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我国鱼纹样的装饰意蕴

2010-08-15

巢湖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鱼纹半坡彩陶

张 磊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巢湖学院艺术系,安徽 巢湖 238000)

试论我国鱼纹样的装饰意蕴

张 磊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巢湖学院艺术系,安徽 巢湖 238000)

鱼纹样是我国传统装饰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高度的装饰性和概括性,蕴含丰富的内涵和浪漫色彩,其浓郁明晰的象征意味,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寄托。其深厚的文化意蕴和强大的审美功能,使鱼纹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鱼纹样;装饰;意蕴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无鱼不成席,可见鱼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内容。鱼作为一种水生动物,究其本身并不具备任何的含义,但在中国农耕民族农业产业结构中,它却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有着特殊的地位。原始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极度落后,先民们主要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因此鱼成为了先民们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在北京人及山顶洞人的遗址里发现的大量鱼骨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由此可见,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古代先民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鱼,由此可见鱼作为装饰纹样更为普遍地出现在各种器物上就不足为奇了。半坡氏族遗址出土的人面鱼形盆,画面就是一个人嘴里含着一条鱼,这既是人们生活的需要,也是一种鱼纹装饰。其实鱼纹装饰作为花鸟装饰的一种,是一种以人的情感意识对自然花鸟加以改变的物象形态的实用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鱼纹样始终贯穿于我国装饰文化的发展进程之中,抽

1 我国历史上对鱼纹样的运用

象与具象交织,繁琐与纤细并存,在中国工艺美术的各个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鱼纹样装饰在我国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主观情感意识对自然物象形态的精炼和升华,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和功能,象征寓意强烈,表达了先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和思想情感。

一些学者认为,我国新石器时期的半坡、庙底沟类型彩陶中的三角形图案,就是一种初级的鱼纹,马家窑类型时期的旋纹也是由鱼头和鱼身演化而成,鱼鳍则变为大齿带纹,并进而变体为直边三角纹、齿带纹等,这个时期,鱼纹样装饰风格已逐渐从象生类抽象为概括的图形。

《史记·周本记》曾载周王朝有鸟、鱼之瑞,可见这个时期的鱼已成为祥瑞的象征。商周时期的鱼纹多装饰于铜洗或铜镜之上,造型多样,如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上就采用了带状或线状的鱼形几何纹装饰器物,多个鱼形几何纹前后相续,连接成线,有的围成一圈,有的排成直线,疏密结合,手法纯熟。

至秦汉时期,铜镜装饰上的吉祥铭文出现了双鱼纹样并列的形式,汉代铜洗上的双鱼图纹中有“大吉羊”的铭文,羊通祥。这个时期的瓦当上也出现了鱼纹样装饰题材,运用了适合纹样的表现手法,使鱼纹更具优美的装饰魅力;在表现技法上,广泛运用了线刻、凹面线刻、凸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等手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兴,由于在佛教中鱼象征为佛的双眼,是释迦牟尼诞生时的八种祥瑞之一。因而这个时期鱼纹样成为重要的装饰题材,特别是鱼莲组合纹样,被广泛装饰于各类工艺品上。

唐代尚腴的美学观点在鱼纹上也有重要的表现,如唐代的“双鱼铜镜”,纹样呈双鱼首尾追逐状,用花草填充“空间”,丰满华贵,体现出唐人追求圆满、富贵的思想。隋唐时期,鱼形还被作为朝廷颁发给百官的鱼符的母体来源,可见这个时期对鱼的象征内涵的运用已经比较普遍。

宋代绘画中常表现“鱼藻图”这种传统题材,北宋的刘肕、刘道源都以善画游鱼闻名,这个时期的鱼不仅已成为绘画中的传统题材之一,而且在其形式的变化和表达上出现了更多的切合文人画的艺术特色。

民间文化对鱼纹样的运用也比较普遍。唐宋时期已经开始运用“鱼水合欢”隐喻夫妻间恩爱,宋瓷中的“鱼戏莲”纹样亦取此意,表明对鱼纹样的运用已开始世俗化。

元明清三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辉煌时期,瓷器中鱼的造型与纹样比较常见,常以组合图案的形式出现,如元代的《青花瓷盘双鱼莲池纹》,对鱼纹的运用已臻成熟。

明代嘉靖时期鱼纹瓷器最为普遍,器物用浓艳的色彩,体现出极强的装饰性。正德时期的代表作品《釉里红白鱼影花盘》,鱼身刻划细致,细部鳃翅等清晰可见,装饰效果浓郁,器物红白对比,衬托出游鱼的灵动活泼。

