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林译《黑奴吁天录》

2010-08-15任娟娟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林译林纾译作

任娟娟

(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林译《黑奴吁天录》

任娟娟

(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由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佐哈尔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对从事翻译实践与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鉴于学术界对林纾的译作历来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本文试从多元系统理论这一角度,选取林纾的译作《黑奴吁天录》,对其进行多方面的分析与解读,以此为研究林纾的翻译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多元系统理论;林纾;《黑奴吁天录》

1 .多元系统理论

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是由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佐哈尔(Itama Even-Zohar) 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它主要是一种广义的文化理论。他认为,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各种社会符号现象是一个开放式的、动态的大系统,它由一系列相互交叉、部分重叠且相互依存的子系统组成。在这个整体里的各个系统地位并不平等,有的处于中心,起主导作用,有的处于边缘,起次要作用;但它们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永无休止的斗争中不断地从中心到边缘、从边缘到中心地转化。任何多元系统都是一个较大的多元系统即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必然与整体文化以及整体内的其他多元系统相互关联;与此同时,又可能与其他文化中的对应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大多元系统”。翻译文学是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对于一些“强势”文学来说,翻译文学只能处于边缘地位,但佐哈尔提出了三种使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条件:第一,当一种文学还处于“幼稚”期或建立过程中;第二,当一种文学处于“边缘”或者“弱小”状态;第三,当一种文学正经历某种“危机”或转折点,或出现文学真空时。(佐哈尔 2002)

因此,翻译文学的地位也影响着翻译实践,即:当翻译文学处于中心地位时,译者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使译作接近原作,尽量忠于原作的语言结构、内容和形式,即注重“充分性”;当翻译文学处于边缘地位时,译者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使译作与原作产生更大的偏离,尽量模仿和接近目标语的语言结构和形式,即注重“可接受性”。(李莹莹等2008)

2 .林纾及其翻译

林纾是著名的古文学家,也是近代最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林纾不懂任何的外语,他的翻译通常由懂外语的合作者口译,再由他根据意思形成文字。其译文语言均采用拟古文体,使译作更加适合当时的晚清读者阅读。林纾在中外翻译史上是一个独特的例子,其译作的成功被专称为“林译小说”现象。林纾之后,历来被正统文学拒之门外的小说被提到文学最高地位,中国几百年来的小说章回体这一呆板的固定形式被打破。在他的影响下,二十世纪最初的十多年间,中国文学史上首次出现了外国文学译介的强盛时期。

《黑奴吁天录》的原著为英文Uncle Tom’s Cabin(又译为《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斯陀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的代表作,也是美国废奴文学中的一座丰碑。此书一直被认为是一部反对奴隶制并带有宗教性质的小说。(文月娥 2008) 《黑奴吁天录》由魏易口译、林纾执笔合作完成,于1901年出版。该书蕴涵着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它一经发行就在当时引起了爱国人士的极大关切,激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3 .从多元系统评析《黑奴吁天录》

从传统翻译观来看,《黑奴吁天录》违背了“忠实”原则,文中充斥着删减、增加和改编。然而,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分析,这些所谓的误译、漏译甚至删节似乎是林纾有意为之,也正是其翻译策略的运用。

(1)译者动机角度

林纾处在一个动乱时代,戊戌变法的失败、八国联军的入侵,使林纾对祖国前途充满忧患之心。满腔的爱国热情形成了他的译书动机,他想通过翻译《黑奴吁天录》来警醒国民要不甘沉沦、奋起反抗。所以,在《黑奴吁天录》中,他将大部分有关宗教的部分删去,而又加进一些警醒国人的话语,充分体现了他的翻译动机。

例1:根据张佩瑶(2003)对于林纾原著中宗教内容的省略的归纳,其中一个方面即为:原著多个章节用了《圣经》引文或宗教诗歌作开头,尤其是原著下半部的第31~40章讲述汤姆悲惨遭遇时,连续10个章节用了《圣经》引文或宗教诗歌作开头,而在林纾的译文中却了无踪迹。如第 38章开头的引文“Thanks be unto God, who giveth us the victory”( Stowe 1981:269),以及第35章开头的宗教诗歌“And slight ,withal, may be the things that bring/Back on the heart the weight which it would fling/Aside forever; it may be a sound,/A flower, the wind, the ocean, which shall wound, …/Striking the electric chain wherewith we’re darkly bound”( Stowe 1981:255).这些在林纾的译文中都是直接删节掉了。

例2:在第11章哲而治说到自己只想获得一个普通人的权利时说:“I’ll fight for my liberty to the last breath Ibreathe. You say your fathers did it; if it was right for them, it is right for me”( Stowe 1981:110). 林纾译为:“盖吾之自由,必与持压力者抵死争之,必胜而后已。该美国之自由,美国同英伦力争而得。今吾之自由,必当力与美人争之”(林纾1981:52)。他加进的这句“今吾之自由,必当力与美人争之”很自然地使中国读者联想到自己,并激发他们为了自由、国家的未来而奋起反抗的精神。

(2)目标语文化角度

林纾生活在清末民初时期,虽然在政治和武力上中国受制于人,但在文化上却一直自认无人可比,在国人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学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学。在这样的的文化氛围下,林纾也深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是古文的超级拥护者,所以他的译本《黑奴吁天录》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以使译文符合中国文学传统的模式。

