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古诗词翻译谈“忠实”原则

2010-08-15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0年2期
关键词:忠实主观性英译

黎 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

从古诗词翻译谈“忠实”原则

黎 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

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是翻译当中的忠于原则,本文将通过认知学理论的框架,从其所包含的视角、情感、和认识形态,采用具体的翻译实例,探讨古诗词英译过程中的忠于原则,也就是忠于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的问题。

古诗词翻译;翻译;忠于原则

一、引言

谈到翻译原则,人们都不约而同想到“信达雅”。何谓“信”、“达”、“雅”?翻译作品内容忠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文采谓雅。它由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选用的词语要得体,简明优雅。

“信达雅”在其诞生后的100多年里一直被当做翻译的最高原则,也是广大学者和译者所推崇的。“雅”的原则是较有争议的一个。由加拿大中英文作家、Seneca College英文教授Harry J.Huang(黄俊雄;笔名 Freeman J.Wong)首先提出的新翻译原则——“忠、优、美”翻译原则和孪生的“体”、“神”、“表”平衡模式,经使用并经论证后,由中国最权威翻译理论杂志《中国翻译》于2004年第四期发表。黄俊雄的翻译原则被认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争议性较大(“雅”字)、垄断中国翻译界100余年的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

“忠、优、美”翻译原则的含义是:“忠于原文(L1)”,“优似主文(L1)”,“美如客文(L2)”。 与严复的“信达雅”的区别不言而喻。“忠”包含着“信”、“达”和某种程度的“雅”,也包含着英语的accurate和readable的意思。“优”和“美”则主要从语言整体论的角度明确译文思想内容(“忠”)以外的要求。可以理解为:“忠”是指导翻译活动的主则,“优”和“美”是衡量译文主体内容的附则。“优似主文”指一篇译文,除内容忠实原文外,其文风文采、语气格调等与主文(原文)一致或接近。所谓“美如客文”指,译文应与客文(目的语)一样美,即在客文里达到原文在主文中的同等水平。

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是翻译当中的忠于原则,本文将通过主观化理论的框架,从“主观性识解”所包含的视角、情感、和认识形态,采用具体的翻译实例,探讨古诗词英译过程中的主观化对等问题,也就是忠于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

二、古诗词英译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颗绚丽宝石,而诗词的翻译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译者主张,如果原诗为押韵诗词,译诗词也应该力求押韵,有的译者则不这么认为。著名译者许渊冲把文学翻译总结为“美化之艺术”,他认为意美、音美、形美是诗词翻译的本体论。而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发展迅猛,大量学者将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翻译学等研究领域。王寅(2008)以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的理论为基础论述了翻译中的客观性和主观性。而目前认知语言学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说话人视角,情感,认识形态。下面我们以《静夜思》的六个不同译本为例,探讨古诗词翻译的主观化对等在这三个方面的体现,来看他们是否达到了忠于原文的意境。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1.

A Tranquil Night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Can it be hoarfrost on the ground?

Looking up,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许渊冲,参见崔永禄,2001:511)

译文2.

Thoughts on a Quiet Evening

The floor is flooded with moonlight

Frost covered the old earth like that

I gaze at the moon

Sad and homesick

I bow down my head.

(王守义 约翰.诺佛尔译,参见崔永禄,2001:515)

译文3.

Homesickness in a Silent Night

Before my bed the silver moonbeams spread

I wonder if it is the frost upon the ground,

I see the moon so bright when raising my head,

取得重大勘探发现尤其是前沿领域的勘探突破是每个石油公司追求的目标,但勘探天然伴随着风险,而国际大石油公司大都实行规避风险的严格资本支出原则。在此种情形下,国际大石油公司采取自身寻求油气发现,以及在已有油气发现的前沿领域寻求早期快速切入相结合的方式。这可以看作做是大石油公司在高风险前沿领域平衡效益与风险的策略。大部分国际大石油公司采取这种策略,只有埃尼采取进攻策略,追求在前沿领域通过自己勘探实现油气发现。

Withdrawing my eyes my nostalgia comes around.

(屠笛,屠岸译,参见吴鈞陶,1997:250)

译文4.