至清代,鱼纹样装饰被赋予了更深的象征内涵,已成为寓意吉祥美满的主要题材,世俗性增强,迎合了我国传统美学中所强调的 “求全美满”的美学意识。如我们熟悉的清代剪纸中的“连年有鱼”,利用莲花与游鱼组合,谐音“连(莲)年有余(鱼)”,洋溢着欢快祥和的气氛;。

从鱼纹样在我国历史上的运用以看出,鱼纹样装饰与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关系紧密,不仅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还隐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鱼纹样装饰丰富的文化属性,在我国的传统装饰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 鱼纹装饰的特征

鱼纹样在我国的传统装饰中应用普遍,广泛适用于各种器物装饰、剪纸、绘画等艺术形式,尤以在彩陶、青铜器、服饰等艺术品的装饰中最为突出。

2.1 半坡原始彩陶的鱼纹样装饰特征

鱼的造型最早出现于六千年前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彩陶上,有单体鱼、双体鱼、三体鱼、同体鱼、变体鱼、人面鱼等,分别以写实、变形、意象和抽象的手法加以表现。彩陶上几何图形中的三角纹、菱形纹、折线纹大多是抽象的鱼纹。

在半坡彩陶的纹饰中,动物纹很多,而鱼纹是主要的装饰图案,已发现的鱼纹图案有十余种。鱼在半坡仰韶文化中多样而完整的呈现形式与原始先民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仰韶彩陶除了反映渔猎生活以外,还表达出对鱼旺盛生命力的崇拜。

半坡彩陶的鱼纹装饰,数量巨大,贯穿了半坡文化的始终。从风格看,鱼纹样的演变是从写实逐渐走向抽象,半坡类型见到的大齿带系由一个个大三角联缀而成,而三角纹一部分就是鱼纹递变而来的,可见在原始社会的人类已经掌握了图案从象生类到抽象的几何形的递变,已经将抽象、概括这一高层次的艺术表现手法熟练的运用到彩陶的装饰纹样中。

半坡早期彩陶的鱼纹形象比较写实,表现形式多为单独鱼纹样装饰,形式以平展的侧面形象为主,直线造型,比例比较准确,但略显平板。半坡彩陶最富盛名的人面鱼纹盆,即是人面与鱼形合体的纹样,“在一个鱼头形的轮廓里面,画出一个人面形花纹,具有‘寓人于鱼’的特殊意义。正是这种鱼与人面相结合的形象,使得人和鱼互相寄寓,又互相转借,意味着人和鱼是交融的共同体。 ”[1]

半坡中期彩陶上的鱼纹装饰变化已非常明显,在造型上多取直线与弧线相结合,圆点、弧线和弧边三角巧妙穿插,鱼纹装饰活泼灵动。纹样形式有平展式、回旋式等,如甘肃王家阴洼出土的彩陶瓶,环绕腹部画着4条不同姿态的游鱼,形态各异,构图活泼,是原始美术中的上乘之作。[2]

晚期半坡彩陶上的单独鱼纹样,采取了夸张变形的艺术处理。鱼纹头部的变化最大,突出表现了张大的嘴和露出的牙,鱼纹形成了上下对称的式样,而且鱼纹用弧条形统一造型,趋于几何形化,富有装饰性。

半坡的鱼纹样,多为二方连续的带状花纹和单个纹样做散点布置,但其装饰功能有一定差异,如连续纹样,多在盆、钵类形体较矮的器物上使用,而散点纹样多在形体较高的瓶、壶类器物上应用。连续纹样与扁矮器形的搭配能够起到相互协调的作用,使简洁的特征成为早期彩陶主要的装饰风格。

2.2 鱼纹样在青铜器装饰上的体现

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器设计、装饰的集大成时期。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多种,鱼纹样主要用于形式感较强的青铜器装饰上,运用鱼纹头部与尾部曲线变化所形成的强烈的节奏感,直中带曲,刚中带柔,高度凝练,非常具有秩序感。这在前文提及的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纹饰以饕餮纹为主,风格狞厉,庄严神秘,鱼纹在这个时期并不占主要地位,但偶见的鱼纹样装饰清新秩序,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当时的思想自由。

春秋时期的鱼纹样装饰,写实、浪漫,更具艺术美,尤其是春秋后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技术的支撑,使很多原先无法完成的设想成为可能,这个时期,非常崇尚精细入微的纹饰,装饰风格进入了从器形、纹饰到铭文全面装饰化的新阶段。

这个时期的鱼纹样装饰虽然不多,但不乏精品,艺术美感强烈,如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战国早期的蟠螭龟鱼纹方盘,通高22.5厘米,长73.2厘米,宽45.2厘米,盘的通体内外满饰华丽的花纹和多种浮雕的动物。以四只蹲踞的卧虎为足,盘底浮雕排列有序的鱼和龟,四侧饰有十二只浮雕蛙,以蟠螭纹构成水波流动的状态,画面生动。盘内鱼形纹样清晰具体,图与地表现分明,用水波涡纹衬地,以缠绕的三条曲线分割鱼等水族动物,构思及工艺非常精巧。成为我们今天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造工艺,及中国美术史、神话传说等的重要资料。

