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毛泽东的发展观*

2010-08-15王瀚林

关键词:矛盾事物阶段

王瀚林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政治研究】

论毛泽东的发展观*

王瀚林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该文从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阶段、发展方式、发展规律等方面系统地简述了毛泽东的发展观。关于发展的目的,毛泽东认为包含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富裕和国家现代化;关于发展的动力,毛泽东认为矛盾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关于发展的阶段,毛泽东提出任何社会都是划分为一定阶段的,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理论;关于发展的方式,毛泽东的基本思路是采取高速度的办法来实现发展;关于发展的规律,毛泽东主要从哲学的高度进行了探讨。

毛泽东;发展观;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发展问题就一直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这个问题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更加重要、更加紧迫。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的发展观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关于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也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研究毛泽东的发展观,对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思想,对于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全面准确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对于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关于发展的目的,毛泽东的发展观主要包含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富裕和国家现代化三个方面的内容

毛泽东发展观中关于发展的目的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解读,但最主要的内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发展与生产力的关系来看,毛泽东在革命战争时期讲发展主要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他认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之所以是革命最主要的敌人,是因为他们“代表中国最落后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1]。他高度赞扬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他说,“如果我们不能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3]他认为夺取政权后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他强调,“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4]他从规律论的角度说明发展生产力是我们工作的最终目标,“首先制造舆论,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这是一般规律。”[5]

第二,从发展与人民利益的关系来看,毛泽东讲发展着眼于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早在1944年他就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了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2]。他说,“中国共产党英勇坚决地领导了中国的革命战争,在十五年的漫长岁月中,在全国人民面前,表示了自己是人民的朋友,每一天都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的自由解放,站在革命战争的最前线。”[1]

第三,从发展与国家前途的关系来看,毛泽东的发展观经历了由国家工业化到国家现代化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6]。在 1953年 12月发布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了国家发展现代化的目标,即“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可以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就可以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1954年9月15日,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开幕词中提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程度的伟大的国家”的目标。1957年2月,毛泽东又把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更加具体化了:“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4]1959年底到1960年初,他又一次讲到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目标,他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样就形成了“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发展目标[5]。

二、关于发展的动力,毛泽东作了多方面的探索,认为矛盾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作为哲学家和思想家的毛泽东,对于发展动力的探索具有浓厚的哲学思辨色彩,当然也是具有相当深度的,具体如下:

第一,他认为“任何现象自身的矛盾性引起事物发展,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基本要素”[7]。针对有人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发展的动力,他指出,“说批评和自我批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个说法不妥当。矛盾才是动力,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矛盾的方法。”[8]他批评,“许多人不敢公开承认我国人民内部还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4]

第二,他不仅提出矛盾是发展的动力,还进一步分析道,“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1]

第三,他认为发展的全部过程都伴随矛盾的存在,“事物发展过程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模范地作了这样的分析。这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列宁自己也正确地应用了它,贯彻于他的全部著作中。”[1]

第四,“一个大的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的矛盾”,“这些矛盾,不但各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两方面,又各有其特点,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我们从事中国革命的人,不但要在各个矛盾的总体上,即矛盾的相互联结上,了解其特殊性,而且只有从矛盾的各个方面着手研究,才有可能了解其总体。”[1]

第五,他认为矛盾的性质不同决定着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同。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阶级对抗性质,始终存在着根本利害冲突,因而这种矛盾靠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无法解决的,必须通过彻底革命的方法,否定其自身、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政治经济制度来解决。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属于各方面根本利益一致的非对抗性矛盾,完全可以通过改革和调整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生产力之间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壮大其经济基础[4]。从这种思想出发,他进一步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2]

三、关于发展的阶段,毛泽东提出任何社会都是划分为一定阶段的,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理论

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综合反映,推动社会发展离不开对社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与准确定位。马克思、恩格斯曾将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却没有再将社会主义再分为若干阶段,列宁曾将共产主义划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最高阶段,并使用过“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和“发达的社会主义”的概念,但也没有将社会主义作明确的阶段划分,毛泽东较早明确论述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

第一,毛泽东认为任何社会发展都是分为若干阶段的。在谈到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阶段时他说,“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过程,如果要从它的准备时期说起的话,那它就已经过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等好几个发展阶段。今天的抗日战争是其发展的又一个新的阶段,也是最伟大、最生动、最活跃的一个阶段。”[9]他说,“我们是革命转变论者,主张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方向去。民主革命中将有几个发展阶段。”[1]

第二,他认为共产主义可能划分为很多阶段。1955年10月,他在会见工商界代表人士就说:“将来还要发展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也要分阶段。”他在1958年指出,“进到共产主义时代了,又一定会有很多很多的发展阶段。从这个阶段到那个阶段的关系,必然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关系。”[4]1956年11月底,他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思想。他说,共产主义社会可分成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等。

第三,他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也进行过探索。1959年,毛泽东在郑州会议上指出,“六中全会的决议写明了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和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经过的发展阶段。”[5]毛泽东在 1959年 12月到1960年 2月又比较集中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8]

第四,毛泽东最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他认为由于中国的民主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因此在民主革命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不存在鸿沟;又由于中国原来的经济落后,民主革命胜利后,不能直接向社会主义转变,而是需要一个过渡时期,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待条件成熟后再转变为社会主义,这个过渡时期毛泽东又称之为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革命既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那么它所要采取的国家形式,既非欧美式的资本主义共和国,又非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共和国,而是第三种形式,即新民主主义共和国。”[9]由于这个理论毕竟是一种探索,因而其中许多合理的东西没有很好地坚持下来,比如,他后来以“过渡时期”的提法来概括新民主主义历史阶段,而不再提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样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就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社会,实际上删除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样一个历史发展阶段。