在语言上,林纾采用文言文来翻译,符合了当时“文言文代表着文雅”的正统观点。例3:原著中夜娃说:“Why not? You need it, and I don’t”( Stowe 1981:179).这句简单的话则被林纾译为:“人等耳,何为不可。且物贵适吾用,物不适吾用,尔既适之,又何为不可”(林纾 1981:84)。文雅之气犹如士大夫。

在写作手法上,尽管林纾没有在译文中使用章回体,但是他却依据传统的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在叙述的过程中有时会插入自己的叙述。例4:在中国传统小说里,当新人物出场时,作者一般要介绍一下人物的背景,《黑奴吁天录》里林纾延续了这一中国文学的传统写法。在第9章当钵特夫人出场时,原文是:“Mrs. Bird, looking the very picture of delight, was superintending the arrangements of the table, ever and anon mingling admonitory remarks to a number of frolicsome juveniles...” ( Stowe 1981:52) (伯德太太看上去欣喜万分,正在指挥布置茶点桌,时不时地对几个欢闹的小孩加上几句训斥。王家湘译)林纾的译文则是:“其妻名玛利亚,亦大族名媛,温婉顺淑,态度极佳。而儿女数人,绕膝号呶”(林纾 1981:34)。加译的部分对人物做了背景的补充交代。

3)接受者角度

在我国清末民初时期,翻译文学处于中国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人们固守着传统的文学模式和思维模式,根据多元系统理论,这时候译者为了迎合大众读者就需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得到读者的认可和接受。

在涉及西方的文化意象和观念时,林纾则把他们改写为当时国人所熟知的概念。例5:“Evil rolls off Eva’s mind like dew off a cabbage-leaf”( Stowe 1981:282).一句被林纾译为:“此女盖出水新荷耳”(林纾 1981:117)。他把白菜叶cabbage-leaf译成了新荷,是因为在中国文化中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意象,而白菜则是不具备这一象征意义的普通蔬菜,很难让中国读者联想到夜娃不受环境影响之意。

在翻译原著中的人物肖像描写时,尤其是对女性外貌的翻译,林纾也尽量使译文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如例6:“She turned, and a bright smile lighted up her fine eyes”(Stowe 1981:16). 林纾的译文是:“回眸一盼,瓠犀粲然”(林纾 1981:9)。

在处理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词语时,林纾采用了增译的方法帮助读者理解。例7:第15章中圣格来与一位家境富裕的小姐结婚,原著描述为:“The married couple were enjoying their honeymoon”(Stowe 1981:174). 林纾把它译为“彼夫妇在蜜月期间,两情合无间(蜜月者,西人娶妇时,即挟其妇游历,经月而归)”(林纾 1981:71)。因为“蜜月”对当时的大多数中国读者而言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所以林纾通过在括号里解释说明使译文的读者了解了西方的婚礼习俗。

在翻译原著宗教思想的内容时,林纾有时会将其改为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以便读者理解和接受。例8:第14章中圣格来问女儿夜娃为什么要买下黑奴汤姆,夜娃的回答是:“I want to make him happy”(Stowe 1981:148). 而林纾则译为:“此奴于水中拯吾性命,故欲得之”(林纾 1981:70)。夜娃在书中是一个笃信基督教、近乎天使的小女孩,她的行为多出于爱人、使人快乐的宗教信条。但是书中的前文曾写夜娃不小心掉进河中,汤姆不顾危险救了她,所以林纾就将其回答转换成了“知恩图报”的中国传统美德。

4 .总结

林译《黑奴吁天录》固然存在不足之处,但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角度来看,林纾对于删节、改译、增译等方法的运用是有其道理的,甚至是成功的,译作在当时的风靡足以说明这一点。

通过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角度来解读林译《黑奴吁天录》,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仅仅用是否忠实的标准来评判一部翻译作品的好坏是片面的,应结合译者及其所处的整个文化系统来全面判断。

[1] Stowe, Harriet Beecher. Uncle Tom’s Cabin [M].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81.

[2] 李莹莹,张敬兰. 多元系统理论视域下的林纾翻译[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3).

[3] 林纾,魏易. 黑奴吁天录[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 斯陀夫人. 汤姆叔叔的小屋[M]. 王家湘译. 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5] 文月娥. 目的论三法则与《黑奴吁天录》的翻译[J]. 鸡西大学学报,2008,(3).

[6] 姚艳波. 从“读者期待视野”角度解读林纾《黑奴吁天录》的翻译[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8).

[7] 伊塔玛·埃文-佐哈尔. 多元系统论[J]. 张南峰译. 中国翻译,2002,(4 ).

On Lin Shu’s Translation of Uncle Tom’s Cab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ysystem Theory

REN Juan-juan

Polysystem theory, put forward by Israelite Itama Even-Zohar,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research. Due to the academic circles’ widely-divided comments on Lin Shu’s translation, the paper chooses Lin Shu’s translation of Uncle Tom’s Cabin as an example and analyzes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ysystem theory, hoping to provide a new angle of view to the research on Lin Shu’s translation.

Polysystem theory; Lin Shu; Lin’s translation version of Uncle Tom’s Cabin

H059

A

1008-7427(2010)01-0118-02

2009-09-22

猜你喜欢

林译林纾译作
晚清民初文学翻译的高峰
—— 百年林译小说研究评述
what用法大搜索
林纾当众烧借据
回望林纾:孝道、爱道与友道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响了林纾的人生观
林语堂与汪榕培的《庄子·逍遥游》译文对比研究
拥抱
我国近十年林纾翻译研究综述
SOME汉译初探
英语中“吃”的表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