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盘县特大干旱研究及抗旱救灾的对策

2010-08-15杨德高吕文春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10年12期
关键词:盘县旱情救灾

杨德高 吕文春 王 成

(盘县水利局 553537)

盘县特大干旱研究及抗旱救灾的对策

杨德高 吕文春 王 成

(盘县水利局 553537)

2010年盘县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本文分析了造成灾情的原因,总结了抗旱救灾经验,分析了抗旱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盘县抗旱救灾工作提出了对策。

特大干旱 抗旱救灾 对策

1 旱灾基本情况

1.1 水库工程蓄水情况

全县32座小中型水库中,当时蓄水的有14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1)型水库6座,小(2)型水库6座。小河水库、马跳沟水库现在基本没有水,亮山水库已到死水位以下,为不可调用水。中小型水库总畜水3610.65万m3。清底河水库可调水量333.2万m3,同比下降44%;木龙水库可调水量123.6万m3;同比下降35%;许家屯水库可调水量133万m3,同比下降17%;松官水库可调水量55.13万m3,同比下降6%;哮天龙水库现可调水量30.4万m3。

1.2 人畜饮水及农林牧业受旱情况

全县旱情最严重时段全县共有73.25万人、29.027万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因旱死亡大牲畜3812头;农作物受灾面积 57593hm2,其中,轻旱 46hm2、重旱 8081hm2、干枯49466hm2,减产粮食2.15万t;农业部门经果林受灾面积 5556hm2,其中,重旱 4007hm2,干枯 1549h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156.92万元;林业部门林业受灾面积17660hm2,其中,工程类造林 7380hm2,灌木林 6170hm2,竹林896.7hm2,成熟林3214.7hm2,苗木损失500万珠;牧区受旱面积0.0231万km2;其中,干枯0.008万km2,水土保持林受旱面积846.4hm2,经果林受旱面积510.7hm2。全县直接经济损失58246.89万元。

2 干旱特点分析

2.1 自然条件

盘县位于贵州西部,属云贵高原的中部过度地带,地处滇、黔、桂三省结合部,素有“滇黔咽喉”之称,境内地势呈西北高、东部和南部较低、中南部隆起。东北部的格所河谷海拔735m,相对高差2130m。北部的牛棚梁子主峰海拔2865m,平均海拔1700m,由于地势的间隙抬升和南北盘江支流的切割,形成了境内层峦叠嶂、山高谷深的典型喀斯特地貌。这次干旱中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石漠化地区的人民群众缺水面积大,大多数居民靠组织送水解困。

2.2 气象因素

由于地形复杂,局部气候差异较大,有高寒的山区,也有炎热的河谷区,年均气温为15.2℃左右,年平均日照为1593.8h;境内属亚热带春干夏湿温和气候区。年平均降雨量为1315mm,年内降雨集中在5~10月,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8%。如此气候条件是造成盘县洪涝与干旱交替发生的主要原因。

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信息资料显示:2009年7~12月降雨量为506.6mm,较常年同期少245.6mm。2009年12月降雨量仅2.6mm,较常年同期少14mm。平均气温7.9℃,较历年值偏高1.3℃。除此之外,2009年9月1日~2010年2月2日,盘县均值气温13.2℃,比常年同期偏高2.2℃。降水118.7mm,比常年同期偏少70%。蒸发量382.5mm,是常年同期的3.2倍。2010年1月平均气温9.5℃,较常年值偏高4.4℃。降雨量仅为1.2mm,较常年同期少23.1mm。据2010年2月11日的气象资料,2月上旬城关平均气温16.3℃,较历年同期偏高9.7℃。总体是2009年降雨量总量较常年偏少。降雨多的乡镇达1100mm,降雨少的乡镇仅700mm。较常年平均值少20%~40%。综上所述,气候性干旱是造成盘县本次旱灾的根源所在。

3 抗旱救灾应急措施

3.1 组织领导

灾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抗旱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立即启动了一级抗旱救灾工作预案,成立了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把抗旱救灾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来抓。自旱情发生以来,召开了数十次抗旱救灾工作会议,及时研究对策,安排部署抗旱救灾工作,按照“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和“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一切手段、挖掘一切水源”的指导思想,全县上下采取由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水窖蓄水、深井提水、找新水源点、车辆运水送水等多种办法进行抗旱救灾,要求各乡镇认真分析当地水源情况和旱情的发展趋势,确保重点对象的用水取水需求,千方百计解决群众饮水困难。

3.2 应急准备及预防预警

县水利部门多次召开抗旱救灾专题会议。为保障城乡居民用水安全,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则,充分利用盘县现有蓄水量进行抗旱救灾,保证片区人民取水用水。

