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有效途径*

2010-08-15宋增伟温小平

关键词:学习型愿景政党

宋增伟,温小平

(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有效途径*

宋增伟,温小平

(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借鉴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提出的理论,笔者认为,学习型政党建设主要有以下基本途径:树立危机意识,实现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实现观念创新;确立团队奋斗目标,树立共产主义共同愿景;培养团队学习能力,创建学习型党组织;运用系统思考方法,具有驾驭全局执政能力。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有效途径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1]。因此,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我党新世纪面临的又一重大任务,而这一任务的解决又有赖于不断“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1],包括合理吸收西方科学的管理经验。现代西方,发达的企业与政府在寻求可持续生存之路的探索中,已经把强化学习型组织的训练作为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战略选择。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提出学习型组织必须具备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这些理论对于我们构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该文结合中国实际,在对西方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念加以借鉴和吸收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危机意识,实现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是由维克多 ·弗兰克 (Viktor Emil Frankl)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人真正追求的不是自我实现而是超越自我的生活意义。这种追求包含了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文化,以及人在其中所处位置的探索和理解,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人生,更有意义地去生活,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不是满足于自我的平衡状态,而在于一种自我的超越,表现为勇于承担责任,敢冒风险,不断地创造。“自我超越”的人是能认清自己真正的愿望,为了实现愿望而集中精力,培养必要的耐心,并能客观地观察现实。具有高度自我超越的人对愿景所持的观点和一般人不同,高度自我超越的人是永不停止学习、终身学习。自我超越层次高的人誓愿也高,且更为主动,工作上的责任感深而广,学习也更快。自我超越的意义在于创造,而不是以反应的观点来面对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为此彼得·圣吉把自我超越作为学习型组织的一项修炼,并给出具体的修炼内容和步骤:建立个人愿景,保持创造性张力,看清结构性冲突,诚实地面对真相和运用潜意识。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止,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就要培养党员的自我超越意识,实现党员的自我超越。时下,我党普遍面临党员缺乏自我超越意识,或者对于自我超越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奢靡享乐、逃避错误,“59岁现象”、“45岁现象”时有发生。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党员自我纠错意识、自我纠错能力不强,这严重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保持。自我纠错意识薄弱体现在:好大喜功、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自我纠错能力不强表现为遇到困难不知如何纠正,茫然失措甚至陷入恐慌。为此,我们要提升党员自我超越意识:第一,鼓励党员干部学习,增强学习意识。只有不断学习新思想、新技术、新经验,才能激发潜能、突破“自我超越”障碍、实现自我超越。第二,增强党员创新意识。自我超越是对现状的超越,就要把握好超越的方向和目标,要有超前意识。因此,从党员追求不断学习为起点,不断“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1],既要立足现在,又着眼于未来,把握发展前途,培养党员前瞻性眼光,看到社会发展趋势,敏锐觉察新的动向和新的变化。第三,建立完善的党员自我纠错机制,鼓励党员勇于承担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要实现自我超越,必须具有社会责任心和责任感。中国共产党人要努力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要求党员具有社会责任感,才会去为了他人、为了社会而去努力,去付出、去创造,去自我纠错、去实现自我超越。第四,保持党员创造性张力。创造性张力是自我修炼的核心原理,保持创造性张力可以减弱情绪张力、改变对失败的看法、转变看待现实的心态,精熟的创造性张力可使党员看待现状的心态产生根本的转变,正确而深入认识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采取行动,最终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最大力量。

