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保护性耕作的典型调查与对策

2010-08-15李超

山东农机化 2010年6期
关键词:示范点保护性耕作

李超

关于保护性耕作的典型调查与对策

李超

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传统翻耕、裸露休闲的耕作制度的根本变革,其实质是依靠作物残茬覆盖,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和地表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有机质。推广以“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为主要特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可以减少作业环节,降低作业成本,提高粮食产量,改善粮食品质,还可以扼制秸秆焚烧,减少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为掌握保护性耕作的进展情况,探索其发展规律和途径,笔者对微山县开展保护性耕作的情况进行了典型调研。

一、微山县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基本情况

该县粮食种植面积4.93hm2,属小麦、玉米(水稻)一年两作区,小麦种植面积2.9hm2,玉米种植面积1.67hm2(水稻种植面积0.47hm2)。属半干旱地区、大陆性气候,适合推广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

三年来,微山县先后在马坡乡和欢城镇建立了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示范基地。通过与常规种植地块对比,示范基地经济效益明显:基地小麦比常规种植的小麦抗干旱、抗倒伏,秸秆粗壮,穗大粒实,亩均增产15kg。作业工序由传统的四道合为一道,节省了作业费。肥效利用率高,比常规种植亩均节肥20%。普遍少浇1~2遍水,节省了水电费。同时,示范基地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初步显现:缩短了农时,减少了劳动强度和农田作业用工,促进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增加了土壤有机养分,改良了土质,培肥了地力,遏制了秸秆焚烧,保护了生态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典型调查发现,当前发展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方面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民耕作理念落后。传统的耕作理念是精耕细作,农民在没有看到免耕播种明显效果、没有充分认识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意义的前提下,要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比较困难。二是机具性能差。小麦免耕播种机在作业过程中存在秸秆缠绕、堵塞、通过性差、起垄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影响播种质量和作业效率;其在产品质量、作业性能、适应性以及可靠性等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农艺的要求。三是财政投入还略显不足。宣传培训经费少,给农户的保护性耕作作业补贴太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群众发展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

三、改进措施及建议

(一)扩大宣传,广造舆论。要让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开展保护性耕作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行保护性耕作。要通过建立示范区、召开现场会、举办培训班、巡回宣讲等多种形式,引导、说服、教育群众转变传统耕作观念,形成发展保护性耕作的良好群众基础和社会氛围。

(二)进一步加大机具研制开发与技术改造力度。农机生产企业要切实搞好保护性耕作机具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使用性能,确保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高效性。要搞好产品售后服务,及时吸纳用户反馈的意见,不断改进产品设计与制造工艺,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

(三)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建议各级政府把推广保护性耕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切实把该项工作列入工作日程,制订优惠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议不但要补贴保护性耕作机具,而且要把作业费直补到开展保护性耕作的农户。要设立保护性耕作风险基金,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

(四)坚持以点带面,加快辐射带动。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农业新技术和系统工程,农民有一个认识和适应的过程,农机手有一个学习和掌握操作要领的过程,农机推广人员也有一个研究和探索的过程,要合理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要精心选择示范点,精心设计示范点,精心运作示范点,坚持以点带面,搞好典型示范和技术推广的有机结合,搞好农机、农艺和生物技术的有机结合。要在抓好现有示范点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示范点,加快实施步伐,扩大实施规模,增强实施效果。要成立保护性耕作专家组,成员由农业、农机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组要积极提出技术政策建议,开展技术咨询、指导和培训,加快推广应用步伐。

(五)建立起发展保护性耕作的长效机制。发展保护性耕作,政府补贴只是阶段性措施,最终要靠长效机制来解决。要用市场经济的观念、机制和办法来推进保护性耕作,增强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原动力,即农民的经济效益、农民和农机手的积极性。要以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为突破口,促使他们充分认识和掌握这项技术,从中获利得益,进而辐射带动周围农户应用这项技术。

猜你喜欢

示范点保护性耕作
“小二级”示范点服务职工优秀项目
示范点打造切忌堆“盆景”
宁夏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技术模式探讨
保护性开发利用高铝煤炭资源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
宾县 党建示范点提升农村党建工作水平
耕作深度对紫色土坡地旋耕机耕作侵蚀的影响
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领
草地耕作技术在澳大利亚的应用
保护性耕作机具选型中注意事项
西洞庭湖区免耕耕作模式及其配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