由此可见,在青铜器的装饰上,鱼纹虽然不如饕餮纹诡异神秘,但实用与审美结合紧密,更具恬俗的艺术美感。

2.3 鱼纹样对服饰装饰的影响

鱼纹在我国服饰上的应用始于汉代。由于鱼有富贵有余之意,因此常出现在刺绣和袍服上以及家居装饰上。唐代时创造了鱼形图案的“鱼藻锦”,同时由于从唐代开始已盛行科举制度,因此“鲤鱼跳龙门”成为了幸运的象征。明代时,官方织造局曾专门织造一种飞鱼形衣料,象征穿戴者的地位和等级。明代时服饰图案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还创造并丰富了谐音图案和寓意图,这种寓意图案还有不少,有的至今仍在沿用。清代服饰上多装饰双鱼,呈八字形斜置,如磬状,寓意“吉庆有余”。

这个时期,对鱼纹样装饰象征的功能已经运用的非常纯熟,不仅表现在中原地带,在少数民族的服饰上也有非常明显的体现,直到今天还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很多少数民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深,汉文化中图形的象征寓意在少数民族的装饰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并经过自己的积累和创造,衍生出更多的象征含义。

以苗族为例。苗族服饰被公认为“穿在身上的史书”,在其服饰的装饰传统中,大量运用鱼纹图案,通过对鱼交配情景的描绘,表达繁衍延续的愿望。在苗族的传统服饰中,最常见的是一雌一雄身体紧贴,头尾相接抱合,呈正圆形的鱼。而且地域不同,其鱼纹样的装饰形式也有不同,总的说来,黔东地区的鱼纹比较写实,鱼纹多与花草相配;黔东南地区的鱼纹写实写意兼备,在造型上甚至出现有人头鱼身、龙头鱼身等怪异的形状,有的鱼还长着翅膀,体现出这个地区苗民丰富的想象力。

在苗族服饰的鱼纹样中,与“太极图”相似的交鱼图造型最为普遍,并且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地域特征,这与汉文化的影响不无关系。按地域来看,近水苗人多绣鱼虾,居山苗人多绣花鸟,从各处的服饰绣片就可大体判断其所生活的区域。

2.4 鱼纹样与中国古代哲学

宗教信仰自古至今都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鱼纹装饰是人的审美意识的物化形式,不同形式的鱼纹是原始精神需求的浑沌思维的产物。在山顶洞出土的鱼骨被赤铁矿染成了红色,说时当时的先民们已把鱼作为一种灵物,在进行巫术活动时作为项饰或其他装饰佩戴在身上,增加其巫术效应,以期盼得到此动物的保佑和帮助。西安半坡村出土绘有人面鱼纹的彩陶盆,是被用于覆盖埋葬幼童的棺。盆底部钻有圆孔,按宗教意义是供魂灵自由出入,人面鱼纹其实是一种具有原始宗教含义的图形,是原始的人与动物可以互变的浑沌思维的产物。在河南临汝阎村出土的鹳鸟石斧图,有人认为此图象征着鸟部落对鱼部落的战争胜利,即以鸟为图腾的部落战胜了以鱼为图腾的部落,鱼和鹳鸟都显示着原始的宗教信仰意味。

“阴阳相和,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是中国的本原哲学。鱼本身的特征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非常符合这个思想。在山西吉县吕梁山南青水河畔的柿子滩遗址中,石崖上的岩画中有象征生殖的鱼形图案,名为“鱼鹿交会图”。最明显的事例就是“阴阳鱼”,旋转的双鱼是阴阳观生死观合一的哲学符号,是阴阳统一的符号。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也与鱼的关系密切。可以这么说,“鱼”是华夏文明的真正源头,闻一多在《伏羲考》一文中认为:“龙是蛇加上各种动物而形成,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牛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证明了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3 鱼纹样在民间文化中的作用

现代设计和装饰的发展将得益于远古文明的积累,鱼纹装饰曾在彩陶、青铜器、丝织品、瓷器、金银器、漆器等工艺中都有不朽的装饰之作,凝结了历朝历代匠师们的智慧与创造才能,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与人们的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在民间文化中,鱼的象征特性明确,与实际生活关系紧密。