四、关于发展的方式,毛泽东的基本思路是采取高速度的办法来实现发展

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一直处于赶超先进国家的位置上,毛泽东发展观深深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毛泽东考虑的是要迅速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早日实现现代化,以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关于发展方式,毛泽东发展观主要有以下内容:

第一,把高速度作为发展一个重要的战略。他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他把速度问题当作政治问题看待,当作关系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问题看待。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曾预言:“中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将不是很慢而可能是相当地快的,中国的兴盛是可以计日程功的。”[6]1959年12月,他说,“我国人民现在还要像苏联那个时候一样,忍受一点牺牲,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使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都同时高速度地向前发展,我们就可以保证在迅速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8]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诗中“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词句也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急于求成的心态。他曾经设想用三个五年计划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用十个到十五个五年计划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用几十年或100年追上或超过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些都包含着高速度的思想。

第二,高速度发展的思想反映到党内斗争中,就是对反冒进的错误批判。1955年开始毛泽东在党内把反冒进错误地当作“小脚女人”进行了批判, 1958年南宁会议达到了高潮,毛泽东把陈云,甚至包括周恩来、刘少奇、李先念等人都当作了批评对象,说反冒进反掉了多快好省,此后就开始了“大跃进”,由生产指标的大冒进发展到社会的超阶段,到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些都是在高速度这种良好愿望下的一种超越阶段的不成熟的做法。

第三,高速度发展的思想反映在国际竞争中,就是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赶超。1955年3月21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要在大约几十年内追上或赶上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同年10月29日,在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毛泽东讲得更具体,“我们的目标是要赶上美国,并且要超过美国,……究竟要几十年,看大家努力,至少是五十年吧,也许七十五年。”1957年7月,党中央在青岛召开省市委书记会议,毛泽东再次强调,“准备以八个至十个五年计划在经济上赶上并超过美国”。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仍明确指出:“现在要来一个技术革命,以便在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内赶上和超过英国”。这种赶超思想是高速度方法最集中的反映。

第四,为了实现高速度,毛泽东强调发展的综合平衡。1959年6月,他同秘鲁议员团谈话指出:“搞社会主义建设,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综合平衡。”1959年6月又说:“在整个经济中,平衡是个根本问题……有三种平衡: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的平衡;工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地区环节的平衡;工业和农业的平衡。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是在这些基础上的综合平衡。”[5]

第五,强调统筹兼顾的方法。毛泽东指出:“统筹兼顾,是指对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他还说:“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我们历来的方针。”[4]

五、关于发展的规律,毛泽东主要从哲学的高度进行积极探讨

毛泽东十分重视对于发展规律的探讨,他多次谈到过这个问题,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当是,“能够真正领会马列主义的实质,真正领会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并且应用它去深刻地、科学地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找出它的发展规律。”[2]关于发展规律,毛泽东主要有以下观点:

第一,“规律”开始总是少数人认识,后来才是多数人认识,就是对少数人说来,也是从不认识到认识,也要经过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任何人开始总是不懂的,从来也没有什么先知先觉[5]。他甚至认为认识规律是要经过挫折的,“认识规律,必须经过实践,取得成绩,发生问题,遇到失败,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使认识逐步推进。”[5]

第二,事物的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实现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1]

第三,新的东西总是要代替旧的东西。“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依事物本身的性质和条件,经过不同的飞跃形式,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其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为一系列的曲折斗争。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旧的方面则由大变小,变成逐步归于灭亡的东西。而当新的方面对于旧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时候,旧事物的性质就变化为新事物的性质[1]。

第四,发展是不平衡的。“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时候似乎势均力敌,然而这只是暂时的和相对的情形,基本的形态则是不平衡。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另一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的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1]“世界上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的东西,我们必须反对平衡论,或均衡论。同时,这种具体的矛盾状况,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正是表现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力量。”[1]

第五,发展不可能是直线式的。“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1]“客观过程的发展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也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1]

第六,发展必须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1]他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1]在延安整风运动前的1938年,他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他指出:“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召开前后,毛泽东多次发表讲话,强调要恢复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他甚至还提出要“搞一个实事求是年”[9]。邓小平十分恰当地指出:“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10]

毛泽东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然而,这些思想已经达到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高峰;这些思想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有些观点还有超越发展阶段的地方,需要在实践中完善,但是它们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领袖和思想家在探索中不可避免出现的偏差,这是不能苛求前人的。因此,我们要全面地、历史地、科学地学习、研究和继承毛泽东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中这些闪烁着真理光芒的东西,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发展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哲学批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8]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 [M]//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毛泽东.五四运动[M]//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吴凌霄)

On Mao Zedong’s Conception of Development

WANG Han-lin
((Party Commity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XPPC,Urumqi 830000,Xinjiang,China)

In this paper,Mao Zedong’s conception of development is related from the aspects of aims of development,motives of development,stages of development,mays of development and laws of development.Concerning aims of development,Mao held that they consist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people’s affluence,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untry;concerning motives of development,he had the opinion that contradictions were the basic motives of development;concerning stages of development,he though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any society are divided into stages and fathered the theory of the transition of socialism;concerning ways of development,his besic ideas were to achieve quick development by means of speedy methods;concerning laws of development,he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Mao Zedong;conception of development;Chinese Communist Party

book=2010,ebook=177

A84

A

1671-0304(2010)04-0026-05

2010-04-11

王瀚林(1959-),男,湖北天门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石河子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政治理论和屯垦研究。

猜你喜欢

矛盾事物阶段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美好的事物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奇妙事物用心看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