3.3 应急处置及灾后恢复重建

盘县抗旱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式中,EIT为压入模量;Er为压入折合模量,文中简称“弹性模量”;Ei、νi是压头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 νs为样品的泊松比。压入折合弹性模量Er的引入是考虑到压入时(后简称弹性模量)压头和样品都会发生弹性形变,其表达式如下:

a.解决饮水困难。由上级有关部门帮助新打水井151眼,应急打井156眼、新建应急提水工程139处、引水工程307处、应急调水工程47处、“五小”工程110处,铺设输水管线761.89km。

b.加大抗旱救灾资金投入。全县累计投入中央级抗旱资金1310万元、省级抗旱资金542万元、市级抗旱资金280万元、县级财政抗旱资金550万元,获得抗旱救灾捐赠款525.47万元,群众自筹投入抗旱救灾资金883万元,乡(镇)及企业投入抗旱资金358万元。

c.加大抗旱救灾人力、物力投入。全县投入抗旱人数44.72万,动用各类抗旱设备701台,动用运送水车辆524辆,抗旱用电113.27万kW·h,用油158.9t、矿泉水211t,抗旱浇灌耕地12591hm2,挽回粮食0.5万t。截至目前,人畜饮水困难数量由原来的受灾高峰值降到了18.23万人、9.6万头。

4 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

灾情发生后,由县委县政府组织开“抗旱救灾捐赠”活动和“情系故土、抗旱救灾”赈灾捐款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抗旱救灾。县水利局向县委信息科报送抗旱救灾信息10条,省、市、县旱情动态信息63条;在红果、刘官、城关等集中城镇醒目地段及各乡镇悬挂标语50条;在县电视台滚动播放抗旱救灾公益广告3条;制作“万众一心、抗旱救灾”专刊1期;在《中国水利报》、贵州省水利网、《六盘水日报》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盘县的旱情、抗旱救灾等情况,让各级关注、支援盘县的抗旱救灾工作。

5 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盘县抗旱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a.盘县现有的蓄水工程老化失修,病险水库多,蓄水严重不足。

b.年内降雨时空变化大,容易出现季节性干旱或几季连旱。

c.集中供水水源不足,水库蓄水量不断减少,部分水库已到死水位,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

d.大面积的农作物绝收,蔬菜、粮食等农作物价格上涨,造成部分受灾群众生活困难。

e.用水矛盾纠纷增多,社会矛盾、不稳定因素增加。

f.部分乡镇旱情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及报送不及时、不准确、不规范,缺乏相应的旱情监测手段,难以为当前的抗旱救灾决策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信息。

g.抗旱经费投入,应急抗旱水源设施,提运水设备、机具,运送水车辆严重不足。

6 今后防汛抗旱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a.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三小”水利、雨水集蓄、烟水配套、节水灌溉、城镇防洪等工程,建设抗旱水源工程、修复水毁工程,逐步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提高现有工程的防灾减灾能力、农村饮水保障能力和农业生产综合能力。

b.采取农业生物措施。利用世行水土保持项目、“珠治”工程等项目,积极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治理土地石漠化,提高土壤水分涵养率,积极发展农业项目,因地制宜选择耐旱作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

c.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步伐。进一步争取国家资金,对17座尚未处理的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工程,确保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d.坚持防汛抗旱并举。未雨绸缪,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应对今后旱情,利用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依靠多年建设的水利设施,采取组织措施进行抗旱减灾,着力解决人畜饮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问题。久旱必涝,将引发地质滑坡等次生灾害,全县仍有17座病险水库没有得到有效治理,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必须警钟长鸣,做好今后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的思想准备,严格实行行政首长和技术人员的防汛责任制,对所有的水利设施特别是蓄水工程进行重点排查,消除隐患,兴利避害,针对没有治理的病险水库采取技术措施低水位或空库运行。各水库管理单位要制定防汛预案,落实抢险物资和抢险队伍,严防死守,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e.积极储备水利工程建设项目。2010年的旱情警示我们,要把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到战略高度,水利工程建设要具有前瞻意识。因此,要超前谋划,坚持“蓄、引、提并举,大、中、小结合”的原则,切实做好“十二五”水利建设规划工作,抓好现有水利基础设施的调查摸底,开展骨干水源工程、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设施规划等工程项目储备工作,争取列入国家投资计划,抢抓机遇建设一批防洪、饮水、蓄水等中小型水利设施,为城乡供水提供水源支撑,力求县城有一个中型水库供水,乡集镇要有小(2)型以上水库作为水源支撑,村寨有小山塘提供水源保障,逐步解决盘县工程性缺水问题,有效地应对今后的水旱灾害。❋

猜你喜欢

盘县旱情救灾
航母救灾
基于不同旱情指数的石羊河流域春旱监测研究
防汛救灾 应急先锋冲在前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任弼时与盘县会议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盘县下屯水电站施工技术措施分析
六盘水:盘县1月份税收实现高增长
云南省旱情信息系统升级及完善
广西:首个水文地方标准《旱情评价指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