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高校音乐育人环境整合思考

2010-08-15王彬洁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工科校园文化素质教育

王彬洁

(武汉工程大学 团委,湖北 武汉 430074)

工科高校音乐育人环境整合思考

王彬洁

(武汉工程大学 团委,湖北 武汉 430074)

人文环境的构建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办学质量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工科类高校在有限的办学条件下,如何有效地整合现有的育人资源,并通过音乐育人这一形式,实现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音乐教育;校园文化;优化配置

美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21世纪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综合素质的竞争。胡锦涛同志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美育真正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要通过美育,使学生提高文化艺术素养,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高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艺术教育的发展已成为教育改革中重要环节和突破口之一,随着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独立地位的确定,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更加明确、作用更为突出[1]。在工科院校大力弘扬音乐教育,整合音乐教育育人环境对于提升高校的办学层次,加快高素质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工科高校音乐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教学模式单一,育人效果不够

工科高校的音乐教育模式局限在开设类如音乐欣赏、音乐漫谈等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授课时间一般在 36课时左右,课堂上主要是播放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音乐作品,略带讲解背景知识和音乐常识。课时短、间隔时间长,难以使学生真正领略音乐的美,更不用说受到教育和启迪了[2]。

(二)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效果不佳

目前工科高校受其师资配置限制,担当音乐课程教学的大多不是音乐专业教师,甚至是由专业课教师“友情客串”,尽管其中不乏对某一专题、某部作品有独到见解,但在系统传授音乐知识理论、深入剖析音乐作品的内涵上其不足仍是明显的[3]。教学效果明显大大折扣。

(三)教学资源零散,难以形成合力

教学资源限于课堂教师所携带的音乐光盘资料,造成教师放什么,学生就被动地听什么,制约了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由于教师个人掌握的资源有限,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系统的音乐育人的氛围,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工科高校音乐育人环境的整合

工科高校受其自身条件的限制,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相混淆,表现为追求素质的提高而忽视普及教育,重视参加艺术比赛而忽视教学,重视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质[1]。这些偏离,诚然有其内在的原因,就是工科高校对于音乐教育资源的扶持力度有限,其音乐素质教育的力度和效果单纯依靠课堂教育资源,而广大学生对于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又普遍具有强烈的渴望。在目前的工科高校音乐资源条件下,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各分散的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局面。

(一)工科高校的内部资源整合

工科高校的内部资源是其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在这些传统文化中,已经包含了诸多音乐元素。校园文化长廊、食堂、礼堂等公共场所,可以以专题的形式张贴著名音乐家的简介和画像,在教学楼前或休闲草坪上树立音乐家的雕塑,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音乐、热爱音乐。在高校中开展的音乐选修课对学生进行音乐普及教育,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热爱音乐。在高校设立的合唱团除了完成学校参加比赛的任务以外,也应担负起构建校园音乐氛围的重要使命,如果有条件,合唱团应当保持固定的训练并能够在校内的各种活动中经常性地展演,发挥积极作用。高校的文艺晚会是另一个弘扬音乐艺术的舞台,晚会的策划应将普及音乐文化作为经常性的工作来做,使音乐教育深入人心。校园十大歌手选拔是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关注度和参与度都非常高的音乐盛会,借助这一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在通俗音乐中融入传统音乐的引导和推介,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和艺术水准的媒介。

(二)工科高校的外部资源整合

高校外部资源也是构建校园音乐文化氛围的重要一环。在外部音乐资源中,交响音乐进校园系列活动,能为学生送来音乐盛宴,使学生对乐曲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很多学生从此成为高雅音乐的忠实听众,音乐的美丽和育人功能凸显无疑。另外还可以举办戏曲进校园活动、流行歌友会活动等等一系列外部资源的整合。校宣传部门和团委文艺部应承担起桥梁纽带作用,积极联系校外音乐资源进校园,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在有限的经费和人力条件下,为学生打造音乐精品,努力构造和谐、浓郁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

(三)校园文化中音乐育人环境构建

高校音乐育人环境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校园文化的历史积淀。作为一所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校园文化既包括物质形态如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人类共通语言的音乐,在这些因素当中,可以起到链接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以音乐为线索构建健康的校园文化,在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三、结语

在21世纪的综合素质竞争中,工科高校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能力和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和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成为人才竞争的基本要求之一。工科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加强音乐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工科高校更应当积极加强对音乐教育资源的整合,拓展音乐教育的内涵,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教育的优化配置,全面普及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

[1] 沈涛. 音乐欣赏在素质教育中的几点思考[J]. 艺术百家,2006,(6).

[2] 李鸿姝. 关于新形势下普及高校音乐公选课的思考与建议[J].理论观察,2009,(2).

[3] 马军红,史振丽,董慧彬. 浅议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J]. 中国成人教育,2006,(2).

J01

A

1008-7427(2010)01-0052-01

2009-11-05

2009年湖北省共青团重点调研课题资助。

作者系武汉工程大学讲师。

猜你喜欢

工科校园文化素质教育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