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母语教师工作方法论

2010-08-15危卫红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母语教学内容院校

危卫红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海南文昌 571321)

高职院校母语教师工作方法论

危卫红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海南文昌 571321)

为提高学生母语 (汉语)表达能力,高职院校母语教师的工作方法应该体现出四个方面的鲜明特色: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选择教学方法;着眼应用能力改革评价方式;立足现实需要进行研究工作。

高职院校;母语教师;工作方法

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在调查了解学生母语 (汉语)表达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惑的基础上,笔者在《论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母语教学的几个问题》和《论高职高专母语教材的编写》两文中,从高职院校母语教学的意义与作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材编写等方面对提高学生母语 (汉语)表达能力的对策作了相关论述。因为所有的对策归根结底都离不开教师的实践,所以,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教师的工作方法问题。

一 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学内容

现时,不管本科还是高职高专院校,课程教学内容大多就是教材的内容。面向非母语 (中文)专业学生的母语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或者是基于相关教材编写者的学术背景与研究兴趣,或者是基于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主观能动性”发挥稍微充分一点的执教者也不过是更多地体现出其自身的学术背景与研究兴趣而已。例如,目前关注《大学语文》教育的大多是文学研究者,基于这些关注者同时往往也是教材编写者的学术背景与研究兴趣,当下的《大学语文》课程侧重于“文本解读”或“文学教育”。就是在教材编写体例上稍有变化,但无奈,执教者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以文本阅读为中心。再如“现代汉语”类课程则更是“千本一律,千人一面”:语音后面跟着文字,文字后面接着词汇和语法,再后面就是语言的运用——修辞。对语言的系统性而言,体现于教材编写之中的教学内容的确定似乎天衣无缝滴水不漏。实际教学中,对普通话感兴趣的执教者花大量时间于语音上;对书法有研究的执教者花大量时间于文字的书写上;以语法为业的执教者更是喋喋不休于各类语法规则的阐释上,其余则匆匆而过……很明显,这样的教学内容忽略了学生的基础差异、兴趣差异,更忽略了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这样的教学内容培养出来的“人才”,即使是文学博士也可能没有一点儿文学的气质,写不了一篇像样的小散文;即使是语言学博士也可能说不出多少得体的话来……遑论高职高专的学生,因此,要使其实际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是根本没有多少可能性的。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所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着眼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际需要,就母语教学而言就是要提高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母语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不能一味着眼于学科体系的需要、教材编排的需要抑或教师自身的兴趣需要或者其他需要,而要重点着眼于学生实际语言运用的需要。学生这样的需要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母语基础的需要;二是生活实践的需要,包括日常生活的需要与职场发展的需要。

一般说来,高职学生母语基础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口头表达能力欠缺,说不好普通话,不能自如地进行即兴说话或演讲;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工整规范地书写汉字;更多学生缺乏基本写作能力,良好的读书习惯远未形成……一句话,绝大部分的高职学生,基础阶段的母语教育任务远未完成。而日常生活和职场又给他们的母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所以,基于学生这样的母语基础的需要,教师应该将以下这些方面作为母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首先是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的训练。据笔者对学生的调查了解,今天还有不少来自相对偏远的农村地区的学生连声母、韵母、声调的正确发音都没有完全掌握——这大概是那些长年呆在名牌大学、认定“母语基础技能训练在中小学阶段已经完成”的专家、学者们想象不到的。另外,一般认为汉语方言与普通话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语音,所以目前的普通话训练与测试主要(甚至全部)集中于语音方面。其实,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不管方言还是普通话,作为语言系统最活跃要素的词汇,发展变化的速度都是惊人的,所以,今天,普通话与方言之间词汇的差异也不容忽视,普通话的教学还应加强词汇方面的内容。

