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丧仪中的影戏演出特点及其民俗文化功能探析*

2010-08-15李跃忠曹群勇

关键词:影戏

李跃忠,曹群勇

(1.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2.四川警察学院侦查系,四川泸州646000)

【视角探索】

丧仪中的影戏演出特点及其民俗文化功能探析*

李跃忠1,曹群勇2

(1.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2.四川警察学院侦查系,四川泸州646000)

丧仪时演出影戏,在我国民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习俗。影戏中的丧仪演出有其特殊之处:一方面是有特用于这种场合的“例戏”,以引荐亡灵升天,另一方面是演出的“正本”戏中多带有祭灵、吊孝的情节。丧仪中演出影戏的民俗文化功能是多方面的:借其超度亡灵升入天堂;以其“热闹”丧场;招待前来吊唁的宾客;丧家借其昭示对亡者的孝,显示身份,赢得“面子”等。

丧仪;影戏;演出特点;民俗文化功能

一般认为,中国民众的丧葬礼仪源于原始的灵魂不灭和儒家的孝道观念。儒家提倡以忠治国,以孝持家,大力倡导孝道,这样人们把生养、死葬等量齐观,更有甚者视死葬胜于生养,因而形成了厚葬的习俗。厚葬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如营造豪华墓室,置办大量陪葬明器,大事操办丧事等。中国民间素有丧事喜办的传统,因而丧仪活动中常常伴有歌舞戏曲活动[1]。影戏以其可以“通神”的功能活跃于丧仪中。在丧葬活动中,影戏通常以两种形式体现它的作用:一是在丧葬仪式中演出影戏,一是把“影戏”作为陪葬品,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与亡人相伴[2]。本文即拟对我国民间丧仪中影戏演出的特点及其民俗文化功能作一简要论述。

一、丧仪中演出影戏的普遍性

围绕丧仪,各地形成了不同特色的丧俗。以丧仪中演戏来看,虽然都是演戏,但其“花样”、“插曲”却是各有千秋。如在安徽,富庶人家办丧事时,要唱老丧戏;出殡时,戏班人员还要扮八仙送殡;棺刚落地,扮曹国舅的演员,带假面拦棺跳加官,加官条幅写“乘鹤升仙”[3]。在浙江,死了人后,照例要将“神主”(或称“木主”)牌位送进祠堂,也须演戏,俗称“进主戏”。在笔者家乡湖南永兴一带,则主要是邀“八音班”在灵堂“唱围故”,清唱湘剧段子;而湖南的长沙、东安、湘潭等地则多邀请花鼓戏班在灵前搬演。当然,也有许多地方是延请影戏班前去演出。

丧仪中演出影戏,在民间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陕西古有此俗。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续修陕西通志稿》记醴泉县“风俗”曰:“丧礼好易而少戚,昔年多停柩不葬,葬时多以乐娱尸导灵,花纸刍灵罗列满棚,影戏傀儡,左右对台,连日吊者盈门,聚观者填街塞途,以吊客之多为孝。”又记临潼关山镇丧事曰:“旧俗以演戏为扬名显观,自光绪初书院修成,端人文士力矫其弊。近三十年中,书香人家专以延宾,行三献礼为大孝尊亲,故灯影之戏不如从前之昂贵。”前者明言影戏、傀儡戏同时出现在丧仪中,后者是说民国时期临潼关山镇丧仪因改行三献礼,导致灯影戏在丧仪中演出减少,故其戏价“不如从前之昂贵”,而这也就说明在此之前该地在丧仪时演出影戏是非常普遍的。此俗在陕西一直得以承袭。1990年8月20日晚,姜全子等人在华县下庙乡甘村,考察了潘京乐影戏班为一老人丧事演的一场戏。他介绍说去世的老人是一个独居男人,死后丧事由他的两个侄女操办,同当地其他人家一样,办得很隆重,晚上既请了电影也请了影戏。影戏开场后,艺人在影窗上斜贴了一白纸条,上书死者侄女的姓名,表示这场戏是她们包下来,以向村民们示意孝道。当晚演的影戏剧目是《刘备祭灵》[4]。而且近两年仍是如此。2006年 7月 29日,笔者同窗张军博士等人在陕西华县考察影戏时,便随吕崇德影戏班参加了一次丧礼①本文田野资料为中山大学康保成教授主持的、笔者参与的《我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课题组的架体调研成果。。

湖南衡东县红、白喜事都有请唱影戏的习俗。2005年8月20日,笔者在衡东县霞流镇皇伏垅村拜访了当地著名影戏艺人郑正平师傅,他介绍道, 2004年农历2月他在衡山县永和乡顶方村唱了几夜“丧戏”,丧葬仪式时唱的戏多是宣扬孝行的故事,如《雪梅吊孝》、《董永行孝》等。那次他唱的就是《董永行孝》,另还唱了历史剧《薛刚反唐》。

