额分量高达33 808.88亿元,第二产业发展迅速;第二、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而第一产业与全国相比依然处于劣势,说明这一时期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还是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就竞争力分量来看,第一、二、三产业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特别是第二产业,竞争力偏离份额分量高达7 051.50亿元(见表2)。可以说,这一时期,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明显改善,结构更加合理,这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密切相关的。

表2 2000-2008年西部地区偏离-份额分析表 (单位:亿元)

(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地域差异

1.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差异分析

为进一步真实反映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差异特征,以西部地区为标准区域,重点分析2000-2008年西部12省市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偏离—份额分析表(见表3)。根据计算结果,我们可以把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效应空间差异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产业结构偏离份额为负,竞争力偏离份额为正。内蒙古、广西和西藏等地区属于这种类型,说明这种类型区域的产业结构处于劣势地位,产业具有竞争优势。由于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分量为负,竞争力分量为正,并且产业结构分量的绝对值大于竞争力分量的绝对值,最终导致这些地区的实际增长额大于西部地区的增长额。内蒙古的产业结构分量为-57.45亿元,竞争力分量为2 917.97亿元,总偏离量为2 860.52亿元;西藏的产业结构分量为-22.63亿元,竞争力分量为7.31亿元,总偏离量为-15.32亿元。

(2)产业结构偏离份额为正,竞争力偏离份额为负。重庆、云南、甘肃和新疆等地区属于这种类型,说明这种类型区域产业结构处于优势地位,以快速增长型产业为主,产业不具备竞争优势。由于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分量为正,竞争力分量为负,并且产业结构分量的绝对值小于竞争力分量的绝对值,最终导致这些地区的实际增长额小于西部地区的增长额。重庆、云南、甘肃和新疆4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处于弱优势地位,其产业结构分量分别为70.97亿元、12.46亿元、42.41亿元和25.07亿元,竞争力分量分别为-537.15亿元、-1 151.16亿元、-305.51亿元和-595.56亿元,总偏离量分别为-466.18亿元、-1 138.70亿元、-263.10亿元和-570.49亿元。

(3)产业结构偏离份额为负,竞争力偏离份额为负。四川和贵州等地区属于这种类型。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均处于劣势地位,使得这些区域的经济增长额小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额。四川和贵州的产业结构分量分别为-43.95亿元、-67.88亿元,竞争力分量分别为-1 494.58亿元、-78.61亿元,总偏离量分别为-1 538.53亿元、-146.49亿元。

(4)产业结构偏离份额为正,竞争力偏离份额为正。陕西、青海和宁夏等地区属于这种类型。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均处于优势地位,说明这些地区以快速增长型产业为主,这些区域的竞争力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使得这些区域的经济增长额大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额。以陕西和青海为例,陕西的产业结构分量为115.97亿元,竞争力分量为922.06亿元,使得该地区的总增长额大于西部地区的增长额,总偏离量为1 038.038亿元;青海的产业结构分量为23.35亿元,竞争力分量为15.13亿元,使得该地区的总增长额大于西部地区的增长额,总偏离量为38.48亿元。

表3 2000-2008年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效应的空间差异分析 单位:亿元

2.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格局

内蒙古第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分别为-368.34亿元、305.95亿元和-57.45亿元,说明该地区经济增长是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内蒙古的第一、二、三产业均具有竞争优势,其竞争分量分别为49.11亿元、2 019.30亿元和849.56亿元。

从产业结构的推动效应看,广西第一产业处于劣势,第二、三产业均处于优势,分别带来411.40亿元、-146.59亿元的增长量。从竞争力因素的推动效用来看,广西第一、二、三产业均具有竞争优势,并且第一产业的竞争优势最为明显,竞争力分量达到了134.67亿元。

重庆第一产业处于劣势,第二、三产业均处于优势,产业结构分量分别为-297.15亿元、361.63亿元、70.97亿元。重庆第一、二、三产业都不具有竞争优势,竞争力分量分别为-118.86亿元、-230.13亿元、-188.16亿元。

四川产业结构分量中,第一、三产业为负值,第二产业为正值。其中,第二产业使得该地区的经济总量增长935.27亿元。从竞争分量看,第一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其差别偏离为47.28亿元,第二、三产业均没有竞争优势,使得经济总量分别下降1 105.32亿元、436.54亿元。

贵州第一、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为负值,分别为-284.54亿元和-67.88亿元。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为正值,说明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以第二产业为主。从竞争分量看,贵州的第一、二产业不具有优势,第三产业具有明显优势,其值分别为-116.53亿元、-162.90亿元、200.81亿元。

云南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为负值,第二、三产业均为正值,说明云南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以二、三产业为主。从竞争分量看,云南第一、二、三产业均不具有竞争优势,其竞争分量分别为-47.99亿元、-961.29亿元、-141.87亿元。

西藏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均为负值,表明西藏第一产业处于劣势。西藏第二、三产业的竞争分量均为正值,表明该地区的二、三产业具有优势,特别是第三产业。

从产业结构分量看,陕西第一产业处于劣势,第二、三产业处于优势。从竞争分量看,陕西的第一、二产业具有优势,第三产业不具有优势,其值分别为69.78亿元、878.28亿元、-26.00亿元。