二、改善心智模式,实现观念创新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因写作《第五项修炼》而一举成名,他在书中提出一个概念:心智模式。它是指根深蒂固于人们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图象、印象,实际上就是认识问题、认识世界的方式[2]。心智模式可能是简单的概括性看法,如“人是不可信的”;也可能是复杂的理论,如“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心智模式就像一个自动操作的内在系统,在不知不觉中左右一个人的方向和对外界作出反应。人的观念和信念潜藏在人们的内心而且不易觉察,但又时时刻刻影响我们的行为。人类历史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地破除迷信或者破除固定观念的束缚中前进的。可谓观念创新一小步,世界前进一大步。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和实践中,由于过分关注于两种意识形态的是是非非,反而把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迷失了。20世纪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发生的三次分裂,是由于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同所导致的结果。20世纪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挫折和失误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理论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二是在实践上把苏联模式绝对化、样板化。固定模式和固定观念最后使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了活力,使社会主义优越性损失殆尽。我国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也受到固定模式和固定观念的束缚,例如,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所有制高度国有化的、忽视市场机制的经济体制。这种高度的国有化并非是由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决定的,而是为了在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便于利用国家的权威进行积累,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优先发展重工业,加速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可惜人们把这种历史作用作了非历史的理解,把这种模式当作不可更改的模式,当作20世纪社会主义的样板和榜样,从而形成了与此相对应的僵化的社会主义观念,形成了在所有制理论上的三大教条: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越好;认为国有经济越多越好;认为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只能统一,不能分离。十五大报告破除了这三大教条,在所有制问题上回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上,逐渐形成了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道路。正因为如此,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实现“三个解放“: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形势在变化,时代在前进,现实生活在发展,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就必然成为被时代抛弃的人。中国改革的实践也表明,改革每取得一次重大的进展,总是首先要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在观念上有所创新。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思想解放:第一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第二次是十四大前后,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第三次是十五大前后,关于“姓公与姓私”的争论。第一次思想解放冲破了“个人崇拜”;第二次思想解放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第三次思想解放冲破了“所有制崇拜”。这一系列的争论和解放,都是在破除固定观念和僵化思想、打破迷信和崇拜的过程中,最终实现了观念创新和思想解放,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所谓观念创新就是一种与习惯的事物决裂和向不可知的世界冒险前进的勇气。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一部观念创新和思想解放的伟大史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历史遗留问题的总结是一次对过去郑重告别的象征;十二大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对教条主义的告别;十三大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目标则是对不合理的上层建筑的告别;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更是集中在对种种长期占据人们头脑的荒谬思维的告别;十四大对市场经济概念的正面触及是一次更直接的突破;十五大对种种改革大方针的深化同样是强调告别过去的决心;十六大的“三个代表”思想和“全面奔小康”目标的提出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十七大报告指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三、确立团队奋斗目标、树立共产主义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一个组织所有成员共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人们实际上就是活在一幅“图画”之中的,而共同愿景就是人们描绘出来的“未来景象”。这样一幅“图画”或者“未来景象”,有助于凝聚集体成员的意志,培养成员对组织的长期承诺。共同愿景就是组织中大家共同愿望的景象,是人们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在电影《斯巴达克斯》中,克拉斯告诉几千名斯巴达克斯部队的生还者说:“你们曾经是奴隶,将来还是奴隶。但是罗马军队慈悲为怀,只要你们把斯巴达克斯交给我,就不会受到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刑罚。”一段时间沉默后,斯巴达克斯站起来说:“我是斯巴达克斯。”然后与他隔邻的人站起来说:“我才是斯巴达克斯。”在一分钟内,被俘的军队里的每一个人都站了起来。从这可以看到每一个站起来的人都选择受死,但是这个部队所忠于的,不是斯巴达克斯个人,而是由斯巴达克斯所激发的“共同愿景”,即有朝一日可成自由之身,这个愿景让人难以抗拒,以至于没有人愿意放弃它。这也说明共同愿景不是一种抽象的东西,而是具体的能够激发所有成员为之奉献的愿望和远景。共同愿景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共同愿景,就没有学习型政党。共同愿景要建立一个高远的目标,一是激发新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二是培养党组织和党员承担风险、开拓创新、大胆试验的精神。共同愿景是一个方向舵,能够使学习过程在遭遇混乱或阻力时,继续沿着正确的路径前进。有了共同愿景,人们将更可能发现思考的盲点、学习的缺点,放弃固守的看法,就如弗利慈所形容“伟大的愿景一旦出现,大家就会舍弃琐碎的事”。如果没有一个拉力把人们拉向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维持现状的力量将牢不可破。另外,共同愿景又是从个人愿景汇聚而成,借着汇集个人愿景,共同愿景获得能量和培养行愿。就如同汉诺瓦保险的欧白恩所观察到的:“我的愿景对你并不重要,惟有你的愿景才能够激励自己。”真正的愿景必须根植于个人的价值观、关切与热望中。所以有意建立共同愿景的组织,必须持续不断地鼓励成员发展自己的个人愿景。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点在党章中规定非常明确,但是一些党员对共产主义理想十分模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理想信念动摇。一些党员对金钱的崇拜、对美女的追求、对迷信的信仰往往高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为此建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就必须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此,我们要以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内涵,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全体党员干部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引导党员、干部在学习中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在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认识上达到新高度,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不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教育引导党员着力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2]。

四、培养团队学习能力,创建学习型党组织

变动的环境需要学习,变革的社会需要学习,处于变动环境和变革社会中的政党更应该学习。当今中国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党所面临的工作环境越来越复杂,影响因素越来越多,许多问题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如果沉湎于目前的成就,不思进取、思想僵化,固执于“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方式,将会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败下阵来。在学习型政党中,居安思危、自觉学习将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品格。“团队学习”是发展团队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彼得·圣吉在其《第五项修炼》书中描绘出团队运作的三种情况:未能整体搭配的团队、整体搭配的团队、不断激发个人能量而整体搭配不良的团队。未能整体搭配的团队,许多个人的力量被抵消浪费,个人可能格外努力,但他的努力仍未能有效转化为团队的力量;整体搭配的团队,能汇聚出共同的方向,调和个别力量,使力量的抵消或浪费最小,发展成一种共鸣或综效,有如凝聚成束的辐射光;不断激发个人能量而整体搭配不良的团队是团队中个人能量不断增强,但是整体搭配情形不良,最终造成混乱,有如一个全是世界级明星的足球队未必能取得冠军一样。为此在组织内部,团队学习有三个面向:首先,当需要深思复杂的议题时,团队必须学习如何萃取出个人智力的团队智力;其次,需要既具有创新而又协调一致的行动;再次,不可忽视团队成员在其他团队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影响。因此,团队是学习的最佳单位,但团队学习需要练习,练习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来学习。因此,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今日尤其迫切需要团队学习。