其次是文字 (汉字)的书写。不管电脑如何先进,也是不可能完全代替手写的。一个人若不能工整规范地书写我们“横平竖直堂堂正正”的母语文字 (汉字),其汉语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样将受到影响。所以,对中小学时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获得良好的书写能力的学生,教师应该将汉字书写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三是口语表达与应用写作。常言说“疥疮由双手传染,灾难由舌头招来”,“好马好在腿上,好人好在嘴上”,“十句好话能成事,一句坏话事不成”等等。一个普通人,要在社会上在人群中在职场里顺利地生活和工作,需要拥有自如、得体地运用母语的能力,也就是要“会说话”。当然还要会进行一般的应用写作。而我们的高职学生,不会说话者比比皆是。诸如不知道得体地称呼人,不懂遵循礼貌原则来说话,不懂进行机智幽默的言谈等等。另外,连最简单的请假条都写不好者也远非个别。所以,在高职院校的母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将礼貌原则、即兴说话、言语机智、应用写作等等作为教学又一重要内容。

前面说过,一般的教学活动中,课程内容就是教材内容,教师的教学也就是“教教材”。而自己编写教材的教师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别人编写的现成的教材。所以从目前一般情况看,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最明显地体现于对教材的处理,体现于对教材内容的增减和优化。从学生而不是教材编写者或教师自身出发,从生活与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不是学科体系的完整或教材编排或教师自身专业背景、研究兴趣的需要出发,对于教材内容,该增加的增加,该减少的减少,该强化的强化,这是高职院校母语教师工作方法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二 紧密联系生活选择教学方法

高职学生多长于形象思维,对系统抽象的理论学习一般不大感兴趣。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和实际教学经验,一方面,母语教学如果能从学生需要出发选择教学内容,更能将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分析实际的生活场景,分析实际生活场景中的言语行为,从而知道什么样的言语行为是不得体的、什么样的言语行为是得体的,知道怎样在生活中改进自己的不足,在实际的言语行为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是颇受高职学生欢迎的,教学效果也相当不错。可以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密联系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进行教学是最好的途径之一。主要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法、交际情境教学法等。

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使学生懂得语言运用的方法与技巧。这里的“案例”或“实例”最主要的同时也是最好的应该是来自学生日常语言运用的实际。因为例子与自身实际贴近,学生能颇感亲切并且容易举一反三,检讨自己的言语行为,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为了增强说服力强化教学效果,有时恰当利用老百姓的俗语于课堂教学也是很有好处的。因为高职院校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平头百姓家庭,对老百姓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同时来自老百姓的言语如谚语、俗话之类具有通俗、易懂、形象、易记的特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例如,用“少叫一声哥,多走十里坡”强调称呼的重要性;用“牛奶谁都爱喝,好人谁都要夸”说明言谈中遵循赞誉原则的合理性;用“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突出交际中多为他人着想、遵循同情原则的必要性等等。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老百姓的言语能够让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接受相应的知识,实践该实践的东西,从而达到提高表达能力、提升言语魅力的目的。

有时,创设特定情境再现实际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对实际交际情境作出自己的反应,分析其得失,这种情境教学法也是颇为有效的。

另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挥“身教”的作用。我们常说:“身教”重于“言传”,教师在课堂内外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能力与素质也是生活给予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这种教育对长于形象思维的学生占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教学似乎更有其重要意义,因为,这些学生大多数尚达不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境界,他们一般得“亲其师”而后才能“信其道”——对母语教师尤其如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母语教师宜从“说、读、写”三个方面发挥自己“身教”的作用,因为教师“读”与“写”都能于“说”中体现出来,所以在此重点谈谈“说”这个方面。

不管当下教学手段如何花样繁多,“说”总是教师教学能力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特别对于母语教师更是如此。它不但关乎教学内容本身,而且是教师进行“身教”的最主要的方面。从“身教”而言,母语教师的“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说好普通话从民国时期直至今日,相当多的名教授也并不能说好“语音纯正”的“国语”或“普通话”,这是事实。但是,作为今日中国高职院校的母语 (汉语)教师,出于培养学生实际言语交际能力的需要,这方面的要求理当更加严格一点。当然,要求所有高职院校母语教师普通话水平达到“一级乙等”以上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但是每一个母语教师都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尽量达到“二级”甚至以上水平,这是不容置疑的。而且,母语教师应该以自身的经验启发甚至督促学生尽可能地提高普通话运用能力。