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情感”。[3]对鱼纹装饰内涵的解析,均有生殖繁盛、富裕吉祥的含义,因此常被用来寓意生殖和生命。这种寓意早在新石器彩陶装饰上就已经得到很全面的表现。闻一多先生认为:“由于鱼的繁殖能力强并且与原始时代崇拜生殖高度重视种族繁衍有着直接的关联。由此我推断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4]

元、清时代,在民间剪纸和陶瓷等手工艺品中,鱼纹样的象征意义的发展更加明显。民间剪纸中鱼纹的象征意义表现得尤为突出,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剪纸中的鱼造型夸张、动态传神,其象征手法各不相同,融入了人们丰富的情感,使鱼纹样装饰更具表现力。如表现美好愿望的“吉庆有余”、“金玉满堂”、“多子多福”等,还有“鸬鹚捕鱼”,既反映渔猎文化,又反映求子心理。瓷器上的鱼纹样装饰也多为隐喻着夫妻恩爱,生活美满的题材,如鱼戏莲、鱼唆莲、鱼钻莲等图案。

清代中后期民间常用的青花釉里红色彩装饰的鲤鱼瓷盘,其中鱼的造型多为单个,呈跃起姿态,构图饱满,线条写意,形象生动活泼。因鱼与“余”字同音,这种鱼纹图案的象征意义也就十分明显了。

鱼纹样装饰受到人们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其谐音的运用,体现出文学与艺术的密切联系性。

鱼纹谐音这一特点,在明清瓷器上表现的非常明显。如清初景德镇的瓷器鱼形中,用鳜鱼的居多,取“富贵有余”之意;游鱼与莲花纹的组合寓意是“连年(莲)有余(鱼)”,鱼与戟、磬的组合图案则称为“吉(戟)庆(罄)有余(鱼)”。

民间年画中也有许多和鱼相关的吉祥题材,在我国的民俗文化中,“鲤”和“利”谐音,所以年画的画面常绘有胖娃娃抱鲤鱼或胖娃娃骑鲤鱼,取名为“得利图”,人们通过取这些谐音,寄托对美好生活朴素的憧憬。

鱼纹样从最初的写实到抽象的几何变化,再到具体的繁复表现,每一个过程都具有独特的寓意和审美价值,达到了变异的审美效果。它的象形、指事、会意意味明显。如在彩陶的发展过程中,鱼纹样的象形表现逐渐图案化,加强对鱼形象本身的变化,使装饰性更强烈。后来出现的联体鱼纹、双向鱼纹、多尾鱼纹等,促进了鱼纹样的图案化倾向,丰富了鱼纹样的象形变化,增加了鱼纹样的装饰内涵及趣味性。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之一——福娃贝贝的头部纹饰就使用了新石器时期的鱼纹样,鱼在此被衍化成了水上运动的高手,鱼纹样深厚的象征意蕴,丰富了奥运的主题,是我国传统鱼纹样装饰在现代语境适应性的体现。

结语

鱼纹样作为我国传统装饰中重要的形式之一,在我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曾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中华文明六千年,鱼纹样在其中扮演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鱼纹样的装饰性和概括性,内涵性和浪漫性,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向往和寄托。鱼纹样深厚的文化意蕴和强大的审美功能,使其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如今,正值我国设计界倡导重塑传统文化,打造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文化符号。鱼纹样作为我国传统装饰纹样的精髓,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现实的研究意义。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

[2]李微微.文化之源·凝聚在彩陶上的辉煌——半坡文化遗址http://www.qianlongtang.com

[3]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4]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卷一)·说鱼[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THE DECORATING MEANING OF CHINESE FISH DERMATOGLYPHIC PATTERN

ZHANG Lei1,2

(1 School of Art,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123)(2 Artistic Department, Chaohu University,Chaohu Anhui 238000)

Fish dermatoglyphic pattern is one form of Chinese tradition decorative civilization, whit hing decoration and generality,implies affluence connotation and romantic color.Its rich and distinct symbol signify expresses that people infinitely look for and confide happy life.Fish dermatoglyphic pattern possesses steep art value because of its profound culture meaning and powerful aesthetic function.

Fish dermatoglyphic pattern;decoration;Meaning

J120.2

A

1672-2868(2009)01-0078-05

2009-10-18

巢湖学院科研课题(项目编号:XWQ-200723)。

张磊(1970-),女,安徽肥东人。安徽省巢湖学院艺术系艺术设计专业讲师,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07级MFA,研究方向:平面设计。

责任编辑:澍 斌

猜你喜欢

鱼纹半坡彩陶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彩陶的随想」
银河春韵
夜读春秋
基于传统鱼纹的中老年女装图案创新应用方法
吉庆有“鱼”——鱼纹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
鱼纹瓷
白鹿原民俗村
滇西半坡杂岩体斜长岩特征及其U-Pb年代学
甘肃彩陶真伪辨