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环境与大学生人生态度

2010-08-15黄丽萍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人生态度子女家庭

黄丽萍

(海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家庭环境与大学生人生态度

黄丽萍

(海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人生态度如何,直接影响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影响大学生人生态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其中,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人生态度形成起着基础性作用。

家庭环境;大学生;人生态度

近年来,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逐年增多,究其原因,除了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竞争激烈、家庭关系紧张、学校教育方式不当等原因外,没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认知形式。它作为人的一种精神状态,不是孤立的、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具体的,反映了人们所处社会环境的状况和特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人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每个人的生活实践,取决于每个人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时代特征。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人生态度形成起着基础性作用。

一 家庭诸因素与大学生人生态度状况

人的个性、态度及其发展是社会环境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的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这个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生与环境相互作用原理的经典表述。人的社会化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化环境,每个人在呱呱坠地之时就有了一个不可主观选择的特定的生存环境,即家庭环境。每个人来到世界上最先接触到的是父母,最早生活的环境是家庭,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家庭是个体最早接受教化的场所。为了进一步了解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人生态度的影响情况,笔者对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部分在校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了 330份问卷,收回 312份,回收率为 94℅,其中有效问卷为 303份,有效率为 97%。调查结果均由计算机处理。

(一)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人生态度的影响

家庭经济状况,国际上通行的衡量一个社会或家庭的富裕程度的量化指标是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高于 59%为贫困型,50—59%为温饱型,40—49%为小康型,低于 40%为富裕型,低于20%为最富裕型。我们从 303份调查问卷相关统计分析中可知,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生活方式、目标追求和前途、对待挫折等方面都有影响。在追求目标和前途方面,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和比较有信心的比例高为 50.4%,而家庭经济较贫困和特困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信心不足,分别为47%和 28.2%。家庭经济状况好且学习成绩好的大学生准备考研究生的人数较多;而家庭经济状况属小康的有 27.6%的大学生没目标,想先放松一下自己;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则为毕业工作做准备,以早日减轻家庭负担。也有许多贫困大学生很有志气。他们推崇的生活方式是刻苦学习,出人头地,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他们坚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改变现状。

(二)家长职业对大学生人生态度的影响

英国学者笛克劳利认为“来自不同职业家庭的学生在其智力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水平。”由于家长职业的差别,“下层阶级家庭的认知缺乏,与中层阶级家庭的‘隐蔽课程’形成鲜明的对比”①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7月第 13次印刷。(P471)。20世纪 80年代我国一项有关高等学校在校生父亲职业的调查报告表明,父亲职业是知识分子、干部和职员类别的,其子女有着比工人、农民更多的升学深造机会。那么父母亲职业对大学生人生态度的影响是怎样的?从统计结果看,父亲职业对大学生的人生态度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在人际关系方面。父母亲是工农类的大学生,40.9%人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一种责任关系,65.4%人认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给人更多的理解、同情和友爱;父母亲是知识分子、干部职员类的大学生,33.9%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关系,68.8%人认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家长文化程度对大学生人生态度的影响

父母亲文化程度是以家长所受的学校教育水平为指标。调查统计表明,家长的文化程度对大学生人生态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处理人际关系,追求生活方式和理想目标追求等方面。当问到“上大学后你正在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时,父母亲受过中专以上教育的大学生“争取学习成绩优异和工作好”的比例为 22.9%;父母亲只受过初中及以下教育的大学生比例为 12.8%。父母亲的文化程度也影响大学生对生活方式的追求,其中,父亲受过中专以上教育的大学生,追求“拼命工作,成为有钱人和追求合乎自己兴趣生活”的比例为 37.5%;父亲文化低的大学生的比例为28.3%。可见,不同文化水平的家长,在其教育价值观念方面存在较大差别,从而影响其子女的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

(四)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对大学生人生态度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态度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所采取的方式方法。我们把家长教育方式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冷漠型 (放任型)。从调查结果看,父母的教育态度对大学生人生态度有较大影响。当问到“你对自己的前途是否有信心”时,家长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大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和比较有信心的比例分别为 35.1%、45.5%;溺爱型的分别为 12.5%、43.7%;专制型的分别为 18.3%、10.3%;冷漠型的分别为16.7%、16.7%。“你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是”,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大学生中,有 10.4%人认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30.7%人认为不道德,自己不做,但可以理解;53%人认为只要相爱,无需指责;5.9%人认为只要两人同意,没有爱情也行。而溺爱型的分别为 4.2%、37.5%、41.7%、16.7%;专制型的分别为 10.3%、13.8%、62.1%、13.8%;冷漠型的分别为16.7%、0%、33.3%、50%。

(五)家庭氛围对大学生人生态度的影响

本文针对IR-UWB穿墙雷达的动目标探测问题,首先回顾IR-UWB穿墙雷达的工作原理;其次对穿墙雷达动目标经典探测算法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实验分别对不同运动状态下目标的回波数据进行处理,并给出了动目标探测算法的调参范围。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动目标检测算法在探测场景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存在迥异,具有特殊性。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互动时产生的在经常状态下占优势的态度和感受,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个非自然的主观因素。家庭中父母的关系及其与子女的互动和影响,始终是在一定的家庭氛围中发生的,家庭氛围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人生态度。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和睦”、“一般”、“不和睦”三种不同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是否有信心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和睦”家庭中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有信心和较有信心的比例分别为 35.1%、45.5%,而在“不和睦”家庭中的比例仅为 25%、16.7%。