川北地区影戏有在丧仪中演出的习俗,戏班常演的剧目有《双槐树》、《哭灵·汲水》、《荣归祭祖》、《灵归穴》、《孝廉卷》、《刻碑三打》、《挂画思亲》等[5]。

河北乐亭的习俗则很特别,当地人如生病,为了求神灵保佑自己病体痊愈,常常许愿,病好了唱影叫喜影。但如果病没有好,人死了,据迷信的说法,这个愿不能带到阴间去,还得请影班拿出影人来在死人的棺材前晃一晃,赞上几句死人生前的善事,就算还了愿。因为是在白天进行,所以叫“亮影”。唱“亮影”有着超度亡魂之意[6]。

东北地区有在死者亡灵前演出影戏“荐亡超度”的习俗。戏的内容极为简单,只一个出场人物,几句台词,但由观音来超度亡灵升天的本意表白得很明显(详后)。此外,河南、安徽、湖北等地也都有这样的戏俗。

由于丧仪中演戏太过频繁,引得一些地方官员对此进行严厉声讨,如陕西巡抚陈宏谋在乾隆十年(公元1742年)撰的《巡历乡村兴除事宜檄》中,历数其弊,严厉禁止。其檄文曰:“丧中宴饮,已属非礼;而陕省更有丧中演戏之俗,或亲友送戏,或本家自演,名为敬死,实为忘亲,哀戚之时,恒舞酣歌,男女聚观,悖理伤化,莫此为甚。从前屡经禁止,至今恶习未除,风化攸系,未便因循。嗣后应先从绅士为始,凡有丧事,禁止演戏,违者无论乡保地邻,许其首告。并令教官严切训诫,不时稽查,倘有违犯,即为详究。然后及于齐民,一体禁止。”[7]

二、丧仪中影戏演出的特点

丧仪作为一个特殊的场合,此时的影戏演出也有其特别之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丧仪场合的“例戏”演出不同于婚娶、寿庆等喜庆场合演出。“例戏”是指在上演正戏之前,演出的带有仪式性的短剧,也叫“扮仙戏”,常见的剧目有《八仙贺寿》、《天官赐福》、《三星赐福》等。这些固定的传统仪式剧目,内容一般和“正戏”没有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但和当时的演出场合有着关系。“影戏例戏演出在剧目上可分为‘喜庆’和‘丧仪’用两大类。其中有的喜庆类剧目可以通用于除丧仪外的各种场合,如《天官赐福》、《三星赐福》、《九星献瑞》、《三星献瑞》等,举凡庙会、求神、谢神、生子、婚娶、功名等都可用,但也有些是专门为某场合创作的,如《天仙送子》用于小儿满月、生日,《状元及第》用于取得功名等。至于丧仪则不宜搬演喜庆类剧目了,而另有其它特用于这种场合的例戏如《十白》等。”[8]丧仪中影戏演出的“例戏”,笔者目前收集尚不多,只发现东北、陕西二地区的两个剧目《接引归西》(详后)、《十白》。“例戏”《十白》一剧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华阴县一带,它的演出较为简单。

(二)丧仪时影戏演出的剧目在故事情节上有一些特殊要求,剧中一般要有鬼魂、祭灵、吊孝等场面,如《刘备祭灵》是影戏班在丧仪中常演的剧目。该剧取材于三国故事,演刘备为报弟仇,率兵在犭虎亭大败吴军,威震江南,孙权乃遣诸葛瑾押解范疆、张达往蜀营求和;刘备不允,设灵哭祭关、张,斩杀范、张。这种演出要渲染出一种悲凉、哀婉的气氛,但同时对于剧中的鬼魂要“屏退”,不能让他留在人间作祟。下面以2005年7月20日,笔者同窗梁志刚博士等在陕西省华县影戏艺人姜建合师傅家考察时,搜集的《万历王祭灵》抄本为例作一简要分析。

作为一个在特定场合演出的剧目,其剧情气氛、情感基调是和演出场合相适应的:1.剧中阴风数起:如第四回写关羽助杨司燔杀反将时:“正战中间狂风大作,闪上一红脸神圣,枪挑苏凯一[已]死。”又第六回写万历王:“寡人退朝回宫,忽然阴风荡荡,身后朝靴之身走来走去。”而在第八回则出现了两次这样的场景:“你看,灵前起了阴风,想是将军阴魂到了。”又:“哎呀!忽然间满堂上阴风凛凛。”2.演出时鬼魂(神)多次出场:如第四回中有两次,除上面的的引文外,还有关羽在万历王面前讨封,被封为“伏魔大帝”的情景;第七回也有两次,一次是关羽的“内白:‘三弟赴位来,赴位来。’”一次是张飞投胎转世的杨司燔自刎时:“空中喊叫,想是我的死期到了,罢罢罢,执剑自刎吧。[死魂随关去]”;又第八回杨司燔鬼魂说:“谢大哥龙恩!”。3.出现祭奠场面:第八回、第十四回。4.安慰、屏退鬼魂的办法:祭奠、分封。

