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向主体性:高校德育教学的关系维度及其探索

2010-08-15荣光汉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双向教学活动道德

荣光汉

(南阳师范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双向主体性:高校德育教学的关系维度及其探索

荣光汉

(南阳师范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疏离和互为主体性的缺失是传统德育模式的最大弊端。“双向主体性德育模式”紧紧依托生活世界,力求在“教师—学生”的双向主体性关系中,推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重双向互动,在情感交融的同时实现德育价值的体验和认同,以促进学生道德主体性的提升和飞跃。

双向主体性;德育;关系维度

高校德育教学承担着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功能,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教学活动中,如何使大学生对德育过程主动投入兴趣,对人生和社会问题进行积极思索,从而对生活充满激情,就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互为主体性的迷失:传统德育模式的弊端

德育和其他教育活动不同,它不仅仅是伦理道德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对于道德价值的体验和认同。因此,有效的德育活动应该指向现实生活世界,在互为主体性中对人生和社会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从而实现情感的交融和价值的认同。而在传统的德育模式中,对生活世界的疏离和互为主体性的迷失使得高校德育难以展现应有的效果,“重理论体系阐述,轻现实问题研究;重理论知识传播,轻学生能力培养;重教师单向教育,轻师生双向沟通交流”[1]是这种德育教学模式的常有特征,德育有效性的实现面临着重大问题。

第一,德育价值目标的困惑。现实生活世界是人生命价值的基本依托,也是道德伦理和法律等社会现象的根基所在。应该说,青年大学生对人生价值都有着探究的欲望,对于伦理道德价值和法律价值也有着初步的体验,但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往往让他们感受到理论与现实的冲突和反差,他们更渴望增强在现实情境中伦理和法律的判断和运用能力。脱离生活世界的德育只能告诉学生道德和法律的原理图式,而这种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即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能力提高却收效甚微,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对德育教学价值目标的困惑和质疑。

第二,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主体性的提升是德育活动的基本诉求,而主体性的提升需要在不断的社会交往中得以实现,“德育发展不是在个体独自的抽象道德知识学习或知性道德思维探求下进行的,而是在人际关系背景下通过交往、互动进行的”。[2]实践教学的欠缺必然导致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使得我们所培养的人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常常表现出缺少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等自我表现能力;表现出盲目从众,不善于独立思考,追求循规蹈矩,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情感的阻隔。知识的传播和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德育的基本任务,而情感的交融不仅是德育价值体验和认同的必要途径,也是德育本身的基本价值诉求。而在传统德育过程中,有些德育工作者仅仅把德育限定在课堂教学中,只按照教材和教学计划灌输知识,忽视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知识的碰撞。这种教学活动把学生视为客体,无视青年学生在初涉社会时的情感需要和困惑,必然会导致学生对德育过程的拒斥。

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人的主体性的提升和张扬是当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人和人的主体性问题再次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的主题”。[3]因此,在现代高校德育过程中,积极介入现实生活世界,在互为主体性的“对话”关系中实现情感的交融和价值的体验,是当代德育模式的应有内容。

二、双向主体性:高校德育教学的关系维度

关系性是德育的本然特性。德育教学更应紧密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认识、了解社会,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体验道德和法律的价值,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和法律人格。师生关系是德育关系性的核心问题。师生关系的如何定位和发展直接影响着德育实践教学的目标取向和实施过程,继而决定德育实践能否把道德世界与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连通起来,使道德要求与道德实践合为一体,达到德行并进的德育目标及个体德性的生成。

在德育课程的教学中,只有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使课堂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本质力量,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具有向实践迁移的价值。[4]这种教师与学生之间主体性的相互建构过程,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双向主体性德育模式”。

所谓双向主体性德育的基本涵义是指教师主体根据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德育活动,引导、激发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通过教师引导、师生双方平等交往、交流、对话等形式,促进学生现有思想道德品质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走向社会后具有自我教育能力、自我完善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的具有社会主体意识的人。[5]在这种活动中,他们正是在相互的交往实践关系中有目的地建构自身的道德主体性。

第一,双向主体性德育教学活动的核心主旨是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与发展。“以人为本是现代德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6]在德育实践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现代人格的生成是高校德育应有的价值目标指向。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的知识和情感需求,相信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判断的能力。大学生正处于智力和心理发展不断处于成熟的时期,他们对于人生和社会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体验,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和合作,以达成视界融合,正是实现德育教学有效性的基本途径;其次,在教学方法上,通过教学互动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提升也是双向主体性德育活动的基本手段。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相辅相承、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双重双向互动过程,双向主体性德育教学活动体现了“互为主体间”的平等、民主和开放的理念,它使学生在对话、包容和共享关系中发现分歧、说服对方、达成共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道德等社会现象的本质,并且在讨论中学会相互尊重与理解,最终在知识、能力、思想觉悟上都得到升华和提高;最后,在教育目标上,学生主体性的提升也是由道德意识到道德行为的飞跃和转向,是道德和法律品质不断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体验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使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受到直接触动,是“双向主体性德育模式”的重要内容。在实践活动中,“人的理想存在转化为现实存在”,大学生的主体性也因此得到确证和弘扬。