二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人生态度影响原因分析

家庭是个体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生活的第一位指导者,是孩子走向社会的引路人。在家庭中个体初次获得观察社会,观察他人,观察自己的机会,因而家庭环境影响就形成了他们最初的早期经验和最初的主观能动性,这往往成为他们人生态度的主观基础和出发点。个体在家庭教育影响中所形成的那些品质特征在他们以后接受教育获得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表现为难以磨灭的铭刻性,这种铭刻性的品质给他们终身的发展打下了不易改变的印记。正如孔子所说的“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也就是说一个人小时候接受教育和影响所形成的习惯,就像是先天形成和与生俱来的一样稳固,终身都会起作用。林秉贤认为:“人格的形成过程中,早期的文化影响,留存于人格深处,形成人格的核心,随后接受的影响就包裹在核心外层。”①林秉贤著《社会心理学》,群众出版社,1985年 12月。(P303)

(一)家庭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大学生人生态度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许多学者都把家庭经济看作是影响学生教育和学习的重要因素。一般认为,低工资、家庭人口多或家庭失去经济来源,都会严重影响到受教育者的学习和发展。极端贫困的家庭在其子女教育方面有其不利的条件,表现在缺乏学习的物质保障,迫使子女为谋生而中途辍学;因家庭经济贫困而造成子女的健康不良,也影响到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德国教育社会学调查表明: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与居住环境对学生在校学习和个性发展有正向的影响。我们的调查也说明这点。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感到自卑,有的出现心理问题,有的是父母借钱供他读书,等他毕业工作后再还钱。但是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工作难找,他们觉得压力很大,前途渺茫,比较悲观。

(二)家长职业类别和文化程度的差异对大学生人生态度产生不同影响

家长文化程度也是影响大学生品德表现、人生态度、理想抱负水平的因素之一。德国学者研究表明,子女在校成绩优秀的可能性随父母受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而明显增高;反之,子女成绩平庸的可能性则随父母文化水平的降低而增大。我国学者研究表明,在家长文化程度不同的条件下,子女的品德等第存在极为明显的差异。高等文化程度的父母,其子女的品德表现优于中等文化程度父母的子女,后者又优于低等文化程度父母的子女②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7月。(P475)。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往往从事“白领”职业,而文化程度较低者较多为“蓝领”。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在提供给孩子学习的物质条件及人生态度指导上优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对于子女的期望值、文化素质及行为规范的影响也高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较多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而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则较多采取放任型、溺爱型或专制型教养方式。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家庭无暇对子女施以教育,挣钱是其首要任务。在这些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有的个性比较内向、孤僻、压抑,不善于与人沟通,缺乏自信,甚至出现心理障碍,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家庭氛围差异使大学生形成不同的人生态度

三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大学生积极人生态度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不仅能为学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抵制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强化社会教育的积极因素,而且影响大学生人生态度的形成,使其终生难忘、受益无穷。因此,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一)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包括思想品德、文化知识、教育能力、心理品质等。要教育好子女,父母首先要进行自我教育,因为父母自身素质的高低会影响到对子女教育的效果。《大学》中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就是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

(二)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

要尊重和信任孩子,不能采取“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方式,不可一味地追求子女在智商上的高度发展而忽视情商和德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因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厚此薄彼。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责任感,与孩子不断地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也让孩子了解家长的想法。

(三)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一个家庭的人际关系如何,既是德育环境,又是智育环境。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有直接影响。经常吵架斗气,以至闹分家闹离婚的家庭,会使孩子产生没有温暖、没有爱、厌烦和恐惧等心理,从而导致思想消沉,学习也没动力。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体贴,和睦民主,这有利于家庭成员平等互动,也有助于孩子养成自主意识和责任心。父母要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加强学校与家庭联系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影响到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功效。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因此,应建立家庭、学校互访制度。通过学校和家庭互访,互相交流,分析大学生思想状况和学习情况,商讨教育的要求及有效的方法。加强通讯联系,通过信件、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沟通,交流信息,提出要求和建议。编印刊物,介绍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和要求,大学生在各项工作中的表现情况,德育教育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表彰先进人物,批评各种丑恶现象。举办家长学校,对大学生家长进行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家庭教育方法、教育观念等培训,提高家长素养,优化家庭环境,提高教育效果。

总之,不同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人生态度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非常有帮助的。家长要根据自已家庭环境状况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赵忠心 .家庭教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9.

[2]关颖 .世纪之交:家庭德育面临的新问题[J].当代青年研究,1999(6).

[3]孙兴春 .社会学视野中的现代家庭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1999(6).

[4]鲁洁 .教育社会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骆风 .成长与家教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龚华平 .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10).

G 78

A

1009-9743(2010)01-0092-04

2009-12-11

黄丽萍 (1967-),女,汉族,海南海口人。硕士,海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张玉秀)

猜你喜欢

人生态度子女家庭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家庭“煮”夫
世界观(二)
恋练有词
人生态度——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点
论伊拉斯谟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