此剧为民间艺人编作,在情节上虽然荒诞不经,但却达到了演出的目的,而搬出关羽,并封其为“伏魔大帝”,这也是很有用意的。因在人们观念里,丧仪现场煞气重,秽气多,也有各种鬼怪出入,因此请出这位伏魔大帝来降妖伏魔,驱邪逐疫。

三、影戏演出在丧仪中的民俗文化功能

丧仪中的歌舞戏剧显然不是为了人的娱乐需要,因此时此刻,人们都沉浸在失去亲友的悲痛中,谁也不会有心情、闲情去欣赏。丧家之所以要在丧仪中用歌舞,搬演戏曲,是因为此时的歌舞戏曲演出具有以下多方面的民俗文化功能:

第一,以其敬献亡者,并超荐亡灵升入天堂。

祭祀是人类试图通过举行各种“礼”的仪式,来达到祈求神灵、祖先为自己驱邪、降福目的的活动,人们在长期的探求中找到了“乐”、“舞”等语言形式,把它们当做了沟通人与天地鬼神的桥梁、媒介。古人所谓“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祇)”就是这个意思,而且还以为奏乐“变”(演奏一遍叫“一变”)数越多,则可招致越远的神祇和行动缓慢的灵物:“凡六乐者,一变而致羽物,及川泽之示;再变而致裸物,及山林之示;三变而致鳞物,及丘陵之示;四变而致毛物,及坟衍之示;五变而致介物,及土示;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周礼·大司乐》)。

丧仪中的戏曲演出,显然有上述目的和意义。此外,丧仪中演戏,还有以其敬献亡者,并超荐亡灵升入天堂的目的。这一用意在东北地区影戏艺人上演的“接引归西”仪式中可以得到最好说明。“接引归西”的搬演过程如下:

上观音,摆放莲台。

观音白:吾乃南海观音大士,在上天已知下界某人,一生行善,做好事,佛祖特下世为其超度荐亡,歌唱送行极乐世界,超度完毕归天去者。

动乐,观音飘云下[9]。

该剧内容极为简单,时间也很短,只一个出场人物,几句台词,但由观音来超度亡灵升天的本意表白得很明显。

第二,“热闹”场合。前面曾说,中国民间有丧事喜办的传统。如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河北《大名县志》“丧礼”条载:“四乡有力之家,好作佛事,甚至演戏,作杂剧,远近聚观,若观胜会。”湖南多数地区现在仍是如此。

影戏艺人以其洪亮嗓音,再伴以大锣大鼓,再加之演出吸引了大量戏迷前来看戏,这样使本是冷清的丧场也就“热闹”起来了。古人喜欢看影戏,听影戏,其痴迷之程度,今人恐怕是想象不出来的。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记当时京城瓦肆里,包括影戏在内的演出,“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繁华的都市是这样,广大偏远农村的“影迷”就更是如此了。1925年,陈志进曾描写了民国前期甘肃人们对影戏的“痴迷”,他说甘肃的灯影戏“发源于兰州,通行于各府州县,穷乡僻壤。农夫妇孺,趋之若鹜,而消息灵通,传播即极易。遇有演者,四乡即知,周围一二十里之间,背凳肩椅,络绎而来;归时每在三更半夜,露重寒深,亦欣欣然而有喜色,无所后悔。”[10]

第三,招待、安顿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山东《鱼台县志》“丧礼”条“丧,则衣衾、棺椁不惜厚费……其燕客演剧,禺车、禺马之类,务于华侈者,犹不能尽去也”,明言“演剧”的目的是“燕客”。目前,虽然没有直接说明是演影戏,但影戏具有强烈的审美与娱乐功能[11],是完全能够起到这一作用的。