第二,双向主体性德育教学活动也是建构教师主体性的过程。双向主体性要求教师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以更好地引导、规范和监督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德育教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过程。首先,教师作为“教”的主体不仅要有学识魅力,更要有人格魅力,与学生建立起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的良性互动关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困惑,以引导大学生尽早确立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理想,实现“人的主体性的”质的飞跃;其次,教师需要在生活的实践交往关系中树立教学民主思想,学习教学管理方法,以有效推动德育课堂教学互动的有序进行,在互动交流中弘扬和确证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价值;最后,教师还应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等相关教学文件,发挥自身主体性对德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评价和反馈,对教学活动中展现的问题和学生的知识和情感需求给予及时的总结和归纳,以形成完整的教学档案并给出指导性建议方案。

三、“双向主体性德育模式”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

在双向主体性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主体性的能动主体。完整有效的教学应由教师的教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而成。主体性不仅体现为人作为主体的独立意识和参与热情,同样也表现为理性判断的精神和能力。在高校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差异是“双向主体性德育模式”面临的重大问题。

首先,在学生方面,专业设置的区分造成了德育主体性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文理科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接受德育教学过程中存在明显差异。文科专业学生普遍对于世界、人生、社会、价值等问题充满兴趣、积极参与互动讨论的热情较高,而且经常会迸发出独到的见解,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德育效果明显;而在理工科专业中,整体上而言学生的主体意识不足,不少大学生认为德育课程无足轻重,对于一些常识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知之甚少,缺乏参与的热情,德育教学的目的和成效也就难以实现。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探寻人生的真谛、认识道德和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必要性,我们经常选择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自身经历和体会写成报告,然后以教学课件的形式在课堂上宣讲、讨论。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宏观的伦理道德和法律体系有了更为直观的观察,对于社会现象的分析也更为透彻和理性,同时,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自信心也得到增强。可以说,主体性就是在这种自我实践的学习活动中得以确证和弘扬。

其次,在教师方面,教师主体性的差异也是“双向主体性”德育教学效果能否较好实现的关键。教师需要紧扣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关注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设计教学重点并组织教学。德育课程既有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宏观问题的内容,也有涉及到具体社会关系的一般性课题(如心理问题、就业、情感婚姻等),要很好地把崇高价值理念和理想信念融入到具体生活中去,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处理面临的各种人生难题,引起学生的共鸣和认同,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广博的学识和课堂组织能力,也要有丰富和深刻的人格魅力。因此,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不仅是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和提升的过程,也是要求教师主体性不断提升和飞跃的过程。

最后,双向主体性德育模式还要求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德育本质上是一种理性的实践活动”。[7]德育实践要求学生主动介入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的基本运行,发现社会问题,锻炼自身融入社会的能力,形成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道德和法律人格。应该说,德育实践教学的过程就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过程。这比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相比更能让学生在具体社会情境中体验道德和法律的价值及其应用,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提升。但必须指出,大学生活毕竟是由学校向社会的过渡阶段,青年学生由于性格、心理和社会经验的准备不足,往往难以自觉地介入复杂的社会交往生活,教师的主体性在德育实践教学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1] 林美卿等.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J]. 2006,3.

[2] 高德胜. 知性德育及其超越[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包霄林,李景瑞. 哲学的历史之镜——十年哲学发展的简要回顾[N]. 光明日报,1988-12-12.

[4] 顾顺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教学互动初探[J]. 伦理学研究,2007,4.

[5] 袁雅莎. “双向主体性德育模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运用[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5.

[6] 田建国. 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N]. 中国教育报,2005-03-25.

[7] 武汉大学德育研究室. 高校德育应如何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1.

Dual Subjectivity: The Dimensions of Moral Teaching and Exploring

RONG Guang-han

On the real-life world of alienation and the absence of inter-subjectivity is the biggest drawbacks of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of moral education. " Dual Subjectivity Moral Education Model" firmly relying on life-world, and strive to "teacher - student" d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ity,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promote the dual two-way interaction, while achieving the emotional blend of experience and recognition of moral values in order to promote student moral subject of upgrading and leaps.

dual subjectivity; moral; dimension of relationship

G41

A

1008-7427(2010)01-0044-02

2009-11-02

作者系南阳师范学院德育教研室讲师。

猜你喜欢

双向教学活动道德
双向度的成长与自我实现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一种软开关的交错并联Buck/Boost双向DC/DC变换器
一种工作频率可变的双向DC-DC变换器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