(二)得体地说话最主要的是遵循言语交际的礼貌原则。“话不三思休出唇”,时时将心比心,切忌头脑发热信口开河不计后果的言谈。另外,如果能多一点机智与幽默那当然是再好不过了——机智幽默的教师不但更容易让学生喜爱、亲近而且更有可能培养出机智幽默的学生。

(三)多说自己的话也就是尽可能地说一点体现教师自身创新思维能力与习惯的话语。现在,有相当多的教师,由于轻狂懒惰、眼高手低、母语课程受到冷落而心理不平衡等原因,对教学没有多大兴趣,照搬网络或其他“参考资料”的说法、人云亦云现象比较严重——这恐怕是学生冷落母语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了。所以,在此,强调“说自己的话”不仅是课堂教学本身的需要,更是教师进行“身教”的一个重要方面:启迪学生大胆自信地开动自己的脑子这架“机器”,这对他们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要完全“说自己的话”则不但是不可能的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故强调的是“多”。

(四)说一点外语在当今时代,学好外语对青年事业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母语教师如果能具备一定的外语运用能力特别是“说”的能力并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展示于学生的面前,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力量虽然不可秤称斗量但绝对是不可忽视的。

另外,母语教师的“身教”还可以从“读”与“写”等方面体现出来。“读”包括朗读、阅读面的的展示、有新意地解读文本等。“写”则包括写一手好字和写一手好文章等。这些和“说”一样,除了满足具体的教学活动的需要外,还能体现出教师“身教”的力量,产生超出具体教学效果之外的看不见的良好效果来。

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语言生活中,在教师巨大的“身教”力量的推动下获得语言运用的技巧,这是高职院校母语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三 着眼应用能力改革评价方式

本科教学评价主要着眼于学生学科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所以一张纸上几道理论分析阐释题基本可以完成对学生学习效果也可说是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

高职母语教学因为着眼的是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所以和本科教育相比,评价方式也就应该有所不同。就目前的情况看,高职院校母语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可以从评价的方式与内容两个方面着手。

从方式上看,主要的评价方式可以采取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形式。其中笔试所占的比重可以适当降低,相应增加口试的比重。

从内容上看,笔试的内容也应该与本科笔试的内容有明显的区别。它一般不是理论知识记忆、分析与阐释,而是实际语言运用的案例分析。而且这些供分析的案例应该尽可能来自学生自己的日常语言生活,甚至可以让其写成日常语言运用情况的报告。这样就不仅达到评价其学习效果的目的,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养成反思自己言语行为的良好习惯。此外,笔试还应该包括日常应用写作的内容等。

口试则可以参照相关标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还可以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特定情境中的言语应对测试其基本的言语交际能力,还可以进行即兴说话与演讲能力的测试等等。

口试中另外一个应该强调的内容是“背诵”。“背诵”曾经为我们民族的母语学习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后来几乎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直至今日,似乎仍然没有得到多数教师和多数学生足够的重视。笔者也和不少人士一样,认为在母语学习中“背诵”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一位先生“初小时期”因为作文写得不错,所以他的那位连自己儿子背不出书都“打得特别凶”的语文老师惟独不打他,于是他“发现我背不得书不仅没有什么不好,而且背不得有理,背不得光荣之至”。但是,老大以后,这位先生却写下了“我是吃过亏的”这样沉痛的话语,那位曾经“凛然”为他辩护的语文老师也因此成了他此生“要埋怨的三个人”之一。这位名叫李普的先生在《我是吃过亏的》这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我想写的是建议读者看重背诵,最好从小开始背诵一些东西,因为我在这方面是吃过大亏的。一则,小时候背熟了的一辈子记得住;二则,更重要的是,记忆力是需要培养,需要锻炼的,背诵是最现成的好办法。过目不忘的人确实有,那种人得天独厚,但是为数不多。”对现时的高职学生而言,“背诵”可以促进其语言资料的积累和良好语感的形成,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其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所以在考试中,高职院校可以把“背诵”作为口语测试的一个重要内容。背诵的主要内容为历代诗文词名篇——是整篇的背诵而不仅仅是少数零零散散的“名句”。笔者甚至认为,如果一个高职学生一个学期能够背下四十首左右 (每星期两首)的唐诗 (哪怕是五言绝句)或者宋词 (哪怕是小令)来,期末时,他的母语课程甚至就可以不用接受其他任何考试了。