第四,昭示孝子的“孝”,为丧家赢得“面子”。举办丧礼的目的除了超度亡灵,寄托哀思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即丧家要借此昭示自己对亡者的“孝”,以及显示丧家的身份,为其赢得“面子”等。如影戏流布地区之一的长沙一带,在举行丧礼时,据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长沙县志》载,“酒食、衣帛、舆马之费,多则数千金,少亦不下数百金”,以至“力不及者”竟要“称贷变产以行之”。而若子孙后代不尽力体面地办理老人丧事,“则群以为俭其亲矣”,而加以嘲笑,甚或引起亲友的不满,这样会使丧家很没有“面子”。在这种场合演出影戏时,戏班要有意识地宣扬丧家的孝道。如前面提及的潘京乐影戏班在为一老人丧事演时,影戏开场后在影窗上斜贴一白纸条,上书死者侄女的姓名,就有这个目的。

戏曲(包括影戏)演出是丧仪仪式的重要一项,这除了“热闹”、招待宾客外,还因其能吸引附近大量村民前来观看,从而使得丧家的“名声”更易传播开去。

由于丧仪中的影戏演出具有以上诸多功能,因此丧仪演出也就成了影戏的一项重要生存方式。

四、小 结

1980年代以来影戏的发展日渐式微,目前已成为一个濒危剧种。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既有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对它的冲击,也有人为的、政治的原因等,其中产生、形成于农耕社会的为农耕文化服务的影戏,其社会功能不能完全满足、适应今日之民俗的要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丧仪演出本是影戏的一项重要生存方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化娱乐方式给了人们多种可供选择的对象,如在湖南浏阳市,据影戏艺人张明星先生介绍,以前这里的人若有酬神还愿、丧事喜庆等场合多是邀请影戏班演戏,但自1980年代始老百姓多选择放电影这种形式了。面对这样的困境,影戏怎么办,这是新世纪广大影戏艺人及其理论工作者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笔者曾经说过自古以来,中国影戏的生存方式就是多元的,而且会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而自我作出调整,即使今天仍是如此。在影戏式微的大环境下,不少地区仍不乏演出红火的影戏班,关键就在于他们能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生存实践,从而谋得了生存和发展[12]。

[1]李跃忠.论丧仪中的戏曲演出特点及其民俗文化功能[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4):102-106.

[2]李跃忠.影戏[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78.

[3]中国戏曲志 ·安徽卷[M].北京:中国 ISBN中心, 1993:554.

[4]全子,左汉中,李红军.陕西东路华县皮影[M].台北:台湾汉声出版社,1992:38.

[5]四川省南充地区文化局编.川北皮影戏[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23.

[6]魏革新.乐亭皮影[C].河北乐亭文史(第五辑),1990: 188-189.

[7]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增订本)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110.

[8]李跃忠.略论中国影戏“例戏”剧目之演出场合[J].美与时代,2008(8·下):117-119.

[9]刘季霖.影戏说——北京皮影之历史、民俗与美术[M].[日]东京:好文出版,2004:31.

[10]陈志进.甘肃之灯影戏[N].申报,1925-10-12日第3-4版.

[11]李跃忠.影戏的娱乐、审美功能简论[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4):59-62.

[12]李跃忠.论中国影戏的生存方式及其变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139-142.

(责任编辑:宋子秋)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unctions of Folk Culture of Shadow Play Performances during Funeral Rites

LI Yue-zhong1,CAO Qun-yong2
(1.School of Humanities,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 411201,Human,China; 2.Scouting Department,Sichuan Police Academy,Luzhou 6464000,Sichuan,China)

It is a common custom performing shadow play during funeral rites in China.Shadow play during funeral rites have two characteristics.On the one hand,there are plays used for such occasions to introduce the souls to the heaven;on the other hand,in the usual plays there are plots of holding memorail ceremonies and paying condolence calls.The folk culture functions of shadow play during funeral rites are manyfold:to save the souls of the deceased from hell and help them to go to heaven;enliven the funeral venue;entertain guests who come to offer condolences;to show the filial piety to the dead by the bereaved,and show off status and win face.

funeral rites;shadow play;characteristics of performance;function of folk culture

book=2010,ebook=197

G127

A

1671-0304(2010)04-0081-04

2010-04-2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民俗学视野下的‘例戏’研究”(09YJC751026)。

李跃忠(1971-),男,湖南永兴人,湖南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戏曲与民俗文化方面的研究;曹群勇(1973-),男,湖南永兴人,四川警察学院侦查系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宗教社会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影戏
早期“影戏教育”建构的矛盾性研究
——以1907—1921年《东方杂志》为例
吟 荷
中国首篇影评再考证①
20世纪80年代“影戏”理论的建构策略
宋金影戏图像释读与研究——兼论早期影偶的形制及其与木偶戏的关系
从《申报》(1874-1919)看早期中国电影观念的生成
湖湘吴氏响塘纸影戏艺术语言探析
佟晶心影戏研究方法及其理论贡献研究
中国早期电影中的“影戏”传统
简说江玉祥著《中国影戏与民俗》(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