甘肃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为负值,第二、三产业均为正值,说明甘肃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以二、三产业为主。从竞争分量看,甘肃第一、二产业均不具有竞争优势,其竞争分量分别为-11.60亿元、-307.92亿元。

青海第一产业处于劣势,使得该地区经济损失40.46亿元,第二、三产业处于优势,使得该地区经济分别增长62.70亿元、23.35亿元,同时也说明了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以二、三产业为主。青海第一、二产业均具有竞争优势,但竞争优势不是很明显,其竞争分量分别为11.17亿元,67.62亿元。第三产业不具有竞争优势。

从产业结构分量看,宁夏第一产业为负值,使得该地区经济总量下降48.25亿元,第二、三产业均为正值,使得该地区经济总量分别增长66.02亿元、18.77亿元。从竞争优势看,宁夏的第一、二、三产业均具有竞争优势,其竞争分量分别为7.35亿元、94.83亿元、47.80亿元。

新疆第一产业处于劣势,其产业结构分量为-302.29亿元。第二、三产业均为正值,其产业结构分量分别为322.76亿元、25.07亿元,说明了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以二、三产业为主。新疆的第一产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其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拉动效应明显,第二、三产业均不具备竞争优势,使得经济总量分别下降了287.55亿元、293.60亿元。

四、结论和建议

(一)通过对西部地区1990-2008年产业结构演进的考察,可以发现,这一时期,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主要是以第二、三产业为主,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符合产业变迁的一般规律,但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较低。与全国水平相比,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优势并未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第二、三产业虽具有竞争力,但竞争优势不强,对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是很明显。

(二)产业结构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分为4种类型:产业结构偏离份额为负,竞争力偏离份额为正,内蒙古、广西和西藏等地区属于这种类型;产业结构偏离份额为正,竞争力偏离份额为负,重庆、云南、甘肃和新疆等地区属于这种类型;产业结构偏离份额为负,竞争力偏离份额为负,四川和贵州地区属于这种类型;产业结构偏离份额为正,竞争力偏离份额为正,陕西、青海和宁夏等地区属于这种类型。

(三)产业结构对西部地区12个省市经济增长贡献情况表明,各个地区间差别较大,各个产业对于经济增长贡献也是不一样的,这为西部地区各个省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可靠依据。同时,这也说明各个地区要依据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以实现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促进和发展。

(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要根据各个地区区位、资源、生态和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差异,突出其区域优势,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以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西部地区多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但这些地区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区位优势,也就是说,西部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融入国际化思维。如云南、广西、新疆、内蒙古等地区应积极参与东南亚、中亚以及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发挥自身的地缘、资源优势,把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纳入到区域经济合作中去。

具体来看,第一产业,西部地区要根据生态承载力和支撑力较弱的特性,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重点发展生态主导型产业,特别是要建立生态主导型的农业产业体系,加快特色种植、畜牧业、特色瓜果等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第二产业,西部地区要依据各个地区的资源优势,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发展纺织、食品、煤化工、石油化工等产业,依托各级各类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西部地区要积极发挥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区位优势,重点发展文化型的旅游业,发展面向东南亚、东北亚、中南亚和中亚地区的现代物流信息业。

[1]白永平,樊胜利.我国民族自治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对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4):11283 -11284.

[2]刘小鹏,王亚娟,王永洁,王联兵.宁夏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系统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6,(6):915-922.

[3]郭爱君,张惠茹.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9,(1):137-139.

[4]安中轩,徐春华,常艳.西部大开发前后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比较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9-44.

[5]吴文丽,曾雁.重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5):38-41.

[6]顾剑华.广西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效用的差异性分析[J].特区经济,2009,(1):205-206.

[7]樊根耀,吴磊,蒋莉.新疆兵团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1):15-18.

(责任编辑:李 平)

An Analysi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West China

NI Chao-jun1,LI Yu-xin2,ZHAO Xue-ran1
(1.College of Business,Shihezi University,Wujiaqu 831300,Xinjiang,China; 2.College of Economy and Trade,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832003,Xinjiang,China)

This paper,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tatistical figures in the years of 1990-2007,using shift-share method model,first of all,evaluates the domino effect of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West China.It studie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he industrial economic growth contribution,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second and third industries are the main driv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West China between 1990 and 2007, and the change of its industrial structure accords with the general rule of change in industry,but the level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lower.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level,the first industry advantages of West China has not transformed fully into economic advantages,the second and third industries are competitive,but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re not strong and their economic impetus is not obvious.The adjustment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should give prominence to its regional advantages,develop some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and transform resource advantages into economic advantag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West China according to each region's differentia in location,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and social economic conditions.

West China;industrial structure;economic growth;shift-share method model

book=2010,ebook=201

F127

A

1671-0304(2010)04-0001-05

2010-04-08

倪超军(1981-),男,河北宁晋县人,石河子大学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李豫新(1962-),男,回族,河南唐河人,石河子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人事处副处长,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的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份额产业结构分量
帽子的分量
一物千斤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资源误配置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基于瞬时对称分量法的三相四线制D-STATCOM控制研究
分级基金的折算机制研究
竞争性要素收入份额下降机理分析——垄断租金对竞争性要素收入份额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