评价方式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指挥棒”。这样的着眼于实际生活当中语言运用能力的评价方式能极大地推动学生从中小学时期脱离生活、死读书本的学习方式中走出来,走向生活,走向田野,去亲近去学习去揣摩,最终习得生动活泼的母语。这正是高职院校母语教学的目的之所在。

四 立足现实需要进行研究工作

不管正常与否,现时一般本科院校的教师进行的研究工作大多是理论性的。其目的或曰为补充前人的观点、或曰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材料、甚至就为证明某权威人物的高明等等。

作为高职院校的母语教师,研究工作则应该偏重于教学研究,解决学生语言运用的实际问题。

首先是调查学生的语言生活。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情况,了解学生的困惑与需求,以便更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工作。

其次是教学内容研究。就目前一般教师的情况而言,就是在调查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研究教材,增强教材处理能力,让教材更加适合教学的需要以改变让教师学生 (特别是教师)都成为教材的奴隶、被教材牵着鼻子走的现状。

教材研究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文本的解读。如今,对于一般教材中的绝大多数文本 (课文)教师几乎都能轻而易举地找到各种各样的“参考资料”,而且,对互联网的依赖似乎已经成了广大教师的“集体无意识”。于是,相当一部分教师进行所谓“文本解读”绝大多数时候也就是把从互联网或其它途径得来的相关“参考资料”照搬给学生,有的甚至照搬都搬不好。这种状况极大地损害了教师主观能动性的正常发挥,更麻烦的是损害了学生学习母语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良好的独立思考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习惯的形成。所以,为了改变这种于师生双方都不利的后果进而改变学生母语学习的现状,教师应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尽可能对文本作出一些有个性特色的解读。当然,完全抛弃“参考资料”是不可能的。但即使是别人的解读,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作出相关的分析与判断,使之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第三,理论的研究应该着眼于当下的应用。着眼于当下社会的实际需要,研究当下的语文生活,为当下的语文生活服务,这应该是高职院校母语教师研究工作的又一明显特征。笔者一向认为,所研究的问题愈是当下的就愈是具有永久性的意义,正如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一样——特别对于人文科学是如此。

说得形象一点,着眼于理论的人,会孜孜不倦地去研究“回字有四种写法”的原因是什么,可是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首先应该明白的是“回字有四种写法”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这也是教师增强对现实的责任感、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需要。

最后,要强调的是教师对“自身”的研究。虽然人们常说,教师——特别是语文 (母语)教师应该是“杂家”,什么都要懂一点。但毕竟人总是“术业有专攻”的。即使如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言技能,也并不是每一个母语教师都能每一个方面都非常突出,有的朗读水平出色,有的写作能力不错,有的文字书写漂亮,有的思维严谨缜密……所以,为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高职院校母语教师要加强对“自身”的研究。研究的重点是自身在“说、读、写”等方面的优势与特色所在,研究怎样使之直接和间接地体现于教书育人的实践之中。同时由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要研究如何尽量避免自身的不足对学生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常说,了解自己是最难的。所以,研究“自身”是一件需要教师投入足够的重视与心思的工作。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

[2]汪瑞林,毛帽,温儒敏 .唤起大学生对中国语文的兴趣[N].中国教育报,2007(7).

[3]张印栋 .精彩俗语谚语[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H 193

A

1009-9743(2010)01-0123-05

2010-03-06

危卫红 (1972-),女,汉族,湖南湘阴人。文学硕士,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中文教学和现代汉语修辞。

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指导性项目“高职院校学生汉语表达的困惑及对策研究”(Hj2008-140)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张玉秀)

猜你喜欢

母语教学内容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母语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母语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