学习型政党强调团队学习、组织学习,培养共享精神和合作态度,合作、协作、共享都内蕴和谐因素,以引领社会创造和谐文化,促进和谐发展。而且,学习型政党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提倡学习生活化、学习工作化,这无疑将有力带动全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达成一种共识,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共同愿景,使科学发展观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中国共产党是以组织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正是通过遍布全国各地、各条战线和各个单位的党的组织,我们党才成为一个有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整体。各级党组织是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基础在各级党组织。所以必须按照以学习为组织建设的重要特征、以学习为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以学习为提高组织战斗力的重要途径的要求,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如果党组织在学习,全党将变成整个组织学习的一个小单位,党可将所学到的共识化为行动;甚至将这种团队学习技巧面向别的团队、社会推广,进而建立起整个社会一起学习的风气与标准,促成学习型社会。为此,我们要加强学习管理、完善激励机制,推进学习的制度化、规范化。总之,我们“要切实加强学习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学习考勤、学习档案、学习通报等各项制度,努力使党员、干部的学习形成长效机制;要制定符合实际的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内容,列出必读书目,明确具体要求,保证时间、提高质量;要进一步探索完善各种学习形式,加强日常学习、脱产学习、短期集中培训等,不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管理,强化督促检查和考核,把考核结果纳入领导干部综合评价体系和领导班子建设目标管理体系,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鼓励先进,鞭策后进。”[3]

五、运用系统思考方法、具有驾驭全局执政能力

学习型政党理论来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彼德·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他是运用复杂性科学中的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组织学习研究而首先提出的。圣吉运用系统动力学去观察人类组织,发现现代组织所欠缺的是一种整体动态搭配能力,即系统思考的能力,这也是许多现代组织被时代淘汰的真正原因。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需要进行系统思考,因而提出了著名的以系统思考为核心的五项修炼原则。系统思考要求人们运用系统思考的观点来看待组织的发展。我们生存在一个大系统中,现实世界纷繁复杂,在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面前,我们常感到困惑甚至迷失自己,从而常常忽略世界的整体性,用片面、片段、割裂、局部、小团体主义的办法来观察世界,处理问题。当前,我们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设计都是划分为门类齐全、职责明确的各个部门,形成切割式的“分工负责”,整体动态搭配能力不强;由于历史和传统原因,我国目前还没有在严格意义上形成适应系统思考的体制,习惯于一刀切。因此,党在当前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表明,我国当前的改革发展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用四个“深刻”加以概括是非常准确的,即“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如此深刻的“变局”,无疑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不断提高驾驭全局把握中心的能力。因为当前我国由经济社会发展引起的变化是全方位的,即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就要求党员运用系统思考的观点来思考组织的发展,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全局意识。

学会系统思考有助于我们各级党组织、党员以及普通个体在处理问题时把握问题的系统整体,克服割裂思维,分析问题中相互关联的片断的互动关系,树立并践行知识信息和好主意共享、开放式学习的理念,逐步破除党的职能部门垂直式的结构弊端存在的显性或隐性的“篱笆”,促进党的建设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它启示全党,适应时代的发展,吸收现代思维方式,实现从片面思维向全面思维的转变,从孤立思维向联系思维的转变,从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的转变,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谋划、兼顾全面。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在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上的具体运用与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就是要善于统筹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在统筹中保持适度,在兼顾中把握平衡,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相关因素的互相影响与掣肘。在当前,特别是要搞好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1]佚名.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报告全文[N].人民日报,2009-10-14.

[2][美国]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3]刘云山.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N].人民日报,2009-10-15.

(责任编辑:吴凌霄)

On Effective Ways to Build a Marxist Learning Party

SONG Zeng-wei,WEN Xiao-ping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Management,Hainan University,Haikou 570228,Hainan,China)

To build a Marxist learning party is a strategic task proposed by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People’s Congress.Drawing on the theory put forward by the American management expert Peter Senge in his 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building of a learning party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following ways:foster a consciousness of crisis and achieve self-transcendence;improve mental modes and realize idea innovation;decide on team goals and establish shared vision of communism;train team learning ability and create learning party organizations;use systemic thinking methods to acquire the ability to rule the overall situation.

Marxism;learning party;effective ways

book=2010,ebook=187

D26

A

1671-0304(2010)04-0031-05

2010-02-28

宋增伟(1965-),男,河南安阳人,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政治哲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学习型愿景政党
冬日的愿景(组章)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与思考
绚烂愿景 与你同行
创建学习型教师团队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