The Moon Shines Everywhere

Seeing the moon before my couch so bright

I thought hoar frost had been fallen from the night

On her dear face I gaze with lifted eyes

Then hide them full of youth’s sweet memories

(Fletcher译,参见吕叔湘,1980:105)

译文5.

In the Quiet Night

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bed

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

Lifting my head to look,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

Sinking back again,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

(Bynner译,参见吕叔湘,1980:104)

译文6.

Still Nights Thoughts

Moonlight in front of my bed

I took it for frost on the ground

I lift my eyes to watch the mountain moon

Lower them and dream of home.

(Watson 译,参见王文斌,2001:53)

以上译者对《静夜思》的不同英译,显示了古诗词英译中译者寻求主观化对等即忠于原文的意图。原诗短短四句,写得清新朴素、明白。他的内容单纯,却又丰富。诗人没有说的比他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从这里我们不难体会到李白绝句自然而清新的意境。

首先,我们从视角分析,这样有利于准确理解和翻译整个诗篇。汉语是主体显著的语言,它突出主体,在没有主语的情况下,我们中国读者能理解。而英语是主语显著的语言,突出主语,因此主语在英语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在汉语诗歌里,主语经常被省略。众所周知,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流露和自我表白,诗歌更是如此。一般情况下,诗人创作的最佳视点是诗人自己,仔细阅读全诗,我们会发现诗人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表达了天涯孤客在夜静月明下的思乡情怀。从以上六个译文来讲,六位译者都选择了第一人称视角,这样的译文我们认为实现了忠于原文的视角。

其次,对原始的情感感悟有利于理解和翻译整个诗篇。作者的情感是指表达自身的感情、情绪、意向、态度等。作者可以通过语气、语调、修辞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通常情况下,一般现在时用于客观的描述,而过去式和完成时则带有主观性,所以翻译时就要考虑译文中采取什么时态。诗中发生的事是过去的事情还是在追忆,这样的时间特征又如何体现在译文中。只有Fletcher,Bynner和Watson三位外国译者采用的是一般过去式,而三位中国译者采用的是一般现在时。这表明了译者对诗人的情感和心理过程的不同理解。而在这里过去式的使用则可能更好地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和心理变化的过程,因为英文中的过去式具有情态功能,可以表达说话人的愿望。

最后,对原诗认识情态的把握。原诗第二句“疑是地上霜”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推测。许渊冲的译文是can it be hoarfrost on the ground;王守义,约翰.诺佛尔的译文是frost cover the old earth like that;屠笛,屠岸的译文是I wonder if it is the frost upon the ground;Fletcher的译文是I thought hoarfrost had been fallen from the night;Bynner的译文是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Watson的译文是I took it for frost on the ground.从这六个译文来看,除了王守义,约翰.诺佛尔的译文之外,其他五个译文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原文作者主观推测的意图。

三、结束语

我们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所蕴含的主观性的把握,对于忠于原文的意义、,形式、风格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作者的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都带有主观性的色彩。本文在语言学主观性理论下,通过具体的翻译实例,从主观化包含的视角、情感、认识情态三个层面,尝试性地探讨了古诗词英译过程中译者寻求“忠于原文”的翻译原则的问题,目的是为翻译古诗词提供一些新的角度。

Langacker,R.Concept(1990).Image and Symbol[M].Berlin:Mounton De Gruyter.

崔永禄(2001).文学翻译佳作对比赏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黄俊雄(Freeman J.Wong)(2004).“忠、优、美”翻译原则和“体”、“神”、“表”平衡模式暨汉诗英译实例分析与评估[J].中国翻译(4)。

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文斌(2001)从两首唐诗的不同英译看文学翻译中的未定性和具体化[J].中国翻译(3)。

王寅(2008)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概念化”对翻译主客观性的解释力——一项基于故事《枫桥夜泊》40篇英译文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3)。

吴鈞陶(1997).唐诗三百首(汉英对照)[Z].长沙:湖南出版社。

许渊冲(2001).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1)。

猜你喜欢

忠实主观性英译
摘要英译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信息保真
浅谈翻译硕士的翻译标准观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忠实与操控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